查看原文
其他

彝族之鹰 | 罗庆春:从故乡到名校讲学,用彝族母语之魂与世界对话!【转发】

罗庆春:从故乡到名校讲学,用彝族母语之魂与世界对话!

点击原文

观看视频




他用文学创作不断地获得新的时空观念

不断增加更为丰富更加重要的内涵和外延

也担负起更为艰巨的历史责任和时代使命



说起阿库乌雾,说起罗庆春,文学界人士最熟悉的,是他朗诵那声震屋瓦的《招魂》。那不但是一扫沉闷会议氛围的高音部,也是一根熊熊燃烧的彝族诗歌的火把。


在他心目中,诗歌不仅仅站在纸上,而是活在声音中。他的每一次朗诵因为气场、状态的不同,往往会造成一种陌生感;因而每一次朗诵,就是一次发表。这正如一位音乐家聆听了他的朗诵后的感叹:“这才是真正的音乐啊!”

2009年,在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音乐厅内,身着彝族传统服饰的阿库乌雾拿着话筒,双目微闭,用一腔深情朗诵着诗歌《招魂》。台下,是有着不同肤色、使用不同语言的师生。当他最后动情高呼“Ola!Ola!”(魂兮,归来!魂兮,归来!)时,全场掌声雷动,人人情绪高涨。每个人内心都有流泪的理由,他的招魂之音拨动了人们的心弦。正因为声音穿越了语言屏障,一位黑人姑娘放声痛哭:“我听不懂你的彝语,但你的声音,让我看到了父亲的墓碑!”一位美国大学教授跑上台去紧握诗人的手,激动地说:“阿库,你不仅是彝人之子,你更是世界之子!”


这是一场用彝族母语之魂与世界的对话



2019年3月2日至13日罗教授(阿库乌雾)

应邀赴美国明德学院、威廉姆斯学院、哈佛大学

访问讲学



哈佛大学:教育兴、人才兴、国家兴、民族兴


罗教授在哈佛大学

做了题为“彝族生态诗学的理论与实践”的演讲

朗诵了“黄昏,我思念母亲”

和“为支格阿龙招魂”两首彝英对照诗歌

受到了前来听讲的来自世界各地的

师生们的共鸣和赞许



演讲中,罗教授做了“母语:我生命的渡船”的开场白,简要介绍了彝族历史文化与自己的彝汉双语创作的历程,表达了对于彝语文和汉语文“双母语”文学创作的责任和使命;从多个方面简要讲解了彝族生态诗学的根基、源流和功能、意义;并就民族生态智慧与文学创作等问题与在场师生进行了互动交流。



哈佛大学著名学者王德威教授(罗教授左一)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东亚系主任,诗歌的英译专家马克·本德尔教授(罗教授右一)


在捍卫本族群母语文明和母语文化的尊严上

罗教授不惜一切代价

现在,和小编一起欣赏《母语:我生命的渡船》



母语:我生命的渡船


彝族是一个拥有传承几千年的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古老民族;彝族是一个拥有独特的古代诗学理论体系的民族;彝族是一个同一民族拥有多部母语史诗的民族;彝族是一个拥有自成体系的古代教育经典的民族;彝族是一个拥有独特的天文历法和医药理论体系的民族;彝族是一个拥有几千年传承至今的毕摩信仰(万物有灵:处理生死规律。万物雌雄:处理种群繁衍。万物有根:处理生命源流。先祖崇拜:处理伦理道德。)及其口头传统和书写传统的民族。

当我决定选择用母语进行文学创作时,只觉得是与生俱来的天赋、责任和义务。而我同时用汉语创作,那是因为汉语是我的国家通用语,我把她称为“第二母语”,也是责任和义务所在。因为汉语文博大精深,我想以写诗的方式不断提高我的汉语文驾驭能力和水平,我要通过一生的努力让汉语文从我生命灵肉的缝隙里长出来。

但后来,我发现我的双语创作分别属于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文学和中国少数民族母语文学。再后来,我知道我的母语创作属于“世界濒危语种写作”,也属于“世界少数族裔文学创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的汉语文创作同时还属于世界“第二语种文学”的组成部分。由此,我的文学创作不断地获得新的时空观念、不断增加更为丰富更加重要的内涵和外延,也必将担负起更为艰巨的历史责任和时代使命。

在长期坚持彝汉双语创作中发现:文学是母语的艺术。我很幸运拥有“双母语”,诗歌可以保持母语最初的形态,也可以创造出母语最新的生长态势。我酷爱这种在母语中生长的智慧、思想和爱。我很清楚,任何时候都不能简单粗暴的以现代化的理由让我的民族成为一群没有文化记忆、没有历史生命尊严的“地球游民”。

我以“双母语”的语言身份和文化命运向世界发出个体生命的声响,其实更多时候,诗歌是我的生命与周遭万物之间触碰的方式,相互抗争与警惕,互相砥砺前行,互相表达爱慕与敬意的方式。因为祖先史诗《勒俄》中明确启示:“雪子十二支”(有气血六种,无气血六种)是世间最初的“生命生态”,我的诗歌以捍卫这一生态智慧为美学旨归。这一古老的生态智慧体系告诉我:人从来就不是中心,只是在繁复的生命群体中寻找到了信仰的群体,《勒俄》告知我:人之成为人是由祭司毕摩进行“尼木”(nip mu)送祖灵仪式以后才得以最后确立的。



明德学院:“以诚相待,不卑不亢”的跨文化交流


罗教授在明德学院进行了

“阿库乌雾的彝汉双语创作与

当代彝族文化发展现状和趋势”交流



     罗教授以 “以诚相待,不卑不亢”

的跨文化交流原则

以博大的胸襟,开阔的视野、睿智的思想

赢得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师生们的认可

尊重和赞赏



威廉姆斯学院:对母语的坚守


     罗教授在威廉姆斯学院围绕

母语、诗歌、双语乃至多语思维等话题

进行了互动交流




何谓“母语,消逝中的坚守?”罗教授曾说:“在全球化时代,多民族族群文化要想实现与世界文化平等的交流与对话,最重要的文化立场和精神抉择就是对本族群文化差异性的坚守,要创造性地恪守本族群文化独立的精神品质,不惜一切代价捍卫本族群母语文明和母语文化的尊严。”




置身第一母语彝语与第二母语汉语之间

置身阿库乌雾与罗庆春之间

置身于大凉山与成都平原

置身于中国与世界之间

这个雅砻江之子

还要告诉世人的

是和而不同的个性与特质


”我之前去过多所美国大学巡回演讲和朗诵母语诗歌。但这次的三所大学都是美国乃至全世界著名的大学,所以有不一样的心情。从故乡到哈佛,我整整走了55年的路程。莫名的兴奋与感伤油然而生。”说起此次访学的感受,罗教授说:“走进哈佛,我才更深刻懂得彝族几千年历史是怎么走过来的,其历史的贡献与缺憾何在?未来应该如何变革、创新与引领;我才知道何谓高等学府,大学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文明各个阶段的缔造、创新与发展的重大影响力;我才更加珍惜彝族母语教育经典《玛牧》在彝族母语文明史上的价值和意义是何等重要;我更清楚当前彝区教育扶贫的战略意义,以及通过现代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艰巨性与紧迫性。”



届时,罗教授的书籍也将在美国出版

让我们一起为罗教授打call


罗教授在美国即将出版的书籍


      沿着这条路走到了现在并将走向未来

罗教授很幸运

这个世界对于母语、对于诗歌的理解和喜爱

不曾因为现代文明带来的

这样或那样的理由而削弱

他怀着感恩之心说

诗歌永远是这个世界的母语!




更多精彩

扫码关注我们

本文转自“成都天府新区公众号”



撰文:焦天伟

编辑:宋依琳

审读:杨寿山

责任编辑:老甘

投稿邮箱:jnufyzx@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