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地名文化 | 贺依恬:闲话路名探羊城【转发】

The following article comes from 跨界太极 Author 贺依恬

“和我在广州的街头走一走。”

 闲话路名探羊城 

贺依恬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谈及广州,总会有几个关键词立即蹦出脑海。这几个关键词也不难猜,无外乎是美食、西关、骑楼等。而条条街道,承载着大家所热衷的广州美食、骑楼、西关风情,它本身便是一本活的历史书。大多数人总是着眼于“书”中的内容,其实这“书名”中也潜藏着许多为人所忽视的小秘密。


广州市内的大街小巷的名字各有特色,名字背后所隐藏的故事亦各有千秋。但这众多路名中也有着许多难以割断的联系。透过路名,也许我们能够伸手触及广州这座老城曾经经历的悲欢离合,触及独属于广州的人间烟火。



“福”是一个极其喜庆的字,“福”一向是中国人所追求的一种状态,“福”文化历史悠久,而“福”字在广州路名之中也占据一席之地。想想平时熟知的以“福”为名的路,便能数出许多,如同福路、盘福路、荔福路、五福路等等。笔者也查阅了广州市的相关历史资料,名字中含“福”的路更是不在少数。


笔者曾经去到过“福”字为名的路中比较出名的一处——同福路,在同福路中的所见所闻,亦能帮助我们了解广州路名对“福”字的偏爱的原因。同福路位于海珠区,曾是广州市的主要商业区,现在也是各大广州老街安利推送中的常客。



离开了营销号的精美“包装”,同福路本身其实更为朴实,实实在在称得上是条老街。相对于北京路、上下九而言,同福路更加的市民化、接地气。据南方日报对广州文史的整理记录报道之中,可以得知同福路现在虽然是广州热门老街打卡点之一,但最初居住在这儿的人多是广州的下层平民,有上岸生活的渔工、摆摊卖香烛的小商小贩。“宁要河北一张床,不要河南一间房”说的就是这样的情景。而同福路的发展,便是由最为本真的老广人自己拼出来的。


回归路名来看,同福同福,同享福气。以福为名自然是逃离不了好兆头、好意头这方面的原因。前文已经提到,“福”是所有百姓渴望得到的。广州人又是历来比较重视意头,好意头其实并不是封建迷信,而是当年贫苦却依旧努力奋斗的老广人对未来的无限期许,反映的是一种乐观的生活态度。而同享福气,在表达人们的这种渴望之外,还传达出淳朴的老广人一种团结的精神。


从同福路的路名中,似乎能够探寻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百姓内心质朴的愿望、对未来的美好向往,以及始终不变的一颗奋斗的心。


以“龙”为名的路,我在广州生活了将近两年是比较少遇到的。然而在去到荔湾区采风收集素材时,无意间看到了几条以“龙”为名的街道,其中有一处还是重要的交通要道“龙津西路”。



仔细一查,其实以“龙”为名的路并不少,龙福路、宝龙直街、龙凤街、龙导通津......“龙”字在中国总是与王室,与地位尊贵挂钩,龙在古代,人们也认为它可以起到祛邪、避灾、祈福的作用,而广州人以“龙”为路名是否又与之相关呢?


有些路起名的以“龙”为名的缘由已难以找寻,但有条名为“龙藏(cáng)”的街道却流传着一个得名趣闻。龙藏街的得名其实是一个拍马屁的故事。五代十国时期,广州刺史刘岩建立南汉。相传,他在今西湖路一带修了一座南宫。谁料修成后,一道白虹出现在南宫上空,人心惶惶。有个大学士王宏,抓住机会拍马屁,称白虹是白龙降临,为吉兆。刘岩一听十分高兴,不仅改国号为“白龙”,还把名字改成刘䶮。南汉国虽然逐渐湮灭在历史的洪流之中,但当地的百姓坚信这一带是龙藏之地,所以才有龙藏街的命名。


而以“龙”为名其实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故事的主人公依旧是南汉国国王刘岩。相传刘岩为祭拜天地神灵建造了“郊坛顶”,而通往郊坛顶的皇帝御道,当时称作“龙尾道”。而经过流传,传到百姓的口中便成了今天的“龙导尾”,后来便衍生出了许许多多与“龙”相关的街道名字。


当然,我们也很难求证这些趣闻的真实性,但从中我们依旧可以感受以“龙”为名,绝大多数还是出于一种老广人对“好意头”的追求。相比于以“福”为名,以“龙”为名没有那么的接地气,更多是一种“龙气”能绵延到自身的期待


前面两类路名具体得名原因各有不同,但大多都离不开“好意头”,但以“约”为名这一类的路名的得名原因则与之不同,大多是与广州的社会历史有关。


知道广州路名之中多“约”其实只是偶然。那日本是在荔湾区闲逛,想找多几处路名中含“福”、“龙”的,却正好在一条老旧街巷中拍到了“宝华正中约”,觉得有些奇怪,查询资料后方才发现这“约”里也藏着一番故事。



提起“约”字,总会想到约定,听起来似乎就加上了浪漫的气息,让人不禁产生遐想,究竟是个怎样的约定。但其实“约”在珠三角地区,最早意为聚居地


地名里面的约,我也一直在关注。我发现约字用在地名里,在全国其他地方基本没有,只出现在广州、珠江三角洲的部分地区。研究发现,'约'最早是一种乡村组织的名字,是一个村民的聚居点,相当于一个自然村落。广州比较早城镇化,就开始用街、坊这样的地名。那‘约’也就相当于街、坊,是个聚居点,又成为一个地名。在民国至解放前的一段时间内,一部分原本名为‘约’的地方改成为‘街’的称呼。

——广州历史文化兴趣小组

省城风物成员陈晓平


众多以“约”为名的街道,也许并没有我们想象地那么浪漫,但却也记录着老广人最为普通、最为真实的生活。宝华正中约、和平东约、荷溪三约......以“约”为名的街道,便是广州发展的历史。人们聚居于此,努力地生活、奋斗,尽管生活中酸甜苦辣轮番上演,却从未停止过前进的步伐。也正是这样普通却又勤劳的人们,创造出了广州今日的奇迹。


这是最为质朴之所在,也是最为珍贵之所在。

广州现在发展飞速,已然成为了一个快节奏的城市,人们总是很难停下来,静静地感受这座城市。其实这路名之中也隐藏着许许多多的历史与故事,只要稍微用心去探寻便可发现其中宝藏。文化不是只能从书中获得,一街一巷、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皆能记录文化。


如广州一样情况的城市不在少数,在经济的快速发展中,逐渐忽略了这些隐藏起来的城市文化。就路名而言,其实在广州还有许多有趣有意味的路名,香港、澳门的有趣路名也不在少数,然而人们很少将目光放在它们上面。近些年,也逐渐有人发现路名之中潜藏的历史与文化,但多是简单地提及,贯穿于广州旅游文化宣传之中,没有进行深入的挖掘。


粤港澳大湾区正在建设发展之中,地方联合一体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其实粤港澳各地的路名都有其独特之处,能够探寻出独属于南方的风情与韵味。既然有如此丰富的素材,为何不将其用起来?将这些特殊的路名以及命名缘由整理起来,再将其余这些路本身的文化资源、旅游资源整合起来,或是创建电子路名博物馆,让人们能够了解一直被忽略的路名之中所潜藏的珍宝,或是创建新的民俗文化旅游线路,带动地区的新发展,甚至可以粤港澳大湾区联动,共同进行深入挖掘各自的特色,构建路名文化,共享文化成果。无论是在经济、文化各方面,路名之中潜藏的资源都是值得我们挖掘的。


一块块路牌,已伫立广州街头多年。它看遍了这块土地的悲欢离合,又感受过风霜雨雪,它值得被我们重视,它也是广州历史文化的一部分,而不只是一块冰冷的牌子。

原文转自“跨界太极”公众号


往期推荐


1、方言歌曲推介(视频)| 临高哩哩美-新盈妇女最光彩(临高话)

2、方言与美食(音频)| 苏祺杰:山西面食的精魂(山西忻州话)

3、方言与景点(音频)| 胡晓丹:揽胜遍五岳,绝景在三清(上饶玉山县城区方言)

4、

说说咱的家乡话(音频) | 龚沁怡:重庆话里的叠音名词


排版|李颖慧

责编|老   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