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文史(音频)〡 李萱:潮汕侨批(汕头话)
近期,小编萌发了向大家介绍侨批的想法,主要是因为周边的伙伴,甚至是潮汕地区的人都对侨批并不了解,以为侨批是一种什么东西。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汕头侨批。
侨批,又称“番批”,是一种“银信合封”的递寄物。银多寡均可,信的内容主要是报平安、略述在外概况、询问家乡亲人情况、交代所寄钱物等。海外华侨通过民间渠道及后来产生的金融邮政机构寄回国内家乡。小小的一封侨批犹如千斤重,因为侨批是联系海外华侨与家人的一根根纽带。
“侨批档案”于2010年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2012年5月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2013年6月入选《世界记忆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埃德蒙森对侨批的价值十分肯定,他说:“侨批中所涉及的是一个成千上万的人群,他们作为国际移民,承载着东西方的交流并持续了数个世纪,留下了丰富的档案。这些文件不仅仅属于他们自己,也属于一个时代,属于世界。”由此可见侨批的重要价值。侨批广泛分布在闽南、四邑、广东潮汕地区、海南等地。
■ ■■■■
而潮汕地区作为全国著名的侨乡,海外华侨(包括华人、港澳同胞)逾千万人,遍布世界各地,故有“凡是有海水的地方,就有潮人存在”一说。他们跟国内其他地区的华侨一样,或为生活所迫,或为逃避战乱谋求生存,冒险前往东南亚地区或世界其他国家,不论在深山野岭,还是在矿区、胶园,也不论当苦力、杂工还是做小贩、店员,都在艰辛劳作、克勤克俭,希望将得来不易的血汗钱尽早托寄回家乡,尽赡养父母妻儿的义务;或者争取返回祖国故里与亲人相聚。“批一封,银二元,叫妻刻苦勿愁烦,仔儿着支持,教伊勿赌钱,田园着缴种,猪仔哩着饲,待我赚有猛猛回家来团圆。”这首流传百余年的潮州民谣,记述鸦片战争后那些只带着几件破衫和几块甜粿(年糕)过番的华侨的辛酸经历。
(摄于汕头侨批文物馆 上世纪过番客过番乘坐的交通工具——红头船模型)
这一封封侨批寄托了他们的希望,同时也反映批银对他们家属的重要性,他们在国内的家属往往是女性、儿童、老人,大多都不是劳动力,只能依靠这一封封侨批中的几两银元过生活。
(摄于汕头侨批文物馆 妻儿拿到侨批时的情形)
“男志拟于本年回家观光,并奉侍慈前,奈因中日战争缠绵所关,故未如愿也,望大人勿怪为幸。”这是陈列在广东汕头侨批文物馆里的一封民国27年(1938年)印尼侨胞吴木松写给慈亲的侨批。跟文物馆里的其它侨批一样,它传递着浓浓乡情,也记录着早期华侨的海外奋斗史。一封封侨批都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出海外华侨“热爱祖国、情系故里,吃苦耐劳、勇于开拓,聪明智慧、笃诚守信”的可贵精神。
(汕头西堤公园的“侨批纪念地碑记”记录着一封封侨批档案,环形墙上还刻有很多关于侨批的雕塑、壁画,游客可以强烈感受到侨批的丰富文化内涵。)
(汕头侨批文物馆)
潮汕侨批开始是由以收解侨批为主的水客递送,后来随着出洋的潮人增多,水客承接业务的能力已经不适应新的需求,加上他们行踪不定、人品不一,由民间自发兴起、专门办理侨批业务的侨批局就迅速崛起,成为侨批业主力。侨批局亦称民信局、批信局或批局,是一种民间自发兴起、专门办理华侨附有信件汇款业务的私人金融机构。到了清代道光年间,潮汕地区较大规模的侨批局开始形成,并与新加坡批局联号。自清末大清邮政成立至民国邮政时期,民办侨批局仍作为必要的补充继续存在。在国内,侨批员肩负褡裢,手拿雨伞走乡串村,只要有址可询,哪怕仅有一个字,他们也会不辞劳苦地翻山越岭、长途跋涉,甚至冒着盗贼抢掠的危险,把一封封侨批送到翘首盼望的收批人手中,因此深受人们的尊敬。“诚以修身,信以立业”是侨批业的信条,在侨批业鼎盛的一个多世纪中,批局始终将诚信作为立业之本,也是每一位批脚所遵守的职业操守。
(摄于汕头侨批文物馆 汕头侨批批脚模型)
(摄于汕头侨批文物馆 批局内番客让工作人员代为写信)
注:
1.在潮汕方言中,潮人把出洋谋生叫做“过番”。明清以来大批潮人过番前往东南亚。
2. 褡裢:dā lian(轻声)。一种中间开口而两端装东西的口袋,大的可以搭在肩上,小的可以挂在腰带上。
参考资料:
中国新闻网《潮汕侨批:一头是历史,一头是未来》
《人文岭南》第79期《岭南记忆:潮汕侨批》
《潮汕侨批》王炜中 广东人民出版社
w
文案 诵读 ▏李萱,就读于中山大学南方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方言点:汕头市龙湖区)
图 片 ▏自摄
本期编辑 ▏李萱
本期审读 ▏王雅茜
本期责编 ▏甘于恩
投稿邮箱:jnufyzx@163.com
往期回顾
保护方言,你我共同努力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