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方言与美食(音频)|时亘:回家坐席(山东临沂平邑话)

甘于恩 语言资源快讯 2020-01-18

由于微信公众平台推出新功能,“语言资源快讯”左边显示的名称并非原作者,而是公众号管理者,原作者将于大标题和文末显示,感谢各位读者的谅解!

在我的家乡,蒙山南麓的小县里,每逢婚丧嫁娶、打墙盖屋、升学赴任、开业完工之类红白喜事,少不了摆上几桌舒舒泰泰、热热乎乎的席来酬谢亲友,款待宾朋。家乡的席,在博大精深的鲁菜历史上,貌似算不得什么“地位崇隆”;然而这套传承两千多年的宴饮食俗,至今仍是我们家乡父老,是我们思乡游子之间的乡情纽带和亲情寄托。
据我老家的地方史志考证,家乡的筵席食俗源自两千多年前的颛臾国王室御膳。在春秋时期,颛臾国的主要职能就是以周王的“天子之礼”祭祀蒙山;祭典迎送,必然尊礼重仪,颛臾国因此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通达礼俗、精于烹饪的礼官和庖厨。至秦灭颛臾国,礼官和御厨流落民间自谋生计,王室的烹饪手法技艺与当地百姓的饮食习惯相适应,贵族的礼仪礼节与民间的风俗秩序相融合,千百年来逐渐形成了如今富有家庭气息、讲究礼节秩序的蒙山筵席食俗。蒙山筵席的食材优先选用当地养殖种植的禽畜菜蔬,综合运用炖、烩、扒、炸、烧、炒、汆、拌等烹调技法,调味注重中和醇厚,善用肴汁和老汤提味提鲜,具有典型的鲁菜特征。
筵席通常至少在“公事”的前三天就着手准备。大家族人多,一般在主持人的指挥下,一拨青壮劳力去东村西乡的集上买荤腥蔬菜,鸡挑大的,鱼拣长的,肉要五花三层的;一拨大爷大娘到街坊邻居家里借厨具餐具,大汤碗,小平盘,八仙桌子,十二印的大铁锅;其余的,最要紧的是在主家门口和泥砌砖,摆弄油桶,把简易的灶台搭起来——公事那天具掌可指着它中用呢。关键的一个“文人”自是少不了的:红事的请帖,白事的报帖,还有里里外外的对联,都得是这位老师儿磨墨执笔,得单买上两瓶好酒谢人家。若是家族小了,或是村子本来不大,办一回席,常常是三四家族甚至是全村父老总动员;有时候跑遍全村,也借不到合适的碗盘碟子——这就催生了专营租借餐具厨具的铺子。锅碗瓢盆,桌椅板凳,荤腥菜蔬,烟酒糖茶,都安排上专人看管,保证一颗烟也瞎不了——不是一样人,进不了一家门。
  菜买回来,鸡杀好,肉洗好,得拔它一天一夜,中间不能断了换冰换水;鱼处理干净了,腌上一晚上,赶早炸出来;鸡蛋皮和丸子是最难伺候的,稍有不慎,就是天女散花,一锅糊涂;凉菜碟子全靠双手调和,勾馋虫和倒胃口就在一调一拌之间。肴汁和老汤要用猪蹄和老母鸡加上骨头棒子,用文火熬上一晚上;肘子猪脸都得先下大料煮,再抹蜂糖炸,最后用调好的卤汤慢慢煨——这些都是小事。老具掌在乎的是坐席的客满不满意,在乎的是自己的手艺称不称名声——良心在师父交给自己的铲子上顶着呢,功夫不到家,就糊了。
  坐席那天终于到了。帮忙的扒拉上一碗大肉片子熬菜,便扛桌子,搬凳子,在说好了的邻居家布置铺排,堂屋三桌,厢房一桌,嘴里连声说着“对不起”,怕弄脏了邻居家地面;席主家,老爷们伺候老太爷换上里外三层新的见人衣裳,少奶奶紧工细描忙着扑粉涂红,小小子小妮子不用说了,正蜷胳膊伸手地围着酥菜盆子转悠呢。厨棚底下,老具掌更过衣,沐过浴,系上洗三遍浆三遍的围裙,气定神闲观察着锅内老汤炖煮的整鸡、肴汁卤制的下货,帮忙的叔叔大爷们,有的在几张八仙桌拼就的工作台上切肉菜、剁葱姜、卷鸡蛋皮,有的围着几口小锅炸藕合子、汆丸子,年轻一点的侄子辈孙子辈更不能闲着,搬酒箱子,拿饮料,送茶壶,发瓜子,忙毕了就端着传盘子候着,等一会开了席还得端菜呢。婶子大娘们早就搬了小马扎子,围着三四号的大盆子洗碗刷盘子,间或催着男爷们用酒精药水调好的“卫生水”洗过手,或是直肠直肚地拉着村里村外出的好事孬事,俨然一群时事评论员。各屋里,安席的堆了一脸笑,忙不迭地伺候知近亲戚,招呼故交朋友;席主家堂屋明间两张太师椅坐北朝南,气昂昂的派,威赫赫的风。
  “迎大客!”一声信号,鼓乐高奏,厨棚底下才真正忙碌了起来。老具掌一手勺子一手铲子,紧动慢移地把大件盛到十寸青瓷盘里,浇上一勺子出味的卤汤;下边帮忙的得麻利地把八九十来个凉菜碟子掿出来,端上桌子让客先垫乎垫乎;不多时,客坐齐了,一声“上菜!”,十来个棒小伙子手捧传盘子,端着大件和随碗子往各屋各桌走去,油局子的小孩马上接过来,“先上鸡,大吉大利!”“再上鱼,年年有余!”报菜声,斟酒声,声声是喜,句句是庆。中饭一上,席主家各位代表轮番敬酒,拱手道喜,作揖致谢,主宾共欢,老少同乐,好不热闹!老具掌那边自是不能闲着,三尺长的铲子又飞起来,十二印的大锅又跳起舞,该上后边吃饭的菜了。
  人都说山东人讲规矩,重礼数,在我们家乡的席上,这可谓体现得淋漓尽致:坐席的桌子,一般是八仙桌,木纹横平竖直对着门口,两把太师椅坐北朝南,为大客就座;婚宴上,大客一般是新娘的大舅和大爷(大叔),如大舅或大爷(大叔)因故不能前来,则由大客家中另找人代替,多是找大表哥或大堂兄(大堂弟)。两位大客通常安排在一桌上,男方亦请新郎大舅和大爷(大叔)作大客相陪,谓之“客陪客”。贺生育,老家习俗是男孩出生12天、女孩出生9天摆“粥米席”待客,传统专为女客而设,大客是新生儿的大妗子。所有的席面,不论来客官职高低、收入多寡,一律按五服三代、亲疏远近就座,右下角坐全桌年龄最小、辈分最低者“把席口”,负责接盘上菜,倒茶斟酒。
  老家坐席,按照“先凉后热,口味穿插,头鸡二鱼三丸子”的原则次序上菜。宴席开头上八到十六个碟子,以凉拌蔬菜、肴汁卤肉为主,起开胃提神、激活味蕾之用。大件(整鸡、整鱼、肘子等)常带有调节口味的“随碗子”,如上整鸡带用水果、元宵等做的甜汤,上整鱼带用鸡丝、腰花等做的香汤,上肘子时除带用肉丝、鸡蛋皮等做的酸汤以外,还带上清口的萝卜黄瓜条和漱口水;上海鲜时,则带用海米、乌贼等做的鲜汤······上完大件后上的“中饭”,是几种甜口或咸口的点心和酥菜,可冲淡之前吃菜留下的咸腻;中饭后敬酒,腹内有点心垫底,也可免酒肉相冲之痛苦。敬酒后上的六到八个海碗,炖、烩为主,炒、烧为辅,清而不淡,肥而不腻,既可下酒,又可下饭,不伤胃,不伤口,老少咸宜,众口易调。
  这两年,不少人家有公事,都多花点钱下了饭店;不过,只要时间充足、天气好,大家还是愿意在家里办上几桌席,图的是可口实惠,为的是热闹放心。平时种果园,干厂子,忙得脚不沾地;办一回席,老少爷们、妇女孩子借着锅碗瓢盆,见见面,拉拉呱,交流交流家长里短,谈论谈论远近事情······开席了,盛上家味,端上乡味,斟上亲情,倒上友情,捯一筷子,满满的朴实;舀一勺子,重重的厚道。
往期回顾
说说咱的家乡话 | 林丽华:我教女儿说闽南话
方言与美食(音频)|刘若书:陕北美食:洋芋擦擦(陕西延安话)
方言与景点(音频)| 蒋寅:良渚博物院(浙江杭州话)
方言与景点(音频)丨周楚玲:石浦渔港古城(浙江宁波象山话)
方言与美食(音频) | 宋依琳:尝尝俺日照绿茶(山东日照话)
音频来源|时 亘
文字来源|时 亘
图片来源|网 络
本期编辑|蒋寅
审读|韩玲
责编|老甘
投稿邮箱:jnufyzx@163.com

做语言资源保护公众号不容易,每天更新公众号更不容易,而每天提供新语料尤其不容易。很多读者还没养成打赏习惯,提倡每个月打赏一元钱,积少成多,我们的事业就有希望。谢谢各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