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讲义丨甘于恩:粤语童谣的语言学研究(上)

甘于恩 语言资源快讯 2020-01-18








       粤语童谣,传统上多谓之“广府童谣”,但笔者不太赞同采用这一名称,主要原因是广府只能包括广州、佛山一带(旧广府的范围比现在的大,但也不能包括所有粤语地区),而其他粤语区(如四邑、两阳、肇庆甚至韶关等地)的童谣就无法纳入视野;另一方面,如果单以“广府”地域来辨识童谣,也很可能将非粤语的童谣(如客家童谣)误纳其中。以方言来划分童谣的归属,也便于厘清童谣的源流与发展。

      早期粤语童谣(或称传统粤语童谣)保存了粤语乡土文学的特色,展示了丰富多彩的早期社会生活和民俗风情,通过所记录和保留的风俗文化的词语,可以窥视传统文化的底蕴,重构早期粤语地区的民俗图景。以下从粤语童谣的言说风格和语言学价值两方面来阐述之。




一、粤语童谣的言说风格


       言说风格或称叙事风格,是指文学作品陈说故事、展开情节时所体现的独特个性,自然包括语言风格。从语体风格来观察的话,我们发现中国的童谣大致可以分为偏向书面语体的典雅风格和偏向口语体的通俗风格,粤语童谣似乎也不例外。

(一)典雅风格的粤语童谣

    从粤语童谣反映的内容来看,以励志类、生活场景类和儿戏类为最多,励志类目的在于鼓励儿童好学向善,故表达风格、措辞皆比较典雅;而后二类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儿童的语言能力,所以表达风格较为直白,用语偏向口语化。典雅的粤语童谣如《人穷志不穷》

       匡衡穷,匡衡穷,匡衡人穷志不穷,从小读书便肯用苦功,白天做工冇心机,读书只好靠夜攻,黑夜冇钱备灯火,不能读书真苦痛啊真苦痛。恰好邻居是富翁,灯火夜夜满堂红,匡衡前往殷勤请,请在壁角打个洞,从此持书夜夜读,到底学成万事通。

       匡衡穷,匡衡穷,匡衡人穷志不穷,从小读书便肯用苦功,白天做工冇心机,读书只好靠夜攻,黑夜没钱备灯火,不能读书真苦痛啊真苦痛。恰好邻居是富翁,灯火夜夜满堂红,匡衡前往殷勤请,请在壁角打个洞,从此持书夜夜读,到底学成万事通。

       恰好邻居是富翁,灯火夜夜满堂红,匡衡前往殷勤请,请在壁角打个洞,从此持书夜夜读,到底学成万事通。


       有的粤语童谣(包括新童谣)乃是直接从普通话儿歌转译而来,风格离口语就更远,只是用粤音来吟唱外来的儿歌,严格说来并非本地“土产”的童谣,如《泥娃娃》

谁弃了泥娃娃  谁怜泥娃娃
没可爱面儿也不会说话
栖身街角下
谁爱你 泥娃娃 谁怜泥娃娃
没温暖的家
看衣装破烂  年年冷雨下
让我当妈妈 让我当爸爸
孩儿在手中轻抱  过冬雪雨檐下
谁爱你 泥娃娃  谁怜泥娃娃
愿爸妈亲你永给你爱护还系是会责骂

普通话原版是:

泥娃娃泥娃娃,

一个泥娃娃,

也有那眉毛,

也有那眼睛,

眼睛不会眨。

泥娃娃泥娃娃,

一个泥娃娃,

也有那鼻子,

也有那嘴巴,

嘴巴不说话。

她是个假娃娃,

不是个真娃娃,

她没有亲爱的妈妈,

也没有爸爸,

泥娃娃泥娃娃,

一个泥娃娃,

我做她妈妈,
我做她爸爸,
永远爱着她。


       尽管相比之下,粤语歌词有所变动,但叙事风格和意境都与普通话原版一致,皆偏离了口语。类似情景我们在粤语的流行歌曲中也可以看到,不少歌曲的词风偏向普通话口语,并以此形成粤人所认知的典雅书面语风格,不过这类歌词的史料价值相对较低,如谭咏麟的粤语流行曲。



(二)通俗风格的粤语童谣



     传统粤语童谣之所以能长久传诵,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来自民间,贴近口语,反映儿童的实际生活和感受,具有浓烈的艺术感染力。这种通俗的语言风格以《月光光》(农耕版)这首经典童谣表现得


最为淋漓尽致:

月光光,照地塘,

虾仔你乖乖瞓落床。

    听早阿妈要赶插秧啰

阿爷睇牛佢上山岗


      几乎是浅白的口语对话,对于儿童来说,毫无理解障碍,难怪可以传诵至今。

     当然,风格通俗、用语浅显不等于大白话。传统粤语童谣亦十分注意修辞的美感、韵律的和谐,可以说是一种美化的口头文学,这也是粤语童谣历久弥新的重要原因。例如《凼凼转》、《落雨大》

凼凼转  菊花园,

炒米饼 糯啊糯米团。 

五月初五系龙舟节呀, 

阿妈叫我去睇龙船, 

我唔去睇我要睇鸡仔, 

鸡仔已大 我扐去卖, 

卖得几多钱? 

卖咗几多只呀? 

我有只风车仔, 

佢转得好好睇, 

睇佢凼凼转呀, 

菊花园 凼凼转,

凼凼转凼凼转睇佢凼凼转呀。

      在这首童谣里,运用了倒序(凼凼转  菊花园)、衬字(啊、呀、系)、换韵、顶针(鸡仔、卖)、设问、反复(凼凼转)等手法,偶句和散句间隔使用,加上旋律优美,使其成为传统粤语童谣的代表作之一。





(三)文白风格兼具的粤语童谣


     除了上述两种风格之外,还有的童谣兼有两种风格,有的如以口语为主,杂有书面语词;还有的以书面语词为主,间或使用口语词。这可能与文人后来的整理、加工有一定的关系。《嗳姑乖》

嗳姑乖,嗳姑乖,嗳大姑乖嫁后街。后街有啲乜嘢卖,有鲜鱼鲜肉卖,又有鲜花戴。

嗳姑乖,嗳姑乖,嗳大姑乖嫁后街。后街有啲乜嘢卖,有鲜鱼鲜肉卖,又有鲜花戴,戴唔晒, 戴唔晒,放落床头啲老鼠拉,老鼠拉花唔奇怪。

有钱人家唔会把肚饿挨,佢哋平时食惯鱼虾蟹,肚满肠肥想食斋,想食斋。后街主人家业大,日日穿着金腰带,金腰带、银腰带,请个婆婆出来戴。戴得多,无奈何,一埕酒,一对箩,三朝回门担礼多,亲家见到笑呵呵。(重复)

     “嗳姑乖”,是大人抱着襁褓中的婴儿时哼唱的,类似安眠曲的喃喃细语。这三个字易记不易解,虽代代相传,但语义较为模糊,一般认为“嗳姑”是模仿婴儿玩弄嘴唇发出的简单声音,乖是叫宝宝要听话。不过,“嗳姑乖”的真正来历就复杂得多。一说“嗳”,是动词,指抱着小婴儿,用手抚摸小孩的后背,同时身体摇晃、抖动,好让婴儿像睡在摇篮上一样。“姑”,或应作“呱”,可能指小孩(特别是婴儿)。还有一说是,“嗳姑”应作“嗳咕”,“ 嗳咕”是对婴儿的昵称。《嗳姑乖》有另一版本,较为舒缓:


嗳姑乖,嗳姑乖(重复),嗳姑大嚟嫁后街。

后街有乜嘢卖,有鲜鱼鲜肉卖,

嗳姑乖,嗳姑大,鲜花戴,戴呀戴唔晒。

掉落床头畀猫拉。拉去边?拉去大新街。

嗳姑乖,嗳姑乖,唔唔唔¼¼

     对照这一版本,基本可以断定,前一版本的“有钱人家唔会把肚饿挨”以下这段,乃是文人加插进去,为了凸显童谣的教化作用,文风便显得与第一段不太和谐。      【未完待续】



(原载《粤语研究》第8期,澳门2010年12月;收入《汉语南方方言探论》,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4第一版)





本期小编:孙文思

本期审读:龙祉均

本期责编:老甘

投稿邮箱:jnufyzx@163.com


往期回顾

方言与歌谣|广州妈妈网:这些陪伴8090长大的广府童谣,你还记得几首?【转发】
讲义 | 甘于恩:词的定义、词缀、短语(上)
专题|甘于恩:《汉语亲属称谓问题与岭南资源》序

保护母语方言你我共同努力



 做语言资源保护公众号不容易,每天更新公众号更不容易,而每天提供新语料尤其不容易。很多读者还没养成打赏习惯,提倡每个月打赏一元钱,积少成多,我们的事业就有希望。谢谢各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