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方言与戏曲(音频) | 万佳乐:豫剧贺新年 (河南南阳话)

甘于恩 语言资源快讯 2020-10-10

 新年快乐 




今天是1月24日,农历腊月三十,辞旧迎新之际,首先要向语言资源快讯的读者朋友们送去祝福,祝各位读者朋友除夕快乐,新年胜旧年!

万众瞩目的2020年央视春晚今天就将与大家见面了,今年春晚的两个分会场分别设在河南郑州以及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河南人,小编自然是非常自豪啦。除此之外,2020年中国中央电视台戏曲春晚也在河南的另一座城市——十三朝古都洛阳设立分会场。

洛阳分会场一共有13个节目,参加的演员阵容强大、名家荟萃,上至九旬名家,下至3岁孩童,1000多名演员共同为全国观众献上一台河南省戏曲的大联欢。

儿时和爷爷奶奶一起守在电视机前看《梨园春》的童年记忆还历历在目,转眼间看到豫剧在新时代中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忍不住为之喝彩。













不负新时代,梨园花盛开



豫剧发源于河南开封,起源于清代早期,兴盛于清代中叶,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 。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继承、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建国后因河南简称“豫”,故称豫剧。

豫剧以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吐字清晰、韵味醇美、生动活泼、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著称,凭借其高度的艺术性而广受各界人士欢迎。因其音乐伴奏用枣木梆子打拍,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


据文化部统计,除河南省外,湖北、安徽、江苏、山东、河北、山西、陕西、青海以及新疆、台湾等省市区都有专业豫剧团分布。目前豫剧主要流传于全国12个省区市,有167个专业院团,1200多个民营剧团,号称“十万大军”,涌现出享誉全国的“人民艺术家”常香玉、“豫剧皇后”陈素真、著名剧作家樊粹廷、“现代戏之父”杨兰春(《朝阳沟》编剧、导演)、戏曲音乐家王基笑(《朝阳沟》作曲)等一大批名家。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豫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河南豫剧连续六届荣获中国艺术节大奖,连续七年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连续八届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根植中原,雅俗共赏



豫剧因各地语音差异,在音乐上形成带有区域特色的艺术流派,包括以封丘为中心的祥符调;以商丘为中心的豫东调;以洛阳为中心的豫西调;流行于豫东南沙河一带的沙河调,又叫“本地梆”。如今豫东调与豫西调仍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豫剧有根植中原、昂奋勃发的宏大气魄,雅俗共赏的审美效应,高亢激越、简洁明快的唱腔曲调,古今兼具、老少咸宜的表演风格,幽默诙谐、乐观向上的语言情趣,不难不涩、南北易懂的中州韵音,质朴无华、宽厚浩然的文化风貌,反映现实、贴近生活、有血有肉的大众格局等。



豫剧艺术古今兼纳、刚柔相济、豁达宽厚、有“中和”之美。首先,豫剧唱腔铿锵有力,大气磅礴、抑扬有度、富有热情奔放的阳刚之气,具有很大的情感力度。其次,豫剧行腔酣畅、吐字清晰、本色自然、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再者,豫剧节奏鲜明强烈、矛盾冲突尖锐、故事情节有头有尾,再加上曲调诙谐欢快,使得豫剧不仅适合演出轻松的喜剧,又适合演帝王将相的大场面戏,豫西调委婉动听,唱腔悲凉故很适合演悲剧。豫剧在关键剧情上一般都安排有大板唱腔,唱腔流畅、节奏鲜明、极具挑战性,一般吐字清晰,易被观众听清。

 


古今兼备,与时俱进



豫剧的传统剧目有1000多个,其中很大一部分取材于历史小说和演义。 如封神戏、三国戏、瓦岗戏、包公戏、以宋朝为背景的戏如杨家将和岳家将等题材,还有很大一部分描写爱情、婚姻、道德伦理的戏。

新中国成立之后,出现了不少描写现实生活的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如《朝阳沟》、《刘胡兰》、《李双双》、《祥林嫂》、《红色娘子军》等。海峡两岸豫剧界又创作出许多新作品,如《香魂女》、《焦裕禄》、《中国公主杜兰朵》、《龙门大佛》等。

其中,小编最熟悉的便是《花木兰》。“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这首广大观众耳熟能详、妇孺皆知的唱段,是许多人喜爱豫剧、了解河南的起源。“人生百年,如梦如幻。有生有死,壮士何憾?保我国土,扬我国威,生有何欢,死有何憾?”的慷慨报国之情,更是令人百听不厌。

花木兰是中国古代传说的四大巾帼英雄之一,她的故事也是一支精忠报国的英雄史诗,花木兰爱国尽忠、爱家尽孝的故事可谓千古流芳,万民传颂。豫剧《花木兰》的故事发生在隋末,敌寇入侵中原,国家征兵抵御,花木兰假借兄弟花木隶的名字,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十二载疆场征战,出生入死,战场救帅,生擒突力子,并慷慨陈词,劝降敌兵,罢兵息战,立下赫赫战功,受到朝廷嘉奖,被封为尚书郎。元帅也十分见爱,执意要将爱女许配这位“花将军”为婚,花木兰巧言应对、坚辞不受,卸甲归田。——故而引发出一段千古流传巾帼英雄花木兰的传奇故事。

  《花木兰》历经60多年的舞台实践至今仍常演不衰,其脍炙人口的经典唱段几十年来一直回响在中华大地,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精华,是许多人对豫剧的最初相识,也是许多人对豫剧的深刻印记,既为广大戏迷增添了余音绕梁的中州豫韵,也为各界观众留下了极具中原特色的文化记忆。






“至今不明白,

中原文化怎么就孕育了豫剧,

其苦乐忧凄,人生七情,

怎么就能表现得如此行云流水、横空出世般的酣畅淋漓?!

多了一份慷慨高亢,

多了一片明丽欢快,

多了一曲悠扬悦耳。

是八百里伏牛山之回应?

是兵连祸结胸中块垒郁积唯有一吐方快?

是疆场驰骋

几多忠良骁将可歌可泣

几许奸佞挡道可唾可骂?

历史的风云恍在耳畔猎猎作响,

真善美和假恶丑在这里激发和碰撞,

这才有了花木兰花打朝抬花轿对花枪;

这才有了风流才子皇帝告状血溅乌纱五世请缨狸猫换太子穆桂英挂帅……”







作者 | 万佳乐

方言点 | 河南省南阳市南召县

排版 | 万佳乐

音频 | 万佳乐

审读 | 董一博

责编 | 甘于恩

资料 | 来源于网络

投稿邮箱:jnufyzx@163.com





做语言资源保护公众号不容易,每天更新公众号更不容易,而每天提供新语料尤其不容易。很多读者还没养成打赏习惯,提倡每个月打赏一元钱,积少成多,我们的事业就有希望。谢谢各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