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题(音频)| 万佳乐:战时不忘学习,危中迎难而上——河南大学小史(南阳话)

甘于恩 语言资源快讯 2020-10-27



今天,你认真上网课了吗?



       受疫情影响,近期,全国各地的大中小学校纷纷调整了教学形式,紧锣密鼓地开始了线上授课。


      

        2月14日,河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疫情防控第九场新闻发布会。会议的最后五分钟里,河南省教育厅厅长郑邦山发自肺腑地说:"......这是一个特殊的时期,每个人都被卷入了一场特殊的战役。在这场全民战役、人民战争中,每个行业每个人都应该拿出自己最强的气势,以最好的状态投入战斗。此时此刻,我不禁想起抗日战争时期教育奇迹的缔造者——西南联大。西南联大的校训是“刚毅坚卓”,西南联大与战争同行的8年培养了3882名学生。其中有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4位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172位院士,数百位人文大师。



       我也不禁想起,战争时期,河南大学八年抗战的办学历史,河大师生牺牲9人,失踪25人。在烽火连天和战争硝烟中,河南大学坚持敌前办学,秉承教育报国,表现出'百折不挠 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应该说这也是我们河南教育的精神......"     这段话鲜明地揭示了教育的真谛,令众多家长、学子和教育工作者听完大受启发。今天小编就带大家共同了解一下,河南大学那段波澜壮阔、抗战办学的烽火岁月。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七七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同年12月,日寇的铁蹄已践踏到黄河流域,豫北豫东相继沦陷,省城开封危在旦夕。年底的学期考试结束后,河南大学开始搬迁。农学院和医学院首批随省政府迁往豫西镇平,文学院、理学院、法学院及校本部迁往鸡公山。从此,河南大学开始了长达八年的抗战办学历史。       1938年10月,豫南战事紧张,学校决定迁往豫西山区。王庆生校长将羁留在鸡公山的文、理、法学院迁到镇平,以期在镇平安定扩充。      1939年5月,日寇进攻新野、唐河,镇平危急。河南大学又北跃伏牛山,经方城、叶县等地抵达嵩县,行程600余里。医学院在嵩县城内,文、理、农三院及校本部在潭头。
(潭头河南大学遗址)
1942年,河南大学升为国立,是当时学术实力雄厚、享誉国内外的国立大学之一。在颠沛流离的年代,河大师生用艰苦奋争、坚守执着为中国抗战时期的高等教育史写下了悲壮而又自豪的一页,并获得了至今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办学精神。       1944年春,日寇向豫西南进攻,洛阳、鲁山相继失守。5月10日,日寇迫近嵩县,医学院师生300余人携带图书、仪器等教学设备撤出县城,奔向潭头。5月11日夜,师生分别迁往50里外的大青沟与30里外的重渡,沿着陡峭的山路,仓促出走。15日,敌人逼近潭头开始袭击,又逢大雨滂沱,山洪暴发,河南大学约有10人死难,多人下落不明,理学院被焚毁,许多图书仪器付之一炬。学校被迫再次转移到南阳荆紫关。

烽火连天中,河大师生克服种种困难,汇聚一大批知名学者,坚持开课,坚持办学,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为保存中原文化教育血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44年的教育部高校评估中, 河大获得全国国立大学第三名。
      1945年,日寇又在西南发动攻势。不久,南阳失守,国民党军队退守西峡一带。河南大学在荆紫关难以存留,遂西迁陕西。      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河南大学在12月底迁回开封。

  “嵩岳苍茫,九曲东流殇。抗日烽火举大梁,保家育才耀中华。”在艰难困苦的峥嵘岁月里,河南大学始终坚持教育报国,用信念和意志抒写了一部气壮山河的大学抗战史,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首文化抗战的壮丽史诗。


      历史如同永恒的坐标,总是给人以启迪和指引。而此时我们回望河南大学的历史,是为了继承和发扬抗战时期高校坚持办学、传承文化以及知识分子潜心向学、百折不挠的精神。       岁月长河,历史足迹不容磨灭;时代变迁,河大精神熠熠生辉。        
往期精彩文章:
前方诗札(音频)| 弱水吟:请不要打扰(诵读:敏敏,广州话)方言与民俗(音频)|  韩林: 二月二,龙抬头(山东日照话)
抗疫特备节目(音频)| 钟运渔:别来无"恙",钟山哥有话说


作者 | 万佳乐方言点 | 河南省南阳市南召县排版 | 万佳乐音频 | 万佳乐审读 | 董一博责编 | 甘于恩资料 | 来源于网络投稿邮箱:jnufyzx@163.com






做语言资源保护公众号不容易,每天更新公众号更不容易,而每天提供新语料尤其不容易。很多读者还没有养成打赏习惯,提倡每个月打上一元,积少成多,我们的事业就有希望。谢谢各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