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人 | 陈泽平:《闽都熟语》序言

由于微信公众平台推出新功能,“语言资源快讯”左边显示的名称并非原作者,而是公众号管理者,原作者将于大标题和文末显示,感谢各位读者的谅解!

《闽都熟语》

序言


熟语指的是语言中有特定意义的词组或句子,但却具有词汇的性质。也就是说,熟语的结构固定,意义具有约定俗成的整体性,通常不能从字面上推知。所以收录熟语,需要一条一条地加以具体解释说明。方言熟语的意义从口语运用中自然形成,往往联系着特定的地方民情、风俗和轶事典故,文化内涵丰富;是方言口语中最生动、深刻、精警的部分。从保存方言、保存地方文化的角度说,可能是最值得珍视的方言精华。

我在十多年前,也在福建人民出版社出过一本叫做《福州方言熟语歌谣》的小书。虽然做得很不够,但却是我的出版物中最受普通读者欢迎的一种,印刷了两次,居然还都卖完了。让我有几分受宠若惊。

唐老师的大作跟我的那本小书比较起来,有很多优点。首先是收录的福州方言熟语大大丰富了。这一套丛书的撰写目的就是要保存和弘扬福州地方文化,内容当然是越丰富越好。方言本质上是不见于书面雅记的口语。收集方言熟语只能靠在口语的汪洋大海中捕捞,无论如何努力,遗漏都是难免的。而且新的熟语也还在源源不断地在人民群众口头产生,就像海里的鱼永远也捕捞不尽。做这项工作需要长期浸泡在方言语境中,并有心留意、记录,前后累积,逐渐丰富。本书共收录了约1400条。其丰富性是前所未有。

第二,本书在体例上亲近非专业读者,借用一个很流行的IT术语来说,叫做“界面友好”。这一点主要体现在本书不用拒人于千里之外的音标注音方式,让读者自己见字读音。福州方言无法用汉语拼音注音,用国际音标也太难为老乡了。熟语至少是三五个字连读,福州话的连读音变又十分复杂,真要按实际发音来注音,读者得先修一年半载的语音学才能看明白。冯梦龙辑录《山歌》、范寅著《越谚》、唐枢编《蜀籟》,也都没有音标注音,同样能记录地道的方言,为后人留下丰厚的方言资料。

第三是唐老师发挥了讲课的特长,每一条熟语都做了字面义和实际意义的整体串讲,随手补充福州民俗文化的背景知识,并在说解的同时着意发掘出民间文化蕴含的“正能量”。这于年轻的读者特别有教益。

方言类的出版物主要有两类读者对象,一类是该方言区的普通读者,另一类是研究语言的专家(尤其是不会说这种方言的语言学家)。这两类读者兴趣不同,要求也不同。作者就像一个厨师,端出一盘菜,既要合喜欢吃甜的福州老乡的胃口,又要让嗜辣的湖南、四川朋友喜欢,是很难的。唐老师做的这盘菜口味偏甜微辣,可见她心目中的读者对象主要是福州老乡。我觉得,既然众口难调,难以照顾周全,其实可以索性再甜一些,就像“老福州”的荔枝肉一样,一点儿辣椒面儿也不搁,免得乡亲们吃了上火。我的意思是,本书在用字方面可能还可以更通俗一些,例如:“囝”字不妨写作“仔”,“徛”字不妨写作“站”,“侬”字可以直接写作“人”,“蜀”可以直接写作“一”,可能会有更好的接受效果。从语言文字的社会功能着眼,约定俗成是字词关系的硬道理。面向大众的出版物中方言用字不妨走民间路线,不必太介意词源学的正确性。

唐老师是我尊敬的老同学、老朋友。承蒙她以书稿赐教,并嘱我写一个读后感。我借这个机会向她表示祝贺。

                                                            陈泽平

                        於福州守耕堂

(《闽都熟语》,唐若石、蔡国妹著,福建美术出版社,2019)

往期回顾

学术探论 | 李宇明、王海兰:粤港澳大湾区的四大基本语言建设【转发】

学术探论 | 屈哨兵:“粤港澳大湾区的语言生活”专题主持人语【转发】

学术探论 | 谭洁莹、刘新中:台山话形态变调的实验语音学研究

学术探论 | 梁嘉莹等:粤方言肇庆端州话的声调系统实验研究【转发】

语言服务| 福州市关于停办各类大型公众聚集性活动等事项的公告(普通话+福州话)【转发】

本期编辑:常俊丽

本期审读:王晓珊

本期责编:老   甘

投稿邮箱:jnufyzx@163.com

保护母语方言 你我共同努力



做语言资源保护公众号不容易,每天更新公众号更不容易,而每天提供新语料尤其不容易。很多读者还没养成打赏习惯,提倡每个月打赏一元钱,积少成多,我们的事业就有希望。谢谢各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