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客家文化 | 最河源:想“打鬥肆”?先搞清楚这个客家词是怎么来的【转发】

最河源 语言资源快讯 2020-10-27

以下文章来源于 最河源  


“打鬥肆”(dǎ dòu sì)这句俗语

不知道你是否听过

估计在80后的孩提时代隔三岔五的出现

什么是打鬥肆呢


[打鬥肆](dǎ dòu sì)客家话特征词,古汉语“鬥”有拼湊﹑湊集之意(《金瓶梅•第一回》:“都鬥分子,來與武松人情。”)以前客家人喜欢在赴圩时各自买食材到食肆加工聚餐,所以称为“打鬥肆”,后来在家也常这么干。有的地方也叫“打中和”、“打鬥醵(jù)”。



网图

打鬥肆也叫平伙宴是普遍流存于

客家地区民间的一种颇具特色的饮食习俗

河源人喜欢称它为“打鬥醵”

朋友相聚农闲时节

种收之后囊中又有点闲钱,

便邀集起来聚餐一饱口福

而且还可借此喝酒聊天畅叙友情

可以说是“古时候的自助餐”

吃前分摊了开支

分摊了宰杀、烧火的全部劳作

这其中有“四大特点”


01
品种少

吃的菜肴品种比较单一,数量以参加者想吃、能吃、饱吃、吃痛快为限,不求复杂多样。一般选择富有营养的时令牲畜或家禽。客家有谚语云 : 春羊、夏狗、秋鸭、冬鸡,意思是各个季节中此类牲禽比较肥美可口。但如偶遇平时少见的野味、山珍、水产品上市,如野猪、山羊、竹鸡、斑鸠、鹧鸪、鳖、竹鼠等,刺激了人们的食欲,而一个人吃又觉得太奢侈,便也会邀请几个要好的朋友来打斗四共同分享美味。

02
公平

平均,所切的肉块大小相似,吃的时候每人若干块,绝对公平合理。如果你想让老婆孩子也尝尝鲜,那么可以另外拿一个碗,只能在你份额内留下几块带回家去,却不得多吃多占(除非确有剩余)。其次是出的费用也是平均的,一般在吃饱喝足之后立即结账,凡菜肴、油盐、佐料、柴火、酒钱统统算在一起,共同按份额分摊付钱。哪怕你不会喝酒,酒钱也必须照付不误,这是规矩。

03
气氛融洽

网图

气氛融洽,小型参加打鬥肆者必定是平时意气相投、推心置腹的好朋友。人数三五不论,看菜色多少而定,一般不会超过一个八仙桌的人数。吃时气氛十分融洽,席间谈笑风生,兴之所至往往划拳佐酒,直至尽欢而散。参加打鬥肆者一般是当家男人,男人们讲求大鱼大肉,目的是补充营养。河源女人比较贤惠,一般都会支持自己的男人在外打鬥肆,决不会埋怨他背着家人大吃大喝。因为她们知道:第一,男人肩上承担着家庭的生活重担,需要借此滋补一下身体;第二,男人也需要自己的圈子,以此获得放松的空间。有的女人还会掏出自己的私房钱,鼓励丈夫去打鬥肆,尤其希望男人多打狗肉平伙,多吃点乳狗肉,因为它壮阳补肾的作用,能让男人更彪悍。

04
历史悠久

也有全村人举行大型打鬥肆。一到 " 双抢 "(农历六七月份的抢收早稻,抢种晚稻、红薯、大豆)结束后,年轻汉子们挨家挨户瞄着眼看猪栏,看家的猪肥了,就悄悄地赶到村口祠堂,杀了之后才告诉东家:" 你家的猪打鬥肆了,晚上一起去吃吧。"

东家听了,也就笑笑骂一声:" 契囝(客家话继子用于调侃),我说怎么不见猪叫了呢。" 猪杀了就在祠堂前坪里的大灶台上架起大锅,烂烂地炖熟撒上一些盐巴、辣椒,再搞几大桶酒,一村人都去吃,吃一嘴油,那场面是很热闹的。当然不是白吃,每一回平伙宴,哪怕是吃过一口肉,喝过一口汤,都要按市价给钱。钱是平摊的,每个人头一份。若是没钱,也要拿出若干斤稻谷,不让东家吃亏。这风俗很古老,是老辈人传下来的。一说村里举行打鬥肆,娃娃们午饭不吃,早早地就跑到村口祠堂里等着,一直等到太阳落山,祠堂前的大灶里的火熊熊烧起来。

打鬥肆习俗由来已久,远至上古,它来源于古代的 " 享其胙 "。南北朝时期,梁朝学者宗懔 ( 约 501-565 ) 所写的《荆楚岁时记》说:" 社日, 四邻并结宗会社,宰牲牢,为屋于树下,先祭神, 然后享其胙。按郑氏云,百家共一姓,今百家所立社宗,则共立社之为也。"


由于疫情期间不适宜“打鬥肆”

再坚持一下

等待解封时期

约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

我们一起出门打鬥肆



本期编辑 | 李   娟

本期审读 | 宋依琳

本期责编 | 甘于恩

投稿邮箱:jnufyzx@163.com


扫描二维码

关注“语言资源快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