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岭南文化丨吴惟粤:谈广东中小学岭南文化进课堂(转发)

转自 南方网 语言资源快讯 2020-10-27
本推文转自 南方网

“岭南大讲坛·文化论坛”第八十八讲

——传承岭南文化,感受幸福广东。谈广东中小学岭南文化进课堂

时间:2011年7月9日上午 

地点:广东中山图书馆

主讲人:暨南大学汉语方言研究中心研究员 吴惟粤

吴惟粤

语文特级教师

编审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课程学术委员会学术顾问

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专业委员会原副理事长

教育部“国培”专家

广东省教育厅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吴惟粤:各位嘉宾大家好!非常感谢大家利用星期六假日来参加这个活动。我今天就“岭南文化的传承”这个话题做一个发言,题目是《传承岭南文化,感受幸福广东》,或者可以反过来说,我们要感受幸福广东,就必须了解岭南文化,读懂岭南文化,希望我们都能够热爱它,然后去传承它。这就是我今天讲座的一个出发点和想法。

 楔子

   我们对岭南文化的认识,或者说世人对它的认识恐怕是从苏东坡的“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首诗开始的。荔枝在唐朝就非常有名,为此,专门在西京专门种了100棵荔枝,最后没有种活,只好每年就从广东(一说四川)源源不断地往西京送。所以,就有了白居易“一日色变,二日香变,三日味变,四日色香味尽去”的说法,还有杜牧写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诗句。当时皇帝派人日夜兼程往西京送荔枝,还修了专门送荔枝驿道,据说是跟现在的京珠高速公路平行,甚至是重叠。当然这条驿道也让广东到当时京城的交通提供的很大的便利。这就是当时,甚至一直到现在人民对广东、对岭南这一块土地充满的神秘感和好奇心,应该说这种岭南印象是有一定的代表性。但实际上,现在我们又发现很多在广东工作和生活了很长时期的新广东人,甚至有些在广东出生和长大的广东人,对广东也不是很了解。刚才陈老师也说了,易中天在《读城记》里面就把“第一是眼花缭乱;第二是晕头转向;第三是不得要领;第四是格格不入。感觉这就是一个‘怪异的城市’”。易中天是湖南人,曾到新疆支边,再到厦门教书,他对厦门充满了感情。《读城记》里对厦门是充满褒义的,对广东是由贬开始,到贬结束。所以,我们觉得《读城记》是没有真正融入广东的骨子和肌理当中去。易中天是很有影响的人,如果我们对他的说法不加以纠正,那么人们对广东的理解也就会停留在那一层面。所以,我们有必要宣传岭南文化,让大家去感受,让大家去认同,应该作为我们这个行业人的责任,这是一种义不容辞的任务。

  从这一点上讲,“岭南文化大讲坛·文化论坛”对岭南文化的传播也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岭南大讲坛”就是广东岭南精神、岭南文化非常好的弘扬形式。我们要传承岭南文化,首先就要了解它,然后认同它,最后才会自觉地传承它。

  相关的问题就是岭南文化是什么?岭南文化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怎样?岭南文化的价值?我们要传承怎样的岭南文化?

  岭南文化有现象,有一些是有物质形态的,有一些是非物质形态的。岭南文化有它的特质,但是它也有本质的东西。我们恐怕对这一些都应该有所了解,才能够有可能去判断,最后才有可能去认同。所以,我希望能够通过今天这1个多小时的时间,在这一点上能够起一点作用。


一、

 岭南文化的认同

(一)岭南文化的特质

     首先,我们为什么会提出岭南文化这个概念?有一句话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想说:“只有岭南的才是中国的”。如果我们作为岭南人也不讲岭南文化,那么岭南文化就谈不上对中国民族文化有什么贡献。岭南文化从本质上应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脉。

  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农耕文化,最明显的是“重农抑商”,这一点岭南人感受是非常明显的。还有一个是“重文轻理”,中国二千多年来的教育,里面所设的课程里没有一门是理科,最近一百以来年西学东渐后,才慢慢出现理科。过去四书五经、六经都是文科,《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都是文科经典。当时的考试从汉代开始用六经取士,到后来隋唐的科举取士,都是以文科取士。中国的理科是从明朝开始才有一点发端,到这一百多年才慢慢成为气侯。所以,农耕文明的核心在价值上是“重文轻理”,而且是“重情轻法”的。

  今天我们是在中山图书馆讲课,旁边是德政路,当年番禺县的衙门就在那里,就是说番禺县要“以德治政”,县衙门口的路叫“德政路”,“德”就是人情味很重的意思。到了民国就把政府搬到了现在广州市委前面的那条法政路,这表明民国政府认为应“以法治国”。在以往,中国人都是“重情轻法”,走向共和之后,才慢慢把“法”放在了重要的位置。

  有人把岭南文化的特质概括为“海洋文化”,应该说这一点比较有道理。这种文化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处于边缘状态,因为某些价值观不同,岭南人的生产方式和生产目的跟中原人是不太一样的。农耕文化是自给自足,自己生产,自己销售,自己享受。但岭南人种的、生产的东西不是为了吃,而是为了卖。因为岭南这里种的东西不够吃,只能把产品拿去交换,买卖,换取粮食。恶劣的环境使岭南人很早就有了“商”的意识。这种价值观跟传统中原文化的价值观有所差异,不能说完全不同,但它有差异。因为我们的价值观有差异,因为我们的话语体系不同。岭南人久而久之养成一种“敏于行人讷于言”的性格,少说,多做。因为你无法跟他说,也无法跟他辩,只能去做。

  岭南人在当年给中原人和北方人是一种什么概念呢?据说当年惠能北上湖北黄梅向禅宗的五祖弘忍求法的时候,弘忍就说:“汝是岭南人,如何堪作佛?”惠能就说“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弘忍原来是不愿意收留惠能这个“南蛮”的,但惠能的回答却让弘忍另眼相看,不但收留了惠能,还把袈裟传给了他于是就有了惠能六祖的诞生,才使禅宗真正在中国得到弘扬。佛教有很多宗派,为什么就是禅宗传播得最为广泛?我想这跟惠能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咱们南方人最早被北方人看得起的,看来就是惠能了。

  惠能以后一千多年,没有几个岭南人能够在中国闯得出大名堂,只有到了近代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变法,孙中山走向共和革命,黄埔军校北伐,再到现在改革开放30年,岭南文化才在主流文化当中有一点声响。但是岭南到底是不是文化沙漠,这一点还在争议当中。岭南人所谓的务实、包容、不争论,归根到底,除了话语体系,除了价值观的差异以外,跟我们自己的研究、宣传、弘扬、继承不够还是有关系的。所以,我们认为我们身为广东人,对岭南文化的传播、发扬应该有一份责任,应该义不容辞。

(二)岭南文化的认识

1.认识岭南地

    岭南文化的认识可以从哪些方面认识呢?首先我们要认识它的地,认识它的人,认识它的物,然后再认识它的事。

  岭南人的地是什么样的“地”呢?是连绵起伏的山陵丘壑,岭南有山,有丘陵,有苔地;有江河水网;有茫茫大海。如果从地理位置上看,岭南有17.8万平方公里土地,还有17万多平方公里的海洋面积。广东卫视的台徽,除了有一点(红太阳)外还有两撇,一撇是代表山、土地,一撇代表海洋,是有寓意的。整个地势是北靠南岭,南面南海。海岸线曲折绵长,有4300多公里,当中有很多港湾,除了我们很熟悉的广州港,汕头港,还有南方最大的深水港码头湛江港。

  从地图上看,岭南地区水网密布,最好一块地是东北面的潮汕平原,最南面北部湾平原也是比较好,除了这两个大平原以外就是所谓的珠江三角洲平原,其实珠江三角洲算不上平原。珠江这里跟黄河、长江不一样,黄河长江是一条大河东流去,珠江则是三江来水,八门出海,不知道哪一条才是主要的。虎门销烟,南宋最后一个皇帝在崖门跳海,这些都是大家比较熟悉的。

  再看这个图,看起来就更令人惊讶,实际上现代印象中的广东之富就这么一点地方(广州、珠海、中山、佛山、深圳、东莞),就这一点点三角洲,产出就远远大于广东的其他地区,其他地区都是入不敷出,要靠财政转移补贴。所以,有人说广东就是一个缩小的中国,最富的和最穷的地方都在这里,而且富的就是那一点点地方。

  由于面向大海,就造成了广东的人文特点。这种地理对人们的影响,我们归纳为几点:首先是开放。作为千年都没有关闭的南国门户,两千年前(汉代)就开辟了丝绸之路,达到了印度的南端。

  第二个特点是先知。有人说广东虽然是岭南蛮荒之地,离皇上很远,但是它离世界很近。对外面的事物会首先感觉到,因此这里会成为近代革命的策源地。

  第三个特点是先行。既然广东没有负担,它就可以先行,广东就成了改革开放的先行地。这些都造就了岭南人的胸怀:海纳百川,包容多元,兼收并蓄,博采众长。还有一句话说岭南人不拘一格,不守一隅,只要是好的东西都可以采纳进来。譬如广东的粤剧,可以有西洋的唱法;广东的音乐可以用西洋的乐器,这是在中国民族的音乐里少有的。

2.认识岭南人

  岭南的人恐怕要从马坝人讲起,大家都很熟悉马坝人,但是广东其实还有比马坝人更早的封开峒中岩人。如果大家去峒中,会看到洞口写着“我等了你们14万年”。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到现在一讲广东、讲岭南,都是讲马坝人,封开峒中岩人只是顺带讲讲。其实,考古学家分析,峒中岩人比马坝人还要早两千年。峒中岩人和马坝人与元谋人和周口店人不同,已经不是猿人而是新人,已经可以制作生产工具。商周以来在岭南繁衍生息则叫百越人,据说百越人有两个去向,一个是与北方人融合,成为现在的汉族,还有一些就一直留在原地成为了少数民族,比如畲族、海南的黎族、苗族、瑶族等都是百越人。“南越”还有两种写法,,《史记》是“南越”,《汉书》则是“南粤”,“越”跟“粤”相通。

  到了今天,据统计广府人有3800多万,以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白话地区,我觉得还应该把香港和澳门都包括在内。虽然香港本来的土著是讲客家话,澳门则是讲闽南话和潮州话。但这几百年以来,由于当时广府文化在那里扎下根,而广州由于受内部文化影响浸染,反而现在很多广州的语言、习惯、风俗保留得还不如香港和澳门。广州、澳门、香港这三个地方讲的话是一模一样的,全国其他地方再也找不到几个中心点城市说的语言是一模一样的。而且香港、澳门的广府文化保存的比广州还好,其中的原因也很特别。譬如澳门,澳门明朝开始就受葡萄牙管制,没有经历过少数民族的管理,没有经历过日本人的占领。所以,澳门开埠500年没有打过仗,文化保留得非常原汁原味。一直到现在,澳门还在用十六两秤,这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广州人讲广州话现在已经受了北方的词汇、发音的影响,很多广州孩子讲的白话还没有香港、澳门人地道。

  客家人(1400多万)是以梅州为中心,还有广义和狭义的说法。据说邓小平也是客家人,而朱德在《回忆我的母亲》里写道“我是韶关客家人”,这是广义的客家人,把湖广填四川的移民都算进去了。但是真正比较地道的客家人,分布在广东、台湾、江西、福建。

  潮汕人(1600多万)也有两种说法。一种是闽方言的潮汕人,包括潮汕和雷州半岛;一种则是一般所说的潮州、汕头的人。

  新客家人则指户口登记地在省外的常住人口,根据2011年5月公布的广东省2010 年人口普查数据有2149万多人。广东1983年的人口,加上海南不到6000万人,到现在已经超过1亿人。广东人口里面有一半应该是这几十年迁进来的,包括本身就在广东出生的,或者是迁来广东后再繁衍的。这些人口构成的变化,对岭南文化会产生很多影响,会带来很多优秀的北方文化。而我们岭南文化本身也应该向外来文化的优秀之处学习。

  隋唐取士后1300多年,我国共产生了652位文状元,各省人数依次为江苏81、浙江63、河北45、河南42、江西38、福建35、山东33、安徽23,广东与北京、湖北、广西并列九至十二名,都是9位。广东的9位分别为:封开莫宣卿(17岁中)、南海简文会、张镇孙、伦文叙、顺德黄士俊、梁耀枢、番禺庄有恭、潮州林大钦、吴川林召棠,可谓百年不见一遇。而且都集中在珠三角,只有东面一个林大钦,西面一个林召棠,所谓的文化之乡梅县也一个都没有,但梅县的进士就很多。

  以前的“南番顺”就包括了广州在内,广州城以东就是番禺,以西就是南海,南海衙门就在今天的六榕路,番禺衙门就在德政路,农讲所是当年的番禺学宫。而我们身处的中山图书馆这个位置,当年是岭南最大规模的考场。清朝时候广东的考场就在这里,东到越秀中,西到北京路,考位有2万多个。废除科举以后,这个地方就改成两广优级师范学堂,后来孙中山先生在这里建立了广东大学,孙中山去世以后为了纪念他改名为中山大学。因此我们今天讲课的这个地方以前也叫老中大,鲁迅当年就在旁边的大钟楼上班。我们所处的这块地就非常有历史文化,但是都没有很好的宣传。以前做考场用的房子现在都拆了,只剩下一个红楼(明远楼),据说红楼是考场的制高点,站在上面就可以看到考生有没有作弊。后来幸亏有革命者在那里有革命活动,红楼才作为文物被保留下来了。

3.认识岭南物

  岭南有些什么物?如果以文化遗产为标准来计算,广东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2006年批了29项,2008年也批了29项,今年又批了8项,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到现在为止一共有66项,比较全国的1219项,我们认为这个比例不协调。广东现在什么都号称“中国的10%”,生产总量超过10%,财政收入超过10%,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5%。其实我们并不是没有,而是挖掘不够。

4.认识岭南事

  说到岭南的事要从石峡文化说起,所谓文化就是有文字记载的。之所以说中国文化上下五千年,因为五千年前就有文化记载,有文字记载以来,最早的文化是黄河文化,然后是长江文化,据说淮河也算一个文化。珠江文化目前发现比较早的就是石峡文化,也就是马坝人所在地。在那里发现了当年的水稻和其他农作物的种子,比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要迟1千多年。

  南越国已有2000年的历史,第一代是在河源(佗城),第二代就在广州。现在的南越王墓就是第二代南越王的墓,值得一提的是,2000年来城市的中心没有迁移的,在全国就只有广州。现在的西安与汉朝的长安、秦朝的咸阳相比,地方都移动了,唯有广州的核心城区一直没有变过。广州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不得了的事情。而俄罗斯圣彼得堡只有300多年的历史也在吹,前几天庆祝国庆的美国也只有200多年历史。这些都说明我们对自己的宣传和挖掘都做得不够。这张照片是北京路的千年古道,这是非常难得的。往下挖,每一层都不同朝代铺设的。还有南雄珠玑巷也是很难得的。

  岭南的事有些是要讲的,比如广州的“西来初地”就大有来头。这个名字很形象、生动、清楚地描述了禅宗初祖达摩一千多年前登陆的地方。现在大家都知喜欢到少林寺看达摩面壁的地方,其实那是假古董。所以后来他的袈裟回来广州也是有道理的,初祖就在这里登陆的,禅宗就在这里开始弘扬的。六祖惠能则是从光孝寺出去,之后才到南华寺进而向全国传播。此外,华林禅寺里供奉着21粒释伽牟尼的肉身舍利,经过中国佛教协会鉴定是真的。上世纪80年代陕西法门寺出土的佛祖四枚佛指骨舍利,人家就大做文章。指骨到香港展览,我们国家还派了一架专机护送,还有大批武警“护驾”。而华林寺就有21粒肉身舍利,估计很多广州人都不知道,知道了也未必感兴趣。这是岭南人的一种特质,自己有的东西自己也不珍惜。

  岭南处处有段古,“古”是要人讲的,没人讲就没有人知道。江浙人就会做文章,像扬州瘦西湖,要是没人去讲,你不可能看到二十四桥烟雨美妙之处。有句话是“你知道的越多,你看到的就越多,你没感到是因为看不到,看不到是因为不知道”。广州西面有个西樵山,东面还有一个东樵山,当年我们要砍柴就是到这两个地方。其实东樵山就罗浮山,罗浮山就很有典故。葛洪曾经在罗浮山炼丹37年,我们研究化学的鼻祖是葛洪。冶炼、医药都要找葛洪,他的《抱朴子》既讲了道,也讲了化学的一些现象原理。他还写了一本《肘后备急方》,相当于现在的急救手册,门诊都要用的,头疼、受伤应该怎么办都可以查到。他提炼的“百草油”,现在也准备申遗。葛洪当时的两个助手也大名鼎鼎,一个是鲍姑,是他的妻子,三元宫供的就是鲍姑。据说她针灸特别厉害,能医百病。葛洪的弟子黄大仙,叫黄初平,据说当初黄大仙因为喝醉了,所以没能跟随师父一起成仙,只好留在人间济世救人,现在香港、广州都有黄大仙庙。英国的李约瑟曾写道,“整个化学最重要的根源之一在中国。公元四世纪早期,道家中产生了最伟大的博物家和炼丹术士抱朴子。”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也是不得不说的一人,他最早是在广东登陆,来到澳门和肇庆,当时肇庆是掌管广东广西的。利玛窦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中国第一”:他是第一个在中国传播几何的人,他后来跟徐光启写的《几何原理》一直成为了我们的教材。他带来了第一个三棱镜,三棱镜是人对宇宙的认识有了个飞跃;他编写第一部用罗马字给汉语注音的《葡华字典》;他绘制第一幅世界地图《山海舆地图》;他带来第一架钢琴;他研制出中国内陆第一台机械自鸣钟;他第一次带来西洋绘画及其技法……利玛窦来中国的目的是传教,同时也带来了科技文化。

  广东的事也有比较近的,像三河坝战役,也是我们自己讲得不够的。我们都知道南昌起义、湘南暴动、井冈山会师,但是大家不知道假如没有三河坝战役就不会有后来的井冈山会师,也不会有红军的节节胜利。八一南昌起义的部队失败后一直退到广东大埔的三河坝,在那里打了恶劣的一仗,剩下的人就潜伏在广东的国民党部队里,后来跟湖南联系上了又参加了湘南暴动。朱德带着部队潜伏在张发奎部队里,保持了一个团的编制,然后到湘南参加湘南暴动,再到井冈山跟毛泽东秋收起义的部队会合,才有了后来的红军。大埔县是广东唯一的中央苏区县,毛泽东和朱德在井冈山呆不下去,因为井冈山那个地方很穷,就往赣南发展。在赣南、福建、广东这一带转了几年,最后在瑞金定点下来,因为那个地方比较富裕,后来把中央苏维埃也设在那里。

  (农讲所)毛泽东主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这个农民运动讲习所是国民党中央党部办的,是毛泽东主持的。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地。

  十九路军淞沪抗战阵亡将士陵园。淞沪抗战大家都知道打得很惨烈,但是除了广东人没有人知道在那打仗的都是广东子弟兵。蒋光鼐是东莞人,蔡廷锴是罗定人,蒋光鼐是总指挥,蔡廷锴是军长。淞沪抗战后,阵亡将士的遗体通通运回来广州,埋在沙河顶。明末袁崇焕的部队也是以广东人为主的。这些我们都很少做宣传。

  海丰红宫广场是中国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所在地。彭湃在这里建立了第一个苏维埃政权,据说当年共产党员100个里面有7个是海丰人,海陆丰当年实际上是革命的中心,共产党最强大就在那个地方。

  韩文公祠,韩愈在潮州。

  孙中山故居。

  其实岭南有很多有故事的地方,也有很多可歌可泣的人和事。我们也定了一批升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个市都有一些。这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我认真看了一下,有一些应该有的,却没有。比如广东有两个万人坑,就没有列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当年日本为了炸香港、桂林等地,在珠海修建飞机场,为了守住秘密,机场修好后就把修建的民工全部杀掉埋在那里,那里就有一个万人坑。现在所有去珠海的人没有谁会去万人坑看,反而人造的圆明新园成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还有一个万人坑在汕头的潮阳,日本华南登陆有两个地方,其中一个就是潮阳,那里也没有怎么去纪念。

  所以,对岭南的认同恐怕要对广东要了解,而且要能说广东话,承认自己是广东人。我们有些孩子虽然在广东出生、长大,但不会说广东话,起码不地道,现在一能说地道的广州话的孩子不多。甚至在这里长大的小孩子问他哪里人,他都说湖南人、江西人,不会说自己是广州人。这就是文化认同的问题。


二、

岭南文化的传承

  文化传承的路径无非就是耳闻目染,社会造势和学校教育。

  文化论坛就是一个很好的形式,也是社会造势的形式。出版系统也出了很多很好的书,譬如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的《经典广东》、《岭南文化十大名片》等地,后者是一套很好的书,把广东的碉楼、骑楼、广东音乐、惠能、粤剧等等都列入岭南文化的名片。

  而学校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最近在南海发生了非常复杂的问题,南海一直都知道是我们中国的领土,很多岛礁都是中国的领土。据说50多个岛礁给越南占了30多个,菲律宾、马来西亚也占了一些,中国才占几个。为什么占那么少?无非就是没有力量,鞭长莫及,没大船、没军队。说到南海的事情,就让我想到了越南,越南就把南海争端作为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越南把南海叫做东海,把西沙群岛叫做黄沙群岛,把南沙群岛叫做长沙群岛,越南不仅把这些都立了法,而且把这些都编进了小学课本,让他们的小孩从小就知道这些地方。这一代人长大以后,就会说他们读书的时候就知道这些地方是越南的。所以写进中小学教材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大学教材无论怎样写都代表不了国家,但是中小学教学代表了国家的意志。里面怎么写,就代表了国家的态度。日本的中小学教科书把历史歪曲了,所以中国要抗议。但如果是大学的学术著作,作为讲义来讲,我们就不能干预,因为大学教材国家没有审查制度,中小学教材则有审查制度。越南为了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为了把中国的地方说成是他们的地方,就把这些写入中小学教材。

  我们作为岭南的教育工作者,在岭南文化的传承当中,在中小学的教育当中,去贯彻宣传岭南文化,也是义不容辞、责无旁贷的事情。我们设想分8个领域,包括岭南史话、岭南名人、岭南名胜、岭南艺术、岭南名产、岭南民俗、岭南侨乡、现代岭南共去贯彻岭南文化的120个元素,120个也不是一个绝对的数字,大致有这么一个分部。比如岭南史话可以从马坝人讲起,还有南越国,南越国宫署南越王墓,都是非常灿烂的文明。粤海关大钟楼,从清朝到民国初年都在使用,它的管理也有借鉴意义,当年它给外国人管理,公务员是全世界招聘。

  岭南名人,譬如张九龄。张九龄的名诗“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可能我们都没有想过,为什么《唐诗三百首》会把这首诗列在第一首。张九龄是广东韶关曲江人,所以他又叫张曲江。他是开元年间的中书侍郎,相当于副部长级别。他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相当于总理,也有人叫他张丞相,其实他是代丞相,主持具体工作。虽然唐玄宗罢免了张九龄,但是他还是很欣赏这位丞相,后来挑选官员时,唐玄宗还会问“风度比对上张九龄吗”?这就是“曲江风度”,可是我们今天到韶关,也没听人说过什么“曲江风度”,但这的确是岭南文化很重要的一笔。

  屈大均曾说:“粤人以诗为诗,自曲江始;以道为诗,自白沙始”。张九龄、陈白沙是广东岭南诗史上的里程碑人。一个是把生活、情趣写进诗,一个是把思想、道理写进诗。陈白沙提出“天地我立,万化我出,宇宙在我”“以自然为宗”的心学,创立了“江门学派”。他鼓励学问要入世,他有一首诗写道:“二五八日江门圩,既买锄头又买书。田可耕兮书可读,半为儒者半为农。”陈白沙是在孔庙供奉唯一的岭南人(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神宗皇帝诏准从祀孔庙)。我发现现在也没有人会强调这一点,但这个也是岭南人的骄傲。

  还有虎门销烟的林则徐。在美国寸土尺金的纽约百老汇,有林则徐大街、林则徐广场,还有林则徐的全身塑像。美国人看重的就是林则徐是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中国敢于烧西方人鸦片的第一人。。

  “最有风度、最有教养的外交家”黄遵宪。黄遵宪是外交家,教育家,他出使过日本、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国,日本评价他是最有风度,最有教养的外交家。他还是诗界革命的旗帜,主张“我手写我口”,他写的《山歌》:“买梨莫买蜂咬梨,心中有病没人知。因为分梨故亲切,谁知亲切转伤离”。有人说黄遵宪是把客家山歌带入了大雅之堂,反过来说,客家山歌里本身就隐藏着大量《诗经》的遗风,尤其是“国风”,大量使用了赋、比、兴的手法,非常白的话语里有非常深的含义和非常重的情感。

  从总理到县长的唐绍仪。毛泽东说:“旧社会的一个内阁总理可以去当县长,为什么我们的部长倒不能去当县长?我看,那些闹级别,升得降不得的人,在这一点上,还不如这个旧官僚。”唐绍仪是当年容闳带出国留学的那批孩子之一,他回来以后成为民国的内阁总理,然后当财政部长,最后又当县长,把中山建成了模范县,他把自己在唐家湾的私家花园捐献给大家去共乐,所以,他的私家花园叫做“共乐园“。

  珠海还有一个大名鼎鼎的陈芳,他17岁到夏威夷打拼,成为了一个富豪。他能左右夏威夷群岛,当时的夏威夷国王就是在他的扶持下登基的,后来进行了全民公决,归入美国。清朝后来才把他任命为驻美国的大使。

  这些都要讲,不讲就没有人知道,不知道就没有感觉。

  彭湃也是一个不得了的人物。他是富家子弟,到日本留学,回来县长就让他当了教育局长。但他就教自己的学生造反,他家是海丰最大的地主,农民不敢收他的地,他就把田契当众烧了。他还在那里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苏维埃政权。

  叶剑英跟随孙中山、拥戴毛泽东,匡扶邓小平,两次力挽狂澜,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但是可能大家记得的只是他是元帅,没人记得他曾当过委员长。

  红线女是跨世纪的人物。毛泽东给她题字:“香港有一些人骂红线女……而红线女则活着,再活着,更活着,变成了劳动人民的红线女。”毛泽东的题字以及红线女的一些行动,可以说是引领了一代艺术家走上为人民服务的道路。

  容志行也是了不得的一个人,中国足球那么臭,但就出了这么一个明星,胡锦涛前两年还接见过他。作为一个足球运动员,他品德高技艺也高。据说他从来没有领过红牌,甚至黄牌也没领过。

  岭南名胜里的南雄梅关古道,1934年10月,红军从赣南经这条古道进入粤北,至11月13日离粤到湘南,其间有蒋介石布设的三道防线,因红军与陈济棠达成秘密协议红军得以顺利挺进。第四道防线在湘桂交界的湘江边,这里发生了红军长征全程最大的败仗——惨烈的湘江战役。陈毅元帅著名的绝笔诗《梅岭三章》就写于南雄梅关(与大余交界)。到湘江边上实际上还有一个老广在帮忙,就是李宗仁,李宗仁也是留出时间给红军过河,听说他拖延了三天。但由于红军行进速度实在太慢了,他不得不打那一仗。那是红军在长征途中打得最败、最长的一次战役。为什么红军在广东能够顺利通过,这里面有很多故事可讲。

  广大路广大二巷4号。1927年,中共广州市委第一个机关所在地。当年22岁的周文雍当年在这里就任市工委书记,两广区委妇女委员陈铁军在这里和他一起办公。1928年2月,面对敌人的枪口,他们举行了刑场上的婚礼。

  其实岭南处处都有故事,都可以讲。讲了听了才会对它有感情,才会主动自觉地传承和发扬它。


陈实:

  “非常感谢吴主任给我们上了一堂岭南文化课。这是吴主任亲自走过的,所以,他讲起来都是手到拈来,很生动。其实吴主任讲了一个很重要的话,就是讲历史写入中小学教材,代表了国家的意志,意义非凡。下面按照论坛的惯例进行互动。”

提问1

   尊敬的陈老师、吴老师,你们好!非常感谢今天给我们带来这么生动的内容。我有一个疑问,刚才你讲到农民讲习所里有一个孔庙,其实我发现农讲所旁边还有一个门,为什么那里面的门没开过呢?我发现里面有孔子像,有历代状元的介绍,还有当年科举考试的一些蜡像,为什么我们的孩子都不知道。我是一个小学老师,我很想让孩子们了解这方面的东西,想让他们了解中国过去的文化,为什么那里不开放?

  吴惟粤:谢谢,至于那里为什么不开放,我也回答不了,而且我的愿望与你一样,希望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开放。今天如果有媒体在这里,希望媒体也呼吁一下广州市政府,让这些蕴含丰富的岭南文化的宝藏之地向公众开放,让孩子们有更丰富的学习资源。

提问2

  

   主持人、吴主任你们好!刚才讲了27个名人,我就建议你把丘逢甲也加进去,他除了是抗日保台的志士,在诗界方面也很有成就,而且他是第一个教育部长。谢谢!

  吴惟粤:非常感谢你的提醒,我非常赞同的你的意见,不但是丘逢甲,还有类似的刘永福,还有丘逢甲的老乡谢晋元。丘逢甲在台湾抗敌非常有名,在故乡安居以后教育事业,他是非常有名的教育家、诗人,但是他也是政治家。还有刘永福,大家都知道永福路,其实刘永福跟永福路就有关系。上海松沪抗战的时候,谢晋元是坚守四行仓库的团长。


提问3

  

   吴主任、主持人,你们好!我觉得让岭南文化走进中小学教堂特别有意义。广东呈现的是海洋文化,在全球融合的环境下,你觉得广东文化或岭南文化不断更新的活力应该在哪里?

  吴惟粤:你说得很好,我们从岭南文化走来,我们应该怎么走下去。所以,我们最近准备在中小学进行教育就有这三门课,我们的名称叫《走进岭南文化》,就是我们从哪里来,走到哪里去。这个名称我们在亚运会开幕式上,白岩松有一段说辞,他说“岭南文化是内陆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结合,接下来我们将面向海洋。陆地上的人最初面对海洋都会有一些担心,但是终究要走向海洋。”谢谢!


提问4

   两位老师好,我是华南师范大学研究语言教学的研究生。我有两个问题,其中一个就是刚刚老师讲的文化元素里面,有没有加粤语语言这一块,其实语文教学就是语言教学,语言承载了文化。第二个问题,将这些元素写入教材,应该是走进课堂的第一步。那么,关于如何在教学的层面如何实施,有没有一个初步的构想?比如你在中小学实施,你是以讲座的形式将历史课向大家讲授。

  吴惟粤:这是一个路径的问题,首先路径问题有一个本原的问题,一个是语言教学的问题。你们老师说语文教学其实就是语言的教学,这话也没有错。但是语文应该是一个广义的语言。因为人说话,从言语到语言,我想这就是一个变化。言语是自言自语,自说自话,就是自己说自己听。自己说了自己才听得懂。不是为别人说的,叫自言自语,那种我们叫言语。不是自己说了让自己听,而是别人听的,那种叫语言。我觉得我们言语是有的,而语言就不够。我们有一种话语体系不同的问题,所以,我想语言的教育从言语到语言到文化,这之间有一定的逻辑关系。

  第二,语文教育与文化有一个很天然的关系,你是学语文的,我想请你注意一下,我们国家的语文课程只有很短的历史。100年前我们国家是没有语文课的,在1903年前,在张之洞制订《奏定学堂章程》之前,中国是没有语文课的。那时候文史哲不分,六经变成五经,都没有语文课。到清朝产生了一门小学,小学包括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经学与小学就构成了我们文化的根基。这是表达的角度。所以,我们现在讲国学,就是把萌学的东西放在浅层次的,深层次的是国学到小学。这里面有一个逐渐升华,逐渐到深层次的一个逻辑关系。

  陈实:我觉得在小学里面,因为刚才涉及的是关于粤语和白话进课堂。我的普通话讲得一般,我的白话不敢说很好,但也一般。我的老师全部是讲粤语的。所以,我觉得你完全可以在课堂上采取很多方式让孩子懂得粤语,这是没有关系的。我的老师全部讲粤语,但是我觉得我的普通话还可以。


提问5

  

   我是西关长大的,我想问吴主任一个问题,西关文化,西关生活方式,对于岭南文化的影响怎样?谢谢。

  吴惟粤:谢谢你的提问。我觉得拿西关文化拿出来讨论非常有必要,以现在的人民路为界,城里面是关,是政府人员办公的地方。市是作为买卖的地方,因为城关之外,白天开门,晚上关门。晚上回到不到家,慢慢就成行成市,于是就有了西关。所以,广州如果讲城市,人民路也是市,也是关。城和市的文化是有差异的。谢谢。

  陈实:西关文化最主要的还是近代文化。

  吴惟粤:当时已经有外国商人住居的地方,就像现在小北路以北有很多外国商人居住的地方一样。


提问6

     主持人、吴主任你好,我觉得你刚才漏了孙中山的助手廖仲恺,我本身是仲恺学院的,广州本地人都认识他,我觉得还是要让广州人了解一下。第二个问题,吴主任说广州孩子不会说普通话,我觉得学校里面有一些太过强调普通话的味道。我们可不可以把语文课程通过渠道让他们了解两种语言。谢谢。

  吴惟粤:一个是廖仲恺的宣传不够。我很认可,现在广州有一个廖仲恺农业学校,大家认为他是搞农业的,实际上他是搞革命的。廖仲恺牺牲的地方叫中国全国总工会旧址,那个地方是当年的惠州会馆。有一天廖仲恺去上班的时候,在台阶上给人暗杀了。至于谁暗杀了,现在还是一个谜。他的太太是有名的何香凝,她敢骂蒋介石,也敢向毛泽东提意见的。她的画画得非常好,她的儿子廖承志曾被提名为国家副主席候选人,也是非常有名的。他们家是一个非常有名的革命家族。

  第二个关于粤语的问题,我们现在语文教育中有一个两个思想,一个是简化字和繁体字的文化,还有一个普通话和方言的问题。在我们的中学课本当中,我也编过语文教材。在我们编的初衷语文教材当中,每个学期每册书里面都有一个练习是认识繁体字。我们国家的语言政策是识繁用简,不提倡用繁体字,但是你要认识繁体字。普话也是,要学会讲普通话,方言也要能讲,不能讲就不能保留地方文化,地方文化不保留,那中国民族文化就成为了无本之物。


提问7

    

   两位老师好,我想请教一下吴老师一个问题,岭南人的一个特点是“敏于行人讷于言”,事实上我工作的单位在全国各地都有不同的同事,我们比较不同的地方同事,确实闽南人或广东人的同事开会说得比较少。那很多时候是挺吃亏,是不是我们岭南人要改变这个讷于言,要多说话呢?

  吴惟粤:为什么岭南人讷于言,黎子流、欧广源他们口音都不行,但是他们很流利,归根到底是一个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的问题。事实上很多大家,包括郭沫若等口齿都非常不行,但是他为什么思想那么犀利,这里面就有一个思维方式的问题。这里面有一个深层次的问题,不在于你的口音准不准,而是你用得词是不是生动的词。包括邓小平,邓小平的话语有口音,话也很少,但是他用的词都包含很深的意思。我觉得还是要多读书,像陈老师组织的这种论坛要多来听。

  陈实:“敏于行人讷于言”只是一个总体的描述,不要把它具体化了,如果具体化后就很难说。刚才吴老师也讲到曲江风度,如果在座都有曲江风度就不得了。所以,不能太具体化。


提问8

     吴老师你好,主持人你好。我是外地人,我听了讲坛后,我觉得广州是老革命根据地,有很多革命的地方。我有一个疑惑,你们总是说岭南是指广州市,有一些范围吗?岭南不是广东文化,而是岭南。但是广东地理形势也不知道哪个南。为什么叫岭南?还有我曾经经过一个地方,上面写着是毛主席和杨开慧在1925年住过的,但是那个地方很平常,我看到那里也很有感触,我觉得那里应该也设立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吴惟粤:岭就是南岭,南就是南面。南岭看到地图就知道,毛泽东的《长征七律》里面就有“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那个五岭就是南岭。岭南的地理概念包括广东、广西和海南。但是现在由于文化的原因,我也咨询过一些广西人,他们说广西就比较少说岭南,但也不排除。广西人就强调八桂。所以,现在在文化上主要是广东人才强调岭南,这是一个文化概念,有时候我会说岭南人,有时候我会说广东人,我是有意要错开这个概念来使用的。我们对岭南文化遗址和革命遗址是不太重视。所以,我们经常说岭南处处有段“古”,“古”就是故事。所以,我们岭南大讲坛在这方面可以领一个风气之先


提问9

     主持人好,吴主任好。我是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历史老师,我来自荔湾区,在这里听了吴主任的讲座,还有大家的意见,作为一线的历史工作者,我有一个小小建议。我觉得来展开历史学习和教育的话,能不能由上级领导牵头举办一些活动,能够让我们一线教师在这些活动的引领之下,把学生从课堂带回到岭南的名胜和革命遗址当中,其实很多都是你去过,感受过的,但是学生在课堂上面讲得有限,很多还是认识不足。我以前在大学的时候,参加过讲解队,我觉得如果能够把学生带到实地,去了解一下革命的经典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可能对学生自主认识和岭南文化有一个发展性的说自己能够主动地有意识地保存和更加深入地了解文化,能够有一个很好的促进教育作用。这是我的一个小小提议,谢谢!

  吴惟粤:非常感谢你的提议,你这个提议非常好,我们现在也正在准备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南方日报》陈主任也在这里,他们《南方日报》文化周刊会对我们青少年文化教育方面,特别是岭南文化教育方面会组织一系列的活动,他们现在正在组织小学诗歌节的活动,下面会把这个活动推上去。

  第二,在我们小学教育教学当中我们非常强调这方面,现在学校的课程当中有1/5给学校自己掌握,安排地方课程。这个地方课程包括地方文化教育和学生的实践活动教育。建议我们不但要带学生去课堂上去听,还要带现场看,不但要看,还要参与其中。我建议我们学生可以跟若干教育基地建立起来,让那些基地简单挂块牌子,我觉得我们的学生不会简单地去看,到那些基地去讲解,去做义工和服务性的事情,我觉得这种事情基地比较欢迎,学校也非常需要,孩子也觉得非常好玩,这何乐而不为呢?


   陈实:我觉得岭南文化不单是我们这个讲坛朋友们应该讨论的,走出这个门口以后,我们也应该好好宣传岭南文化,我们如果去想象一下,岭南过去就是湘云,湘云过去以后就是出片,在这么一片大地上的文化,它确实给我们带来无限丰富的想象,以及对我们人生观和价值观会产生很多的影响。刚才那位嘉宾提出来的问题,我觉得我们可以提提岭南文化。这一路的寺庙,什么怀深寺,光孝寺,一直走到五层楼,你就知道为什么广东是一个有古文化的城市。你从白河一直谈到海心沙,你就知道这里为什么要改革开放。所以,这是无穷无尽,没完没了。

  吴主任现在请你用比较简单的语言告诉我们什么叫做文化?

   吴惟粤:这个话题很深,辞典里也有解释,我记得词典里面说是人类和精神所有的一些总和叫文化。但我想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用比较比的话来与孩子说清楚,可能并不是很好概念来表述。我觉得文化是人们在过去生活中的行为、习惯和结果,这就是文化。而我们岭南文化应该是我们岭南人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是我们岭南人立言、立行、立德的精神家园。

 陈实:假如要你教七岁的孩子什么叫文化呢?

吴惟粤:你昨天哭了没有,或者笑了没有,结果是什么,这就是文化。

陈实: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我女儿5岁的时候,我带着她经过一口古井,我就跟女儿讲,这口井你要记得,很有历史的。她就问我什么叫历史,我想了半天才告诉他,历史就是你爷爷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那时候的事情。她说原来是那么远的事情,那个就叫历史。

(本文根据现场速记整理,仅供学术交流,其中观点仅代表发言者!如有错漏,欢迎指正:020-87365853!)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郊北)



往期精彩



岭南文化 | 谢伟国:试论诗词吟诵在粤剧粤曲表演中的效用

岭南文化 | 甘于恩:《绘声绘色看方言》丛书序

观点|陈阿娇:方言进课堂,为什么不能拯救吴语?【转发】


本期编辑|俏 丽

本期审读|老 甘

责任编辑|老 甘


投稿邮箱:jnufyzx@163.com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