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资源 | 郭熙、刘慧、李计伟:论海外华语资源的抢救性整理和保护【转发】
本文转自“语言国情”公众号
作者简介:郭熙 暨南大学教授、博导、海外华语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主编,《语言战略研究》执行主编,著有《中国社会语言学》《华语研究录》《语言与语言应用论稿》等。
对海外华语的关注最早源于海外的一些华人学者,主要集中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进入新世纪以来,海外华语研究开始在国内受到重视,取得不小的进展。郭熙对华语这一概念从历时和共时两个角度进行了考察,随后又对华语研究的意义做了专门的阐述,并出版了《华语研究录》,编辑了《全球华语研究文献选编》等。陆俭明、李宇明、刁晏斌则从大华语或全球华语的角度进行了阐释。目前华语本身的研究成果不断增加:从宏观到微观,从本体描写到应用研究,理论、方法涉及诸多学科。
2005年,国内首家海外华语研究机构“暨南大学海外华语研究中心”成立。2015年,中英合作的《全球华语(Global Chinese)》杂志正式出版。此外,还有以华侨华人文献为研究对象的国际化专题刊物《华侨华人文献学刊》。将海外华语视为一种资源的认识也始于该时期。此前,语言是一种资源已经在学界达成共识。中国语言学界最早注意到语言的资源性质的是邱质朴,他从应用语言学的角度提出了语言资源的开发。郭熙在社会语言学领域推介了邱的资源观。张普将语言视为一种国家资源的认识更是推动了国家语委组建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其中就包括海外华语研究中心。由于国家语言资源中心强调语言资源的国家性,为避免海外产生误解,海外华语中心形式上与该中心剥离,但海外华语中心一直坚持关注华语资源。近年来,对语言资源的论述和关心越来越多,陈章太、李宇明等的深入讨论引起了广泛注意。郭熙指出,华语不只是全世界华人的母语,也是所在国的一种资源。之后郭熙和王文豪又从祖语传承的角度论证了祖语的资源性,并进一步强调,作为资源的华语既属于华人社会,实际上也属于所在国家和地区,后者还没有引起足够的注意。对海外华语资源的整理已经开始。东南亚华文主要媒体语料库建设、海外华语多媒体语言资源库建设都体现了这样的理念。而对历史上华语文献的整理也有了初步进展。此外,一些国家的华人口述史记录也已经开始,如孙浩良正在做澳大利亚华人口述历史的项目。
把海外华语资源库建设作为整体工程提出并加以推进,得益于北京高精尖语言资源创新中心的建立。该中心首次把海外华语资源库建设列为重要的建设项目。项目以暨南大学海外华语研究中心为主体,与国内外华语研究学者合作,形成了协作的新局面。郭熙和王文豪在讨论未来的华语研究时,把海外华语资源库建设列为一项重要的任务,并在近年相关实践的基础上,勾勒了未来资源库的概貌。2016和2019的两次海外华语资源库建设研讨会上,项目组还推出了系列研究报告。
海外华语资源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广泛的概念。它是全球华人共享的社会资源,其资源属性体现在多个方面:既是经济资源、文化资源、社会资源,也是个人资源。对海外华语资源进行摸底、排查,搜集、整理,是一项抢救性的基础工作,既有学术意义,也有现实的实践意义。
(2)提升华语研究的应用价值,可为中国语言文化传播、海外华人祖语文化传承、跨境语言规划制定,提供富有参考价值的资料。徐新伟利用海外华语历史资源,考察了新马泰主要华文媒体的非通用规范汉字,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例如,他发现金刚石义项的“钻石”这一称谓始于清朝中期而非清朝末期,“碹石”即闽南语中“璇石”,即“钻石”,时至今日在东南亚华文媒体中仍有生命力,而在中国大陆钻石义的“碹”已经变成“死字”;他对《叻报》字词的考察则为近代汉字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也为域外华语的断代词语研究提供了佐证。刘慧利用印尼华族集聚区的语言景观资源,考察了华语景观的语码能见度和凸显度,分析了其与华人族群感知、态度、行为模式、认同的关系,指出华语景观不仅具有信息指示功能,更是海外华族增强族群语言活力、传承祖语文化、建构族群认同的重要手段。祝晓宏利用泰国华语景观资源,将泰国华语变异分为文化传承变异与华语习得变异两类,并提出对待变异现象的态度。这对华文教育的针对性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4)有助于中国利用地缘优势开展近邻外交,及时了解周边国家的舆情动态,更好地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目前海外华人的信息资源极度缺乏,世界各地有多少华人,多少华校,多少传承华语的教育机构,多少学习者,学习者类型如何,海外华侨华人对祖国、祖籍国在华语传承方面有什么诉求,都缺少可靠的数据。通过搜集海外华语资源,加强对华人信息资源的掌握和利用,上述问题将逐一得到解答,其价值是可以想见的。
总的来说,海外华语资源库建设具有开创性,但是目前对华语资源的搜集和利用刚刚开始,亟需在资源挖掘与整理方面加深拓宽,以满足多视角的研究需要。
(一)有形资源
有形资源指可以看到的资源。有形资源量大类多,大体包括以下几类。
1.华文文献
书籍、文稿、侨批、书信、报纸、教材,书籍中有历史文献,也包括文学作品等。有必要简单地说一下后者。海外华文作品在不同国家的情况不同,第一代和第二代比较多,第三代逐步减少,而马来西亚至今仍有大批的华文作家,其文学作品所用的语言,所勾勒的场景,是一个时代语言生活的生动写照。
各种各样的华文遗迹、碑刻(如墓碑、纪念碑等)、楹联、标牌、标语等。例如马来西亚沙巴的天津村的墓碑,记录了来自中国北方华人的历史。
3.传统音像制品
各种传统音像制品、录音带、录像带,既记载了历史,也记录了语言。
4.信息化产品
上述四类,主要是从储存或物化方式考虑的。事实上,有形文献也可以分别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看。历史上的海外华语资源主要以历史文献的形式存在,它们是以往海外华语研究的重要语料来源和依据。
(二)无形资源
1.各地华语变体
这是研究华语的重要资源。语言存在于语言使用中,存在于语言生活之中。华人的语言生活本身就是一种语言资源。海外华语存在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环境中。有的即将消失,是一笔值得抢救的资源。这里就初步搜集的情况举两个例子。
一个是印尼爪哇华语。爪哇是印尼的一个重要区域。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华语被全面禁止,导致了爪哇岛华语传承的中断。随着中国与印尼两国1990年恢复外交关系,印尼政府开始逐步放宽华文教育限制,解除使用华文的禁令,也准许华人公开举办华文补习班、开办华校等等。当年学习使用华语的人成了当今华校的骨干。他们使用的华语“冻结”了30多年,现在得以解禁复苏。系统掌握这种华语的人年龄最小的也60多岁了。他们的华语与新加坡、马来西亚都不同,是唯一的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没有得到发展的华语,是50年代印尼华语的“化石”。那一代的华语的书面文献或许可以通过当时的报纸或文学作品找到,但“活语言”只能通过实际搜集才能得到,而随着这批人年龄的增长乃至老去,越发变得珍贵。如果不及时抢救,我们就会失去一笔观察那个时代华语的宝贵资源。
另一个例子是马来西亚南部的居銮华语。所谓居銮华语,是一种带有四川口音的华语。这种华语以前曾在印尼棉兰的先达地区发现过。邱克威曾经对居銮的华语进行过深入的调查。我们也于2019年3月实地访谈了居銮华语的使用者。该地早期的华语教师来自四川,教出的华语都带有四川方音特征,整整影响了两代人。形成了代际华语。目前这种华语仅有部分人会讲。这种华语的抢救对于我们认识华语在海外的传播具有重要的价值。
此外,像缅甸的“果敢话”,东马来西亚的“华北村话”等也亟待记录整理。
2.各地华语传承人士心中的“故事”
谚谣和各种传唱语言艺术作品是重要的语言资源。例如传统的童谣,一些地方曲艺,通过口耳传唱来传承。华人从中国各地走出去,把中国各地的传唱作品带到了所在国家或地区,本身也是语言学习的材料。在印度尼西亚的泗水,我们访问了一位华校校董,他的华语兴趣以及华语传承就是小时候从父亲的说唱中获得的,而这些说唱已经成为历史。而在印尼三宝垄,一位华教人士根据自己的华语学习经验,编写各种文化活动的读本,来传承中华文化。
海外华语资源库建设项目促使我们关注“抢救”的广度和深度。我们现在认识到,华语传承口述记录是一种抢救,而对语言事实的描写也是抢救,例如《全球华语词典》及其后的《全球华语大词典》、《全球华语语法研究》,都是海外华语资源的抢救工作。
(三)海外华语资源的分布
海外华语资源存在于世界各地,但各地资源的来源、形成和历史层次并不相同。
国内已经建立了多所华侨历史院馆,如厦门华侨博物院、广东华人华侨历史博物馆、暨南大学的世界华侨华人文献馆以及漳州华侨华人文献中心等。
在海外,据报有8个国家设立了20座华人博物馆。东南亚,尤其是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无疑是海外华语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马来西亚的五福书院通常被认为是最悠久的华文教育学校。马来西亚现有60余所独立中学,具有完备的华文教育体系,存有大量的文献资料。马来西亚华人博物馆、马来西亚吉隆坡乡音馆、马来西亚华社研究中心资料非常丰富。新加坡国立大学图书馆的东南亚华人文献殊为珍贵,所藏东南亚华人文献和海外华文报章量大面广,并藏有各种华侨华人研究的学位论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设有具备展示功能的华裔馆,新加坡还有牛车水原貌馆(Chinatown Heritage Centre)、新加坡土生华人博物馆(Peranakan Museum),真实再现了新加坡华人的历史文化风貌。此外还有泰国曼谷唐人街历史博物馆、菲律宾华裔历史博物馆、印尼客家博物馆。日本神户有创建于1979年的华侨历史博物馆,以及成立于1984年的孙文纪念馆。美国华人博物馆1980年设立于美国纽约,加拿大有卡尔加里华人博物馆。澳大利亚的澳华历史博物馆,据称是世界上第一个由政府出资创办的博物馆。在北美,一些历史悠久的华校,如温哥华中华会馆的华侨公立学校、旧金山的南侨中学等也保存了不少历史资料。除了实物之外,人们也开始搜集语言资料。例如,马来西亚沙捞越的古晋设立了华人博物馆,通过音像,向人们展示华语和各种方言。
世界各地已建或在建的华人华侨博物馆、资料馆,各种华文教育机构和学校的资料室,都不同程度地收存或记录了有形的华语资源。此外尚有不少华文历史文献流落民间。在海外一些华社机构内部,存放着许多华语传承的文献、教材等,因机构设施简陋,无专门的存储场所,使其缺乏妥善管理,老化破损严重,亟待进行电子化数字化处理,抢救整理和保护这些珍贵的海外华语资源。
另一方面,资源搜集也包括现实的资源,包括报刊文献、音频、视频、图片等多模态资源,各地传统华文传媒、当今的全媒体及社交媒体等(还有“融媒体”)。一些当下的现实资源,例如各种语言景观以及各地华人社会的语言实态,很快也会成为历史,迫切需要抢救。
(一)基本原则
搜集和整理海外华语资源需要本着几个原则:(1)迫切性原则;(2)效益最大化原则;(3)共享性原则;(4)真实性原则;(5)操作规范化原则。下面略加说明。
1.迫切性原则
海外华语资源极其丰富,种类众多,范围广,体量大,话题多,头绪多,情况复杂,不是我们一下子都能搜集和整理的,因为无论是经费、工作团队都有一定的限制,不可能短时间一蹴而就,全面开花是不现实的。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分清轻重缓急,采取适当的步骤和方法,有序推进。目前,不少资源正濒临消失,如何抢救性获取海外华语资源,从而最大限度地加以保护和利用,本身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在操作层面上,可以贯彻“三个优先”的理念,即口语资源优先、记录优先、访谈长者优先。具体策略包括:(1)有形文献和无形文献相比,无形文献优先。一些有形文献的搜集尚可等待,但一些以思想观念形态存在的“活的”文献,采集工作刻不容缓。(2)掌握无形文献的人群中,年长者优先。要优先安排对海外华文教育界和华人社会中年事已高、具有较高声望的华人的访谈。我们前期工作集中于70岁以上的华社领袖和华文传承工作者,就是基于这一原则。(3)就历史和现实而言,历史优先。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对海外华语资源的关注越来越多,但因为专业和研究旨趣的不同,不同的研究领域会从不同的角度发现研究切入口。以往有过不少研究都可以作为华语资源研究,例如海外华人方言的研究,华人华侨的历史研究,海外华人文化、民俗、节令传统研究等等。华语资源的搜集和整理,应本着一次搜集,多方利用,使搜集成本降到最低点,而让利用效益达到最大化。例如,访谈的内容可以供历史、文化史、移民、社会等领域使用,而访谈的语言记录则是重要的语料,这些语料既可用于本体研究,也可用于社会语言生活研究。
我们正处于“共享”时代。近年来,口述史受到了各界的关注,无论是海外还是国内,都有人搜集了大量的资料,而包括口述史在内的海外华人信息资源,集信息、语料、历史为一体,可以多向度综合利用,多学科对此都有需求,如民俗学、民间文学、海外华文文学、历史学等。如何实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是一件应该充分考虑的工作,这需要海内外各方共同努力。又如历史上的侨批、家书、契约乃至公堂记录,等等,既是重要的历史资料,也是研究那个时代华人语言的语料。海外华文文学除了文学与文学史价值之外,本身也是重要的华语资源。收集整理这些资料并非一个项目所能完成,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因此,今后如何共享利用海外华语资源,如何加强海内外合作,也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重要课题。而我们搜集的资源也可以用于其他领域,例如,我们目前搜集到的70岁以上的全息式语言记录,也是老龄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资源。
4.真实性原则
这里所说的真实,是指实态的语言环境下的语言,是活的、真实的语言表述。现代科学为语言调查和语料搜集提供了技术支持。语言调查从记录字音、词语、语法例句开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体现着不同的价值。但这种资料很难还原一个完整的语言。如果说一百年前人们能给我们留下音系和一些词语的记录,已难以满足我们的需求,那么今天通过视频记录完整的语言过程,既能体现语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系统,也能反映交际的过程实态,今人在充分利用的同时,也是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
王洪君深刻阐述了抢救民俗词语的价值,它同样适合海外华语资源的抢救性搜集和整理:
虽然近几十年来地方特有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几近消亡,承负它们的语词也逐渐不为青年一代使用;但有幸的是,这些语词仍然活在中老年人的记忆中!这个时间差就是抢救方言对于保护地方文化的特别价值——抢救性地记录中老年人记忆中的民俗词语,实际上也就是在抢救地方文化——用科学释义、标记和各种多媒体的手段可以尽可能多地保存那些渐行渐远的文化印迹,让我们的后代有机会通过这些记录更多地了解、理解另一种存在方式和精神追求,从而多一些自主思考和离开随波逐流的体验。
(二)步骤和方法
1.步骤
海外华语资源搜集整理的理想步骤是:全面搜集资源→分类整理资源→利用资源研究。现实的步骤是,根据前文所言的5条基本原则,在项目人力物力财力所及的范围之内,做好海外华语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的收集整理工作。如口述史部分积极选取合适的访谈对象,事前做好安排和访谈计划。在搜集整理资源的基础之上,研究海外华语资源的国别化、区域化特征,以及场域和语体特点。
2.方法
语言资源的搜集有多种方法。就无形资源来说,应该借鉴人类学的民族志方法,注重叙事,注重过程,辅之以观察,重视多重证据的印证。研究视角应宏观、中观、微观兼顾,历时和共时结合,学术和应用开发并行。
华语资源搜集整理需要理清一些界限。例如,它与华文文学研究、华文文献研究、海外汉籍、华人历史研究、华人社会研究、华文传媒研究等有关系,但重点不同。我们的研究对上述研究应该有所帮助,我们也会从上述研究中获取资源。
(1)访谈
抢救的重要方法是访谈,尤其要重视半结构化访谈。该方法主要记录保存当事人以往没写,或不能写、不便写、无能力写的故事片段等,把这些资料留给后人,这个过程本身也是语言生活的记录。半结构化访谈需要详细的访谈提纲,但由于受访对象各异,访谈重点应根据受访人的特点有所侧重,提纲也应随之调整。
(2)观察
在深度访谈之外,辅以参与式观察法。这里说的观察不只是看,也包括听。调查中许多事实是可以问到的,但得到的答案未必是可靠的。其中原因非常复杂,有回避的,不愿回答,不能回答,或无法回答;也有失忆的,移花接木的等等,尤其是语言事实的用和不用,有和没有,更容易出现问题。胡明扬曾举出实例,我们在调研中也多次遇到此类问题,需细加甄别。此外,我们还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实地考察海外华人在不同的场域如华文学校、华人社区、家庭中的华语教学及华语使用情况,考察国别、地区、场域、代际、阶层、职业、受教育程度等变量对海外华语教学及华语使用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网络是各种数据的重要来源。充分利用网络数据挖掘技术,辅以人工补充和干预,对于海外华语资源的搜集具有重要作用,这一方法尤其适合海外华文媒体,如发行量较大的华文报刊,华语广播、电视节目,华文网站上的语料的搜集整理等。
(4)其他
对于大规模程式化的数据来说,问卷也是不可少的。例如海外华人人口、籍贯、代际、通婚、地域分布、海外华校、华人社团等个人及族群的数据信息,适宜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获取。
(三)困难与问题
我们希望从语言资源的视角出发,立足全球中华语言文化资源保护,积极开展海外华语资源的抢救整理与研究工作,包括海外华人社会相关信息的采集、华语历时文献的整理、华语传承口述实录、华语生活语言景观的搜集等等,为海外华人社会和华语的各种研究提供一个资源平台。我们将利用我们的人力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各地华社的作用,争取更多的支持,建立资源搜集系统,为推进海外华语资源的抢救和搜集整理作出自己的贡献。
原文刊发于《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2期
本期编辑:王艳
本期审读:魏婉玲
责任编辑:甘于恩
投稿邮箱:jnufyzx@163.com
往期推荐
海外汉语方言 | 刘慧:印尼华族集聚区语言景观与族群认同 ——以峇淡、坤甸、北干巴鲁三地为例【转发】
海外汉语方言 | 甘于恩、李明:印尼汉语方言的分布、使用、特点及影响
保护语言资源 我们一直在路上
做语言资源保护公众号不容易,每天更新公众号更不容易,而每天提供新语料尤其不容易。很多读者还没养成打赏习惯,提倡每个月打赏一元钱,积少成多,我们的事业就有希望。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