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语言资源 | 郭熙、刘慧、李计伟:论海外华语资源的抢救性整理和保护【转发】


本文转自“语言国情”公众号

作者简介郭熙 暨南大学教授、博导、海外华语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主编,《语言战略研究》执行主编,著有《中国社会语言学》《华语研究录》《语言与语言应用论稿》等。


近年来,海外华语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把华语作为一种资源也不断被提及。自2016年起,我们就开始筹划建设海外华语资源库并逐步推进。2019年国家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指南第一次把海外华语资源库建设列入其中。本文拟结合近年我们所做的一些基础工作,就海外华语资源搜集和整理中的一些问题展开讨论。

一、海外华语作为一种资源


本文所说的海外华语资源,包括世界各地的华语以及使用这些华语产生的言语作品、文献、语言景观等。由于不同人、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人对华语这一概念有不同理解,有必要对“华语”做一大概界定。这里所说的华语主要指以普通话为基础的世界华人共同语,以区别于华人使用的各地方言。它不仅是华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也是建构和维系海外华人族群认同的重要纽带。
华人在世界上的分布广泛,状况非常复杂。截至2017年,全球海外华人人口约6000万人,主要分布在东南亚、澳洲、欧美、南美地区。这些不同时代、不同渠道陆续移居世界各地的华人,使用华语,书写华文,把华语带到了世界各地,其中不少华人成功地实现了代际传承,积累了许多文献资料,留下了极具民族特色的语言文化景观。这些都是宝贵的语言资源。

对海外华语的关注最早源于海外的一些华人学者,主要集中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进入新世纪以来,海外华语研究开始在国内受到重视,取得不小的进展。郭熙对华语这一概念从历时和共时两个角度进行了考察,随后又对华语研究的意义做了专门的阐述,并出版了《华语研究录》,编辑了《全球华语研究文献选编》等。陆俭明、李宇明、刁晏斌则从大华语或全球华语的角度进行了阐释。目前华语本身的研究成果不断增加:从宏观到微观,从本体描写到应用研究,理论、方法涉及诸多学科。

2005年,国内首家海外华语研究机构“暨南大学海外华语研究中心”成立。2015年,中英合作的《全球华语(Global Chinese)》杂志正式出版。此外,还有以华侨华人文献为研究对象的国际化专题刊物《华侨华人文献学刊》。将海外华语视为一种资源的认识也始于该时期。此前,语言是一种资源已经在学界达成共识。中国语言学界最早注意到语言的资源性质的是邱质朴,他从应用语言学的角度提出了语言资源的开发。郭熙在社会语言学领域推介了邱的资源观。张普将语言视为一种国家资源的认识更是推动了国家语委组建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其中就包括海外华语研究中心。由于国家语言资源中心强调语言资源的国家性,为避免海外产生误解,海外华语中心形式上与该中心剥离,但海外华语中心一直坚持关注华语资源。近年来,对语言资源的论述和关心越来越多,陈章太、李宇明等的深入讨论引起了广泛注意。郭熙指出,华语不只是全世界华人的母语,也是所在国的一种资源。之后郭熙和王文豪又从祖语传承的角度论证了祖语的资源性,并进一步强调,作为资源的华语既属于华人社会,实际上也属于所在国家和地区,后者还没有引起足够的注意。对海外华语资源的整理已经开始。东南亚华文主要媒体语料库建设、海外华语多媒体语言资源库建设都体现了这样的理念。而对历史上华语文献的整理也有了初步进展。此外,一些国家的华人口述史记录也已经开始,如孙浩良正在做澳大利亚华人口述历史的项目。

把海外华语资源库建设作为整体工程提出并加以推进,得益于北京高精尖语言资源创新中心的建立。该中心首次把海外华语资源库建设列为重要的建设项目。项目以暨南大学海外华语研究中心为主体,与国内外华语研究学者合作,形成了协作的新局面。郭熙和王文豪在讨论未来的华语研究时,把海外华语资源库建设列为一项重要的任务,并在近年相关实践的基础上,勾勒了未来资源库的概貌。2016和2019的两次海外华语资源库建设研讨会上,项目组还推出了系列研究报告。

海外华语资源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广泛的概念。它是全球华人共享的社会资源,其资源属性体现在多个方面:既是经济资源、文化资源、社会资源,也是个人资源。对海外华语资源进行摸底、排查,搜集、整理,是一项抢救性的基础工作,既有学术意义,也有现实的实践意义。

(1)有助于拓宽汉语研究的内容和视角,加强华语研究的历时纵深。海外华语资源的搜集和整理是海外华语调查的重要方面。这些材料既是研究书面语变体历时发展过程的基础,也是考察现代汉语百年变化、中国语言文化传播、海外华人社会祖语文化传承的重要史料和语料。通过这一工作可以比较全面地认识海外华语的形成、发展与现状,以及不同阶段华文教育的性质和特点。邢福义提出“古方普”视角,祝晓宏、郭熙分别把华语作为一种视角对相关词语行了实际考察。李计伟利用东南亚早期的华文报刊(15种)、东南亚华文文学大系(新、马、泰、印尼、菲律宾五国)、马来西亚华文文学刊物《蕉风》等文献,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他对华语中一些词语例如“帮忙”的使用进行深度挖掘,解决了多年来人们的困惑。

(2)提升华语研究的应用价值,可为中国语言文化传播、海外华人祖语文化传承、跨境语言规划制定,提供富有参考价值的资料。徐新伟利用海外华语历史资源,考察了新马泰主要华文媒体的非通用规范汉字,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例如,他发现金刚石义项的“钻石”这一称谓始于清朝中期而非清朝末期,“碹石”即闽南语中“璇石”,即“钻石”,时至今日在东南亚华文媒体中仍有生命力,而在中国大陆钻石义的“碹”已经变成“死字”;他对《叻报》字词的考察则为近代汉字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也为域外华语的断代词语研究提供了佐证。刘慧利用印尼华族集聚区的语言景观资源,考察了华语景观的语码能见度和凸显度,分析了其与华人族群感知、态度、行为模式、认同的关系,指出华语景观不仅具有信息指示功能,更是海外华族增强族群语言活力、传承祖语文化、建构族群认同的重要手段。祝晓宏利用泰国华语景观资源,将泰国华语变异分为文化传承变异与华语习得变异两类,并提出对待变异现象的态度。这对华文教育的针对性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3)有助于提升全球华人的华语资源意识,促进语言资源的保护和市场开发。搜集整理海外华语资源的过程,也是普及华语资源保护理念的过程,对海内外华人的语言文化认同的维护与建构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前期的一些工作得到了有关方面和人士的大力支持,而利用华语资源的各种研究成果,也极大地激励了海外华侨华人的母语意识。当前,华文教育正步入新阶段,海外华语历史文献和华侨华人口述史的抢救性搜集整理,不仅是研究者的愿望,更是全球华人共同的愿望。

(4)有助于中国利用地缘优势开展近邻外交,及时了解周边国家的舆情动态,更好地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目前海外华人的信息资源极度缺乏,世界各地有多少华人,多少华校,多少传承华语的教育机构,多少学习者,学习者类型如何,海外华侨华人对祖国、祖籍国在华语传承方面有什么诉求,都缺少可靠的数据。通过搜集海外华语资源,加强对华人信息资源的掌握和利用,上述问题将逐一得到解答,其价值是可以想见的。

总的来说,海外华语资源库建设具有开创性,但是目前对华语资源的搜集和利用刚刚开始,亟需在资源挖掘与整理方面加深拓宽,以满足多视角的研究需要。


二、海外华语资源的类型


按照前文对海外华语资源的理解,与海外华语使用相关的资源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从存在形式来看,可以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




(一)有形资源


有形资源指可以看到的资源。有形资源量大类多,大体包括以下几类。

1.华文文献

书籍、文稿、侨批、书信、报纸、教材,书籍中有历史文献,也包括文学作品等。有必要简单地说一下后者。海外华文作品在不同国家的情况不同,第一代和第二代比较多,第三代逐步减少,而马来西亚至今仍有大批的华文作家,其文学作品所用的语言,所勾勒的场景,是一个时代语言生活的生动写照。

2.语言景观

各种各样的华文遗迹、碑刻(如墓碑、纪念碑等)、楹联、标牌、标语等。例如马来西亚沙巴的天津村的墓碑,记录了来自中国北方华人的历史。

3.传统音像制品

各种传统音像制品、录音带、录像带,既记载了历史,也记录了语言。

4.信息化产品

信息化处理系统出现以来,开始有相关资料的数字化版本。网络多媒体音视频文件。海外华语资源库建设过程中访谈海外华侨华人的音视频资料,分别以磁盘、光盘、硬盘、云存储等方式储存。具有容量大体积小,存储的音画质量高,智能化等优点。

上述四类,主要是从储存或物化方式考虑的。事实上,有形文献也可以分别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看。历史上的海外华语资源主要以历史文献的形式存在,它们是以往海外华语研究的重要语料来源和依据。




(二)无形资源


无形资源指不能从形式看到,但客观存在的资源。从目前的认识和整理情况看,无形资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各地华语变体

这是研究华语的重要资源。语言存在于语言使用中,存在于语言生活之中。华人的语言生活本身就是一种语言资源。海外华语存在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环境中。有的即将消失,是一笔值得抢救的资源。这里就初步搜集的情况举两个例子。

一个是印尼爪哇华语。爪哇是印尼的一个重要区域。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华语被全面禁止,导致了爪哇岛华语传承的中断。随着中国与印尼两国1990年恢复外交关系,印尼政府开始逐步放宽华文教育限制,解除使用华文的禁令,也准许华人公开举办华文补习班、开办华校等等。当年学习使用华语的人成了当今华校的骨干。他们使用的华语“冻结”了30多年,现在得以解禁复苏。系统掌握这种华语的人年龄最小的也60多岁了。他们的华语与新加坡、马来西亚都不同,是唯一的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没有得到发展的华语,是50年代印尼华语的“化石”。那一代的华语的书面文献或许可以通过当时的报纸或文学作品找到,但“活语言”只能通过实际搜集才能得到,而随着这批人年龄的增长乃至老去,越发变得珍贵。如果不及时抢救,我们就会失去一笔观察那个时代华语的宝贵资源。

另一个例子是马来西亚南部的居銮华语。所谓居銮华语,是一种带有四川口音的华语。这种华语以前曾在印尼棉兰的先达地区发现过。邱克威曾经对居銮的华语进行过深入的调查。我们也于2019年3月实地访谈了居銮华语的使用者。该地早期的华语教师来自四川,教出的华语都带有四川方音特征,整整影响了两代人。形成了代际华语。目前这种华语仅有部分人会讲。这种华语的抢救对于我们认识华语在海外的传播具有重要的价值。

此外,像缅甸的“果敢话”,东马来西亚的“华北村话”等也亟待记录整理。

2.各地华语传承人士心中的“故事”

世界各地华语传承的过程是一代代华人的奋斗史,心酸史。他们心中有着无数的“故事”。他们的初心,他们的希望,他们的经历,他们的成就,各种心路历程,有的通过文字记录下来了,但更多的未能留在文献中。这一代人大多年事已高,随着这一代人的离去,他们的故事也就无从知晓。菲律宾的颜长城先生,多年从事华文教学,拥有丰富的华教经验,当代菲律宾华文教育的发展历程,都在他的心中。而就在我们列入访谈计划的时候,他却与世长辞,成了我们华语传承研究的一大遗憾;泰国著名的华人学者洪林女士,也是我们的重要访谈对象,在我们已经做好的对她的访谈准备,通过多方渠道联系她时,才知道她已在2019年上半年去世。而我国台湾的世界华语文教育推动者董鹏程先生在我们访谈后不到一年也已经离世;马来西亚华文学校董事联合总会(董总)郭全强主席2019年3月抱病接受了我们的访谈,10月老人去世。正是这次抢救性访谈,留下了他离开董总主席职位后唯一的对华教问题的谈话视频和音频,他提供的信息更是难能可贵。
另一方面,两年来访谈的实践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不去亲历,不去和当事人交流,仅凭所谓“调查问卷”,我们会失去很多真实的可靠的信息和历史细节,失去大量的立体感的一手资料。在日本,我们访谈了同文中华学校前校长金翼(爱新觉罗•恒翼)。尽管他已经著有《路漫漫》,回忆了他的一些故事,但还是有不少心得出于各种考虑,无法呈现。幸运的是,我们的访谈对此有所弥补,保留了金先生这样一位两岁赴日的华人传承华语的鲜活音像资料。他学习中文的过程对我们的海外华侨华人的母语传承有不少启发。
3.谚谣及各种传唱语言艺术

谚谣和各种传唱语言艺术作品是重要的语言资源。例如传统的童谣,一些地方曲艺,通过口耳传唱来传承。华人从中国各地走出去,把中国各地的传唱作品带到了所在国家或地区,本身也是语言学习的材料。在印度尼西亚的泗水,我们访问了一位华校校董,他的华语兴趣以及华语传承就是小时候从父亲的说唱中获得的,而这些说唱已经成为历史。而在印尼三宝垄,一位华教人士根据自己的华语学习经验,编写各种文化活动的读本,来传承中华文化。

海外华语资源库建设项目促使我们关注“抢救”的广度和深度。我们现在认识到,华语传承口述记录是一种抢救,而对语言事实的描写也是抢救,例如《全球华语词典》及其后的《全球华语大词典》、《全球华语语法研究》,都是海外华语资源的抢救工作。




(三)海外华语资源的分布


海外华语资源存在于世界各地,但各地资源的来源、形成和历史层次并不相同。

国内已经建立了多所华侨历史院馆,如厦门华侨博物院、广东华人华侨历史博物馆、暨南大学的世界华侨华人文献馆以及漳州华侨华人文献中心等。

在海外,据报有8个国家设立了20座华人博物馆。东南亚,尤其是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无疑是海外华语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马来西亚的五福书院通常被认为是最悠久的华文教育学校。马来西亚现有60余所独立中学,具有完备的华文教育体系,存有大量的文献资料。马来西亚华人博物馆、马来西亚吉隆坡乡音馆、马来西亚华社研究中心资料非常丰富。新加坡国立大学图书馆的东南亚华人文献殊为珍贵,所藏东南亚华人文献和海外华文报章量大面广,并藏有各种华侨华人研究的学位论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设有具备展示功能的华裔馆,新加坡还有牛车水原貌馆(Chinatown Heritage Centre)、新加坡土生华人博物馆(Peranakan Museum),真实再现了新加坡华人的历史文化风貌。此外还有泰国曼谷唐人街历史博物馆、菲律宾华裔历史博物馆、印尼客家博物馆。日本神户有创建于1979年的华侨历史博物馆,以及成立于1984年的孙文纪念馆。美国华人博物馆1980年设立于美国纽约,加拿大有卡尔加里华人博物馆。澳大利亚的澳华历史博物馆,据称是世界上第一个由政府出资创办的博物馆。在北美,一些历史悠久的华校,如温哥华中华会馆的华侨公立学校、旧金山的南侨中学等也保存了不少历史资料。除了实物之外,人们也开始搜集语言资料。例如,马来西亚沙捞越的古晋设立了华人博物馆,通过音像,向人们展示华语和各种方言。

世界各地已建或在建的华人华侨博物馆、资料馆,各种华文教育机构和学校的资料室,都不同程度地收存或记录了有形的华语资源。此外尚有不少华文历史文献流落民间。在海外一些华社机构内部,存放着许多华语传承的文献、教材等,因机构设施简陋,无专门的存储场所,使其缺乏妥善管理,老化破损严重,亟待进行电子化数字化处理,抢救整理和保护这些珍贵的海外华语资源。

另一方面,资源搜集也包括现实的资源,包括报刊文献、音频、视频、图片等多模态资源,各地传统华文传媒、当今的全媒体及社交媒体等(还有“融媒体”)。一些当下的现实资源,例如各种语言景观以及各地华人社会的语言实态,很快也会成为历史,迫切需要抢救。


三、海外华语资源搜集和整理的思路


鉴于海外华语资源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有必要确立一些搜集整理的原则、步骤和方法,预估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一)基本原则


搜集和整理海外华语资源需要本着几个原则:(1)迫切性原则;(2)效益最大化原则;(3)共享性原则;(4)真实性原则;(5)操作规范化原则。下面略加说明。

1.迫切性原则

海外华语资源极其丰富,种类众多,范围广,体量大,话题多,头绪多,情况复杂,不是我们一下子都能搜集和整理的,因为无论是经费、工作团队都有一定的限制,不可能短时间一蹴而就,全面开花是不现实的。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分清轻重缓急,采取适当的步骤和方法,有序推进。目前,不少资源正濒临消失,如何抢救性获取海外华语资源,从而最大限度地加以保护和利用,本身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在操作层面上,可以贯彻“三个优先”的理念,即口语资源优先、记录优先、访谈长者优先。具体策略包括:(1)有形文献和无形文献相比,无形文献优先。一些有形文献的搜集尚可等待,但一些以思想观念形态存在的“活的”文献,采集工作刻不容缓。(2)掌握无形文献的人群中,年长者优先。要优先安排对海外华文教育界和华人社会中年事已高、具有较高声望的华人的访谈。我们前期工作集中于70岁以上的华社领袖和华文传承工作者,就是基于这一原则。(3)就历史和现实而言,历史优先。

2.效益最大化原则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对海外华语资源的关注越来越多,但因为专业和研究旨趣的不同,不同的研究领域会从不同的角度发现研究切入口。以往有过不少研究都可以作为华语资源研究,例如海外华人方言的研究,华人华侨的历史研究,海外华人文化、民俗、节令传统研究等等。华语资源的搜集和整理,应本着一次搜集,多方利用,使搜集成本降到最低点,而让利用效益达到最大化。例如,访谈的内容可以供历史、文化史、移民、社会等领域使用,而访谈的语言记录则是重要的语料,这些语料既可用于本体研究,也可用于社会语言生活研究。

3.共享性原则

我们正处于“共享”时代。近年来,口述史受到了各界的关注,无论是海外还是国内,都有人搜集了大量的资料,而包括口述史在内的海外华人信息资源,集信息、语料、历史为一体,可以多向度综合利用,多学科对此都有需求,如民俗学、民间文学、海外华文文学、历史学等。如何实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是一件应该充分考虑的工作,这需要海内外各方共同努力。又如历史上的侨批、家书、契约乃至公堂记录,等等,既是重要的历史资料,也是研究那个时代华人语言的语料。海外华文文学除了文学与文学史价值之外,本身也是重要的华语资源。收集整理这些资料并非一个项目所能完成,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因此,今后如何共享利用海外华语资源,如何加强海内外合作,也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重要课题。而我们搜集的资源也可以用于其他领域,例如,我们目前搜集到的70岁以上的全息式语言记录,也是老龄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资源。

4.真实性原则

这里所说的真实,是指实态的语言环境下的语言,是活的、真实的语言表述。现代科学为语言调查和语料搜集提供了技术支持。语言调查从记录字音、词语、语法例句开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体现着不同的价值。但这种资料很难还原一个完整的语言。如果说一百年前人们能给我们留下音系和一些词语的记录,已难以满足我们的需求,那么今天通过视频记录完整的语言过程,既能体现语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系统,也能反映交际的过程实态,今人在充分利用的同时,也是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

王洪君深刻阐述了抢救民俗词语的价值,它同样适合海外华语资源的抢救性搜集和整理:

虽然近几十年来地方特有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几近消亡,承负它们的语词也逐渐不为青年一代使用;但有幸的是,这些语词仍然活在中老年人的记忆中!这个时间差就是抢救方言对于保护地方文化的特别价值——抢救性地记录中老年人记忆中的民俗词语,实际上也就是在抢救地方文化——用科学释义、标记和各种多媒体的手段可以尽可能多地保存那些渐行渐远的文化印迹,让我们的后代有机会通过这些记录更多地了解、理解另一种存在方式和精神追求,从而多一些自主思考和离开随波逐流的体验。


5.操作规范化原则
作为大型的抢救性资源搜集和整理,一开始就需要确定自己的规范。语料采集的过程应该建立严格的调查技术标准,包括时长、录音标准、场合,访谈人的权益等等。为做到规范化,应该拟定切合实际的调查手册,培训海外调查员。对相关资源,则可以边整理、边建设、边开发。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已经有了很好的经验,可以借鉴,但考虑到海外华语资源搜集的特点,有必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二)步骤和方法


1.步骤

海外华语资源搜集整理的理想步骤是:全面搜集资源→分类整理资源→利用资源研究。现实的步骤是,根据前文所言的5条基本原则,在项目人力物力财力所及的范围之内,做好海外华语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的收集整理工作。如口述史部分积极选取合适的访谈对象,事前做好安排和访谈计划。在搜集整理资源的基础之上,研究海外华语资源的国别化、区域化特征,以及场域和语体特点。

2.方法

语言资源的搜集有多种方法。就无形资源来说,应该借鉴人类学的民族志方法,注重叙事,注重过程,辅之以观察,重视多重证据的印证。研究视角应宏观、中观、微观兼顾,历时和共时结合,学术和应用开发并行。

华语资源搜集整理需要理清一些界限。例如,它与华文文学研究、华文文献研究、海外汉籍、华人历史研究、华人社会研究、华文传媒研究等有关系,但重点不同。我们的研究对上述研究应该有所帮助,我们也会从上述研究中获取资源。

(1)访谈

抢救的重要方法是访谈,尤其要重视半结构化访谈。该方法主要记录保存当事人以往没写,或不能写、不便写、无能力写的故事片段等,把这些资料留给后人,这个过程本身也是语言生活的记录。半结构化访谈需要详细的访谈提纲,但由于受访对象各异,访谈重点应根据受访人的特点有所侧重,提纲也应随之调整。

(2)观察

在深度访谈之外,辅以参与式观察法。这里说的观察不只是看,也包括听。调查中许多事实是可以问到的,但得到的答案未必是可靠的。其中原因非常复杂,有回避的,不愿回答,不能回答,或无法回答;也有失忆的,移花接木的等等,尤其是语言事实的用和不用,有和没有,更容易出现问题。胡明扬曾举出实例,我们在调研中也多次遇到此类问题,需细加甄别。此外,我们还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实地考察海外华人在不同的场域如华文学校、华人社区、家庭中的华语教学及华语使用情况,考察国别、地区、场域、代际、阶层、职业、受教育程度等变量对海外华语教学及华语使用的影响。

(3)网络数据挖掘

互联网时代,网络是各种数据的重要来源。充分利用网络数据挖掘技术,辅以人工补充和干预,对于海外华语资源的搜集具有重要作用,这一方法尤其适合海外华文媒体,如发行量较大的华文报刊,华语广播、电视节目,华文网站上的语料的搜集整理等。

(4)其他

对于大规模程式化的数据来说,问卷也是不可少的。例如海外华人人口、籍贯、代际、通婚、地域分布、海外华校、华人社团等个人及族群的数据信息,适宜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获取。




(三)困难与问题


海外华语资源的搜集和整理面临一些理论和实践上的问题,也有很多可以预知和突发的困难。
一是华语和方言的关系的处理。尽管我们一开始已经给华语作了界定,但在实践上仍然无法回避一些方言资源。例如泰国、菲律宾、毛里求斯等国,不少华人不会讲华语,但会方言,访谈需要通过方言进行。
二是文化差异和敏感问题。年龄、家庭、宗教信仰、政治态度、个人经历等,涉及到隐私,访谈提纲有此项,是否可以询问,应征求受访人意见,对于访谈音像和记录的产权保护应认真落实。上述内容应写入调查手册,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执行。
三是文献的展示或呈现方式以及散落文献的保护。访谈文献应至少有两份储存备份。此外,如果资源上线后,还需注意网络数据安全等问题,因为不少访谈内容涉及隐私保护承诺,要慎防各类网络安全威胁。不少资源的获取可以通过资源共享方式进行,有的也可以交换或置换,例如,对原来的文献进行电子化处理或复制版本给原拥有方,原始文献则通过协议方式交由资源中心收藏保管等。笔者多年前曾设想通过这样的方式建立一个华文教育博物馆,将散落各地的世界各地华文教育文献集中起来,但未能如愿。
四是访谈人的健康状况和情绪控制。不少受访人为高龄老人,他们在传承祖语的过程中经历了很多波折,出于健康考虑,家人不同意接受访谈;有时访谈中的一些话题,容易引起受访者情绪激动,对此都应做好充分准备。


四、结  语
我们希望从语言资源的视角出发,立足全球中华语言文化资源保护,积极开展海外华语资源的抢救整理与研究工作,包括海外华人社会相关信息的采集、华语历时文献的整理、华语传承口述实录、华语生活语言景观的搜集等等,为海外华人社会和华语的各种研究提供一个资源平台。我们将利用我们的人力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各地华社的作用,争取更多的支持,建立资源搜集系统,为推进海外华语资源的抢救和搜集整理作出自己的贡献。




原文刊发于《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2期





本期编辑:王艳

   本期审读:魏婉玲

   责任编辑:甘于恩

       投稿邮箱:jnufyzx@163.com


往期推荐

海外汉语方言 | 刘慧:印尼华族集聚区语言景观与族群认同 ——以峇淡、坤甸、北干巴鲁三地为例【转发】

海外汉语方言 | 甘于恩、李明:印尼汉语方言的分布、使用、特点及影响

海外汉语方言(视频)| 上海滩(马来西亚闽南话)【转发】

海外方言 | 陈晓锦、任士友:英国华人及华人的汉语方言


保护语言资源  我们一直在路上

扫码关注我们


做语言资源保护公众号不容易,每天更新公众号更不容易,而每天提供新语料尤其不容易。很多读者还没养成打赏习惯,提倡每个月打赏一元钱,积少成多,我们的事业就有希望。谢谢各位!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