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行走田野杂记 | 侯兴泉:异域采风纪

甘于恩 语言资源快讯 2021-12-03


由于微信公众平台推出新功能,“语言资源快讯”左边显示的名称并非原作者,而是公众号管理者,原作者将于大标题和文末显示,感谢各位读者的谅解!

01

峇眼亚比(BaganSiapiapi,简称“峇眼”)位于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廖内省东北部马六甲海峡边上,是一个由福建籍闽南人于清同治年间开埠并发展起来的渔港城市。峇眼全市人口有7万多,其中福建籍闽南人占了85%以上,是一个纯粹以闽南人为主的海外华人社区。
我能跟峇眼这座城市结缘并最终决定前往调查这里的闽南话,主要是因为我的学生曾娣佳的缘故。娣佳是我招收的第一个印尼籍海外硕士,她父亲是印尼山口羊的客家人,母亲是峇眼的闽南人,她本人已不会讲父母的方言。得知峇眼是一个比较纯粹的海外闽南人社区之后,我建议她以峇眼闽南的词汇研究作为硕士论文的选题,娣佳权衡之后觉得可行也就答应了。在去峇眼实地调查之前,我让她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先去一趟峇眼做一些前期的摸底调查,了解了当地的基本情况以后,我们在暨南大学华文学院找了几位峇眼的留学生调查了峇眼闽南话的音系和2000个左右的常用词。准备功课做得差不多了,我正式决定在2018年2月20日(农历下月初五)动身前往印尼调查那边的海外方言。

02

我于2月20日下午到达印尼首都雅加达,娣佳已早早地等在机场接我。我们在雅加达休整了一天,然后在22日清晨启程前往峇眼。现在回想起来,那真是漫长的一天!天刚蒙蒙亮,我们就开始动身前往雅加达苏加诺国际机场,然后飞往苏门答腊岛廖内省的省会城市比干巴鲁(Pekanbaru)。在比干巴鲁一个路边小店随便吃点午饭之后,就坐上娣佳表哥提前帮我们订好的商务车前往峇眼了。从比干巴鲁到峇眼大约有7个小时的车程,两个城市之间没有公共大巴,也没有高速公路,只有一条类似于省道的两车道水泥马路。路上的货柜车来来往往,许多路面被碾得坑坑洼洼,活像中国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马路景象。商务车的司机为了能够赶在当天来回,一路开着动感十足的汽车音乐,以时速超过100公里的速度在印尼的乡间公路上穿梭狂飙,无论是超车还是躲车,都经常以目视离前车几十公分的距离做左右漂移,把我吓得心脏都快跳到喉咙里去了。娣佳安慰我说她上次去峇眼的时候司机也是这样开车的,无奈之下只能听天由命了。到达峇眼的时候已经是第二天(23)凌晨两点多了,娣佳的表哥一直在屋里等着我们的到来。因为峇眼的治安不是很理想,印尼当地的马来人骨子里的排华意识始终还是存在的,所以我们在峇眼调查期间就一直住在娣佳表哥的家里。

03

23下午我们正式开始峇眼闽南话的调查和复核工作。我们到了之前在广州调查过的一个发音人黄智洋的家里,找了他的哥哥和父母帮忙核对之前的材料。但是很快我就发现核查工作进行得不大顺利。这边的闽南人虽然都会讲一口流利的闽南话,但是他们基本上都不认识汉字(尤其是简体汉字),因此只能让娣佳借助印尼语的翻译来进行询问。有些汉语词应该翻译成什么印尼语本身就有疑问,碰到这种情况他们就会各执一词,不知道应该以谁说的为准了。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我觉得这样的核对效率太低了,就问智洋是否认识这边教华文的老师。刚好智洋哥哥的一个好朋友陈老师就是当地私立华校的语文老师,打电话一约,她很快就过来帮忙了。陈老师一来,我们的校对速度马上翻了几倍,一个小时就能校对近300个词条。因为陈老师既认得汉字,又天天在教当地闽南人的小孩学中文,对汉语词条和闽南话的对译了如指掌,基本上一看到一个词条就能比较准确地说出当地闽南话对应的说法。只有碰到一些峇眼年轻人已经基本不用的词语譬如农业类词语时,才需要咨询一下旁边智洋的父母。有了陈老师的帮助,我们只花了一天的时间就完成了之前调查材料的校对工作,这样的进度远远超过了我们的预期。从24日下午开始,我们就进入调查峇眼老派发音人的音系和词汇阶段,中间利用休息的空档,先后调查了十来位老中青发音人的音系和斯瓦迪士200个核心词,以了解这些常用词和发音在当地的变异情况。

(此次调查的两位发音人【前中及右一】)

04

24日(大年初九)的晚上是当地非常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拜天公,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每户的祭台上都摆满各种各样的祭品,大户人家的门口还插着比大人个头还高的高香。大街上人来人往,鞭炮和烟花声响彻整个城市的夜空。吃过晚饭后,娣佳表哥一家人带着我们租了两辆“巴的”(电力敞篷四轮车)夜游峇眼城,我这才有机会细细地欣赏这座海外闽南城的独特魅力。整个峇眼城的核心区域大概由5到6个街区组成,中心区大多是跟广东和福建沿海一带的城市类似的骑楼式水泥建筑,城区周围的老建筑倒还保留了许多印尼马来人风格的木屋(娣佳的一个表姐就住在这样的一所老式木屋里),市政府一带的建筑都是马来风格的宫殿式水泥建筑,显得气派而有地域特色。整座城市的核心地带几乎都是当地闽南人的地盘,马来人主要居住在城市的郊区地带。据娣佳的姨妈介绍,原来郊区也很少有马来人,这些马来人主要是印尼第一次排华运动以后才逐渐从附近搬迁过来的。整座城市分布着众多的宗祠以及供奉各色宗教神灵的建筑,我在临走之前的一个下午还特意走访了这里的每一个宗祠和庙宇(里面蕴含了丰富的移民和民俗信息,有机会我再专门写篇文章介绍)。这些宗祠和庙宇在大年初九拜天公这个晚上显得尤其热闹,灯火、香火、烟花和震天响的喇叭音乐交相呼应,刹那间让人忘了这究竟是他乡还是原乡。

05

为期一周的峇眼田野调查之旅很快就结束了,在娣佳表哥一大家人和智洋等发音人的帮助下,我们的调查工作开展得非常顺利。这里是熟人社会,只要你找到了一些愿意帮忙的好心人,剩下的事情都会变得好办。我也在这万里之遥的滨海小城度过了美好的七天,希望以后还有机会再赴峇眼开展更加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工作。

(本文作者在峇眼亚比街头)


(侯兴泉,任教于暨南大学)


本期编辑 | 卢诗芹

审读人员 | 陈娟娟

责任编辑 | 老   甘


往期回顾

1、行走田野杂记 | 祝晓宏:《新加坡华语语法变异研究》后记

2、行走田野杂记|庄初升:《19世纪香港新界的客家方言》后记

3、行走田野杂记 | 张屏生:写在《內埔客家語研究》前面

做语言资源保护公众号不容易,每天更新公众号更不容易,而每天提供新语料尤其不容易。很多读者还没养成打赏习惯,提倡每个月打赏一元钱,积少成多,我们的事业就有希望,谢谢各位!

 

文章版权归【语言资源快讯】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