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讲义 | 甘于恩:汉语词汇的熟语系统(中)

甘于恩 语言资源快讯 2021-12-03


第二节  惯用语



所谓惯用语,是指惯常使用的、格式大致固定的、表达较为形象化意象的语言片段,惯用语的口语色彩比较浓厚,其生成也大多源自民间,与成语相比,定型性也稍弱。换言之,惯用语可定义为口语中的定型语言片段,带有某种深层含义。普通话中的惯用语,有些乃是来自方言,如粤语的“炒鱿鱼”、“无厘头”,西南官话的“躲猫猫”等,有的来自行业语词(专用语词),如“跑龙套”(戏剧)、“擦边球”(体育):

黑客的收入多数是违法所得,也有不少打了法律的擦边球。(羊城晚报2009年6月6日A8版)


一、惯用语的音节构成

惯用语从形式上看,多为三字格,与成语多为四字格相比,各自有某种形式上的分野,可是正如成语也有非四字格一样,惯用语亦有非三字格的,可见光从形式上难以将二者截然分开。


1)三音节:三音节格式是惯用语的常态,而且以动宾关系居多,例如:

摆乌龙  闭门羹  擦屁股  炒鱿鱼  炒冷饭  吃豆腐  吃软饭  穿小鞋  吹牛皮  打游击  打招呼  戴高帽  放鸽子  放空炮  放一马  交白卷  开倒车   侃大山  跑单帮  跑龙套  碰钉子  敲边鼓  翘尾巴  耍太极  踢皮球  无厘头    做文章  坐火箭  走过场  走后门  走江湖


不过也有一些是非动宾结构的,如:

纸老虎   老油条  空架子  绿帽子  大锅饭  铁饭碗  眼中钉   肉中刺  小儿科  小报告  一根筋  豆腐渣  冷板凳    牛皮癣  乌鸦嘴  垃圾虫  马蜂窝    鬼画符   鬼打墙    狗吃屎


2)四音节:惯用语中的四字格与成语的最大区别在于语体色彩,惯用语属口语,而成语则是书面语,例如:

吃大锅饭  唱空城计 戴绿帽子 摇鹅毛扇  兔子尾巴 小菜一碟 小肚鸡肠


3)四音节以上:这类惯用语较少。如:

摸老虎屁股  扶上马送一程  雷声大雨点小  老虎屁股摸不得 


二、惯用语的定型性

惯用语虽然是定型化的熟语,但是在语言应用中可以有一定的变化,从这点来说,其定型性远不如成语,也就是说,惯用语常常有多种的变体,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产生一定的变异,例如:

跌眼镜→大跌眼镜→跌破眼镜

穿小鞋→给他小鞋穿

吃老本→吃了多年的老本→老本都吃光了→没有多少老本可吃

吹牛皮→吹破牛皮→牛皮不是吹的


在这点上,惯用语跟所谓的“离合词”(理发、小便)有点类似。例如:

南澳大“盐文章”(羊城晚报2009年5月22日A19版)


三、惯用语的语义内涵

从形式上看,惯用语似乎没有自己的特色(虽然以三字格居多),而且也不能说凡是三字格的就必定是惯用语,因为有个别的成语也是三字格。在汉语词汇当中,有大量的三音节语言片段,这些都不一定是惯用语,比如“傍大款”、“娶媳妇”、“火箭炮”、“潜水艇”、“讲用会”等,都不属于惯用语。因此,要确认惯用语,除了注意其形式特征之外,关键还是要从意义上来辨认它。那么,惯用语的语义内涵是什么呢?

惯用语与俗语最大的区别是:俗语体现的是其浅层意义,如“傍大款”,表达的是“傍+大款”的意思,而惯用语体现的则是其深层含义,如“吃豆腐”≠“吃+豆腐”,“绿帽子”≠“绿色的帽子”,“垃圾虫”不是“垃圾里面的虫子”,而是分别表示“占(女性的)便宜”、“妻子出轨的状态”、“乱丢垃圾的人”的深层含义,也就是说,惯用语经常体现出一定的比喻性和修辞特征,从这点看,惯用语与成语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四、惯用语在传媒的运用

现代传媒具有平民化的趋势,这种趋势势必影响到语言风格,使得某些版面、栏目趋向更加口语化。而惯用语由于带有强烈的口语色彩,所以不少本土新闻(甚至国际新闻)会使用这类的词语,例如:

温州“太太赌博团”荒岛豪赌  这些赌徒在三垟湿地108个岛上与警方“打游击”(羊城晚报2009

年4月28日A11版)

政府| 扶上马送一程  有风险适当担(羊城晚报2009年5月5日A3版)

282名大陆游客在台被“放鸽子”(南方都市报2009年4月27日A14)

安理会选举摆乌龙(羊城晚报2008年10月18日A15版)

只是萧淑慎一面强调自己已改过自新,却又数度基金会鸽子,……(羊城晚报2009年5月8日

B1版)


由于“鸽子”在粤语中称为“白鸽”,故“放鸽子”在广东传媒中亦变形为“放白鸽”:

卖房的被人“放白鸽”(羊城晚报2008年11月2日A5版)

一名曾两“进宫”的刑满释放人员“苦心钻研”,悟出毒品制造方法,并在出租屋里大造冰毒。(南

方都市报2008年6月23日A7)

后一例“两进宫”应作“二进宫”。


而有些惯用语则是来自方言,如:

社区警察摆乌龙  英两龄童险成“反社会人士”(参考消息2009年3月23日6版)


惯用语有一定的灵活性,有时可以增删成分,如:

英政客扮鬼扮马笑布朗(羊城晚报2009年5月8日A16版)

一些被寄予厚望的电影……票房之低让人“大跌眼镜”。(羊城晚报2004年11月12日 B2版)

这位“清纯玉女”的藏毒、吸毒丑闻让亿万倾心于她的歌迷影迷大跌眼镜,大失所望。(参考消息2009年8月13日12版)

“扮鬼扮马”的原形为“扮鬼马”,系粤语的惯用语,指“做怪样子”;“跌眼镜”也来自粤语,在上述语境加上“大”字,表达了程度的差异(还可以说“跌破眼镜”)。


五、惯用语的发展

从时间角度看,惯用语也是有新旧之分的,有的惯用语出现的时间还较短,如“神经刀”:

除了阿联,余皆“神经刀”(羊城晚报2009年8月2日A9版)

不少人认为这是一把“神经刀”(同上)


六、粤方言惯用语

摆乌龙   跌眼镜  托大脚  箩底橙  大头虾  失魂鱼  一身蚁 头啖汤




第三节 歇后语


一、歇后语的定义

歇后语是指由前后两部分构成的熟语,前一部分是比较显豁的意象,后一部分则对前一部分做深入的、进一步的解释,如“骑驴子看唱本——走着瞧”、“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等。刘叔新(2005)指出:“歇后语的‘歇后’,表明这种固定语在构造上的特点。前头一个比喻性的或含蓄的说法,像谜面一样,真意隐藏着而不清楚;歇下来停顿一会儿之后,后头接着才有一个真意的说法,像是谜底。”(145页)反映出对歇后语本意理解的不同。

歇后语在韵律上前后两部分通常会有所停顿,停顿的作用相当于“是”、“等于”。但在语用时前一部分往往可以独立运用,后一部分隐去不说(故称为“歇后”,“歇”即“略”也),熟悉歇后语的听者即可意会,当然亦可以前后两部分一起使用。

歇后最初是一种修辞手法,将成语或其他定型的语言格式略去后面的部分,如“高抬贵手”说成“高抬贵”,“下马威风”说成“下马威”,隋代侯白在《启颜录》里就记载了“雁门紫塞”作“雁门紫”的故事,应该是类似文人的文字游戏(这种截取字词的修辞手法现在还见诸报章*),后来逐渐成为我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特殊语言形式,个别歇后语实际上也运用了截取的手法,如“礼义廉——无耻”。

歇后语还有多种别称,如半截话、缩脚语、解后语、譬解语或俏皮话,各地方言也有不同的称说,如东北的“俏皮嗑”,四川的“言子”,山东的“坎子”,山西的“洋话”,不一而足。本节主要讨论共同语中的歇后语,但其实方言中也有精彩纷呈的特色歇后语,也可能进入共同语(如“萝卜干加盐——外咸(行)”是吴语的歇后语;“矮子过河——安心”“安”谐音“淹”,可能也有方音的影响)。以下对歇后语进行详细的论述。


二、歇后语的结构

歇后语一般由前后两部分构成,前面的部分可称为“引”,后面的部分可称为“注”,由于其口语色彩较为强烈,所以结构的定型性较之成语、惯用语要来得差一些,表达可以更灵活一点。


(一)结构的灵活性:结构的灵活性,是歇后语的一个重要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取材相同的“引”,具体说法不一定完全一致。如:

弄不好,我就成了老鼠钻风箱,两头受气,真不如当个社员心静。(《靠山堡》273页)

现在倒成了老鼠入风箱,两头受气了!(《闹海记》上253页)

咳,真是老鼠钻风盒,两头受气。(《大路向阳》239页)

我知道,我这一年是耗子钻进风箱里,两头受气。(《李自成》卷一下425页)

此外,像“外婆死了儿子——无救(无舅)”也说成“外公死了儿——没救(舅)”。


(2)同一意思的“注”,也可以有不同的说法。如:

我说他:“你在哪儿喝的猫尿哇,别人给你灌点酸米汤,你就狗咬吕洞宾不认识真人了!”(《艳阳天》640页)

徐文庭也跟着哈哈大笑起来,“好,信得着,你们就信他好了。这就叫‘狗咬吕洞宾,不认真伪人’。”(《桐柏英雄》395页)

乔保用一种不可捉摸的神态,话中有话地说:“瞧你这个人,冲我发火干啥,真是狗咬吕洞宾,不识好赖人。” (《靠山堡》169页)

我说:“你真是狗咬吕洞宾——不认识好人。我是可怜你有病。”(《黎明的河边》15页)

猫头鹰见他没有开口,便失望地说:“咳,你真是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呵!……”(《云飞峰》148页)

此外像“哑巴吃黄莲──有苦自己知”也可以说成“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


(3)“引”“注”的位置,通常是“引”在前,“注”在后。不过,有时由于表达的需要,也可以采取“注”在前,“引”在后的格式。例如:

那穿绸穿缎的她不去看,她看上了个灰秃秃的磨官。真是武大郎玩鸭子,啥人玩啥鸟。(《呼兰河传》232页)

若有人问他的绳甩子是马鬃的还是马尾的?他就说:“啥人玩啥鸟,武大郎玩鸭子。马鬃是贵重东西,那是穿绸穿缎的人拿着。”(《呼兰河传》182页)

前一句“引”在前,“注”在后,属于常态,后一句“注”在前,“引”在后,属于变形。


(4)“引”和“注”的凝固性比较弱,中间可以加入其他语言成分,这点类于惯用语和离合词,但由于歇后语是更长的语言片段,其松散程度尤甚。例如:

神智稍微清醒,他狠歹歹地说:“好你个黄毛丫头,王八吃秤砣,你真铁了心啦!”(《野火春风斗古城》131页)

听到屋里董胖子喝醉酒的声音,(他)瓮声瓮气地说:“走吧,老张,在家使唤奴婢,骑骡子压马的,犯不着伺候他们!哼,‘浅碟子盛水’,我算是一眼看透啦!”(《红色交通线》176页)


在一般状态下,“引”和“注”连接在一起,但上面“王八吃秤砣,你真铁了心”中,插入“你真”,显示陈述的对象;后一例则加上“我算是”的字眼。


(二)“引”“注”构成的多样性

“引”“注”在语法构成上具有多样性,可以是名词性的短语,也可以是谓词性的短语,我们先来看“引”的构成。

(1)引的构成。例如:

铁公鸡——一毛不拔(名词性短语)

烧火棍——一头热(名词性短语)

蛤蟆撵鸭子——找死(主谓式)

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主谓式)

梦里坐飞机——想头不低(偏正+述宾式)

吃了秤砣——铁了心(述宾式)

骑在老虎背上——身不由己(述补结构)

脱了毛的牙刷——有板有眼(偏正式)

拆屋子放风筝——只顾风流不顾家(连谓式)

强逼秀才吃屎——难为人(兼语式)

杨宗保和穆桂英——天生的一对(联合式)

王奶奶和玉奶奶——差一点(联合式)

盐店掌柜的——咸(闲)人(的字结构)


(2)注的构成。注与引不同的是,它可以由一个单词构成,如“谷糠榨油——难”、“和尚到了家——庙(妙)”,或单词带上助词,如“喇嘛的帽子——黄了”、“蝎子的尾巴——毒啊”,但多数情况下还是由短语或句子构成。例如:

对着镜子作揖——自己恭维自己(主谓式)

蟑螂落油锅——全身都酥了(主谓式)

一根筷子吃藕——挑眼(述宾式)

大风地里吃炒面——张不开嘴(带补充成分的述宾式)

沙锅捣蒜——一锤子的买卖(偏正式)

梦里吃糖瓜——想得甜(述补式)

马勺子吊起来当锣打——穷得叮当响(述补式)

养济院里行刺——拿着穷人开刀(连谓式)

两分钱的醋——又酸又贱(联合式)

骑着骆驼赶着鸡——高的高,低的低(联合式)

见了强盗喊爸爸——认贼作父(兼语式)

大姑娘坐轿——头一回(数量短语)

奶妈抱孩子——别人的(的字结构)

甲虫掉在粪坑里——越陷越深(紧缩结构)

老和尚的木鱼——不敲不响(紧缩结构)


(三) “引”“注”关系的复杂性

虽然“引”“注”从宏观上而言是一种等义的关系,但从微观角度看,两者之间存在复杂的结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主谓关系。如:

臭豆腐——闻着不香吃着香

强扭的瓜——不甜

阴沟里的泥鳅——翻不起大浪

孩子的脊梁——-小人之辈(背)


(2)连谓关系。如: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老婆担遮——阴公(粤语歇后语)


(3)同位关系。如:

瞎子背瞎子——忙上加忙

听评书掉眼泪——替古人担忧

坟头上耍大刀——吓鬼

端着金碗讨饭——装穷


同位关系的歇后语往往有一个共同的潜在主语,如“你”、“我”等,但一般无需出现,也可以用“这(是)”来说明“引”与“注”的关系,即:“听评书掉眼泪,这是替古人担忧”、“坟头上耍大刀,这是吓鬼”。


(4)省略关系。即承前(引)省或蒙后(注)省,如:

徐庶进曹营——(徐庶)一言不发(承前(引)省)

裁缝做嫁衣——(裁缝)替旁人喜欢(承前(引)省)

太平洋的警察——(警察)管的宽(承前(引)省)

卖布不带尺——存心不良(量)(布,承前省宾)

(你)一个人拜把子——你算老几(蒙后(注)省)


(5)错综关系。即在上下两部分中,充当的成分不对当,如:

鼠过街——人人喊打(老鼠,主、宾)

床底下放风筝——(风筝)飞不高(宾、主)


三、歇后语的语法功能

前面说过,熟语会造成短语或短句的“词化”现象,亦即这个短语或短句起的是相当于词的作用。不过,就歇后语的语法功能而言,并非所有的歇后语都是起“词化”作用,有的歇后语并不充当孤立的句子成分,而是作为句子来运用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歇后语就不可以视为“词汇单位”,而应该视为修辞单位或篇章单位。换言之,歇后语是跨越“词汇单位”和“(定型的)句汇单位”的中间体。

(1)作为篇章单位的歇后语:

温端政(1985)指出:“歇后语充当句子时,往往是作为一句‘现成话’被引用的,多见于对话中。”(85页)例如:

大家私下议论:“大队长想提前让我们给他拜年吧?”“大概怕赔本吧,管他呢,吃就行了。”“裁缝丢了剪子——只有吃(尺)了!”(《英雄的乡土》411-412页)


但在一般叙述性的语言中,也可以使用歇后语单独充当句子,对事物、现象的性质、状态进行描述,如:

疙瘩爷心里也是这么想来,光靠愚公寨一个队去打山洞,就等于给山挠痒。老虎吃天——心高妄想!(《大路歌》430页)

美国人在北平,在天津,在上海,都洒了些救济粉,看一看什么人愿意弯腰拾起来。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嗟来之食,吃下去肚子要痛的。(《毛泽东选集》四卷1384页)


歇后语还可以在复句中充任分句,以充当前面的分句为多,例如:

她们开玩笑不敢对强的小伙子,“雷公打豆腐,找软的欺”,她们就找到了王成义。(《建国十年文学创作选·曲艺》577页)

“她们开玩笑不敢对强的小伙子”是原因,构成因果复句,“‘雷公打豆腐,找软的欺’,她们就找到了王成义”是结果,但在这句中又是一句复句,歇后语其实隐含着一个省略的前提“(由于)王成义很软弱”,是大小原因套成的多层复句。


(2)作为语法单位的歇后语:

歇后语尽管多以句子的形态出现,但在具体语言运用中,常常是以句子成分的身份出现的,所起的作用类于词。那么,歇后语可以作哪些句子成分呢?

①谓语。如:

一家子人筷子挟骨头——三条光棍,没个娘们,日子怎么过呀!(名词性谓语,《艳阳天》卷一1页)

嚯,他心里白糖拌蜂蜜——甜透了。(形容词性谓语,《沸腾的军营》90页)

“你聋子拉二胡——胡扯!”三石虎瞪眼道,……(动词性谓语,《漳河春》20页)


注虽为动词性成分,但引可能是名词性成分,然而整个歇后语可以直接前加“就”、“又”、“别”之类的副词,更说明歇后语的词化现象,例如:

反正从一打算分组,他黄鼠狼与鸡拜年,没安好心,光想看咱们的笑话。(动词性谓语,《不敢露面的队长》157页)

他白了铁鹰一眼说:“行啦,你喇叭匠扬脖子——又起高调了。”(动词性谓语,《青石崖》197页)

过去两年多,特技师窗户眼吹喇叭——名声在外,他参加全国群英会,……(主谓结构,《草原的早 晨》72-73页)


②宾语。歇后语做主语很少见,但做宾语却比较常见,例如:

崔麻子……此番又当了护路队长,死活想戴礼帽——装出点大人物的款儿来。(《龙岗战火》81页)

你这六指儿搔痒,额外多一道子。(《李自成》一卷下687页)


动词后的宾语(注)往往可以用同义的短语或词替换,如说成“死活装模作样”、“这多余的”,只不过生动性不如歇后语。


③定语。歇后语也可以做定语,起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或多个形容词。例如:

柳大筐是祖传的编筐匠,父亲一辈子,是窗户眼吹喇叭名声在外的老实人。(《西辽河传》209页)


由于定语的节奏要求比较紧凑,所以形式上的停顿往往省略,如上例。


④状语。歇后语做状语时,往往需要在歇后语后加上“地”之类的助词,例如:

真是石头碰在钢板上,硬碰硬吵起来,谁也不肯让一步。(《三号闸门》85页)


⑤补语。歇后语做补语时,往往需要在歇后语后加上助词“得”或“个”之类的虚化量词。例如:

几句话,把个马连福说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后脊梁背苏苏地冒凉气。(《艳阳天》卷一163页)

  胖得出奇的胡风风,飞着风沙眼,瞟了喜气洋洋的男人一眼,撇了撇嘴说:“看你乐的,不要闹猫咬猪尿泡,空欢喜一场。”(《奔腾的大黑河》12页)


四、歇后语的修辞类别

从歇后语构成的类别来看,大致有“喻义”和“谐音”两大类,而以喻义最为常见。

(1)喻义。许威汉(2008)说:“喻义依靠比喻部分作提示,解说部分为前边比喻的推断或为进而‘引寓’的新意。”(132页)如:

八十岁老汉吹喇叭——上气不接下气

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大水冲了龙王庙——自家人不认自家人

擦粉进棺材——死要面子

飞蛾扑火——自取灭亡

猫哭老鼠——假慈悲

水仙不开花——装蒜

水牛掉井里——有力使不出


(2)谐音。这部分有的是完全同音,有的只是音近。例如:

冻豆腐——难办(拌)

孔夫子搬家——尽是输(书)

老虎拉车——没人敢(赶)

半两棉花——免谈(弹)

猪八戒喝磨刀水——内秀(锈)

粪坑关刀——文(闻)不能,武(舞)也不能

炒咸菜不放酱油——有言(盐)在先

老九的弟弟——老实(十)

耕地里甩鞭子——吹(催)牛

粪船过江——装死(屎)

癞虾蟆跳水井——不懂(噗咚)

老母鸡抱空窝——不简单(见蛋)


此外,还有少数用其他方式构成的歇后语,如“礼义廉——无耻”,“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缺衣(一)少食(十)”,前者属于截取,后者则是截取加谐音;“王奶奶和玉奶奶——差一点”则运用了析字手法(加双关)。


五、歇后语的修辞作用

温端政(1985)指出:“歇后语的前一部分,在表义上只起着辅助作用,在语法上多数情况也是起辅助作用,但在修辞上却处于很重要的地位。”(102页)这些修辞作用包括:

(1)形象化:在歇后语中,后一部分是本义所在,是语义表达的重点,但是如果没有“引”的烘托与寓意,那么“注”就会显得过于直白和乏味。例如我们形容某人对文字表述甚为严谨、苛刻,可以用“咬文嚼字”之类的字眼,不过感觉比较文绉绉,假如使用歇后语的表达,则形象性立马显现:“老鼠钻书箱——咬文嚼字”,这其实便是比喻的功效。

歇后语在口头文学或民间文学中经常用到。如元人倪瓒有一首竹枝词:

   心愿嫁郎郎不归,不及江潮不失期。

   踏尽白莲根无藕,打破蜘蛛网费丝

  婚期快要到了,然而丈夫还没回来,这位少女带有迷惘埋怨的心情,做了三个比喻。说丈夫该回来不回来,不如江潮那样如期;说踏尽白莲池也寻不到藕(偶的谐音),说打破蜘蛛网费了丝(思的谐音)。这后一句可能是当地的歇后语。


(2)诙谐性:“诙谐是指言语中对事物所表现出的一种轻松愉快的态度”(温端政,1985,113页),粤语的说法则是“搞笑”。不少歇后语都很能体现出民间语言创新的智慧,于嬉笑之间将这种老百姓的语言幽默展示得淋漓尽致。主要表现在如下这三点:

①“引”描写的是一种奇特的意象,令人捉摸不透,但一听到“注”的解释,便前后贯通起来,产生妙不可言的修辞效果。例如:河边洗黄莲——何(河)苦;西瓜地里散步——左右逢源(圆)。这种奇妙的效果在方言歇后语中同样可以感受得到,如粤语歇后语“非洲和尚--黑(乞)人憎(僧)”、“拿破仑——费卵事倾(France King)”。


②前一部分描述的虽非奇特意象,而是现实的事物,但因为后一部分的注解别有情趣,也可能产生妙趣横生的效果。如“砌墙的砖头——后来居上”、“要饭的借算盘——穷有穷打算”、“腊月天气——动手动脚(冻手冻脚)”。


③前后部分密切配合,运用谐音、双关等手法,将语义引向深入,从而体现出幽默、风趣的特色。例如“吃了磨刀水,秀(锈)气在内(内秀)”、“皮皇帝的妈妈——皮太厚”等。


(3)讽刺性:歇后语如果带有贬抑倾向,便具有讽刺性。如“牵着羊进照相馆——出洋相(出羊相)”、“扇著扇子说话——疯言疯语(风言风语)”、“礼义廉——无耻”、“公共厕所扔石头——引起公愤(引起公粪)”,再如粤语歇后语“龙船装猪屎——又长又臭”。


六、歇后语的语域与变异

(一)语域:歇后语的使用场景,多见于文学类的语体,如小说、散文、话剧等,非文学性的文体较少使用,这跟歇后语的性质(口语色彩较强烈的定型结构)和特点、作用(形象、诙谐、讽刺)密切相关,所以,一些文体(如公文、论文等)极少使用歇后语,因为口语色彩会减弱这些文体的书面语的特性,也会降低其严肃正规的色彩。当然,在新闻语体的社会新闻中,由于日益强调趋向民众、趋向读者,有时也会见到歇后语的使用的,如:


“麻秆打狼两头怕”实际上是一句歇后语,前部是“(用)麻秆打狼”,后部则是“两头怕”(暗含“两头不讨好”的意味)。但是,重大新闻或国际新闻,以及社评等,过多使用歇后语就不太合适,当然在带有评论性的采访中亦偶尔可见歇后语,如:

2012年印度海军要想把这艘古董开走的话,总共要支付俄罗斯34亿美元!恰好是美国海军尼米兹号核动力航空母舰的建造费用,可人家是10万吨级的核动力航母,戈尔什科夫海军元帅号只不过是老黄瓜刷绿漆——“装嫩”而已。(2009年05月22日扬子晚报  张雯雯《海军少将张召忠:中国若无航母将遭世界威胁》)


“老黄瓜刷绿漆——‘装嫩’”,形象地说明了元帅号老态龙钟的状态,以印度的教训来反衬我们发展航母的紧迫性,起到较好的修辞效果。


一般说来,在传媒中使用歇后语,由于空间的有限性,歇后语在形式上会产生紧缩现象,即通常不用破折号或逗号来表示停顿,但口头表述时要将这个隐含的停顿讲出来,如:

可以预计,如果腾中重工收购民用悍马,很可能会重蹈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的覆辙,竹篮打水一场空。(参考消息2009年6月15日4版)


再如:

请来服务员“打破沙锅问到底”,服务员亦非常热情地向我们介绍。(羊城晚报2009年8月8日B11版)

“打破沙锅问到底”又作“打破砂锅问到底”,“打破沙锅”是引,“问到底”是注。


有时歇后语甚至可以省略解释部分(注),如:

一位赵姓工程人员就解释:“……我们都是螺蛳壳里做道场,塔吊动辄60米长,几十上百米高,顾得了这头就难顾那头。”(羊城晚报2009年4月28日A1版)

“螺蛳壳里做道场”也是一个歇后语,由于意象较为浅显,后面便将注“转不开”省略了。


歇后语其实是有地域差异的,每个歇后语后面都有深厚的文化沉淀(如粤语的歇后语“屎坑哥卖草纸——问心”、“水瓜打狗——不【唔】见一截”),歇后语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

广州地区传媒的有些歇后语就来自粤语,例如:

母亲多是自言自语道:“次次来都是滚水渌脚(急匆匆)咁!”(羊城晚报2009年2月14日B9版)

中国足球便是“今天一个决策,明天一个决策,不明白就瞎整” ……直如“三水佬看走马灯——陆续有来”。(羊城晚报2009年8月7日A13版)

“滚水渌脚”是省略了解释部分(急急脚)的歇后语(作者用普通话同义词“急匆匆”来解释)。不过,歇后语在风格上偏向俚俗,所以重大新闻或国际新闻,以及社评等,要注意尽量避免使用歇后语。


(二)变异:有些共同语的歇后语,到了方言,会因应方言特点产生某些变异,如“粪坑关刀——文(闻)不能,武(舞)也不能”在粤语口语中则变形为“屎坑关刀——文唔得、武又唔得”。但在媒体中会顾及书面语的特点再次产生变异,如:

广州歇后语“屎坑关刀”(茅厕里的大刀),下句便是闻(文)不能闻,舞(武)不能舞。(羊城晚报2009年8月25日A13版)


*将一个词截成两段的例子有:乌兹响三枪,国足成别客(新京报2007年7月19日A33版)

奇| 两钉入脑  男子浑然不觉    怪| 不愁生计  老人流浪上瘾(羊城晚报2007年6月3日A5版)


思考与练习

(1)什么是惯用语?惯用语在形式与语义上与成语有何差异?

(2)什么是歇后语?歇后语与惯用语有何区别?



文字 | 甘于恩

本期编辑 | 江凡瑄

本期审读 | 宋依琳

责任编辑 | 甘于恩

投稿邮箱 | jnufyzx@163.com


往期精彩内容回顾

讲义 | 甘于恩:词汇的熟语系统(上)

讲义 | 甘于恩:词汇的来源系统(下,之一)

讲义丨甘于恩:词汇的来源系统(下,之二)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做语言资源保护公众号不容易,每天更新公众号更不容易,而每天提供新语料尤其不容易。很多读者还没养成打赏习惯,提倡每个月打赏一元钱,积少成多,我们的事业就有希望。谢谢各位!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