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方言与非遗(音视频)丨肖锦燕:平南牛歌戏(平南马练话)

甘于恩 语言资源快讯 2022-12-22

由于微信公众平台推出新功能,“语言资源快讯”左边的名称并非原作者,而是公众号管理者,原作者将于大标题和文末显示,感谢各位读者的谅解!


小时候我的父母都去广东打工了,外婆在老家带我。那时候农村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外婆最喜欢带着我去别人家看牛歌戏。吃过饭,外婆就背着我出门,路过放牛歌戏影碟的人家,就凑进去看。通常屋里已经聚集了几位跟外婆同年纪的老人,她们聚精会神的看着电视屏幕,并没有及时发现我们这两位新成员,外婆就自己找个小板凳,跟着大家进入牛歌戏的世界。

▲与外婆看牛歌戏的场景类似


一开始我觉得无趣,演员们的脸画的跟粤剧一样,看不出美丑,只是觉得年纪都挺大。咿咿呀呀地唱一两句就开始敲锣打鼓咚锵咚锵,接着又唱或念白一两句。看着看着,老人们还会评论剧情,遇到恶婆婆或者坏媳妇,就忍不住说:“这妇人真厉害”。要是遇到负心汉,外婆会看着我说:“这个人发达之后就不要老婆了,忘恩负义。”

我通常不说话,慢慢地我也能看懂它的情节了,唱词和念白都是用本地白话,不看字幕也能听懂。舞台布景有些简陋,常常是一出戏才换三两个背景,舞台中间放一个桌子,一把椅子,就能演好久。天冷时,在屋里生个火盆,大家就可以一边烤火一边看牛歌戏,往火堆里丢个番薯或是糍粑,还能吃个热乎乎的烤物。有时候我看着看着就睡着了,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已经在家里的床上。

究竟牛歌戏为什么叫“牛歌戏”呢?据民间传说,平南县的牛歌戏产生于大新镇四岩山一带,元朝年间,一张姓村民上四岩山放牛,谁知黑牛跌死在岩下的水潭化身石牛,后托身白须老人告知主人它已身到蓬莱。周边村落视之为神加以敬奉。在瘟疫年间石牛神庇护周边村落人畜和庄稼秋毫无伤。此后各村寨相继抬石牛神巡游,后形成唱春牛、舞春牛习俗。其后,又在舞春牛时演出一些有情节的故事,初步形成为牛歌戏。从简单的与牛共舞的酬神仪式开始逐渐加入民间助兴演唱,最后转变为以娱人为主的地方小戏。

▲平南牛歌戏《冤屈囚犯》


牛歌戏的唱词继承了古代诗歌音韵的节奏性,对称工整;牛歌戏的曲调吸取了彩调、黄梅剧等戏曲形式的优点,演员以音色以及神情的变化引发观众共鸣;而演员角色的分类以及脸谱的化妆又大多借鉴了粤剧传统。

平南牛歌戏以唱为主,极少舞,演出演员的动作只是简单地做手、台步、圆场等,以唱词表现故事情节。唱词多是七字句,演唱时大量采用群众所熟悉的民间语言,加入当地的俚语、口头语等。言语通俗,诙谐有趣,如:“山中树木有高低,木硬好用做耙犁,只要中间弓得正,哪管两头齐不齐”,“谷子不碾不成米,地豆冇榨冇出油”,“蜜蜂蝴蝶结成双,犹如织女配牛郎”。牛歌戏还有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它的伴奏不使用管弦乐器,只用锣、鼓、镲、梆子等打击乐器。打击乐作为开场、过门、间奏伴奏,在演员演唱时停下来,没有“丝竹乱耳”的干扰,观众能够清清楚楚地听到每一句唱词,明了剧情发展。

▲牛歌戏的唱词通俗诙谐


表演的剧目多数是传统的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故事、官场黑暗及家庭伦理、儿女情长,其中也有不少根据民间标准所进行的时空错乱的改编,宣扬的也多是些忠孝节义和善恶有报的道德伦理。因为牛歌戏起于田间地头,有些唱词较粗俗,为迎合部份人粗俗口味,会插进一些类似黄段子的内容,农村甚至有“牛嘿戏”的别称,据说现在基本已摒弃了这些东西。

对留守的农村老年人来说,年老体衰干不了多少农活,他们的闲暇时间很多,加上识字不多,听不懂普通话,电视里播放的电视剧内容题材距离他们生活太过遥远,他们对牛歌戏的热爱远远超出电视和电影。每张牛歌戏碟5元左右,经济实惠,有些村民平时在外打工没有时间照顾老人,非常支持家里老人对牛歌戏的爱好,经常寄钱回家给老人买碟。茶余饭后听牛歌戏填补了老人们大段的空闲时间。

一眨眼外婆带我去看牛歌戏已经是二十年前的事,外婆也去世好几年了,不知道现在老家的老人们闲时还会不会聚在一起看牛歌戏呢。


文字:肖锦燕

图片:网络

音频:肖锦燕

方言点:广西平南县马练乡

本期审读:朱晓璨

责任编辑:甘于恩

投稿邮箱:ljnufyzx@163.com

文章版权归【语言资源快讯】所有,转载请标明出处


往期链接:

方言与美食 (音频) |肖锦燕:同和圩的水豆腐(广西平南同和话)

语言传承(音频) | 贵港故事之“平南见面语”(贵港市平南县大新镇新岭村)

方言与歌谣(音频)| 陈嘉欣:平南白话童谣(三则)【转发】

方言与美食(音频)| 郑裕芳:广西特色小吃——酸糟(广西平南闽南话)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