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乡音乡情(音频)| 邹静:承包童年记忆的桑基鱼塘(顺德龙江话)[重发]

甘于恩 语言资源快讯
2024-09-12

由于微信公众号平台推出新功能,“语言资源快讯”左边显示的名称并非原作者,而是公众号管理者,原作者将于大标题和文末显示,感谢各位读者的谅解!

顺德,曾被称为“南国丝都”,蚕丝业兴旺发达,在岭南地区首屈一指,大良的南国丝都丝绸博物馆就保留着南国丝都的辉煌历史记忆,再现顺德“桑基鱼塘”的生态景观,展示顺德制造的源头——丝绸产业从明代到现代走过的历程。

那么今天要来看一看的,就是“桑基鱼塘”这一个生态景观。

桑基鱼塘:“照片是我,满意?”

尽管在12世纪初,北宋徽宗时期就已经在南海和顺德两县相邻的西江沿岸修筑了著名的“桑园围”,三角洲池塘更是早在公元9世纪的唐代就有养殖鲩鱼的历史,种桑养蚕和塘鱼养殖在明朝初期趋于成熟,但种桑养蚕的模式要到明末,才由当地农民慢慢摸索出来。

1522年,明朝封闭了福建泉州和浙江宁波两港,广州成为生丝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各地生丝经由广州输出。其后,1553年葡萄牙侵借澳门,外国商船陆续进入,澳门又成为对外贸易的转运港口,促使广东生丝对外更加畅销。生丝畅销促进了蚕桑业的迅速发展,龙江的蚕桑业也迅速兴旺起来,著名的桑园围和古劳围一带的农民根据长期种桑养蚕的经验,发现养蚕的蚕沙(即蚕粪)是很好的塘鱼饲料,淡水鱼业因此迅速发展起来。

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我国东部蚕桑区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的蚕桑业逐渐失去发展优势。2006年起蚕桑业的发展中心由东部向西部转移,龙江镇经济发展因此更趋多元化,现在镇内仅保留部分桑基鱼塘进行生产。

在我很小的时候曾在阿妈的家乡住过一段时间,但那时的我并不知道正是那些在桑树林和养蚕场忙碌的人们令家乡的生丝产业能够兴旺发展。我能够记得的,只是夏日傍晚,阿妈拖住我只手仔,沿着青石小路,走过村里一棵又一棵大榕树,嗅着经过鱼塘吹来的晚风的味道,到村口的铺头仔举行每星期一次的盛大的汽水开樽仪式。

往期精彩

方言与民俗(音频)| 霍世图:观音开库(顺德乐从话)

方言与景点(音频)| 戴绮琪:桂洲文塔(顺德容桂话)

方言与民俗(音频)| 连杞筠:双双鳞影误真鱼——大良鱼灯(顺德大良话)

本期编辑:邹静

本期音频:邹静

本期审读:林诺舟

责任编辑:甘于恩

方言点: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龙江镇

图片&部分文字资料:网络(侵删)

投稿邮箱:jnufyzx@163.com

做语言资源保护公众号不容易,每天更新公众号更不容易,而每天提供新语料尤其不容易。很多读者还没养成打赏习惯,提倡每个月打赏一元钱,积少成多,我们的事业就有希望,谢谢各位!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语言资源快讯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