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语言传承 | 如何抢救传承少数民族语言?看元江这所学校的探索与实践【转发】

甘于恩 语言资源快讯 2022-12-22
以下文章来源于《民族时报》。由于微信公众号平台推出新功能,“语言资源快讯”左边显示的名称并非原作者,而是公众号管理者,原作者将于大标题和文末显示,感谢各位读者的谅解!

如何抢救传承少数民族语言?看元江这所学校的探索与实践


NEWS

“如果专家不及时施以援手,再过几年,我们就再也听不到那些独具民族特色的歌谣了,说这种语言的人所创造的文明和他们的故事,都将湮灭于历史的尘埃之中。”玉溪市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民族语言抢救与文化体验培训学校创始人白碧波如是感慨。

2017年4月,元江县民族语言抢救与文化体验培训学校正式落地元江县因远镇。多年来,学校依托云南丰富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化资源,记录、抢救、保护云南濒临消亡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为开展濒危语言典藏、技术培训、人才培养、教学体验、乡村文化振兴等服务。

培训学校选址元江

      云南作为我国民族语言资源的富矿地区,濒危语言的记录与保存受到党委、政府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元江县民族语言抢救与文化体验培训学校创始人白碧波和许鲜明从2001年起开始对云南濒危语言、人口特少族群语言的抢救记录和研究工作。白碧波是哈尼族,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出版专著10余部。许鲜明为白族,毕业于泰国西北大学研究生院,两人长期致力于濒危少数民族语言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


      2003年至2013年的10年间,白碧波和许鲜明举办了4期哈尼文和电脑应用技术培训班;2005年至2015年,举办了5届“中国云南濒危语言遗产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2010年在玉溪市红塔区洛河彝族乡梅冲村、红塔区灵秀村建立了“中国云南濒危语言遗产保护研究基地”;2014年在玉溪市建立了“云南濒危语言研究中心”,在元江县因远镇建立了“云南濒危语言典藏基地”和“云南民族语言抢救与文化体验国际培训学校”,以此展开云南少数民族语言遗产保护与传承。


      鉴于先前的工作经历和经验,2017年白碧波通过贷款和自筹资金买下一块土地,先后建盖了一间简易教室、一间简易休息室兼茶室、一间标准的语音采录编辑室并添置了一批教学设备,同时租用了与学校相连的悦景酒店及其餐厅等设施,便利于学校的教学与食宿,2017年4月13日元江县教育局批准成立了这所占地面积5亩的非学历、公益性的培训学校。


      “学校现有固定员工5人,临时聘用工作人员10余人。”白碧波告诉记者。


积极开展实训

      “建校以来,总计培训了1290余人次。”许鲜明说,其中开展了8次语言记录与典藏技术培训,约200余人次学员是来自全国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研究员、教授、副教授、博士和硕士等;举办高校研学旅行实训本科在校生12个班次800余人次;培训来自泰国、法国、西班牙、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的高校学生200多人次;举办北京支教教师和本地留守儿童小学生教育培训2期80余人次……


      在这里,学生们可以观看元江县因远镇历史纪录片,感受因远镇上千年的历史底蕴,学习哈尼族情歌“花恋”,欣赏白族传统“洞经古乐”和哈尼族“非遗”项目棕扇舞;同时,还可以体验学做民族菜的乐趣。


      “三天时间转眼即过,三天中同学们充分感受到了白族、哈尼族语言的魅力,了解到抢救、传承民族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这是云南财经大学国际语言文化学院一名参加实训与体验学生发自内心的感言。


      据了解,自建校以来,依托丰富的云南少数民族语言及东南亚湄公河次区域民族语言文化多样性的资源优势,该校还对国内外知识分子进行了语言资源保护、研究、典藏技术培训,开展了少数民族语言与文化调查、教学实训等活动。截至目前,学校能独立主持开展民族语言抢救与典藏技术培训的骨干有4人,每年寒假、暑假举办两期典藏技术培训,高校学生的研学旅行实训一般4-6批,暑假交流、博士流动调研人员6人以上;白族洞经音乐演奏20场次,参与互动人员2000人次以上;哈尼族棕扇舞表演6场次,参与互动人员800余人次,受到社会各界和媒体的广泛关注。


通力合作共同保护

      多年来,白碧波和许鲜明一直工作在抢救濒危语言的岗位上。


      “民族文化的传承需要将‘被保护’与‘自我保护’结合起来,培育积极传承和维护民族个性的文化自觉,努力在现代文明大潮中自我伸张。说到底,使用才是最好的保护,只有真正‘活着’的语言才是吐故纳新的文化磁场。”白碧波表示,在语言文化的保护方面,中国政府近年来的努力有目共睹,政府保护中国语言资源,修葺文化遗产,编撰记录民族历史,传承弘扬传统节日、体育运动、文学文艺等,同时也需要专家学者、民间艺人通力合作,共同做好民族语言的抢救与保护工作。


      白碧波告诉记者,学校与高校和研究机构合作,培养一批掌握国际音标、语言采录、转写、翻译、文本数字化处理技能的人才。为采录更多的云南濒危语言提供了人才储备,协助高校和研究机构建设一支学科交叉、专业协作、优势互补,母语熟练、且英语、法语等外语能力强,可持续发展的团队。同时,通过母语人参与中国语言资源保护课题,提高了大家的语言保护传承意识;通过培养一批批乡村语言文化活态传承人,使濒危语言遗产保护工作落到实处。


      许鲜明表示,下一步,学校还将分批组织学生到因远镇进行实训和体验式学习,组织学生对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民风民情、村落环境、语言现状进行研究和体验,让大家在实训和体验的过程中感受拯救濒危民族语言的责任和担当,同时,还将继续发挥各种资源优势,继续拓展国际化培训活动,也会邀请国内外的知名学者,联合共建语言资源保护基地和民族语言文化“数字博物馆”。

做资源保护公众号不容易,每天更新公众号更不容易,而每天提供新语料尤其不容易,很多读者还没有养成打赏习惯,提倡每个月打赏一元钱,积少成多,我们的事业就有希望,谢谢各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