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方言与红色文化(音频)|钟海英:毛泽东故居——何屋(于都桥头客家话)

甘于恩 语言资源快讯 2022-12-22

点击蓝字

2021

关注我们

由于微信公众号平台推出新功能,“语言资源快讯”左边显示的名称并非原作者,而是公众号管理者,原作者将于大标题和文末显示,感谢各位读者的谅解!



图|何屋

     “何屋!何屋?什么样的屋子?在金一南笔下这里是'改变中国革命命运的神秘小屋',在中国作协铁凝主席的赞美声中这里是'阳光小屋'”,县政协袁尚贵副主席曾分享到。

     从长征公园出发,沿着长征大道往东走,过第一个红绿灯,往濂溪路方向直走,走到三岔路口,右手边坐落着几栋井然有序的白色高楼,那是医生和护士“战斗”的阵地——人民医院,左手边是高低错落的店铺和居民楼,这是一条不太热闹也不太繁华的街道。在这三岔路口的拐角处,也就是濂溪路48号,耸立着一座斑驳沧桑,十分具有年代感的老建筑——何屋。沿着青砖铺就的台阶拾级而上,右侧立着一块大理石石碑,上面写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旧址——赣南省苏维埃政府旧址暨长征前夕毛泽东同志旧居”。

      往前走,可以看到青砖砌成的墙体已陈旧失色,泛着霉点,门前的石墩直直地立着,似乎在默默地守卫着某位故人。朱红色的门框泛白,透着革命的底色,门楣上方两侧的飞檐向上翘起,轻盈有力。推开门,走进去,鹅卵石铺就的石子路按压着脚底,庭内的桂树投下一小片绿荫。盛夏时节的何屋,绿植盎然,繁花竞放,点缀着院落里的寂静。


门口石碑

庭内绿植

图毛泽东同志旧居

      记忆回到87年前的初秋,一位领袖风尘仆仆地赶来这里,推开了这扇门,他就是——毛泽东。1934年9月,毛泽东从瑞金云石山来到于都,住在这幢房子的东厢房。这里原为某位何姓人的民房,房子比较宽敞,房子前后有小院,共计房间三十余间,占地636平方米。毛泽东当时身体不太好,但仍然紧张而有秩序地开展工作,经常深入群众调查研究,检查与指导赣南省苏维埃政府的工作。在小厅里,他亲自主持召开了贫苦工农座谈会和区、乡、村干部座谈会,同到会代表促膝谈心。

室内

     在此期间,毛泽东还出席了赣南省苏维埃政府在县城北门郑屋召开的裁判部干部会议,在县城王家祠接见与慰问了于都县红军家属代表会的全体代表,出席了在县城谢家祠召开的赣南省三级干部大会。除此之外,毛泽东还受当时中革军委副主席周恩来的委托深入到罗江、小溪等地调查敌情,9月20日在这里发出了《毛泽东关于信丰、于都等地区敌人活动情况致周恩来电》,为红军战略转移的部署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10月18日,毛泽东打点了随行的行李,带领部队离开何屋,随同中央纵队渡过于都河,踏上了漫漫长征路。

图|赣南省苏维埃政府

     何屋,也是1934年7月根据革命形势的需要,在于都县城成立的赣南省苏维埃政府机关。在中央红军集结于都时,赣南省苏维埃政府开展了大规模的筹粮、筹款、扩大红军、征调夫子,从人力物力全力支援红军架设浮桥,从各方面保证了红军胜利出发长征。如今的何屋内,还有设立的展厅详细记录了赣南省苏维埃政府的革命活动,他们为掩护和支援中央机关和红军主力顺利集结、安全突围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文字、音频|钟海英

图片、视频|网络(侵删)

本期编辑|钟海英

本期审读|林虹池

责任编辑|甘于恩

文章版权归语言资源快讯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投稿邮箱:jnufyzx@163.com


往期推荐

方言与红色文化(音频) | 东方滢:一盏马灯,照亮回家的路(江西于都话)

方言与红色文化(音频)| 刘欣瑜:看那一面红旗(浙江温州瑞安话)          

红色记忆(音频)| 黄菲菲:长征出发地——于都(江西于都罗坳镇客家话) 

做语言保护公众号不容易,每天更新公众号不容易,而每天提供新语料尤其不容易。很多读者还没有养成打赏习惯,提倡每个月打赏一元,积少成多,我们的事业就有希望。谢谢各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