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特稿 | 詹伯慧:不忘师恩,永远怀念!——纪念严子君师

甘于恩 语言资源快讯
2024-09-12



由于微信公众平台推出新功能,“语言资源快讯”左边显示的名称并非原作者,而是公众号管理者,原作者将于大标题和文末显示,感谢各位读者的谅解!




不忘师恩,永远怀念!

——纪念严子君师


詹伯慧

时光飞逝,年复一年,我这个几十载醉心于语文事业的人,不知不觉来到了人生快尽头的日子,名副其实的暮景残年了、所幸虚度九十年华,脑子尚未完全退化。久远的记忆还常常萦怀,脑海中不时掠过一幕幕和恩师、窗友相处的情景,滋润着日渐枯竭的心田。打从半个多世纪前开始进入语林拓荒耕耘以来,到如今总算称得上是一名老资格的“语农”了,几十年来最最难忘的是经常回荡在我脑际的前辈恩师们的谆谆教诲,每逢工作中遇到攻坚克难的关键时刻,恩师的教诲就会指引我前进的方向,使我步伐更加坚定,终于能够喜获一项又一项的成果。

(詹伯慧先生)


我是所谓“科班出身”的人,有幸在1949年高中毕业后马上考取当年我国唯一的语言学“科班”——中山大学语言学系攻读语言科学。这个语言学系跟大学中的中国语言文学系大不一样,所教所学都是语言文字方面的课程,授课的教师自然也都是语言文字学界的专家。其中除了创系的王力教授和系主任岑麒祥教授外,还有古文字学家容庚教授和商承祚教授,少数民族语言学家高华年教授,加上周达夫教授、严学宭教授、陈必恒教授、张为纲教授等几位老师,以及年轻的助教和研究生王均、黄家教、黄伯荣等,全系教师只有十位左右。几乎个个都是精英。记得我们班1953年毕业时,七位毕业同学和十位老师在系主任王了一师家的客厅摆上两大圆桌,大家欢聚一堂,共享王师母亲自烹制的美食,饭间还穿插各人的即席表演,商承祚老师还唱起韵味十足的京剧来,引发热烈的掌声呢!此情此景,近七十载后的今天,想起来犹历历在目,如在眼前!


此刻我们开会纪念的严学宭先生,是当代中国语言学界一位学富五车、充满活力的学者。他学识渊博,对文字、音韵、训诂等传统“小学”都有较深的造诣。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语言学会和中国音韵研究会相继在江城武汉成立,那时他在武汉,筹办的担子都是由他挂帅勇挑起来的。我有幸早在上个世纪初负笈中山大学语言学系时就亲炙严先生的教诲。当时他给我们讲语言学的入门课——中国语文概论。自然是驾轻就熟,着重给我们灌输传统语文学的知识。学好这门课,对于刚刚跨入语言学门拦的新生来说,无疑是打好以后进一步钻研各类语言学专业课程的基础,是至关重要的。在我的印象中,班上的同学都能认真对待这门课程。严师博学多才,讲课又能深入浅出,教学效果是很不错的。由于早在语言学系和中文系还没分家前先父跟严师就有较多的交往,在石牌教师住宅区恰好又是辽河路上26号和24号的隔壁邻居,两家的孩子们自然也来来往往,久而久之,我们就有了世交的缘分了。这对我的语言专业学习来说,无形中也增添了不少的助力。在课堂学习中稍有不太了解的地方,回到家里时一有机会就向邻居严师请教,严师总能及时给我释疑解惑,让我满载而归!

(詹安泰书赠严子君先生)


在新中国建立不久,国家语言工作千头万绪之际,相关领导部门常常打我们中大语言学系的主意,从我们这里临时借调专业人员支援有关工作,其中严学宭师就多次被邀参与中央或省里组织的民族工作组前往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调研考察,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到了1953年,严师终于干脆被调离中大,到中南民族学院任职去了。他先是担任那里的研究室主任,不久就升任为副院长,直到后来学院改名为大学,他就成为中南民族大学的副校长。

(严学宭先生)


离开中大语言学系以后,严学宭师仍然十分关注我们中大语言学系的发展。关心我们同学的成长。举两个我亲身经历的例子:1953年7月,我们毕业班7位同学要进行一次语言调查的实习,系主任王力教授想起了在中南民院的严学宭师来,想让我们到他那里去实习,充分利用民族学院少数民族学员云集的有利条件。结果一拍即合,了一师一个电话,子君师马上答应,我们随即整装北上,到了武汉,严师早已为我们这次实习的工作和生活作了周祥的安排,并亲自指导我们开展工作,使我们顺利完成这次毕业前的实习。另一件事是1956年初全国组织力量开展对各地少数民族语言的调查。那时我正在北大根袁家骅师进修汉语方言学。袁师作为著名的壮语专家应邀出任包括广西、海南各少数民族在内的第一调查队队长,他推荐严学宭先生和王均先生担任第一工作队海南分队的正副队长,协助开展第一调查队的工作。这时袁师考虑到海南的少数民族语言跟海南闽语关系密切,特别是海南黎语,其汉语借词大多来自海南闽语,就建议我不如趁他离京前往广西期间 ,跟随严、王二位前往海南调查黎语并调查了解黎语与海南闽语的关系。这段期间我又有了去海南黎族苗族地区工作,在严学宭师指导下从事语言调查实践的机会。整整半年的时间,我学会了调查少数民族语言的要领,又较深入地了解了海南岛上的汉语方言,特别是在极南的“天涯海角”附近发现了两个与众不同的方言岛——军话和迈话,开阔了我方言研究的视野,这是我早期学术生涯中一段难忘的经历,而这也正是在严学宭师的指导下实现的。



师道悠悠,以上略述严子君师教书育人、伴我成长的点滴往事,挂一漏万,难表吾师大恩大德于一班、只是师恩难忘,耿耿于怀,略抒数语,聊表寸心,在此衷心敬祝大会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文字 | 詹伯慧

图片 | 暨南大学汉语方言研究中心

音频 | 来源于网络

本期编辑丨方舒雅

本期审读 | 方舒雅

责任编辑 | 老甘

投稿邮箱:jnufyzx@163.com


精彩回顾

特稿 | 刘新中:《暨南大先生:詹伯慧》前言
泛黄的手稿 | 詹伯慧:《汉语方言文集》后记(复印版)
學人 | 詹伯慧:語言學大師的“文士情懷”【轉發】




扫码~


关注我们噢!




做语言资源保护公众号不容易,每天更新公众号更不容易,而每天提供新语料尤其不容易。很多读者还没养成打赏习惯,提倡每个月打赏一元钱,积少成多,我们的事业就有希望。谢谢各位!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语言资源快讯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