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与景点(音频)| 唐若石:福清天宝陂(福建福清话,诵读:何文翠)
◐◑◒◓◔◕
由于微信公众号平台推出新功能,“语言资源快讯”左边显示的名称并非原作者,而是公众号管理者,原作者将于大标题和文末显示,感谢各位读者的谅解!
福清天宝陂
天宝陂是唐代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为闽东地区现存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位于福建福清,是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12月 8日晚上10点,正在通过线上视频会议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71届执行理事会,公布2020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第七批)评选结果,福清市天宝陂成功入选。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被称为“灌溉工程界的诺贝尔奖”。它是世界上最大的灌溉排水非政府组织——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ICID)从2014年开始评选并授予荣誉称号的世界遗产项目,每年审定一次。它与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景观、世界农业遗产、国际湿地遗产并称为世界遗产,属于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在概念上等同于世界文化遗产,但又有所不同。旨在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古代灌溉工程,挖掘和宣传灌溉工程发展史及其对世界文明进程的影响,学习古人可持续性灌溉的智慧,保护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天宝陂的坝体以条石砌筑,成台阶式结构,现存长289米,其中150米为唐至明代所修旧坝,坝高3.5米。作为古代的水利过程,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是蓄淡拒咸。古代劳动人民根据海水的涨落,在海水和淡水的交界处修建一道坝,将淡水蓄积在坝上,将海水阻挡在坝下。它也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蓄淡拒咸的大型水利工程。
第二是淡水利用。蓄积的淡水通过陂岸边建的“唐渠”和高2.3米、宽1.5米的引水闸,能达到每秒1.5立方米的水流量,有效灌溉面积近两万亩,音西、宏路、海口3个镇17村受益,同时还向七个工业单位供水。
第三是防止泥沙淤积。天宝陂不是在龙江两岸直线修建,而是成弧形修建,这样的好处是江水会在弧形的底端形成回流,将泥沙带到弧形上端的岸上,保证江水顺利通过底端的水渠,不在水渠口形成堵塞。
说起天宝陂的修建历史,也是充满坎坷。它最早建于唐天宝年间(742-756年),北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年)重修,曾改称“祥符陂”,但被洪水冲毁。宋元符元年(1098年)再度重修10丈宽,熔铁汁倒入石条中起巩固基础的作用,灌溉音西镇霞楼村至海口镇梧屿村的十洋之田,又改称“元符陂”。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多次重修,至清咸丰十年(1860年)秋,洪水暴发,天宝陂被冲决,直至咸丰十五年才修复,曾改名“咸丰坝”。 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人民政府通过国家贷款旧人民币38.25亿元(即新人民币38.25万元)对天宝陂加固重修。大坝外坡改为浆砌条石滚水坝,灌溉8000亩。1951年,成立天宝陂水利管理委员会,配备专管人员,加强工程的管理养护。几十年来,成为一直发挥作用、造福一方的水利工程。
其实福清人很早以前就开始搞农业灌溉的水利工程,县志上面记载说陂有130多处,天宝陂是规模最大、已知历史最久的一个水利工程。现在看来,福清人是非常有智慧的,一千多年前就能搞一个规模这么大、这么坚固,到现在还能够使用的水利工程,要给劳动人民的智慧大大的点赞。
◐◑◒◓◔◕
往期精彩回顾:
方言与景点(音频)| 聂刘彤:道教福地—阁皂山(福建长汀红山话)
方言与景点(音频)| 张静莹 :小岞风车岛(福建惠安东岭话)
本期文字 | 唐若石
本期音频 | 何文翠
本期图片 | 网络(侵删)
本期审读 | 罗举
责任编辑 | 甘于恩
方言点 | 福清县城关
投稿邮箱:jnufyzx@163.com
文章版权归【语言资源快讯】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