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与民俗(音频) | 伍亚兰:让高安采茶戏不止成为老一辈的记忆(宜春高安话)
由于微信公众号平台推出新功能,“语言资源快讯”左边显示的名称并非原作者,而是公众号管理者,原作者将于大标题和文末显示,感谢各位读者的谅解!
采茶戏(高安采茶戏)
关于采茶戏的记忆,有儿时陪伴长辈走上广场听戏,有大人们围炉话谈的欢声笑语,还有高中时和同学们一起收看高安采茶戏登上央视时心底的那一丝自豪,那是何等的生动,何等的鲜活!戏曲在某种程度上作为一种正宗方言的传承,值得我们关注。但民俗不应只是记忆,而应该让民俗流动起来,薪火相传!
1
简介
”
古称“江右上县”的高安,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而高安采茶戏则是这块古老土地上勤劳智慧的人民孕育出的一坛老酒,喷发着醉人的醇香。高安的农民或在蚕桑耕种之中,或在收获喜庆之际,有感而发,信口引吭,一人呼,众者和,管弦助兴,锐钹取闹,面雉首,相聚而乐,于是,一个古老的剧种便在农民们不经意的嬉闹中诞生了。
高安采茶戏围绕世间是非善恶、爱恨情愁及农村琐事来进行创作,故事情节通俗易懂,贴近人民生活,又充分吸收赣西地区的民间音乐、舞蹈、锣鼓戏、花灯戏等。
它的唱腔和念白都采用高安市本地的方言,形式欢快风趣,内容诙谐幽默,乡土氛围浓烈。但凡婚丧嫁娶、逢年过节、迎神祈福之时,都能见到高安采茶戏的身影。
2
发展
”
建国后,随着专业剧团和业余剧团相继成立,高安采茶戏已由高安辐射到了周边十多个县市的每一个乡村。高安地方戏专业剧团(高安采茶剧团)由1950年建团的22人壮大到上百人,业余剧团(主要是农民剧团),由解放初期的5个壮大到鼎盛时的280余个。高安采茶戏剧团曾经上庐山、赴上海为党的八届八中全会和华东地区献演,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中共华东局领导的高度赞赏,累计有30多个剧目获得省级和国家级奖项。
改革开放时期,高安采茶戏既注重弘扬时代主旋律,又保留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底蕴,充分展现了赣中文化的浓郁风情。
经过百年的演绎发展,高安采茶戏凭借着一系列优秀的作品荣获众多荣誉,形成了语言通俗质朴、唱腔淳婉清越、表演风格亦庄亦谐的艺术特色,成为在中国颇有影响的江西四大地方剧种之一。
3
特色
”
地方剧种的特色主要表现在唱腔与念白的两个方面。高安采茶戏的舞台语言以高安方言为依据,那就需要演员不但在念白上是艺术化的方言土语,更重要的是将方言有机地结合到采茶戏的唱腔中去,使之更具有地方特色和戏曲的韵味。
高安采茶戏的唱腔以民间小调为主,保持基本腔格,依腔格填词,反复唱和。
4
补充
”
作为传承和保护高安采茶戏的主要阵地,新中国成立后,高安采茶剧团,曾经上庐山为党的八届八中全会和华东地区献演,受到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中共华东局领导的高度赞赏,在上海演出引起轰动,分别有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多个国家媒体对高安采茶戏作了专题报道,并且三次晋京表演,荣获中华民族文化博览会百戏长廊稀有剧种特别演出奖等奖项。到目前累计有《打猪草》、《补背褡》、《罗帕宝》、《孙成打酒》、《游湖》、《断鸡》、《四九看妹》、《秋收时节》、《乡潮》、《寒儒求监》、《春渡》、《四季看花》、《拐杖情》等30余个剧目获得省级或国家级奖项,先后培养和造就了200多名艺术人才,如谌国泰、黎花英、罗运憨、吴其多、彭金花、彭金成等几代高安采茶戏表演艺术家,为高安采茶戏赢得了崇高的声誉。
声 腔 与 流 派 | 从灯歌小调和民歌小调发展成为本调和小花调,高安采茶戏发展到演整本戏时,灯歌小调已不能适应剧中人物抒发情感的需要,艺人们便在[锄棉花草]的基础上产生出第二个基本声腔——[本调],其特点是旋律节奏变化大,可快可慢,可高可低,可悲可喜。演喜剧时,节奏明快,轻松活泼,赏心悦目;演悲剧时,节奏沉稳而缓慢,如泣如诉,悲切动人。“小花调”高安采茶戏独有声腔。它是采茶戏艺人们在[本调]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腔。 |
演 出 剧 目 | 早期的高安采茶戏剧目十分丰富:其中表现劳动人民生产、生活和思想情趣的小戏有:《锄豆草》、《锄烟草》、《锄棉花草》、《捡枯柴》、《扫樟子》、《扫苦珠》、《翻薯藤》、《戒赌》、《打戒箍》、《栽禾》、《拔草》、《割禾》、《晒花生》、《捡豆子》、《扮妆》等。表现悲欢离合,善恶报应和爱情故事等大本戏有:《割肝记》、《破镜记》、《荞麦记》、《三宝记》、《借米记》、《浮石记》、《破肚记》、《南瓜记》、《乌江渡》、《乾隆游苏州》、《修仙记》、《仙桃记》、《包头记》、《耳环记》、《丝带记》、《飘带记》、《毛朋记》等。 移植改编出来的剧目有:《天官赐福》、《二度梅》、《碧玉簪》、《绵羊记》、《马前覆水》、《芦林会》、《彩楼记》、《珍珠塔》、《秦雪梅吊孝》等就是从瑞河戏移植而来;《四美图》、《五美图》、《六美图》、《九美图》、《十美图》则由高安道情改编;而《蔡鸣凤辞店》、《白扇记》、《喻家戏》等是从黄梅戏移植过来。 自编自创传统剧目主要有:《鬼断家私》、《退妻得子》、《眼前报》、《青锋剑》、《咬舌记》、《乌鸦报》、《瞎子伸冤》、《巧探金钗》、《烈女救夫》、《双出家》、《自选才郎》等。 整理改编的传统剧目主要有:《四九看妹》、《破伞活捉》、《孙成打酒》、《南瓜记》、《打花鼓》、《游湖》、《补背褡》、《采桑》、《剑袍记》、《断鸡》。 高安采茶戏现代剧目主要有:《护提》、《秋收时节》、《打破常规》、《三年》、《小保管上任》、《巧解决》、《同意不同意》、《大地由我巧安排》。 |
艺 人 与 行 当 | 高安采茶戏也融合了高安瑞河戏、锣鼓戏、丝弦戏等艺术形式,由早期的“三小”(小生、小旦、小丑)小剧种表演,发展到生、旦、净、末、丑齐全的大剧种表演,又增加了武小生、武花旦和猴戏等。 |
服 饰 道 具 | 高安采茶戏的服饰先后经过短褂子戏、长褂子戏和袍带戏三个阶段。早期的道具有:折扇、绸巾、生活用品、官印、文房四宝、令旗、令箭、酒杯、茶具、枪、刀、剑、马鞭、刑具和桌帷、椅帔、大小帐帘等。高安丝弦戏剧团(采茶戏剧团)成立后,所有生活用品应有尽有,如茶具、酒具、烛台、香炉、马鞭、雨伞、斗笠、金银元宝、斩标、镣铐、云帚、车旗、令牌、官印、刀、枪、剑、戟、锏、弓箭,以至金銮驾。 |
传 统 演 出 场 所 | 高安采茶戏演出场所较为广阔,但主要以农村为主;作为专场演出主要是在高安采茶剧团。 |
相 关 作 品 | 1965年上海唱片社灌制《小保管上任》成唱片发行,并由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拍成舞台艺术片;1972年《红灯记》“痛说家史”一折,由江西电影制片厂拍成舞台艺术片;1973年福建前线广播电台向台湾全剧播放《迎火车》;江西广播电台1974年全剧录音播放《喜相逢》,1978年全剧录音播放《陈毅打场》,1981年全剧录音播放《南瓜记》,1982年专程到高安采茶戏剧团录音《罗帕宝》、《白蛇传》、《十五贯》、《江珊珊》、《秦香连》、《春江月》、《四九看妹》、《哑女告状》并灌制盒式磁带向全国发行;1982年省文化厅录相作为教学资料保存的剧目有《下南京》、《洗马》、《踩点子》、《板装》、《白牡丹》、《顶烛小白妻》、《四九看妹》;1992年10月5日,江西电视台拍摄《断鸡》、《四九看妹》、《游湖》,在“相聚今宵”播放,次年安排在中央第三套节目播出;1993年江西电视台、高安人民政府联合摄制电视连续剧《孙成打酒》,先后在省台、央视台播出;1994年央视台、省视台摄制《南瓜记》,10月29日在央视三套播出……此后,每年都有高安丝弦戏剧目由省级以上广电台或唱片社制成磁带和光盘。 |
“团结,互助,共进。在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投身于学习,工作。有许多关于家乡的历史可能已然遗忘,小时候看的采茶戏《四九看妹》《孙成打酒》,当奋笔疾书时,才始觉记忆久矣。有一份温情留在心底,有一份爱慕心系家乡。希望大家能共襄盛举,重温旧梦。弘扬民俗文化,共创品牌高安。”
”
#END#
文字 | 部分源于网络(侵删)
音频 | 卢美玲
图片 | 部分源于网络(侵删)
本期编辑 | 伍亚兰
审读 | 王建城
责任编辑 | 甘于恩
投稿邮箱 | jnufyzx@163.com
往期精彩
方言与景点(音频)| 伍亚兰:高安桥,最忆是永安(宜春高安话)
美馔新语(音频) | 伍亚兰:美食届低调配角——高安腐竹(江西宜春高安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