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 | 游汝杰:《赣西北客赣方言语法比较研究》序
由于微信公众号平台推出新功能,“语言资源快讯”左边显示的名称并非原作者,而是公众号管理者,原作者将于大标题和文末显示,感谢各位读者的谅解!
特稿 | 游汝杰:
《赣西北客赣方言语法比较研究》序
本书是方言语法比较研究的专著,在汉语方言学史上第一篇比较研究方言语法的单篇论文是赵元任的《北京、苏州、常州语助词的研究》(载《清华学报》三卷二期,1926年)。这篇论文的出版年份比现代方言学的奠基巨著《现代吴语的研究》还早两年,不过它对方言学界和语法学界的影响不算大。一直到朱德熙发表《北京话、广州话、文水话和福州话里的“的”字》(《方言》1980年第3期)和《关于汉语方言里的两种反复问句》(《中国语文》1985年第1期)才逐渐形成方言语法比较研究的高潮,此后相关项目、会议、论文迭出,蔚为风气。
1991年朱德熙和余霭芹在美国华盛顿大学主持“汉语方言语法比较研究”(Project of Comparative Chinese Grammar)项目,专题比较研究汉语各大方言反复问句。
1993年8月复旦大学主办中国东南部方言语法研讨会,日本京都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资助了会议。此会是国内第一次研讨汉语方言语法的学术会议,由来自各大方言区的学者参加,报告各大方言动词的“体貌”。会后出版的会议论文集《动词的“体”》(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4)是国内第一部比较研究方言语法的论文集。此后出版的论文集有《汉语方言体貌论文集》(胡明扬主编,1996年)、《汉语方言共时历时研讨会论文集》(伍云姬主编,1999年)等。
刘丹青于2001年发表《吴语的句法类型特点》(刊《方言》第4期)一文,此后形成的方言语法类型学比较研究可以说方兴未艾。
罗荣华的《赣西北客赣方言语法比较研究》,在十多年来实地调查、方言描写和专题研究的基础上,比较研究赣西北十九县市的客赣方言语法,基础扎实,功力深厚,全面细致,堪称地区方言语法比较研究佳作。
展读本书让我有机会较全面地了解客赣方言语法的全貌,同时思考吴语和客赣方言语法的种种关系,可以比较之处甚多,以下略为讨论两个问题:人称代词复数和小称变调。
丰城等地人称代词复数,用后加“仂”(有的方言也写作“来”)表示,如“我仂”即“我们”,是排除式。吴语温州话“我们”称“我徕[liɛ0]”,语音面貌相似,也是排除式。词源是相当于普通话“些”的数量不定的量词,例如“该徕、许徕”(这些、那些)。在本书里有一个例句:“箇仔桃仂留得自家吃,那仔桃仂等外婆吃。”(这些桃子留给自己吃,那些桃子给外婆吃。)从这个用例来看,人称代词的复数形式跟不定量词可能也有词源关系。
上高方言通过声调变为高升调,表示主观小量,例如桶tʰoŋ213→小桶tʰoŋ↗。吴语温岭、龙游、武义、永康、温州等地方言通常也用变音或变调的手段来表示小称。例如永康话:马mua13→小马mua24。
多年前曾计划全面比较吴语和客赣方言,但因种种原因,不能如愿,只是曾从吴语的若干语音特征出发比较它们在语音上的共性,制成如下表格。
此表列出12项语音特征,其中第1-9项为声母,9-10项为韵母,第11项为声调,第12项为特字。在全部12项中仅第3项“溪”字读音客家话与吴语及赣语不同,其余11项三种方言共有。
我2011年退休前夕,荣华来复旦欲跟我做博士后,但我因即将退休,并应聘要去泰国清莱大学任教一年,故我先担任了荣华的第一年的联系导师,第二年推荐戴耀晶担任他的联系导师。不过此后他跟我的联系和来往一直不断,他待人诚恳谦和,为学勤奋踏实,锲而不舍,终成硕果,可喜可贺。
序于上海景明花园静思斋
2022年夏
(游汝杰先生近照)
排版:施德淇
本期审读:施德淇
责任编辑:甘于恩
投稿邮箱:jnufyzx@163.com
文章版权归【语言资源快讯】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
往期推荐
做语言资源保护公众号不容易,每天更新公众号更不容易,而每天提供新语料尤其不容易。很多读者还没养成打赏习惯,提倡每个月打赏一元,积少成多,我们的事业就有希望。感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