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属称谓 | 王衍军、余海燕:重庆城口方言的亲属称谓研究
由于微信公众号推出新功能,“语言资源快讯”左边显示的名称并非原作者,而是公众号管理者,原作者将于大标题和文末显示,感谢各位读者的谅解!
亲属称谓| 王衍军、余海燕:重庆城口方言的亲属称谓研究
01
Foreword
引言
1.1重庆市城口县地理历史概况
城口县隶属重庆市,位于长江上游、在重庆东北部,“距三省之门户,故曰城;扼四方之咽喉,因称口”,“城口”之名由此而来, 这三省是指:重庆、四川和陕西。
重庆市城口县在秦朝时就已存在,属巴郡。历经各朝各代,于清朝,属四川省川东道太平县,城口设经历署。东北与陕西省镇坪县、平利县、岚皋县、紫阳县接壤;南与重庆市巫溪县、开县、四川省宣汉县毗邻;西与四川省万源市相连。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遂成立了城口县人民政府,属四川省万县专区专员公署。1997年,重庆市正式成为中央直属,1998年,城口县划归给了中央直辖市重庆直管。至2018年底,城口县常住人口18.43万人,汉族占据99.8%,少数民族仅有0.2%。史料证明,元末明初有大量“湖广”各地的移民迁入城口,借长江水运“通巴蜀,上溯金沙江”。
重庆市城口县位于大巴山南麓,由一系列西北至东西走向的雁列式褶皱和冲断层组成,崇山峻岭。全县范围内最高点海拔2685.7米,地势南东偏高,北西偏低。该县唯一地表水属仁河水系,汇入汉江,最后融入长江。“一水分两山”使得当地民众都选择依山傍水而居。截止2021年,该县仅有一条快速通道直达重庆,全长395公里,驾车大概需要5个小时。如此独一无二的地理特色突显当地特有的风土人情,从而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城口方言。
1.2城口县方言系属
在《中国语言地图集》中将西南官话分为成渝、灌赤、黔北、昆贵、滨西、鄂北、武天、岑江、黔南、湘南、桂柳、常鹤等十二片。故重庆方言属成渝片的渝方言 。重庆方言作为西南官话的一个重要的语言分支,当然又随着其历史的演变,独特的地理环境,以及特有的经济文化的影响,使重庆方言又独具自己的特色。城口地处西南官话的川东区,保留的古音较少,是重庆方言发展区的代表,脱胎于古巴蜀语,从发展、变迁、至最终形成,历经了漫长的岁月。明末清初以来,此地经历了多次重大历史变迁,对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人口结构造成了深远的影响,从而也推动了城口方言的发展变化,最终形成了今天独具特色的“城口话”。例如:“湖广填四川”人口大迁徙改变了原著居民原有的方言面貌,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带来的经济、文化、政治等的巨大影响使得当地方言更加“现代化”。
1.3城口县方言词汇研究
中国知网搜索主题词“城口”出现期刊论文560篇,学位论文118篇,主要集中在教育、矿藏、地质、植被等领域,语言方面研究还是一片空白。但是有研究者对重庆主城区和接壤的县城进行了方言词汇研究,李玥琦(2015)通过对重庆方言称谓系统的研究,发现了重庆城区方言社会称谓语的演变、泛化和消失的过程。例如“嬢嬢”“老师”等变化速度化泛化程度高的称谓语。文洋(2019)以李如龙的“方言特征词”理论为指导,通过对比方言材料提出了110条重庆方言个体特征词和345条重庆方言关系特征词,结果得出重庆方言个体特征词就词性方面来说,动词占优势;就构词方式来说,复合词中的动宾型占优势,从词汇方面来说重庆方言与西南官话和湘语的关系最为密切的结论。赵红(2018)通过实地调查了自己家乡长寿方言的词汇,结果发现:长寿方言中的重叠词汇十分丰富,且重叠形式多样,缺少轻声音节,其中还存在一些“有音无字”词。向青松(2021)对黔江地处武陵山区的亲属称谓进行了研究,发现其称谓系统中融合了土家语、苗语以及汉语,展示了各民族文化的异质性与可塑性。
02
重庆城口方言亲属称谓概貌
2.1亲属称谓的概念
“亲属”来源于中国古代的《礼记·大传》,曰:“亲者,属也”,东汉经学家刘熙在《释名·释亲属》中言:“亲,衬也,言相隐衬也”“属,续也,恩相连续也。”这些例证均已说明亲属之间的紧密联系。并且该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定义为“跟自己有血统关系或婚姻关系的人”,“称谓”在《现代汉语词典》被定义为人们由于亲属和别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由于身分、职业等等而得来的名称,是一种称呼 。综上“亲属称谓”就是指于自己有亲属关系的人的称呼表达方式,从中也影射出了该地的文化风俗习惯。
2.2重庆城口方言亲属称谓
2.2.1被调查者基本情况
本文对城口县所下辖的2个街道10个镇13个乡,25处城口方言的亲属称谓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笔者通过田野调查了各乡镇共计108人,均为汉族,年龄在18岁至86岁之间,具体情况见下表:
表1.个人基本情况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按照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青年人<44岁,45岁≤中年人≤59岁,75岁≤老年人≤89岁,被调查的城口居民被划分为老中青三代。其中出生地与现居地出现跨省的现象,笔者定义为较大改变,若只是从县城各个乡镇之间发生变动或者从乡镇到重庆市区,仍然同属于一个方言区,此为较小改变。就其居住情况而言,我们发现三代同堂(同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或者与父母及其子女一起生活)所占比率已达到50%,这可能是由于中国目前生活现状所致,父母一代需要外出上班,所以家里的孩子需老一辈来帮忙照顾。
2.2.2重庆城口的基本亲属称谓系统
亲属关系的发生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由出生等血缘关系所致;二是由婚姻关系所致;三是由法律关系所致。大体而言,亲属关系可以被划分为两类:血亲和姻亲,血亲即至亲,就是指跟自己有着血缘关系的亲属。血亲既包括父亲这支,也包括母亲那支,又被称之为宗亲和外亲。简而言之,宗亲就是不但与自己血脉相承,而且与自己保持着同姓的亲属关系,这就包括直系和旁系两部分,具体指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兄弟姐妹、儿女、伯父、叔父、姑姑、堂兄弟姐妹、侄子侄女等。那么外亲即是指那些与自己有着血缘关系,但不同姓,具体指外祖父母、舅父、姨母、表兄弟姐妹、外甥、外甥女等。姻亲就是指与自己虽没有血缘关系,但因为婚姻关系而成为亲戚,这具体包括父母兄弟姐妹的配偶、自己的配偶及其她/他的兄弟姐妹、自己兄弟姐妹的配偶、堂兄弟姐妹的配偶、表兄弟姐妹的配偶等。
孙玉卿(2005)在《山西方言称谓研究》中采用的是亲属称谓的另一分类法,把亲属关系分为宗亲、外亲和妻亲 。
胡士云(2007)在《汉语亲属称谓研究》一书中提到了描写亲属称谓的两个原则:一是要系统要完整全面;二是称谓形式要规范,并以宗亲上下九辈、外亲和妻亲各上下三辈为限,分十个小系统来描述了汉语的亲属称谓系统 。
笔者参照孙玉卿、胡士云两位先生的分类系统,并且结合实地调查的结果,将城口方言中亲属称谓汇集为以下表格:
表2.直系宗亲
虽城口地理位置非常偏僻,而且不属于重庆主城区,但是我们从上表中发现:不管是重庆人还是城口人,对子辈中“儿子”“女儿”的称呼均为“幺儿”,对孙辈中的“孙子”“孙女”的称呼皆为“狗儿”“狗狗”,这里不仅囊括了男性和女性。城口方言中的“幺儿”“狗儿”多为父母对最幼小子女及其孙儿们的称谓,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父母对子女们浓浓的爱。
表3.旁系宗亲
旁系宗亲即是与自己有着血缘关系的旁支,比如与父亲同出一支的“伯父”“叔父”“姑母”,他们的称呼都可以按照其排行大小称呼为“大伯伯、三叔、幺姑”,有时也会直接随孩子一样称呼,但是大多是母亲这样表达。平辈中的“堂兄弟”或者“堂姐妹”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交际中并不进行仔细的区分,都是直接称呼为“哥哥、弟弟、姐姐、妹妹”,或者在其之前加上他们的“爱称”,譬如“海燕儿姐”。
表4.外亲
外亲,是指与自己母亲这一支有着血缘关系的旁支,比如“舅父”“姨母”,对他们的称谓与对“伯伯、叔叔”类似,也是按照其排行大小称呼为“大舅舅、二姨(妈)”。平辈中的“表兄弟”或者“表姐妹”也是直接称呼为“哥哥、弟弟、姐姐、妹妹”,只有在向他人介绍或者区分亲属关系的时候才会加上“表”字。
表5.姻亲
姻亲亲属称谓,主要考察的是以夫妻为核心的娘家和婆家。通常情况下男女双方一旦结为夫妻,就会同对方一样称呼对方的父母为“爸爸”“妈妈”。而公公婆婆称呼“儿媳”为“女儿”或者直呼其爱称,例如:浪儿啊,去弄饭吃塞。岳父岳母对女婿的称呼则是“儿”或者直呼其爱称。但是当向他人介绍时会说“这是我儿媳妇儿,这是我女婿娃儿”。
03
城口县亲属称谓词的文化内涵及其特点
1.多民族融合
城口县位于大巴山南麓,当地常住人口以汉族为主,同时聚居了以土家族和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各民族交流基本是使用城口方言,同时带着少许的土家语和苗语。这一现象反映在了城口方言亲属称谓中,是汉语与土家语、苗语相互融合发展的结果。譬如我们对“外祖父”的称谓是“嘎公”,对“外祖母”的称谓是“嘎嘎”或者“嘎婆”,这其中“嘎(ga)”就是苗族一种非常古老的称谓,与官话中的“婆”结合起来就形成了“嘎婆”。
2.深厚的历史渊源
据清道光23年王梦庚修、寇宗撰写的《重庆府志》中的氏族部分记载,明确记录不是土著的氏族就多达18个,在元末明初自湖广、江西迁居重庆的就有12个,而自湖广迁来的又以来自麻城孝感乡的居多 。与当时的时代背景联系起来,我们发现这里的 “麻城孝感乡”包括两类移民:一,真正的麻城孝感乡人民;二,以孝感乡为中转站的其他省市的移民。如余氏:“其先江右人,元延祐进士,官参政,名必达者,偕弟成可入籍湖广,再迁长寿。” 据余氏宗谱记载,“元末明初,本宗族人自麻城孝感乡西行至万源”,这也看出城口特殊的地形和地理位置。笔者将城口方言与孝感方言置于亲属关系【宗亲(直系、旁系)、外亲和姻亲】的称谓中进行了定量统计和横向比较,存在着90%的相似之处。首先,声韵调基本一致,都是(阳平13、上声213、去声31);然后具体称谓上也有相似之处,例如:外祖父母的老派称谓都是[kᴀ44kᴀ0],伯伯[pei13pei0]哥哥都被是[ko44ko0]等。由此可见,城口方言与孝感方言在渊源上有很多的联系,这些相同的方言特征就是当地文化的特征。
3.发展变化
2020年2月22日,城口县已经正式实现脱贫摘帽。为之付出的努力,所做出的改变是有目共睹的,03年打通通往开州区的隧道,13年建成通往万源的快速公路,甩掉“边城”的帽子。因交通愈发便利,随之与外界交流沟通的机会也与日俱增,人口流动也变得更加频繁,语言接触的机会也更多,其亲属称谓与普通话接近的几率也更高。经走访调查,发现现在20岁以下的年轻人对亲属的称谓更接近于书面语,例如:以前的“嘎嘎[kᴀ55 kᴀ55]”,现在都会被称为“外婆、外公”;嗲嗲[tiᴀ55tiᴀ55]被称作“爷爷”;爹[tie55]会被直接称作“爸爸”,恩娘[ŋən55 niaŋ55]统一被叫作妈妈,无一例外。
04
Summary
结语
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动,为满足日益复杂的社会文化需求而必常改变自己、丰富自己。本文调查的重庆市城口方言中的亲属称谓,我们不难看出其中极具“湖广话”的语音特征,譬如平翘舌部分、前后鼻音部分、hf不分等等,当然城口话内部又有着自己的语音特征。随着重庆市经济的发展,各区县之间的联系愈加紧密,交流也越来越频繁,城口方言中的古巴蜀特色也随之减弱,这具体表现在这一代、乃至下一代城口人在使用亲属称谓时更接近共同语的表达。
参考文献
[1]陈颖.四川方言亲属称谓的特点[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9(06).
[2]城口县地方志编撰委员会,城口县志[M].重庆出版社,2014.
[3]崔荣昌.四川方言的形成[J].方言,1985(01).
[4]崔希亮.人称代词及其称谓功能[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1).
[5]范俊军.从词汇看粤北土话与湘南土话的异同及系属[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
[6]冯桂容. 四川巴中方言亲属称谓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4.
[7]胡士云.汉语亲属称谓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8]黄权生.重庆移民地名与“湖广填四川”[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6).
[9]甘于恩、吴洁.潮州方言亲属称谓研究[J].汉语亲属称谓问题与岭南语言资源,2019.
[10]李少婧.贵州汉语方言称谓词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
[11]李玥琦.重庆城区方言中的社会称谓语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12]彭琳.新兴亲属称谓语的认知阐释[J].华中学术.2010.
[13]彭婺.湘乡方言亲属称谓[J].语言文字学术研究,2020(21).
[14]孙玉卿.《山西方言称谓研究》[M].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
[15](清)王梦庚修.中国地方志集成·四川府县志辑5[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
[16]王云.安康地区的亲属称谓词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
[17]王照.重庆方言古语词考释[J].辽东学院学报,2020(22).
[18]文洋.重庆方言特征词研究[D].南京林业大硕士学位论文,2019.
[19]翁培.从地方志文献看海南汉语方言亲属称谓词[J].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2020(27).
[20]武桓如.雎宁方言亲属称谓词研究[J].语言文字学术研究,2020(10).
[21]向青松.黔江方言亲属称谓探析[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21(2).
[22]余伯成.余氏善本宗谱集成[M].四川:四川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3).
[23]赵红.长寿方言词汇研究[D].贵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
[24]周亚欧.重庆中部七区县方言音系调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华文学院)
【原载《南方语言学》19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22年】
往期推荐
行走田野杂记 | 廖小曼:《汉语亲属称谓问题与岭南语言资源》后记
说说咱的家乡话 | 禹点:趣谈隆回话的亲属称谓(湖南隆回话)
文字/王衍军、余海燕
图片/甘悦闻
本期排版/林虹池
本期审读/钟敏
责任编辑/甘于恩
做语言资源保护公众号不容易,每天更新更不容易,每天提供新语料尤其不易,很多读者没有打赏的习惯,提倡每月打赏一元钱,积少成多,我们的事业就有希望。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