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 张振兴:再读西北地区两部重要方言学著作【转发】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燕赵汉语堂
再读西北地区两部重要方言学著作
张振兴
一、闲言碎语
我在一篇为朋友写的序文里说:“我已垂垂年老,无力于生动的田野调查。于是读书便是打发日子最好的方式之一。每读好书,尤其读到老朋友的重要作品,便兴高采烈,经常会想起年轻时往来的旧事。”
有时间读书,有时间还能读书,这是很幸福的老年人生。有的书看看就过去了,留下很淡漠的印象;有的书比较详细读了,觉得很不错,有时候还会想到它,有时候还会再拿出来看看它;有的书读一遍不够,要一读而再读。我曾经还不止一次说过,《现代汉语词典》不只是用来查的,也是应该用来读的。当然,也可以回过头来说,有的书不只是用来读的,也是可以用来查的。这是我读书的一些体会,也是读书的一些境界。
我读过关于西北地区方言研究的一些书,尤其是最近二三十年出版的各种西北方言调查研究著作,而后才略知西北地区的方言。这些都是从书上得来的。早些年让我最震撼的西北方言书,是邢向东老师的《神木方言研究》。2002年的版本是一读而再读,2020年的增订本又重读。读其他西北方言书的时候,还经常拿来请教。所以对我来说,《神木方言研究》不但是用来读的,也是用来查的。
现在我想老话重提,说一说再读西北地区两部重要方言学著作的话题。
二、再读《绥德方言调查研究》
黑维强著《绥德方言调查研究》出版于2016年12月。全书正文六百四十六页。除了导论外,还包含语音篇、词汇篇、语法篇、语料篇,凡二十章,七十五万多字。这是《神木方言研究》之后,我所见到的最重要的西北地区单点方言调查研究著作之一,也是近年来我所见到的最重要的晋语以及汉语方言单点调查研究著作之一。绥德位于陕北地区,乃千年名城,天下名州,今有《绥德方言调查研究》添彩,继往开来,黑维强老师功不可没!
我的习惯:收到朋友赠书,先看前言后记,然后看目录,再读正文。我一下子就被后记吸引住了,原话是:“对绥德方言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是我今生学术历程中最大的一桩心愿。”这一心愿始于1988年,至本书稿成前后二十六年。比扬雄作《方言》只少了一年。
这书值得读!收到黑老师赠书后,我暂时放掉手头正在做的事情,连着三个整天把这部书大致有重点地读了一遍。前些时候,我因为其他的需要,用了整四天的时间,把这部书的主要章节又读了一遍。所以是再读!
《绥德方言调查研究》比较全面地显示了绥德方言的全貌。它具有一般晋语的重要特点。例如有人声,有显著的文白异读,并且跟词汇语法具有密切的关系;还有大量的晋语通行词语,例如“婆姨(妇女;妻子)、夜里(昨天)、年时(去年)”等等,以及一大批“圪”头词、“日”头词;以及各种形式的重叠式用法等等。同时也很好地显示了绥德方言的特殊性。例如鼻音声母具有较强的同部位浊塞音成分,果假摄部分字读舌根鼻音韵尾-ŋ等。这两条竟然跟我知道的略多一些的闽南话很相似;第一人称代词“我”在句子里可以表示否定,没有专职的第三人称代词,用指示代词“那”“那些”来替代他、他们;用时间助词“来”表示过去,“也”表示将来,用“叻”表示现在这一时间。这些特点即使从整个汉语方言来看,都不是很常见的现象。
《绥德方言调查研究》包含了调查资料和研究报告两个部分的内容。语音篇有音系及其说明,词汇篇有三十个分类词表,语法篇里有一般常见的语法分析和解释。这都是绥德方言的语言事实。本书在语言事实的基础上,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比较、讨论和研究,对我来说,其中的有些章节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读起来不觉得枯燥乏味,而是有一种“一读起来,欲罢不能”的兴趣。这个对于一部专业性很强的方言学专著来说,是非常难得的。举些例子说一说。
第五章“比较音韵”第四节“例外字原因分析”。讨论了绥德方言一些语音演变规律的例外字,如“鼻能堤,应胜离,个女裕,做夫指……”等。并且分类说明了形成例外字的十种原因。这里的分析比一般看到的方言调查研究报告应该是比较全面和深刻的。
第五章“比较音韵”第五节“绥德方言语音的发展及其历史层次”,从声韵调三个方面讨论了语音发展的历史层次。例如古全浊声母字,绥德沿河区以及周边的清涧、吴堡等陕北方言很多仄声字读送气音,指出:“读送气音是白读层,读不送气音是文读层。文读音是共同语的层次,出现时间较晚,白读音与唐宋西北方言的关系密切,时代较早。”这是有说服力的。
第六章“构词法”第二节“特殊的表音前缀、后缀”,讨论了绥德方言十一个前后缀。尤其是从类型、功能、性质和意义几个方面,集中讨论了前缀“圪”和“圪”头词,给人非常深刻的印象。这是有很重要的意义的。无论从什么角度去看,“圪”和“圪”头词都是晋语的一个重要特征。
第八章“绥德方言保留古代文献中的词语”,专门收集二百六十多条词语,有的词语还做过专门的考释。例如比较普通的管饺子叫“扁食”,分开说“擘”;比较复杂的哄着说“窝盘”,大小便说“水火”等等。参考了许多古文献资料,非常显现作者的文献功力。
第十九章“语法专题研究”,这是一般语法篇讨论之外的一个独立章节,一共讨论十个专题。除了下文要说到的“个”之外,还讨论了“家(价),的,也是、也是的,儿,敢、敢是,行,赶,是,动、[口叁]”等语法性词语。这十个专题每个都是一篇独立的长篇论文。
三、再读《近八十年来关中方音微观演变研究》
邢向东著《近八十年来关中方音微观演变研究》出版于2021年5月,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图书。全书分上下两册,正文共一千一百九十六页,约一百二十万字,包括“描写论述篇”和“语料篇”。“描写论述篇”除“绪论”外,还有十二章,其中第二章是关中地区西安、韩城、合阳、澄城、白水等四十八处方言的音系。“语料篇”排比四十八处方言二千二百七十三个字音对照集,这是“描写论述篇”的基础。本书是我所见到的最重要的西北地区区域方言调查研究著作之一,也是近年来我所见到的最重要的汉语 方言区域调查研究著作之一。
大约是在2020年10月下旬,邢向东老师给我发送了《近八十年来关中方音微观演变研究》一书的电子版文本,并告诉我说此书已在出版中,希望我先读一读,然后再写点什么心得体会之类的东西。我诚惶诚恐,但总是以先读为快,有幸成为本书最早的读者之一。也因此才知道本书实际上也是邢向东老师与香港中文大学张双庆教授的一项合作成果,跟我个人多少算是有点儿关系。那一次我用了好几天的时间把文本的“描写论述篇”读了一遍,语料篇来不及细看。拿到本书后,又埋头连续着读了有三天多的时间,所以也是再读!
一看《近八十年来关中方音微观演变研究》的书名就知道,这是跟另外一部关中方言调查报告有密切关系的。1933年,著名语言学者白涤洲先生调查了关中地区四十二县五十个地点的语音系统,后来由喻世长先生整理并于1954年正式出版了《关中方音调查报告》(下文简称《报告》),也是汉语方言学重要名著之一。由邢向东老师和张双庆教授领导的关中方言调查,离白涤洲先生的调查正好是八十年左右。汉语方言的发展演变总体上是呈现渐变性特点的,所以观察关中方言八十年的微观演变,这是一个极好的研究思路和研究课题。《近八十年来关中方音微观演变研究》从所记录的当代关中方言的语言事实出发,与《报告》所记录的语言事实进行细致的比较研究,深入讨论关中方言微观演变的历史规律,例如古帮组声母的唇齿化,古知系合口字的读音及与精组合口字的分混问题,端精见组齐齿呼字的关系,关中方言例外上声字及其解释等等。这些讨论都非常专业,很有深度,足见邢向东老师探索问题的宏观视野和观察问题的微观境界。这两个方面都需要极其厚实的专业功力。下篇是“字音对照篇”,可以作为上篇论述的充分佐证。下面也举 例略说几段给我留下很深印象的章节。
第三章“关中方言古帮组声母的唇音化与汉语史上的重唇变轻唇”,指出在《报告》中已经存在古帮组声母p ph m在o、u韵前读pf pfh mv,这一音变现象,在当代关中方言里这一音变现象在继续扩大。分布的地域范围扩展了,唇齿化的类型也由原来的三个类型变化为五种类型。同时分析了这种历史演变的途径、原因和意义。“当代关中方言帮组字声母的唇齿化,对汉语史上曾经发生过的‘重唇音变轻唇音’——从帮滂或明分化出非敷奉微的演变,不论分化的机制,不同声母分化的先后次序,还是分化的具体音值,都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第四章“知系合口字声母在关中方言中的读音类型及其演变”。对《报告》中知系合 口字的读音类型、地理分布做了再分析,尤其对知系合口字与精组字合并为ʦ、ʦh、s、z 进行了再分析。在这个基础上,对知系合口字音节的发音从音值和记音两个角度进行了描写。认为:“关中话知系合口字今读的出发点,当为tʂ、tʂh、ʂ、ʐ。”并由此演变而形成 pf、tʃ等组声母。随后第五章“关中东府方言古知庄章组合口字与精组合流的内外因素”, 其实是第四章内容的进一步描述与分析,使之更有说服力。
第六章“关中方言端精见组齐齿呼字读音及其分布的演变”。《报告》所反映的关中方言端精见组齐齿呼字有“端≠精≠见、端=精≠见、端≠精=见、端=见≠精、端=见=精”等五种类型,当代关中方言虽然还保留了这五种类型,但有微观的变化:有几个地方“端≠精≠见”分立,但形成了“透=清≠溪”格局,“透=清”都读tsh ;有几个地方“端≠精=见”分立,但形成了“透=清=溪”格局,逢擦音、送气音都合流了,读成ɕi或tɕhi。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端精见组齐齿呼字合流的路线、演变的方向、 演变的时间顺序。甚至讨论了关中地区以外(新疆和中亚地区)移民的关中回民方言的平行演变。
第七章“关中方言古山臻摄合口一等精组字的介音y化与声母腭化”。这也是《报告》所提出来的重要命题。本书提出当代关中方言在这个问题上,跟《报告》比较,主要发生了三个微观的变化:一是富平话山摄、臻摄精组合口一等字均已腭化;二是潼关话山臻摄精组一等字也已完全腭化;三是合阳话精组一等字声母全部腭化,没有残留现象。此外,《报告》未调查的方言点中,如铜川、商州、洛南、丹凤等地山臻摄合口一等精组字的介音y化与声母腭化都已完成。非常重要的是,本书提出了与此相反的另一种演变,即关中西部的方言中,山臻摄三等从心邪母合口舒声字白读为tsh 、s声母、合口呼韵母。
第九章“关中方言例外上声字探究”。这一章主要以当代关中方言合阳、岐山、户县的实例立论,讨论关中方言的例外上声字。指出这些例外的上声字主要来自古去声,全浊上的字最多。这些例外上声字部分与普通话相同,大部分在关中话中具有一致性。造成这些例外字的最主要原因是:连读变调和中和调对单字调的影响;普通话去声调值的影响。还有其他一些原因。在分析这些原因的时候,提出了“连调固化式音变”与“借调固化式音变”两个重要的音变概念。
本书还有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地方,就是应用地理语言学的概念和方法,观察和解释关中方音八十年来的微观演变,包括演变的方式和演变的方向,以及演变的地理分布。本书前八章的专题讨论包含方言地图二十三幅。第十一章“方言地图反映的关中方言地理”包含方言地图十八幅,反映七种语音现象的地理分布,第十二章“关中方言地图及解释”包含方言地图十七幅,对十种语音现象做出地理语言学方面的解释。全书一共有五十八幅各类方言地图。因此从某个角度来说,《近八十年来关中方音微观演变研究》也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方言地理学或地理方言学的重要著作。
四、再说《绥德方言调查研究》和《近八十年来关中方音微观演变研究》
我说再读《绥德方言调查研究》和《近八十年来关中方音微观演变研究》,是希望向广大读者,尤其是向方言工作者(特别是西北地区的方言工作者)郑重推荐这两部著作。一部优秀的方言调查研究作品,应该具备丰富的语言事实,扎实的解释和探索,独立的见解和主张。这就是继承和创新,要求著作者具有深刻的专业功力和广阔的学术视野。应该说这两部作品和著作者都基本具备了这些难得的品质。再说两个例子。
《绥德方言调查研究》三个地方讨论“个”字。第98页讨论音韵例外字,说“个”读人声kuəʔ、kəʔ,除了作者自己调查的方言点以外,特别以正文加长篇脚注的方式,说明这个字读入声在南北方言中广泛分布。其中加注引证了24种文献;第118页讨论“个”除了kuəʔ、kəʔ入声读法,还有去声kui、kər,阴平上kuai的读音,特别提出其中入声读法可能是保留了上古音的读法,属于最早层次。第571—578页“语法专题研究”第四节专门讨论“个”字,从读音到用法,大量语言应用实际例子,非常详细。《近八十年来关中方音微观演变研究》纵横八百里秦川,上溯唐五代西北方音,进行八十年微观演变研究,宏观微观结合。第七章讨论“关中方言古山臻摄合口一等精组字的介音y化与声母腭化”,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语音演变现象。其中专立“与其他方言比较”一节,广泛比较了晋南地区、江淮官话地区、其他北方官话区类似现象的演变情况,行文引证相关文献14种。这样的例子在两部书中是很容易再找到的。足以说明两书著作者深刻的专业功力和广阔的学术视野。
《近八十年来关中方音微观演变研究》一书第十章第四节单独提出西北方言调查中音位处理的思考。指出:“在语音描写中,有时可不必太拘泥于音系学在归纳音位时的互补分布原则,将对探求语音演变有价值的辅音音位的变体单独记录出来。”“在调查中,仔细观察、记录细微的语音变化,有时甚至牺牲一点音系学的原则,应当是得大于失的。”其实,本书多处在实际的音位处理时,都是这样做的。例如第62页富县方言音系,“说明”第(2)条:“ȶh是/th/音位在齐齿呼韵母前的变体,颚化的同时发生擦化。为了与其他方言比较,独立成一个声母。”第(3)条:“tʂ tʂh”包括[ʈ ʈh] [tʂ tʂh”]两组变体。其中[ʈ ʈh]与ɑo、ɤu、ã、ɑŋ、əŋ韵相拼。单字表中[ʈ ʈh][tʂ tʂh”]不做归并。”第71页高陵方言音系,“说明”(1)[ȶ ȶh]与[t th] [ts tsh]双向互补,[ȵ]与[n]互补。为了与其他方言比较,没有归并音位。这样的例子也见于《绥德方言调查研究》。这足以说明,这两部作品在分析讨论问题的时候,并不囿于现成的理论规则,而是根据语言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提出独立的见解和主张。这需要著作者创造和创新的勇气。
再读两部著作,让我自然想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一次重要讲话。2020年9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以我国考古最新发现及其意义为题举行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的总结讲话里,要求用“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建设中国的考古学。言语中传递着满满的文化自信。
这两部著作记录的是作者自己最熟悉了解的方言事实,对这些事实做出自己的描写和解释,旁征博引,追本溯源,继承了中国方言学的优良传统和学风文风。从这里,我们也看到了作者满满的文化自信。我们由此也相信,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汉语方言学是指日可待的。
五、余论
不过,这两部著作也并非完美无缺。比如,它们都还没有注意把方言和文化联系起来。语言是文化之根。绥德是陕北文化中心,千年古城,绥德的方言是绥德文化之本。白涤洲为什么要选择关中地区作为区域方言研究的对象?我们为什么要研究关中地区方言八十年的微观演变?暗含着的重要原因,是因为关中地区是华夏文明的核心区域之一,关中首府西安是十三朝古都,汉唐几个世纪的时间里是中华文明、世界文明的中心之一。所以,研究绥德的方言,关中地区的方言,要自觉反映历史文化的积累。
读《绥德方言调查研究》,第411页说到绥德方言代词的特点,其中第六条:“绥德方言代词与周围陕北晋语相比较较为丰富,兼有陕北晋语南北地域性特点,体现了绥德在陕北的文化中心地位以及对周围方言的影响力及兼容力。”可惜没有展开来讨论。读《近八十年来关中方音微观演变研究》,其中第25页说到声调特点:关中方言“因为没有曲折调,所以听起来说话很直、很硬。关于关中人的性格,有‘生冷伧憠’的说法,大概跟关中话的声调特点有关。”第16页说到声母的特点:“关中方言声母普遍阻塞较紧,塞音爆破有力,除阻后气流较强。尤其是送气塞音、塞擦音声母,除阻后有很强的舌根、小舌部位摩擦。”第151页又说:整个西北方言大都如此,“在音节中声母往往处于强势地位。不同部位的塞音、塞擦音、擦音都存在这一特点。”第237页:“众所周知,西北方言中擦音声母发音时阻塞、摩擦很重,送气音的送气成分很强,往往导致韵母i、u、y高化为ʅ ʮ ʯ ʋ/y (这种高化遍及陕甘宁青新五省区)。”关中方言或西北五省区方言的这种语音特点,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陕西的秦腔。高亢、激扬、奋进的秦腔跟关中方言的语音特点是天然一体的。我经常想,如果在这些地方能够加上一把力,这两部著作就算完美了。
我由此也想到,按照这两部著作所积累的语言事实,以及绥德、关中地区的重要语言、历史、文化地位,应该抓紧实施编纂《绥德方言大词典》《关中方言大词典》,或《陕西方言大词典》《西北汉语方言大词典》这样的重大语言文化工程。我在多个场合说过,对语言方言的最有效的保护是为之编纂一部有效的大词典。张惠英等三人历时七年,编纂成功《崇明方言大词典》,我亲自为之作序,正所谓“举贤不避亲”。这是值得推荐并效法的。陕西或西北地区已经具备实施此类语言文化重大工程的全部条件,我希望陕西或西北地区的同行加油努力!
责任编辑:甘于恩
侵权必删
做语言资源保护公众号不容易,每天更新公众号更不容易,而每天提供新语料尤其不容易。很多读者还没养成打赏习惯,提倡每个月打赏一元钱,积少成多,我们的事业就有希望。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