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阅享经典 | 不一样的分享,悦动人生(五)


厚德博学止于至善 

阅享经典·书香师大

我校第三届“阅享经典·书香师大”读书系列活动之一“悦读人生”收到大家大量投稿。

我们在这里为您呈现我校学生优秀阅读感悟,快来look他们的作品吧。

年轻时读书就像迎着朝阳走路


《目送》


经典摘抄: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中年人的沧桑中,总有一种无言的伤痛。目送生命的逝去,目送生命的远行,却只能目送,无法挽留。

❖不是渐行渐远,而是有一天终要重逢。

❖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这是关于光阴的故事,我们每个人都在时光的洪流中渐渐长大,我们眼前的背影从高大到佝偻,自己也就慢慢成了别人眼里的背影。当我们再不能为过往的遗憾一一买单的时候,彼时的目送就成了眼下的悲凉。这篇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与生命素面相对的真诚与理解,孩子的长大成人留给父母的是远去的背影,父母的年华老去留给孩子的是步履蹒跚的背影,彼此相互感动,总会带给对方莫名的伤感。这就是亲情的魔力,感谢父母对我们付出的爱。

“不必追”三个字,包含着多少人间的无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之路,孩子的成长和独立是人生中的必然,他们要去的是美好灿烂的未来;年老,去世,生命更迭,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作为子女,在能陪伴父母的时候,一定要好好珍惜,尽心尽力,在他们离开时除了祝福,我们“不必追”。

人生就是这样,在一次次的目送中离别,又在一次次的聚首中续写着新的目送……生命中的有些成长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生命中的种种失去与落寞是我们经历的必然。因为,“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亲情,就像每天都会升起的太阳,最是微妙醇厚,温暖人心。读《目送》,品味淳朴却饱含绵绵情感、平凡却透露汹涌热烈的亲情,我坚信,任时光流转,岁月变迁,亲情永远是最纯真的陪伴。

——旅游学院 王莉



《诗经》


“一语成谶,四句成诗”。《诗》,使人受用无穷。孔子言其子“诗三百,思无邪;不学诗,无以言。”《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古典文学之源。它以丰富的内涵与深刻的思想性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无比生动的社会历史画卷,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是绽放于世界文学巅峰的艺术奇葩。

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侍国,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诗》之风,或泼辣,或讽刺,或含蓄,或蕴籍,纯朴真挚,生趣盎然;《诗》之雅,或幽怨,或铿锵,或清雅,或柔润,言近意远,激荡心灵;《诗》之颂,或肃穆,或雄健,或虔诚,或谦恭,回旋跌宕,意蕴无穷;《诗》之名,若黄河,浸润千年来诗人心田。

《诗》之风,以《关雎》为首。“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遍地鲜嫩的荇菜,任由挑选不需烦恼,我要击鼓鸣钟,和那娇媚明丽的少女共结连理。《关雎》描述了一个温婉美丽的情思的故事:一名青年男子,见到一位采荇菜的姑娘,被她深深吸引,却又囿于顾虑而纠结,只能在想象中与她相见。诗经既含蓄又直白,男子的纠结跃然纸上,这种含蓄却描绘了一幅美好的爱情画面。

《无衣》,秦风也。“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怎么会没有衣服呢,我们穿着同样的战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国家有命,自当义不容辞,赴汤蹈火,检查好武器,一同为国效力!“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协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我偕行。”《无衣》是我最喜欢的一首诗,三重询问加强语调,极大地显示了秦兵的高昂气魄。展现了那个时代士兵的豪情万丈,意气风发。

《诗》之雅,独爱采薇。“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玁(xiǎn)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盬(gǔ)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为兵之苦,征戍之苦,却都抵不过思乡苦,薇草啊,你生了又枯,枯了又生,不知多少年月。我为兵亦已不知多少年月啊,薇草为生,饥寒交迫,战争连绵,我心伤悲啊!只可惜我那老母,只可惜我那为谋面的妻子,怕都已失逝去了吧,逝去了吧!在走上归家之路,我迷茫恐惧,踌躇不前。这可悲的我!《采薇》通过戍兵的自述,揭露了当时士兵地位低下,战争连绵,百姓痛苦的社会局势,诗经的直白令这种感情更真挚更热忱,令人不禁流下泪来。

诗经三百,绘万般人生,无论顺境、逆境,无论成熟、幼小,诗经的美跨越年龄和经历,每个人都可以从诗经中找到自己的所爱,希望大家因为我的推荐而爱上诗经。

——旅游学院 王文骁



《浮生六记》

荣枯有数,得失难量


——读《浮生六记》有感

合上《浮生六记》那一刻,在感慨芸的可爱的同时也为三白命运的悲喜无常而感慨良多。这本书按时间顺序记载了沈复“妻子离世、孤灯一盏、举目无亲”的人生悲伤之事,而令三白感到锥心之痛的必是他妻子的离世,若非如此,怎会开篇即引东坡诗中“事如春梦了无痕”一句来感慨他与爱妻陈芸从最初一见钟情到婚后琴瑟和鸣再到最终阴阳两隔的痛苦绝望。在芸娘弥留之际担心她的三白,又怎会说出:“恐卿鬓斑之日,步履已艰。”读至此处,且叹惋一个对丈夫用情至深的可爱女子,就这样永远离开了尘世,离开了一生挚爱。在芸娘死后第七天,按风俗家人需要离家避鬼煞,但沈复坚持在居所内等待他朝思暮想的人儿的魂魄,正如三白所写:“此时心舂股栗,欲呼守者进观,而转念柔魂弱魄,恐为盛阳所逼”,可见他对芸娘的深情,身为读者的我也只能感伤于一对璧人的情深命薄。

《闺房记乐》是本文的精华所在,通读此篇,便知晓为何林语堂说:芸是“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可以说芸娘是整本书的灵魂,如果没有了芸娘,整本《浮生六记》只会是一个落魄文人的牢骚之作,怎会有如今“小红楼梦”之称。书中最显芸之可爱的一处就是女扮男装那一幕,书中所记:有一次神诞,沈复看热闹去了。回来后,他跟芸娘描述得口水乱飞,芸娘突然叹了一声,“哎,可惜我是女子,不能和你同去。”沈复一听,立马怂恿芸娘女扮男装,芸娘穿了沈复的衣服,在镜子前学男人拱手阔步,趁婆婆外出的空儿,两人悄悄地就从后门溜走了。一路上,好几个人问:“这兄台好生清秀,敢问是谁?”“这…这是我表弟!”“哦!幸会幸会!”并且芸娘学男子一般拱手相对。由此不由得感慨三白与芸娘身在柴米油盐中,心在云石皎月外。世尘而心纯,引人羡慕。

三白与芸娘这样布衣人家的爱情,若不是《浮生六记》流传于世,恐怕也将泯灭于时间的长河之中。也许他们之间的爱情没有历史上唐玄宗与杨贵妃那般轰轰烈烈,梁山伯与祝英台那般柔肠百转,但那平淡如水却至真至切的爱情,却打动了无数读者,使人心向往之。浮生六记于细微之处,流露着对生活的热爱,对爱情的追求。虽芸娘命运多舛,病魔缠身以至客死异乡,但三白始终陪伴于芸娘身侧,不离不弃。古代读书人的爱情,是融入生命的暖和坚守。

不许你花前月下,但许你生死不离。

——社会事业学院 李爽



《徐悲鸿传》

“独持偏见,一意孤行。”这是徐悲鸿先生画室挂着的一副用黄绫子装裱的对联,表明了他的艺术主张上毫不动摇的决心,以及不愿与卖国者同流合污的坚定信念。“人不可有傲气,但不能无傲骨。”这是他的座右铭。“一个人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而能够自拔,才不算懦弱。”这是父亲达章公对他的告诫,他一生都认真践行这三句话,从未懈怠。

  他说:“一个人如果没有顽强的意志和毅力,便会一事无成。”“任何天才都是要勤奋。”“懒惰是索价极高的奢侈品,一旦到期清付,必定偿还不起。”读完本书,我极其赞同这几句话。因为徐悲鸿先生的一生都在向我们诠释着这些话语的正确性。

说实话,刚读完本书时,我的心情很沉重,内心很复杂,思绪万千。我钦佩徐悲鸿先生吃苦耐劳、勤俭节约、无私奉献的精神,敬仰他那忧国忧民,心怀天下的情怀,我佩服他那忍受饥饿和伤病的超强意志力,我敬佩他刻苦学习、坚韧不拔、永不放弃的意志品质,我羡慕他的才华,我感谢他为我们做出的贡献,同时,我又同情这位艺术家的遭遇,我感觉他受的苦太多了,不仅要遭受贫困饥寒的折磨,邪恶势力的压迫,还有忍受妻子蒋碧薇的不理解、故意捣乱、破坏,干扰他的工作、学习以及情感生活。我庆幸他遇到了妻子廖静文,我感谢廖静文女士牺牲自己,成全了徐悲鸿,他和徐悲鸿为我国美术事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我要向他们学习,做一个意志坚强,能吃苦耐劳,刻苦勤奋的人。我希望自己成为有才能,能为国家做贡献的人,我感谢他们给我们树立了榜样。

看完本书,我觉得很有必要让更多的青少年来读此书,更深入的了解这位伟大的艺术家,教育家,向他学习,树立明确的目标,将来做一个能给国家做贡献的人。接下来我将介绍一下我这本书内容的把握和理解。

一、徐悲鸿先生一生的五个时期

(一)童年时期

童年的徐悲鸿乐观、活泼、好动、好学、无忧无虑,从小便跟随父亲学习四书五经,九岁后开始学绘画,书法。童年的趣事主要有:放牛觅野花,看迎神演戏,去茶馆听书,制作英雄人物剪贴画做游戏,和小伙伴儿一起练习武术,在家搭戏台唱戏,晚上经常听母亲讲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在我看来,他的童年生活很丰富有趣。

(二)随父流浪时期

随着封建王朝的日益腐败和帝国主义的加紧入侵,中国人民陷入了更深的苦难,徐悲鸿全家生活日益艰难。于是父亲带着13岁的徐悲鸿开始流浪江湖的卖画生活。流浪岁月年复一年。由于他长期在父亲身旁帮忙,听父亲谈古论今,潜移默化中,接受着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感染,他不仅是父亲的得力助手,并且开始摸索创造自己的风格,长期的流浪生活父亲染上重疾,二人不得不回家,流浪生活至此结束。

(三)父亲离世,独挑重担,努力谋学

他17岁就开始挑起全家的生活重担。由于他当时绘画名声已经传遍四乡,所以他可以同时接受三个学校的聘书,他每天起早贪黑,努力工作,挣钱给父亲看病。父亲去之后,他便离乡去上海谋职,但是事情一波三折,并未如愿,最后濒临绝望,失望回家。后来乡亲们筹钱赞助支持他出去谋职学习,于是他再踏上上海,在上海,凭借画作《雪景》结识了黄震之,得其赞助,后幸录震旦大学,从此开始半工半读学习法文。后来在学校又有幸认识了康有为等名人。康有为收藏的书籍碑、帖极为丰富,徐悲鸿都一一浏览学习过。

(四)留学生涯

经同乡朱了洲介绍认识了蒋梅笙,蒋梅笙的次女蒋碧薇认识徐悲鸿后便渐渐爱上了他,徐悲鸿也对这位美丽的女子有好感,但两人都尚未说破。直至徐悲鸿将东渡日本,在株洲的牵针引线下,蒋碧薇大胆反抗封建包办婚姻,给父母留下告别信,便随徐悲鸿私奔到日本。后来他们又一起奔赴欧洲巴黎留学八年,留学期间,徐悲鸿倾尽所有精力于绘画学习和创作,每每遇到喜欢的、珍贵的、精美的画作便会不顾一切地买回,沉浸于艺术的海洋无法自拔。夫妻二人的思想和追求很不一致,以至于两人总是争吵,加上特务头子张道藩的蓄意挑拨,二人生活上的阴霾越来越深。

(五)留学归国后

徐悲鸿留学归国后便全身心投入到我国的美术教育事业,努力培养人才,革新美术教育,积极宣传抗战,多次到世界各地举办画展,宣传中国传统绘画技术并筹款捐赠给贫困百姓。他不怕强权政治,不怕反动头目,敢于发表战斗檄文,贬斥那些贪生怕死,卖国求生的行为。他的一生都致力于我国的美术教育事业,为我国的美术教育事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他因为绘画废寝忘食得了胃痉挛和高血压,他在病中想到的还是他的工作,他晚年即使有病在身,依然坚持给学生上课,他在生命的最后也还是在学习,听周总理的学习报告。

二、徐悲鸿的优秀品质

1、爱学习,勤奋刻苦

他从小就爱学习,六岁时便自己提出想随父亲学画,九岁便在父亲的教导下学完了四书五经,他经常去茶馆听书,并模仿。在国外留学期间,除认真上课外,一有空儿便去写生画素描人像,经常到书店、书摊占读,总是一进动物园写生,便是一天,废寝忘食。归国从事工作后,每天都忙于工作,创作,从未懈怠。

2、具有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意志

在上海求学期间没钱买饭便一天只吃一个小饭团,在巴黎留学期间没钱时便每顿以茶水和两片面包充饥。在巴黎留学作画时忍住眩晕和胃痉挛,也要坚持把画做完。

3、具有同情心,忧国忧民,心系天下

每当看到穷困人民和贫困学生,他都会伸出援助之手,尽管自己也不富有。晚年生病住院没钱出医药费,国家给垫上,出院后,便立即将钱还给国家,他说:“现在贫困的人还很多,我不能挪用国家的钱,这些钱应该用在更需要的地方。”每次看到国内的惨状、穷困落魄的人民,他都心里难受,因此,他多次在国内外办画展筹款捐助。他创画作以表心中的不满与期望;他努力工作,培育好每位学生;他写文章批判那些走狗卖国贼;他到国外办画展,讲学,传播中国文化,积极宣传抗战,他尽力做好他能为学生、为人民为国家做的一切。

4、他爱画入骨髓,爱人才入骨髓

每次遇到珍贵的有艺术价值的精美画作,雕塑等,他都不惜斥巨资购买,没钱吃饭也要想办法筹钱购买,为此,他和妻子蒋碧薇不断争吵,并一步步走向了婚姻的结束,但他并不后悔。他爱人才,遇到有才能的老师、友人,他都要虚心求教,认真学习,有的人才不顾他人反对,他也要聘请其作为老师。

5、他非常敬业,教学态度十分严谨

他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并且特别注重学生的素描和速写功底的训练。他告诫学生要勤于练习,不能照搬照抄,要认真观察自然、生活,注重细节并加以思考,从生活中感悟真谛。他非常敬业,即使在病中也无时无刻不牵挂自己的工作,病未痊愈,又立即投身工作,投身创作。

三、对他影响很深的几个人

1、达章公——引导他读书,学习,开始走向艺术的殿堂,为他树立了良好的人生榜样,树立了正确的人生信条和价值观。

2、任伯年——奠定了他以后绘画创作的风格和主张。

3、黄震之——于贫困之时相助,使他有幸进入复旦学习,开始新的人生。

4、达仰先生——徐悲鸿在巴黎留学时的校外导师,是他绘画道路上起主要作用的一位导师,交给他许多绘画方法、技巧,细心的传授,使他的绘画技术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5、蒋碧薇——陪徐悲鸿度过了八年贫困的外国求学生涯,但她和徐悲鸿的思想追求很不一致,而且又无法包容理解他,便在张道藩的哄骗之下背叛了徐悲鸿,并作为张道藩的帮凶,不断地给徐悲鸿的精神、爱情、工作和生活制造各种羁绊。

6、廖静文——徐悲鸿最爱的妻子,两人相差27岁,但她不顾年龄的差距,外界的批判、阻挠,毅然决定和徐悲鸿在一起,她放弃在金陵女大的求学机会,帮助他工作,照顾、爱护、支持他,是他后半生的坚强后盾,她是一位贤内助。

7、张道藩——国民党反动派的头目,暗中勾搭蒋碧薇,一直在背后操纵破坏徐悲鸿的家庭,给他制造各种精神痛苦,同时也破坏他的工作,阻止他再次结婚以及威胁恐吓徐悲鸿。

   伟人虽已不再,但他的事迹和精神将被我们永记于心。“独持偏见,一意孤行。”这是徐悲鸿的坚持和信仰,我们新的一代人也要有自己的坚持、信仰和目标,愿我们都能从此书中学习到一些东西,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生命科学学院 李春红



《我们仨》

初识杨绛,是钱钟书无意间说给杨绛的一句话,“我不要儿子,我要女儿——只要一个,像你的。”十七八岁的年纪,在女孩小鹿乱撞的心中,大概这就是爱情最好的模样。也是这句“情话”,让我结识了杨绛先生,结识了《我们仨》。

《我们仨》,就同它温暖而饱含深意的名字一样。整本书读完,书中的内容与它的名字别无二致。我们俩老了,我们仨失散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没有彰显学识的引经据典和华丽的辞藻,如同一个邻家老奶奶在跟你平淡地讲述她的一生,平淡到像是在讲述别人的故事,字里行间细细体味,才能读出老人内心深处深深的爱和思念。

或许,你想成为一个怎么样的人?或许,你也想要这样的人生吗?

我很喜欢杨绛先生,她就是一株安静的茉莉花,平淡的容易被人忽视,却有自己最独特的香气。我很羡慕杨绛先生,我也想做一个这样恬淡的知识分子。有一个所爱的人,一个想要守护的家庭,和一两件怎样也割舍不下、愿意终生去做的事,这便是一个再好不过的人生。



“现在我们三个失散了,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这是一部含泪用心写就的书。我说不清楚这本书打动我的到底是哪一点,每次读到这里,心中总会有一种说不清楚的滋味,是亲情?是爱情?还是老人写这本书的用心和平和?我想,应该都有吧!

前年,杨绛先生去世了……那正是我读这本书的一年。

杨先生,从一个人,走成了两个人的绝世爱恋;从两个人,走成了三个人的温暖日常;从三个人,走成了一个人的从容传奇;从一个人,走成了我们仨的天堂相聚……(引自安娜老师)

一本好书可以涤荡我们的心灵,改变我们的心态,激起我们对人生的思考。我想成为怎么一个人?我该怎么样过自己的人生?今天,我把《 我们仨》推荐给大家,期待你们和它的相遇。

——生命科学学院 李亚慧



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

让我们一起静下心来

成就悦读人生


排版 | 梁乐乐  范宾朋

审核 | 李   娟 

出品 | 河南师范大学党委学工部 学生处

往期精彩✎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