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四成新生认为活着人生没有意义?其他90后怎么看?

2016-11-30 sunny xiao 精致小号 精致小号

近日,北京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副教授、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总督导徐凯文在一篇名为《北大四成新生认为活着人生没有意义,甚至已经放弃自己!》文章中分析指出:


一个现象近年来越来越突出——


非常优秀的年轻人,成长过程中没有明显创伤,生活优渥、个人条件优越,却感到内心空洞,找不到自己真正的想要,就像漂泊在茫茫大海上的孤岛一样,感觉不到生命的意义和活着的动力,甚至找不到自己。


北大一年级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30.4%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还有40.4%的学生认为活着人生没有意义,我现在活着只是按照别人的逻辑这样活下去而已,其中最极端的就是放弃自己。


这背后的根源到底是什么?物质越来越丰富,为什么精神世界却越来越贫乏和苍白?

文中通过大量心理咨询的案例总结出了现在大学生们遇到的一些问题,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一些身边的90后大学生们,对此有何看法?我们收到了一些回答和想法,在这里跟读者们讨论分享。

抱歉,我拒绝成为那四成认为人生没有意义的新生。

                        一个来自普通院校的大一新生

徐教授提出的问题1:

这些非常优秀的年轻人,成长过程中没有明显创伤,生活优渥、个人条件优越,却感到内心空洞,找不到自己真正的想要,就像漂泊在茫茫大海上的孤岛一样,感觉不到生命的意义和活着的动力,甚至找不到自己。

作为一个大一新生,我觉得很多新生找不到自己的更多的原因在于,初高中时家长老师以及外界对我们是否优秀的定义,就是学习的成绩好坏。就算你现在可能什么都不会做,但只要你成绩好,便能有更多机会。所以我们经常听到大人说的一句话是“你现在的任务就是把学习弄好,以后有的是机会弄别的,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这长期以来会导致我们心里的一种错觉,认为只要把学习做好,未来一切我们都将能掌握在手中,而不学习机会便不会出现在我们面前。

 

所以,当被这种教育思想洗脑后,大多数的人选择了只读书、考试,将成绩提高,因为这是家长和社会对我们所期望的,因为这比起做自己、做好的自己来的太简单!这样能轻易获得大家的赞赏,我又何必去反抗、去坚持做自己想做的事?否则,我留给别人的印象会是什么?贪玩?好动?当代社会对于让学生们做自己的压力太大了,所给予我们的风险太大了,导致大多数人只能选择默默地学习考试,缺少时间并且害怕去做自己喜欢的事,从而慢慢的丢失了自己。

 

我相信你一定跟我有着同样的感受,看到很多成年人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出彩,看见别人在舞台上球场里迎接着掌声,心中总会带有羡慕。也许会感慨着为什么上面的不是自己,如果当初坚持一下,舞台上的那个人,会不会是你?这个时候的感情流露代表着的便是你内心深处,最真实,最想要成为的自己。



问题2:

北大一年级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30.4%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义,请注意这是高考战场上,千军万马杀出来的赢家。还有40.4%的学生认为活着人生没有意义,我现在活着只是按照别人的逻辑这样活下去而已,其中最极端的就是放弃自己。

 所以我们回到一个非常终极的问题,人为什么要活着?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对于我们来说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作为一个19岁的青年,我觉得活着的意义在于感受世界。这个世界有太多太多是我不知道、接触不到的,世界对我的吸引力就在这。我永远不知道明天会是怎样的,会出现什么,会遇见什么,也许几十公里的地方就有一个故事、一处美景。世界太神奇,而我太好奇。


我想打球我想玩,当我玩累了,打出名堂了我便会走,去看看那些我想要、我没接触过的生活。其实我们可以选择用功读书提升自己的成绩去比赛去获奖,也可以选择不读书,去外面看看,这其实没有什么绝对的对错,对吗?生命不应该是单一的,生活也不应该是乏味的。


大学对于我们来说,不是为了摆脱高考,不是用来向他人炫耀,而是给了我们自己选择的权利,我们可以选择感兴趣的部门社团,我们可以选择去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我们有个真正去做自己的机会。


世界那么大,那么有趣,为什么要一直过着同样的生活?就像作为一个学生也一样必须要放暑假一样,所以永远不要有死板固定的生活。


问题3:

我们教育的最大成就,似乎就是学生做试卷,有句流行语:提高一分干掉千人。

你知道吗?我做心理咨询最大的挑战,就是怎么把同学这样的价值观扭回来——你周围的同学是你的敌人吗?他是你人生最大的财富啊!

徐教授说的这一点我特别有感触,“周围的同学是你的敌人吗?他是你人生最大的财富啊!”现代的教育确实让我们变成了这样,我认识无数个同学,他们平时在同学身边总是在玩在“说”自己多不学习,可在背后却默默的学习,这不就是敌对关系的套路吗?为了让对手降低警惕放松自己,从而来降低“对手”的竞争力。


如今的学校氛围大多已经变态了,每个努力学习的大多数都是孤独的,他们要承受着同学间的舆论,每次考试后无外乎会出现的这种话语“他这次考的那么好?是抄来的吧”,“呵,他真实的水平也就这样,上次只是运气好”,若他们在别人的视野里只看到了学习,那还会有“他也就只会学习,书呆子”,“除了学习外他一无是处”等种种声音。


这种氛围很奇怪,大多数人都在抵触学习,但却没有人能够拒绝它。大多数人都想去做自己,但却没有人有勇气去实现它。


他们跟我说北师珠不像是大学,我第一反应便是“放屁!”这里亚洲最美山谷大学,这里没有高的围墙和规矩没有监狱中的种种限制,这里有足够的机会足够的人来帮助你“做自己”,这里也足够的去包容你去帮助你,这不是大学?难得那种如同高中般的学校才是所谓的“大学”?



问题4:

精制的利己主义者是怎么培养出来的?如果让我回答这个问题,我想说的是,我们这些家长和老师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向我们学习,我们为了一个好的科研成果,有时候会数据作假;我们为了能够挣到钱,可以放弃自己的道德伦理底线;我们作为一个医生,可以收红包拿回扣;有些老师上课不讲知识点,下班时在辅导班里讲……

我们尊重自己吗?我们尊重自己的职业吗?我们有没有把自己的职业当作是一种使命和召唤,去体会其中的深切的含义?

确实,社会教给了我们太多的利己思想。北大让大部分人都可望不可即,我来自一个很普通的高中,老师们上课算是半放弃我们这些“无望的学生”,很多的知识点不讲,私下让学生交钱上他的课,考试出只有他私下上课才交过的难题偏题。不知道何时开始,我们也学会了思考事情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如果别人请求我们帮助,我们第一时间思考的是他的交情对我们的好处,值不值得我们的帮助。


填报志愿时也如此,每个学校的金融学专业都被挤爆,我也不例外。我就读于金融数学专业,每个人都争着想和钱打交道,老师家长们总是在说“上大学要去交际认识更多的人,为你所用”,“这个专业以后出来才能赚得到钱”。那诗和远方呢?醒醒吧!在这个利己的世界里,有的只是钱和套路。


上大学后,我当过一段时间的学生活动负责人,见过很多个活动负责人,老实说我们大部分人都没有尊重自己的身份,都没有感受到社会的使命感(我说的是大部分)。社会在教我们如何利己,如何去达成目标,因而忽略了一个身份的含义,一个身为负责人的含义。人们在工作中想着怎么能从中抽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如何最大化地利用别人降低自己的工作强度。归结起来很多的人都不能了解到一个身份背后的含义,不能体会到一个工作背后的责任。然而现代教育教给我们难道不应该是如何去发现和成就更好的我,履行社会的责任吗?


踏入社会,我们这些被一路培养成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开始在社会上碰壁。现实变得骨感,理想变得模糊,这就是社会打算要让我们学习的,在学校里不曾学到的东西。同时面对着社会对90后的各种不解和埋怨,我们还得自己担负社会对于这一代人的期望感。可是这种从天而降的使命真的可以在一夜之间被接受吗?





也许,这只是一个普通的90后的自白,也许有他的道理,也许没有完全的代表性。可是我们作为社会的一分子,都应该正视新一代的成长,大的环境也许很难一天改变,然而我们可以用更多的理解和支持,鼓励和帮助,去推动他们的健康成长。否则在不久的将来,00后,10后也会面对同样的问题


-End-


往期热读:

如果你拥有她那样的学历和才华,你会做什么?

科学大师出自何方?来看看“两弹一星”元勋们的母校吧!

旧上海滩三大亨,三种人生结局,处世之道还是要学杜月笙

先做好自己,再做好妈妈

想让孩子敬佩你吗?那就来做运动型父母吧,做孩子的第一任体育老师!

11张图让你快速了解聪明父母和普通父母的区别在哪里?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我们,

一起谈生活,看远方:)

冰酒——来自冰雪世界的佳酿,葡萄酒中的王者。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海伦的加国特产店”看看。产自尼亚加拉半岛的加拿大冰酒,世界上最优质的冰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