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17年4月8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清明特稿】永远的纯真:怀念我的奶奶许燕吉

2017-04-03 魏彤飏 精致小号

编前语  

3月21日,我们发布的原创文章,《她是著名作家、学者的女儿,却嫁给了目不识丁的陕西农民》,引起强烈反响,短短几天,阅读量达到163,转载75次,点赞24174个,粉丝和读者留言达1408个。因为这篇文章,我们有幸和许燕吉的家人取得联系。清明节来临,我们更加怀念善良可敬的许燕吉老人。经作者同意,我们在此发表许老的孙女魏彤飏撰写的思念奶奶的文章,再次表达我们对落花生女儿的深深缅怀和敬意。感谢许燕吉的家人为本文提供了很多珍贵的照片。其它公众号若需转载,请联系精致小号获得授权。


奶奶留给我最后的模样,是安静地睡去,脸上平和、从容,像是天真的孩童。也就是从那一刻起,我从心底不得不接受这样的事实:奶奶不会再醒来了。那一天是2014年1月13日,奶奶81周岁生日。


许燕吉


奶奶虽然离去了,可是我觉得她还和我在一起。那些和奶奶在一起的日子,一点一滴,都清晰地印在我的记忆里。特别是在省农科院幼儿园的三年,更是我童年记忆中最难忘的时光。


开始,爷爷和奶奶轮流接送我上下幼儿园。等上了大班,奶奶就不再送我,而是让我和住在隔壁单元楼的小女孩结伴去。独立,是奶奶给我的启蒙第一课。在家里,所有的事情都必须由我自己来。奶奶要求我睡前把衣服叠好,按顺序放在床头的凳子上,早上可以快速穿衣。此外,奶奶还教过我织毛衣!在幼儿园看到老师织毛衣,我回家一说,奶奶拿出毛线衣针,仔细地演示给我看。在奶奶的指导下,我还真的织出了一小段长方形。

幼年的作者与奶奶许燕吉、爷爷魏振德在一起


上学以后,奶奶就更注重培养我独立做事的能力。那是2003年夏天,我们一家回陕西探亲,奶奶先去舅爷爷家,爸爸要最后到,所以只能由我陪爷爷坐飞机。说实话,我心里很发怵,很紧张,因为我和爷爷都是第一次坐飞机,况且爷爷已经是80岁高龄的老人了。我行吗?奶奶显然看出了我的胆怯,就鼓励我说,这么大的人了,这点儿小事还做不好吗?不会就问人,不要怕。于是我鼓足勇气和爷爷出发了。一路上很顺利。出了咸阳机场,我选了一个我认为“长得最像好人”的出租车司机,加上爷爷的一口标准陕西话,这下我彻底放心了:不会挨宰了!到家后,奶奶已在门口等我们了。她笑着说:“看,很简单吧!”


现在想想,当时的情况也并非那么简单,因为那时候手机还不像现在这么普及,我和爷爷路上没有任何通讯工具。虽然一路上有不少小忐忑,可我还是顺利完成了奶奶交给的任务,圆了爷爷坐飞机的心愿,从此自信心大增,不再害怕一个人做事情。可以说,是奶奶一直在背后推动着我成长。


奶奶是个非常随和的人。回到陕西官村,她和那里的乡亲们完全没有生分和隔膜,彼此亲热得很。到各家串门,坐下一聊就是好几个小时,操着一口流利的陕西话,谁也看不出她不是当地人。奶奶还主动提出到高家庄去看看,她告诉我,爷爷小时候在那里当过长工。


奶奶对爷爷的事情很上心,她曾主动帮爷爷修家谱,一边和爷爷回忆,一边在纸上记录,记了满满一大张。我坐在旁边,像听天书一样,感觉修家谱是件很神奇的事情。

少年时的作者与奶奶在一起


奶奶的自来熟,体现在和任何人的交往中。菜贩、营业员、推销员、路人,她都能很快熟络起来,一谈就停不下来。妈妈担心奶奶上当受骗,提醒她说话要注意,不要透露太多个人信息。奶奶就说:“别把人都想那么坏!” 奶奶就是这样,认为世界上的人都是好人,都和她一样善良,在经受过人性中那么多丑恶、贪婪、自私,自己的人生被割得七零八落后,她善良的秉性依然没有改变。奶奶的忘年交胡剑明先生曾对奶奶这样感叹道:“您真的像一汪清泉!”


在我的印象中,奶奶几乎没有流过泪。谈及那些痛苦的往事,她就像在说别人的事,语气平静得不带一丝波澜。小时候,奶奶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个女超人,什么事都会做,永远没有脆弱、求助的时候。我若为什么事哭了,也会被奶奶取笑一番。


幼儿园大班期间,我一星期回城里一次,和爸爸妈妈过周末。一天晚上,我已经躺下睡了,爸爸妈妈居然提着西瓜来了,喊我起来吃西瓜。吃完后,妈妈开玩笑问:“要不要跟我们回去?”我心里很想,但第二天还要上幼儿园,肯定是不可能的。他们走后,我回到床上,咬住被角哭了。我不敢让奶奶知道,只能独自消化那属于5岁孩子的忧伤。我在农科院过得很好,但这种小孩子对父母的依恋是特殊的。尽管现在想起来有些可笑,但那确实是我人生第一次体会到离别的悲伤。后来离家去厦门上大学,和父母分别时总有些感伤,我的这些小情绪也时不时被奶奶拿出来津津乐道一番。奶奶心宽,在她看来,没有什么天大的事儿,哭是最没用的。

回想起来,奶奶的教育方式和太太周俟松(编者注:许地山夫人)有很多相似之处。她们都很理性,很少感情用事,对孩子也一贯严格要求。奶奶告诉我,我1岁多时有次吃橘子,把橘子皮扔了一地,太太很严肃地指着地要我捡起来,我一块一块慢慢地捡了。事后太太惊奇地说:“嘿,她居然听懂了!”1994年亚运会期间,省文史馆安排太太到钟山宾馆疗养,4岁的我也跟着去了,白天一起坐床上看比赛。太太那时已94岁,卧床不能行动,有事就唤我,让我帮她倒尿盆。奶奶和太太一样,通过一点一滴的小事,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滋养着我,教育着我。



奶奶虽然很少流露出感性的一面,但我常常能感受到她的温情。8岁时我得了流行性腮腺炎,妈妈到医院开了药膏,还用了土方:仙人掌切片敷脸,可还是老发烧。奶奶摸我的脚冰凉,赶紧兑了一大盆热水,要给我烫脚,促进血液流通顺畅。水特别热,我受不了烫,直往外躲,奶奶稳住我的脚,连连安抚道:“烫完就好了。”烫完脚后,果然烧退了,症状也减轻许多。


有一天我刚洗完头,奶奶冲我招手:“来,给你吹吹。”她拿出一个老式吹风筒,真是件古董,有十几年了,不锈钢外壳,样式和现在差很多,居然还能用。我坐在小板凳上,奶奶用手轻轻拨弄着我的头发,力度轻柔,听着嗡嗡的风声,我舒服得都要睡着了。


有时候,我真希望时间能倒流回那一刻,让奶奶再给我吹吹头发。


奶奶在自传中称自己没有艺术细胞,其实在我看来,奶奶还是多才多艺的。她会唱很多老歌,还包括外文歌曲,尽管不甚专业,但配合她细细的嗓音,听起来别有一番韵味。前几年春晚有一首歌《风吹麦浪》流行一时,奶奶听了特别喜欢,把歌词抄在稿纸上,注了简谱,没事儿就哼唱两句。


我第一次知道《雷雨》,是在电视里看到奶奶的节目,其中有一段她同学的回忆,讲到奶奶在狱中会扮演周朴园。之后初中语文课上讲到《雷雨》,我惊奇地发现,成日笑哈哈的奶奶,和那个伪善、残酷的资本家老爷,居然能演到一块儿去!



奶奶幼时在香港学过钢琴,后来经历了丧父、战乱等一系列波折,始终没有机会再捡起来。我出生时,医生说:“这小孩手指长,可以去学钢琴。”奶奶听了比谁都高兴。6岁时,家里买了一架钢琴,我兴奋得叮叮咚咚地敲起来,奶奶在一旁微笑地看着我。妈妈说,让奶奶来给你当老师吧。随着逐年的学习,我会弹的曲子越来越多,妈妈说,现在飏飏可以做奶奶的老师了。我记得曾和奶奶合奏过一首简单的外国曲子。现在想来,奶奶在弹琴的时候,会有淡淡的哀伤浮上心头吧。


奶奶还有个爱好:做数独。她把报纸上每期的智力问答留好,专门做上面的数独游戏。后来,她拿我以前不用的练习本,裁成一个个小正方形块,画好格子,把题目抄上去再做。日积月累,竟攒下了十几本。奶奶笑称,这是防止得老年痴呆的。省人民医院有次征集志愿者,奶奶去测试了,回来说:“医生说我不合格,不符合痴呆标准!”原来,医生给10个纸片,上面分别写10个词语,让看一遍后复述,规定说出不超过6个算合格。奶奶讲出了7个,被退回来了。奶奶每每说给我们听,都引得大家哈哈大笑。奶奶就是这样童心未泯,喜欢探索新事物,每一天都要过得有意义。

全家福


奶奶兴趣广泛,闲来会研究厨艺。她会做一些平常很少吃、甚至有些奇特的食品。小时候在农科院,奶奶经常买一些牛肝,煮熟了放盘子里,我时不时就去拿一块,一会儿就吃光了。我长大后,奶奶也做过,还是熟悉的味道。牛肝基本属于被遗忘的食材,周围很少有人吃,我倒吃得津津有味。


创新精神同样被奶奶在厨房发挥得淋漓尽致,我的10岁生日蛋糕,就是奶奶亲手做的。那其实算是一大块“发糕”,由蒸锅制成,点缀了葡萄干,插了蜡烛。爸爸40岁时,奶奶如法炮制了一个,不同的是用果酱写了“不惑”二字,表明对爸爸的祝福和期望。奶奶自制的“大发糕”,无奶油低热量,不含反式脂肪酸,实在健康极了,味道也很不错。此外,奶奶还做过腊八粥、咖喱饭、沙拉等等,种类繁多,中式、西式均有涉猎,基本都是自己琢磨出来的。有一阵奶奶老惦记着吃匹萨,我拿了工资后带她去店里吃了一回,奶奶得出的结论是:洋玩意儿都是骗人的。

作者与奶奶在一起


一直以来,奶奶身体都很好,喜欢游山玩水,不习惯别人的帮助。可是渐渐的,奶奶一天天消瘦,精神大不如从前,走路也慢了许多。我看着奶奶像一个虚弱的孩子,越来越依赖我们,不再东奔西跑,不再神采飞扬,连话也说得少了。自从2013年10月中旬在北京参加完《我是落花生的女儿》新书与读者媒体见面会回来后,奶奶的健康便每况愈下。尽管如此,她还是抓紧时间处理一些事情,给热心读者签字、回信。五中“许地山班”的老师同学们来拜访,她也热情接待。12月20日检查后立即住院。住院期间,她怕护工喂饭等的时间长,口里的食物还没咽下去,就马上张开嘴。同病房的患者半夜疼得大声叫喊,奶奶疼起来直冒冷汗的时候,只是咬紧牙关,使劲忍着,不发出一点儿声音。我看着难过,让奶奶别硬撑着,她盯着我,眼神述说着我难以承受的伤痛。那时她已没有力气发出声音,靠输液维持营养,手被吊针打得肿起老高。

病中的许燕吉


患病住院期间,每天都有她的同学、老同事来探望,南京市的台胞也纷纷前来,外地的同学几乎天天打电话询问病情。刚住院时,奶奶笑着对李顺典会长说:“检查出的是骨癌,我都80多岁了,是高龄啦,没什么可怕的,呵呵呵。”我明白,奶奶永远不愿意他人为自己挂念。1月8日,省台联蔡宪沙会长和她的同事们看着奶奶无助的神情,潸然泪下。是的,人们印象中的奶奶永远是乐观和坚韧不拔的。


1月12日,我们和西安、武汉、重庆的亲戚,一起给奶奶提前庆祝生日,那天,奶奶状态略有好转,眼珠转动着,表示她认得每一个人,还吃了点儿火龙果。第2天晚上,仪器显示脉氧急剧下降,血压也慢慢没有了,21点25分,奶奶离开了。那天是奶奶81周岁生日的当天,奶奶坚持着,见到所有的亲人,过完最看重的生日,到去世那天,都没有麻烦别人。


从确诊骨癌到奶奶离世,只有短短的24天。奶奶2008年就自己去红十字会办好了遗体捐献手续,1月13日当晚,我们向奶奶三鞠躬后,遗体捐献志友中心把奶奶接走了。家中设了灵堂,照片选用了在我钢琴前坐着的一张,映着满屋的鲜花,奶奶的笑容特别灿烂、真实,好像她就坐在对面一样。奶奶三女中的同学王煦仁奶奶,满头白发,立在遗像前泣不成声,哭得伏在同伴的肩上。行动不便的陆渝蓉奶奶和她90岁高龄的先生送来挽联,一边哀悼一边哭诉着什么。五中陈瑜书记、郭子奇、张兵副校长一行送来花篮和慰问金,省市台联台盟领导胡有清、蔡宪沙、邹振球和省农科院有关负责人前来吊唁慰问。舅爷爷周苓仲亲笔题写了挽联:“曾经风高浪急历千苦,依然心平气和对全生”,横批“豁达君子”。奶奶的那位忘年交,送来了一幅挽联,“苦经百年麻花事,依旧乐观对世情”。二者不谋而合,的确是对奶奶一生的高度概括。

祭奠

关于《我是落花生的女儿》,奶奶自己原本取的名字是《麻花人生》,在《南京台联通讯》连载了一段时间,台胞和统战系统干部特别爱看,都希望看到完整的故事。起初问了好几家出版社,编辑很愿意,但迫于上面审核的压力,没有一家敢接手。最后经推荐,和北京的中南博集天卷文化传媒公司接洽,经历了一系列辛苦的过程,2013年国庆前夕,书出版了。


看过书的人,都佩服奶奶惊人的记忆力,很多事的细节,奶奶刻画得清清楚楚。所有的文字,都是奶奶亲自在废纸上写的,后来誊抄在了稿纸上。奶奶曾经说,大不了我自己出钱出版。她的初衷只是送给周围朋友看看,谁也没有想到,书的影响力大大超过预期。一位作家来信说,演员林青霞拿到了书,很喜欢,希望奶奶为她签名。2013新浪中国好书榜的年度十大好书,《我是落花生的女儿》入选了。本来1月8日奶奶要去北京领奖,但那时她的身体状况已经不允许出行。2014新年的第一天,我和爸爸帮奶奶录制了一段视频,送给读者。奶奶那天有些累,但还是坚持着把话说完。8日晚,出版社的编辑周显亮先生,领完奖后立刻赶来南京,把奖牌和证书给奶奶看。奶奶躺在床上,努力挤出了笑容,那时她已经无法说话了。


许燕吉与父亲、母亲和哥哥在香港


重读自传,有时我很难想象,奶奶怎样经历了战火、动荡、灾难,顽强地生存下来,乐观地生活着。她的心中没有怨恨,把受过的所有痛苦,都化成大度、包容、善良与纯真的爱,滋润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奶奶的世界,是一汪纯净的水,她用一颗赤子之心,诚实对待自己,也毫无保留地奉献他人。她的简单,她的博爱,她悲怜天下的情怀,让每一个接触过她的人,都感慨万分。奶奶陪伴了我24年,在我犯错误的时候及时纠正,在我迷茫的时候指点迷津,在我取得成绩时由衷地为我高兴,更给予了我无私、温暖、独一无二的亲情。想起过往,我总是忍不住落下泪水。



和奶奶的回忆有太多太多,感觉永远也说不完。奶奶离去后,我的心里像空掉了一大块。坐在书桌前,奶奶的手表还挂在小兔子储蓄罐上,堆满的书籍、纸张上有奶奶的字迹。


一切都是原来的模样。书桌右边放着两个相框,其中一个夹了我的两张一寸小照,另一张是我们为奶奶拍的照片,奶奶坐在书桌前,侧着身看我,脸上依旧是纯真的笑容……


-END-

附 百万量阅读热文:

她是著名作家、学者的女儿,却嫁给了目不识丁的陕西农民


精致小号

长按二维码关注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