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17年5月10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时隔千年,两个同名君主一个开国,一个末代守城,是巧合吗?

2017-05-07 雨潇潇 精致小号


外地人看一座城市的时候,感兴趣的是异国情调或美景。而对当地人来说,其联系始终掺杂着回忆。

——奥尔罕·帕慕克《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回忆》


奥尔罕是200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这话,有道理,又没道理。


说有道理,是因为伊斯坦布尔这座城市,对于我们东方人来说,确实充满了异域的情调和美丽。异域的清真寺建筑,有高大而富丽堂皇的穹顶;异域的皇宫内墙,贴着一片片花纹美丽绝伦的瓷砖;异域的面孔,各个高鼻梁大眼睛,有西方人的轮廓,又不失东方人的神韵;异域的美食,土耳其烤肉卷饼,肥而不腻,拿在手里有种特别厚实的满足感。这所有的异域情调,给这座处于欧亚大陆交界点的城市,增添了无穷魅力。


说没道理,因为并不仅仅是土耳其人,掺杂着回忆。那一段历史,是所有感叹这些异域之美的人共同的回忆,因为那段故事,神奇中带着必然,澎湃中带着无奈,那历史的车轮霍霍向前推进,碾压着所有曾经的华丽,颓废和奄奄一息的富贵。


现在坐落在伊斯坦布尔土地上的土耳其共和国,建国不过90多年。而土耳其人作为主人入主伊斯坦布尔,如今已是第564个年头了。那时候,这片土地有另一个同样威严的名字,叫君士坦丁堡。

拜占庭帝国,曾经作为荣耀和骄傲的象征,统治了以君士坦丁堡为都城的这块宝地,长达千年之久(395-1453,又称东罗马帝国)。1453年,随着土耳其人的步步逼近,这座固若金汤的城市在两个月内被迫易主。土耳其人为何有如此强大的力量,可以将千年古城易旗换主?其中缘由,可感可叹。


时机成熟——东摇西坠的拜占庭

1453年前的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已是被东西方共同觊觎已久的宝地一块。地处亚欧大陆交界处,君士坦丁堡早在唐朝时期,便是丝绸之路北线的必经之地。千百年来,各路商人熙来攘往,热闹无比,这里居住着威尼斯人,希腊人和热亚那人等来自不同地区的各色人等。往来通商和人口行走驻留,像流动的血液一样,给这座城市带来了活力和生机,也同时积聚着金钱和欲望。东西方各国都对此地心生向往,因为帝王君主们知道,只要能控制这个要扼之地,便掌握了至上的地理优势,和源源不断的财富。


而此时,经历了青壮年的拜占庭,在千年的繁荣之后渐渐出现了颓势。面对着东西两边的旁敲侧打,以及由于人群混杂而不断产生的宗教信仰矛盾冲突,这座昔日荣光的帝国,显现出了迟暮的痕迹。拉丁帝国的复辟势力跃跃欲试,斯拉夫王族们觊觎拜占庭皇帝的头衔,宗教纷争不断;东方的土耳其人也在近百年的摸爬滚打中渐渐强大起来,拜占庭一度险些被塞尔维亚王国吞并。


彼时约翰八世掌管下的拜占庭,外有东西方强敌虎视眈眈,内有王室贵族争权夺利,他面对纷繁复杂的局势,已感回天无力。他尽可能地利用仅存的智慧周旋于西方帝国世界的贵族当中,跟东部崛起的奥斯曼土耳其斡旋于软硬之间,并精打细算地利用所剩不多的财政资金修正了首都的城墙。约翰八世在1448年驾崩时,留下的已是一个衰象重重的拜占庭。1449年,约翰的三弟君士坦丁加冕登基时,并不会想到自己会是拜占庭的最后一任大帝吧。



天意还是巧合——送给敌人的大炮

君士坦丁堡三面环水路,一面环陆地,加上围在整个城市周围的城墙,这天然的地理优越性,使得这座城市绝不是唾手可得的软柿子。早先几次土耳其对拜占庭已有过几次围攻,都以失败告终。因为前几次多从陆路进攻,君士坦丁堡可以顺利地从海上获得补给和增援。1452年,土耳其苏丹默罕默德二世对自己的大维齐(首相)哈里尔说道:我想要得到的只有一物,那就是君士坦丁堡!看来这位苏丹已是决心满满,志在必得了。他组建了一支庞大的海上舰队,准备在陆地和海上双管齐下。


当时的君士坦丁堡,陆路上的城墙格外坚固:最外面的外壕深10米,宽20米;第一道城墙高2米(要知道在水面上,攀爬2米的高强也是相当有难度);第二道城墙高10米连着14米堡垒(相当于5层楼高),墙顶是锯齿形城墙,非常便于攻守。第三道是高达15米,连着20米高的堡垒的大城墙。由此可见,易守难攻可不是随便说说。



1452年夏,一名叫乌尔班的匈牙利工程师来到君士坦丁堡,向皇帝推销他设计的火炮。不幸的是,君士坦丁大帝并没有接纳这位工程师。至于原因,说法不一。一传当时拜占庭的财政情况实在捉襟见肘,付不出给工程师的薪水,也无法提供相应的原材料。二传君士坦丁大帝,面对即将开展的局势虽然紧张,却也是信心十分足,毕竟那坚固的城墙攻打起来可不那么容易。于是,乌尔班拿着他的图纸找到了穆罕默德二世,这位有眼光的君主立刻以高薪聘请了乌尔班,全力支持他造出了乌尔班大炮。当第一声炮响,重达500kg的炮弹震落在城墙上时,君士坦丁大帝有没有被自己咬了下舌头的感觉呢?


脑洞大开的陆地上行船

城墙又高又坚固,乌尔班大炮虽然威猛,却并不迅速。打出一炮,要冷却三小时才能发第二弹,这给了城墙内的军民一家齐劳动的大好机会,大家赶紧修补城墙,你边拆我边修,看谁能拼!


陆地不顺利,考虑海上进攻!可是海上的攻势也同样困难重重,土耳其军队并不擅长水上作战,加上炮攻也需要稳固的地基,海上进行并不现实。此时,土耳其军队发现金角湾沿岸的城墙比较薄弱,可是拜占庭军队早就在金角湾拉起了铁链,防止敌人的船只驶入。穆罕默德二世愤怒无比,他怀着志在必得的决心和意志,当机立断:既然船只越过不了海上的铁链,那么就从陆地上绕过去!真不愧是君主天子,绝不向任何困难低头。于是,佩拉的陆地上便出现了一只庞大的船队,巨大的原木捆绑在船只地部,由公牛死拉硬拽,攀山越岭,绕到了金角湾铁链对岸。越过了海峡,又开始攻打城墙!



地道战早期版本同台上演

那边金角湾继续攻城,这边的土耳其陆军想到了挖掘地道突破城墙的方法。他们侦查地形,从最可能突破的地方开始挖。城墙内的拜占庭军队立即得到了这个情报,很快找到了一名工程师格兰特。格兰特对付土耳其地道军的方法,跟我们小时候看过的地道战有高度相似的场景。他指挥部队用火烧(因为地道是由木质架支撑),用浓烟熏,用水灌……套路就是这些,思路简单又实用。墙外的土耳其军队又被挡在了外面,气得直跳脚。


最后的一战,拜占庭输在了一扇诡异的小门

将近两个月的拉锯战,拥有10万大军的土耳其,快要将君士坦丁堡这座大树连根拔起,而当时拜占庭内的军队还不足7000人,足见这座城池的易守难攻。


土耳其苏丹先后派遣了四支部队进行最后的攻城。守城的拜占庭军队誓死抵抗,双方到了白热化的阶段。就在城内的守军认为城外攻势减弱的时候,有一处城楼下的一个偏门被开启,并引起了土耳其人的注意,从这条入口直冲进城台。不久后,城内便插上了土耳其国旗,拜占庭子民们尚未反应过来,就不得不开始接受这个事实。


关于这扇小门,有人说是拜占庭守军在回城内时疏忽忘了关,也有人猜测是被人蓄意打开。无论怎样,这历史的车轮碾压着这道小门打开的缝隙,给这片土地翻到了新的一页。拜占庭这个由君士坦丁大帝建立的帝国,在一个同样叫君士坦丁大帝的手中结束。由于拜占庭的灭亡,君士坦丁堡的陷落,这座古城被土耳其人把持,直接削弱了亚欧大陆的通商环境,进而导致了欧洲航海大时代的来临。同时期拜占庭的学者西逃意大利,带走了许多古罗马古希腊的典籍,奠定了文艺复兴的基础。


也许那扇小门,就是偶然中的必然,它就像可以撬动地球的杠杆支点,虽然本身不具备力量,却能使无穷的力量汇集,而成为掩埋拜占庭这个千年帝国的最后一抔土。


这扇小门早在1453就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如今,它是否还有残存,能有幸注视着这个异域而又美丽的城市呢?

-END-

往期热读:

李白和杜甫这对好基友,是如何炼成的?

《人民的名义》中,哪个男人是女人心中的理想老公?

终身未嫁,却写出最著名的爱情小说,她的婚恋观,你敢信吗?


精致小号

长按二维码关注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