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看完毛泽东和《人民日报》在抗美援朝期间的默契配合,你给当前的中印边界对峙“嘴炮”打几分?

2017-08-24 枫叶君 精致小号

对于当前中印边界锡金段长达两个月的对峙,可以用两个字来描述:胶着,如果要再加上两个字,那就是纠结。事情到底会往哪个方向发展?人们各有分析。但是,就已经发生的情况来看,当前的状况很像电视剧《白鹿原》中交农起事中的三声铳子响。


中国边防部队与印度士兵在洞朗地区对峙


在小说中,陈忠实只给了这个情节短短一句话:这当儿村里传来三声惊天动地的铳响,临近村子也连续响起铳子的轰鸣。可是到了剧中,内容就丰富多了:鹿三传白嘉轩的话,让大家直接起事,可村民非要等三声铳子响。一声,两声——,大家急急地等,可第三声铳子说死也不响。最后,还是响了,不过不是因为白嘉轩,而是鹿子麟老爹的烟袋无意中把铳子点着了。



回到中印边界对峙。自印度和中国在洞朗顶上牛以来,中国人都表现出极大的关心,大家特别在乎政府的表态,以及官媒的声音。随着中方音调的提高,终于在8月3日迎来了一次井喷式的高潮:24小时之内,新华社、解放军报、外交部、国防部、中国驻印度大使馆及人民日报六大机构同时开火,将谴责调门提高到自对峙发生以来的最高点。很多网友惊呼:最后通牒要来了!


显然,大家在等第三声铳子响。熟悉中国外交警告术语的人都明白,这第三声铳子响,就是《人民日报》那句著名的“勿谓言之不预也”。 在1962年中印边境冲突前、1969年中苏珍宝岛事件前、1979年对越自卫反战前,中国都使用过这一警告模式。这句话说完,动武就是不二选择了。



需要澄清的是,大家并不喜好战争,只是当和平手段用尽,需要用武力来做最后解决的时候,人们的情绪需要一个连贯性的引导。就像原上的铳子响,如果不起事,那就好好把铳子挂起来,一声也不要响;如果要起事,就要三声号令,只响过两声,而迟迟等不来第三声,那大家就难免产生疑惑。按照鹿三们的逻辑,如果第三声没了,那前两声所为何来?


人们有这样一种感觉,那就是六大机构的密集表态似乎没有震住印度。


国防部发言人任国强警告印度不要一意孤行


不过,22日,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例行记者招待会上再次表示,印度非法越界性质恶劣,中方已经仁至义尽。这让很多人又有了期待,认为这是“勿谓言之不预也”前的最 38 39336 38 15262 0 0 3732 0 0:00:10 0:00:04 0:00:06 3733后警告,但是也有人认为,这还是延续之前的嘴炮,并无实质意义。


意大利著名历史学家克罗齐有一句名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人们对这句话有不同解读。关于这个命题,复旦大学历史学教授李剑鸣的一段话很有深意:人之所以要保存关于过去的集体记忆,不是想让过去照原样留传下来,而是着眼于过去对于当前和未来的意义。


建国以来,中国曾与周边国家有过几次战事,规模最大的当属抗美援朝。如果单从战前形势的严峻程度、对手的强大以及战争规模来说,当前中印边界对峙和朝鲜战争不在一个层次上,但是,如果从处理危机和战前准备的技巧上来说,两者不仅可以进行比较,并且能从比较中得出有益的启发。


1950年6月25日,金日成的军队进攻南方,朝鲜战争爆发。据毛泽东的翻译师哲回忆,战争爆发时,毛泽东事先并未得到消息。但是,由于金日成在5月曾秘密访问北京,所以,毛泽东知道金日成决意对南方的大韩民国开战。毛泽东认为,此时打仗时机不好。不过,既然战争已经爆发,毛泽东便开始考虑如何应对来自朝鲜半岛的威胁。


6月27日,《人民日报》在头版用三分之二篇幅报道朝鲜战争消息,并配发社论《朝鲜人民为击退进犯者而奋斗》。由于金日成为掩饰自己发动战争的真相,通过广播说,李承晚的军队越过三八线向人民军进攻,以至于那时的中国人都相信,是南朝鲜军队入侵北方。


战争爆发一个周后,即7月1日,由驻日本九州的美军第24步兵师第21步兵团第1营的两个连组成的史密斯特遣队经空运抵达釜山附近机场。这是战时首支美军地面部队进入朝鲜半岛。在得知美军介入朝鲜战争后,毛泽东决定在东北集结9个师,以备在人民军被打败后,迅速派部队进入朝鲜。7月7日,集结到鸭绿江边的各部队组成东北边防军。


在毛泽东调兵遣将以应对半岛不测时,《人民日报》也在进行着自己的任务。社长范长江和总编辑邓拓经仔细商议,并报中央批准,决定派记者部主任李庄入朝,报道朝鲜战争的最新进展。李庄到达朝鲜后,从北往南一路冒着炮火采访,连续发回15篇报道,从各个方面介绍朝鲜战争的最新情况。


9月15日,美军在仁川登陆,朝鲜战争出现逆转,朝鲜人民军被拦腰截断,形势对北方极为不利。从9月中旬到10月中旬,《人民日报》对战况报道明显减少,中国政府和人民反对半岛战争扩大化的报道逐渐增多。可以认为,这是政府透过官媒,直接向国际社会表明中国对朝鲜战事的关切态度。


1950年9月15日早6时30分,美国海军陆战队第1师先头部队在仁川西部月尾岛”绿滩“登陆


登陆仁川的美军在滩涂上卸下大量作战物资


1950年10月,从中国安东(今丹东)可见鸭绿江对岸的朝鲜新义州市浓烟滚滚


与此同时,入朝作战也在缜密进行。10月8日,中央作出出兵朝鲜的决定,毛泽东签署《给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命令》:“为了援助朝鲜人民解放战争,反对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们的进攻,借以保卫朝鲜人民、中国人民及东方各国人民的利益,着将东北边防军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迅即向朝鲜境内出动,协同朝鲜同志向侵略者作战并争取光荣的胜利。


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2军等先头部队在司令员彭德怀率领下,于辑安、安东、河口等多处地点秘密渡过鸭绿江进入朝鲜境内。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渡过鸭绿江入朝作战


然而,就在志愿军已经出兵朝鲜的情况下,《人民日报》有关这些方面的报道却呈现为零。与此同时,朝鲜战况更少了,社会各界要求抗击美国入侵朝鲜的呼声成为报道主体。很显然,这是官媒为配合出兵朝鲜所作的舆论准备。


据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记载,在志愿军入朝当天,毛泽东曾致电志愿军领导和有关部门,关于志愿军入朝参战一事,“在目前几个月内,只做不说,不将此事在报纸上做任何公开宣传,仅使党内高级领导干部知道此事。”这表明,在入朝作战初期,毛泽东认为缩小知情范围有利于军事部署和作战的进行。


此时,《人民日报》关于朝鲜战争的报道,仍主要集中在民气的凝聚,报上的各类报道仍以中国人民反对美国军事干预朝鲜为主,绝大多数普通民众对志愿军已经入朝仍一无所知。


各地群众纷纷举行游行,声援朝鲜


1950年10月25日,志愿军打响入朝后第一次战役,第40军第118师在北镇向联合国军发起突袭,只用一个小时便夺回温井,这一天被定为“抗美援朝纪念日”。同时,志愿军在宁边、熙川、古场洞等地向联合国军猛攻。11月2日,志愿军攻克云山。3日,侧翼遭到严重威胁的西线联合国军开始全线撤退。由于联合国军并没得到中国军队入朝的任何消息,在遭遇志愿军后被打得措手不及,全面被逼退至清川江以南地区。


至此,联合国军企图在感恩节前占领全朝鲜的计划破产。第一次战役以志愿军的全面胜利结束,共歼灭联合国军15000余人。


志愿军向联合国军阵地发起冲锋


坚守在上甘岭阵地上的志愿军一部


向南溃逃的美军被志愿军俘虏


当志愿军与联合国军在朝鲜激烈交战的时候,中国老百姓还在谈论如何支持朝鲜的事。10月27日,毛泽东电告彭德怀:“暂时不宜发表作战新闻,待战役告一段落再发表为宜。”显然,毛泽东这时还不想让国人知道,志愿军已经与联合国军在朝鲜开打了。 


11月3日,即第一次战役接近尾声时,毛泽东看到天津《进步日报》刊登了北京大学三百多位教师联名致毛泽东的信,表示愿意尽全部力量支援朝鲜,为保卫国家而战,便指示胡乔木:“北京《人民日报》及《光明日报》似亦可以发表,请酌办。”。第二天,该公开信刊登在《人民日报》1版。随后两天,《人民日报》关于朝鲜战况的报道明显增多。


此时,《人民日报》关于朝鲜局势和中国政府立场的社论写就,由社长范长江亲自签字送毛泽东审阅。11月5日,即第一次战役结束当天,毛泽东将社论审阅定稿,题目改为《为什么我们对美国侵略朝鲜不能置之不理?》。6日,《人民日报》在1版左侧显著位置刊登了这篇社论,正式向中国人民以及全世界表明了中国政府对朝鲜战争的立场。


1950年10月6日,《人民日报》就中国政府对朝鲜局势立场发表社论


从这一天开始,《人民日报》对抗美援朝开始公开报道。8日,《人民日报》1版头条位置首次出现“新华社朝鲜北部某地电讯”字样,标题为《在中国人民支援部队参加下,朝人民军获重要胜利,十一天歼敌六千收复广大地区》。


从毛泽东和《人民日报》在朝鲜战争爆发前夕的互动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军事决策与新闻舆论相向而行,军事行动秘密进行,舆论声势稳步展开,后者对前者起到极好的配合作用。从朝鲜军队进攻南方引爆半岛战争,到毛泽东向志愿军发布入朝作战命令,前后两个半月;在这段时间里,毛泽东和中央完成了参战利弊评估,志愿军各部也完成了向中朝边界集结,以及准备大批战争物资等一系列工作,并于10日后迅速、秘密开进朝鲜。


反观当前中印边界对峙则完全呈现出另一种状态。自6月18日,中国在亚东县修建延伸至洞朗地区的公路,遭到印度方面的阻挠,导致中印边防部队在该地段严重对峙。在随后的一个半月,中国媒体开足马力报道这一事件,很多国际问题专家和军事专家纷纷发表看法,或分析或建议,使得中印对峙成为媒体间热点话题。与此同时,中国军队也在青藏高原开展实兵演练,似乎在向印度传达某种信息。



8月1日建军节朱日和沙场阅兵后,中方态度趋于强硬,六大政府机构和官媒先后发表措辞强硬的文章,谴责印度军队非法越境,国防部发言人明确指出“善意不是没有原则,克制不是没有底线”,新华社发表了题为“给印度三点‘忠告’”的时评,《解放军报》则发表了评论员文章“不要低估我捍卫领土主权的决心”。在发生中印士兵在拉达克地区互掷石块事件后,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谴责印度时的一句中方已“做到仁至义尽”,又引发了网民们的联想。


还以《白鹿原》里的三声铳子响为例。在洞朗地区的中印对峙中,第一声和第二声铳子响得很快,也很脆,可是第三声迄今也没响,起事的迹象也丝毫没有。所以,大家听得找不着头绪,不知道“仁至义尽”的意思是“我还真拿你没办法了”,还是意味着“勿谓言之不预也”马上就要到来。


而抗美援朝则完全不同,起事准备和前两声铳子响同时进行,当第三声铳子响了的时候,起事已经取得了阶段性胜利。1950年11月6日《人民日报》社论发表时,志愿军已经取得了入朝后第一次战役的全面胜利。


两者相比较,现在的中印边界对峙像是雷声隆隆不断,但就是没有雨点落下,令听者兴趣索然;而67年前的抗美援朝则是大雨瓢泼而下之后,半空中才响起炸雷,只此一声,世人皆惊。


当然,在抗美援朝期间,也出现过军事和新闻舆论“配合失误”的事,发生在一个叫杨根思的连长身上。1950年9月26日至10月2日,中央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出于扩大战地新闻报道的考虑,人民日报编辑部趁会议期间向一些有一定写作能力的与会战斗英雄颁发了聘书,来自第三野战军的英雄连连长杨根思就得到了一份。


杨根思


大会结束后,杨根思很快随部队入朝,在志愿军第20军第58师第172团第3连担任连长。1950年11月27日晚,志愿军在长津湖地区向美海军陆战队第1师全部和步兵第7师大部发起围歼战。29日上午,他率领第三排在坚守一个小高地的战斗中多次打退敌人进攻,最后弹药耗尽,阵地上只剩下他一个人。在最后的时刻,他抱起炸药包冲进敌群,与敌人同归于尽。战斗结束后,人们在整理杨根思遗物时,发现那本两个月前获得的聘书,上面写着:人民日报通讯员聘书。


杨根思虽然没有来得及用笔发出他的战地通讯,但却用自己的生命在长津湖的冰原上写就了一首英雄赞歌。战后,志愿军领导机关为杨根思追记特等功,并追授“特级英雄”称号,使他与黄继光成为志愿军中仅有的两名获得最高荣誉的战斗英雄。1964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根据作家巴金的小说《团圆》拍摄了电影《英雄儿女》,其中英雄王成身上就有杨根思的影子。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w13234c4v03&width=500&height=375&auto=0

电视剧《三八线》片段


当然,我们没有理由怀疑今天的中印洞朗对峙,当一切都处于诡谲之中时,我们完全可以这样想,或许,中国正在下一盘很大的棋,或者说,在给印度人布一个玄机重重的阵。比如说,我们现在有一带一路的宏大构想,应该先发展经济,不要让意外事件打断我们超美争一的机会,等到了那一天,何愁南亚阿三不来臣服?这个理由听上去着实充分,几乎无可辩驳。


可是,如果细读《为什么我们对美国侵略朝鲜不能置之不理?》这篇社论时,你会发现,这个“发展优先论”早就被《人民日报》的这篇社论回答过了,在新中国建立刚刚一年,贫穷的国家还处在疗治战争创伤,比现在十倍百倍地更加需要和平环境搞建设的时候,共和国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已经就此给出了回答。社论中有这样一段话:


或者有人会想:敌人现在虽然以陆军逼近我们的鸭绿江图们江,虽然以空军轰炸扫射我们的边境,虽然以海军掠夺我们的台湾,但是究竟还没有大举进攻我们的国土。日本武装侵略朝鲜在1894年,而占领东北则在1930年,前后还有36年。如果我们竭力避免敌人进攻的任何借口,利用这个空隙来进行和平建设不是更好吗?


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因为它以为已经发起了进攻的敌人会允许我们有和平建设的时间和环境,而这却不合乎事实……我们不能够等待敌人大发慈悲给予我们以和平建设的时间和环境,而只有依靠坚决的奋斗来争取。敌人是不知道“慈悲”,也不依赖借口的……如果我们不能够或不准备抵抗敌人,那么我们就永远不能消灭敌人的借口,而只能鼓励敌人进攻的欲望……十分明显,只有在这种情形之下,帝国主义侵略分子才能够得到教训,朝鲜和远东的和平才能够恢复,中国才能够免于被侵略,才能够在安全的条件下从事和平建设。


当然,如今的印度和当年的美国是没法比的。印度只是崛起中的大国,而美国是世界头号大国;印度的行为是非法越境,而美国则是依据联合国安理会84号决议,以”正义之师“的形象进入朝鲜;印度只是百十号人开了辆推土机进入中国领土,而美国则是率领16国联军,以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军事装备登陆仁川;印度曾在1962年边境战争中败于中国,而美国是携二战胜利余威进入朝鲜。两下对比,不难看出,我们现面临的处境远没有1950年严峻,所面对的印度也要比当年的美国容易对付得更多。


然而,就是这样一种情形,对比60多年前,开国领袖和元勋们在处理朝鲜危机,包括协调军事与舆论的各个步骤中所显示出的决心、勇气和沉稳,今天已经强大起来了的我们是否有些底气不足,进退失据呢?


诚然,现在还远没有出现所谓的”进攻“,但是环顾中国周边,印度在边界挑事,美国在南海搅局,日本在东海窥伺,这一切都表明,当今的世界远非我们想象的那么太平,”你好我好,关起门来发大财“,或许只是某些人的一厢情愿。面对围堵、挤压和挑衅,鸵鸟政策不可取,绥靖心理更是有害无益。”有时候坚定一些,强硬一些,并没有坏处。”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这句话在今天仍不过时。


铳子不能随便响,不响有不响的理由和应对,要响有要响的准备和后手,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选择。易中天在《品三国》中谈论到曹操和袁绍的政治韬略时说了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刀是不能随便出鞘的,刀出鞘,就要见血,没有鸡杀就要杀牛。”所以,铳子只应有两种选择,要么不响,要么就连响三声。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一个世纪过去了,大师的话犹在耳边。

-END-

作者:枫叶君

前新华社记者,现定居加拿大

著有长篇小说《移民》(新华出版社)

公众号:精致小号


除有特别说明,本文所用图片均来自网络。

往期热读:

深度!我们只知大势将至,却不知未来已来

昔日放弃锡金,今天我们终于感到痛了

她是著名作家、学者的女儿,却嫁给了目不识丁的陕西农民


精致小号

长按二维码关注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