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篇公众号文章被腾讯删除,又获恢复,我从中看到了时代的进步

2017-09-23 枫叶君 精致小号

周四(9月21日)早上,精致小号推送了一篇我写的文章《马云和马化腾什么生意都做,对中国人绝不是好事》,发布3小时后,文章被删除,点击文章会出现号主们和粉丝们都很熟悉的界面。 



毫无疑问,这是大家最担心、最不愿意看到的。有粉丝发消息问:怎样才能看到被删的文?我只好说,我给你发Word吧。


作为作者,我当然觉得沮丧,一来是辛苦写作的成果化为乌有,二来也失去了与粉丝交流的机会。不过,编辑海伦女士觉得文章并无什么不妥,于是进行了申诉。说实话,对于申诉,我通常是不抱希望,觉得人家认定了,就是认准了,给你个申诉机会,就是想让你死得不那么难看而已,大可不必裁缝师傅戴眼镜——认真(针)。


没想到的是,周五傍晚(9月22日),后台显示,文章申诉成功。再点击文章,发现已经得到恢复,可以阅读了。编辑艾米莉很惊讶:这个也可以有?!大家都很高兴:原来腾讯公众号平台的申诉功能并不是装样子,而是确实给号主们一个申明理由的机会。这的确令人欣慰。


自古以来,写文章就是个危险工种。记得上初中时,历史老师在课堂上说过这样一个故事:清朝时,有个读书人坐在窗前读书,一阵微风吹过,桌上的书被吹翻过几页。他一时来了诗兴,随口吟道: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恰巧这话被旁人听到,马上报官。只因两句诗,便招来杀身之祸,因为官家认为,你所说的“清风不识字”,就是讽刺当今圣上没文化。


这篇被删除又被恢复的文章,其实只是讲了一下我个人的看法,大家的留言见仁见智,至于起初被删除的原因,我想很可能是因为提到了腾讯的当家人马化腾。提马云还好,提马化腾就比较敏感了,在人家的地盘上说人家不爱听的话,这就有了风险。


这让我想起了卡斯特罗在联合国批驳美国的言论,可是仔细一想,又觉得不是一回事:联合国虽然设在纽约,但其本身被视为与美国无关的一个国际舞台,所以,古巴领导人讲什么,美国并无权阻止它。可是微信不同,那就是腾讯的地盘,如果人家不让你说马总不好,你还真没有什么脾气。


 

 我知道了


好在申诉之后,腾讯恢复了这篇文章,这让我对腾讯心生敬意,感谢他们,一来感谢他们工作认真,二来也由此推断,马化腾不是小肚鸡肠之人,能听得进去不同意见,这应该也是腾讯工作人员对他的基本判断。

我这样说不是矫情,世界上最不能被小看的,就是“听得进不同意见”。闻过则喜,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说别人的“过”时,你当然可以喜;掉一下个儿,让别人说你的“过”时,你看看还喜不喜得起来?


所以,我向来认为“听得进不同意见”是个相当高大上的标准。


在我文章后面留言的,什么观点都有,赞同的有,批驳的也有。实话实说,听好话时心里确实很爽,世界上谁不爱听好话?听批驳的话可就不那么入耳了。不过我还是经常自勉,遇到观点相左的留言,只要言之成理,我也会精选。当然,纯粹骂人的一概不选。鲁迅先生说过,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


有人可能会说,不过是一篇公众号文章被删除,后来又被恢复,你值得那么高兴吗?我告诉你实话,我真的很欣慰。请允许我酸一下——我已经很久没酸了:一滴水可以反射太阳的光辉,同样,一篇公众号文章被删除又被恢复,也能够清楚地反映出时代的进步。我这人没出息,有点像英国人,一点小小的改良就足以令我欣喜,欣慰。


如果你还不相信,那就让我给你讲讲胡风的往事。读过胡风,你就会知道,一篇被认定“违规”的文章,在从前会带来怎样的厄运:不仅仅是被删除那么简单,更不见得有被恢复的运气,它对一个人的一生,乃至一个家庭的完整和幸福,所造成的冲击是今天的人们难以想象的。


1933年12月,胡风与妻子梅志


胡风是著名文艺理论家,与鲁迅关系很好,是鲁迅葬礼上16个抬棺人之一。早在左联时期,胡风在文艺理论方面就与周扬、郭沫若等人存在分歧,而倾向于鲁迅、冯雪峰等人提出的观点。解放后,胡风与周扬的论战依旧没有结束,而此时周扬担任中宣部副部长,是文艺界的官方领导,胡风在论战中自然不占上风。


1952年6月8日,《人民日报》刊登作家舒芜的文章,并加了胡乔木撰写的编者按,对“以胡风为首的文艺小集团”的“错误性质”做出裁定:“他们在文艺创作上,片面地夸大主观精神的作用,追求所谓生命力的扩张,而实际上否认了革命实践和思想改造的意义。这是一种实际上属于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的文艺思想。”随后,中宣部连续召开四次会议,对胡风文艺思想进行了严肃、系统的批判。


身为全国人大代表的胡风有知识分子的倔强,不服气,于是写了长达三十万字的《关于解放以来的文艺实践情况的报告》,呈送中央政治局。可是,就是这篇文章给胡风带来了大祸。1955年1月20日,中宣部向中央提交了《关于开展批判胡风思想的报告》。中央很快批示,胡风的文艺思想是资产阶级唯心论,披着马克思主义的外衣,长期进行着反党反人民的斗争,必须加以彻底批判。


至此,因为毛泽东亲自定调,周扬等人与胡风等人的文艺理论争辩升级为政治斗争,全国文艺界开始了对胡风的大批判。郭沫若在《人民日报》发表《反社会主义的胡风纲领》,对胡风的“三十万言书”进行了严厉批判,舒芜写了《胡风文艺思想反党反人民的实质》,就连作家巴金也在《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必须彻底打垮胡风反党集团》的文章。



1955年5月16日,胡风在家中被捕,夫人梅志也同时被捕。几天后,全国文联主席团和作协主席团联席扩大会议通过决议,开除胡风的中国作协会员资格,撤销他的作协理事、文联委员和《人民文学》编委的职务。 


胡风被捕后,先是在看守所被关了3个月,后被关押于北京秦城监狱单人牢房。直至1965年11月26日,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才正式作出判决,判处胡风14年有期徒刑,因为已关押10年,故余下4年监外执行。


然而,胡风的运气实在不好,仅仅几个月后,随着“五一六通知”下发,文化大革命正式拉开序幕,胡风和梅志被送往四川省芦山县苗溪农场劳动改造。


令胡风始料不及的是,他在10年牢狱生活结束后再次遭到打击。1967年11月,四川省公安厅在没有任何罪名的情况下将胡风收监。1970年1月,因胡风在报纸空隙写诗,被四川省革命委员会以“在毛主席像上写反动诗词”罪名判处无期徒刑,不得上诉。


胡风的《关于解放以来的文艺实践情况的报告》是篇大文章,它的“违规”在于触犯了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毛泽东文艺理论,而后来的政治大批判几乎让他和他的家庭遭受灭顶之灾。


在胡风被关押后,有人劝梅志与胡风划清界限,梅志却坚信丈夫无罪。但是,他们的三个子女却都受到牵连,本来应该平坦的人生之路变得崎岖坎坷:在大学里工作的儿子晓谷被留职查看,不得重用;女儿晓风因为通不过政审而失去上大学的机会,去京郊农场当了一名工人;次子晓山高中毕业后被派到偏远地方插队,十多年后才考上大学。


因为环境恶劣,饱受折磨,胡风的精神一度出现问题。1973年11月,梅志到大竹县第三监狱探望胡风时,发现丈夫像变了一个人,看到梅志时,胡风表情麻木,目光呆滞,仿佛根本不认识她。梅志这才明白,胡风的精神有些不太正常了。此时,梅志已经59岁,身体已大不如以前,胡风又是这个状态,她的心情可想而知。


1976年,周恩来逝世,胡风听到消息后精神再次受到刺激,狂乱中持刀差点砍伤梅志。梅志深陷绝望,甚至一度想到死。


1979年1月,胡风被释放出狱。


1980年9月,中共中央为胡风平反,认为所谓“胡风反革命集团”是一起错案,予以平反。但是,平反文件对胡风“文艺思想的错误”以及“写过反动文章”、“进行过反革命宣传”等并没有纠正,因此,胡风没有在平反文件上签字。1985年6月8日,胡风病逝。1986年1月,在胡风追悼会上,文化部部长朱穆之在悼词中对胡风进行了充分肯定,这就是对胡风案的第二次平反。1988年6月18日,经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讨论,中办发出《关于为胡风同志进一步平反的补充通知》,对1980年平反文件中保留的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全部撤销。


这样,经过长达8年的3次纠错,胡风一案终于获得全面、彻底的平反。


晚年的胡风和梅志


多年的牢狱生活令胡风的身体和精神都严重受损。令人欣慰的是,他恢复了公职,与梅志有了几年难得的平静生活。许多年前,胡风曾给梅志写过一首长诗《我等着你》,透过其中的诗句,我们依稀还能看到当年意气风发的胡风:


在周围冰冻的日子

我们在这条路上走过

但我们的心正在开花

生命的花

在反抗者中间

我们的生命

像一团火

溶着雪,溶着冰

流着泪,也唱着歌

在天昏地暗的日子

我们在这条路上走过

在受难者中间

我们的心在滴血

滴在荆棘上

滴在尘沙里

当我的血快滴干了

我吸进了你的血温

我吸进了你的呼吸

我又长出了赶路的力气

…………


有人说,这是胡风与梅志爱情的写照,也是他们坎坷人生的感叹。


胡风一案到底牵涉了多少无辜者呢?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胡风反革命集团复查报告》披露,从1955年到1956年,全国因胡风而遭清查的人达2100人之多,其中92人被逮捕,62人被隔离,73人被停职反省。至1956年,正式被定为“胡风分子”的有78人,其中23人被定性为“骨干”。1958年5月,78人中有61人被撤销职务、劳动教养以及下放劳动。


其实,受牵连的人可能比这个范围还要广,举例说,胡风家乡湖北省蕲春县的中小学所有语文教师,受胡风事件牵连被停职审查一年,只因为其中的张恩是胡风的侄子,事实上,其他教师与胡风没有任何关系。


这就是一篇文章引发的冤案,一个人长达20多年的牢狱之灾,一个家庭的支离破碎,数千人的被调查,无数个家庭的惶惶不安。这样的悲剧就发生在几十年前,离今天并不遥远。


对比胡风的遭遇,我们有理由为今天的宽松环境感到欣慰。当然有人可能会讽刺,你就这点出息?文革过去多少年了?你的要求就这么低?古语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大的进步,总是要由一点一滴的小进步开始。不仅如此,还要允许出现曲折,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前进,这话是不是听着有些耳熟?


在违规通知中,有这样一句话:“请遵守规范,让我们共创健康绿色的运营环境。如有异议,可发起申诉。” 虽然被删除文章难免令人沮丧,但是看到这样的话还是让人感到些许欣慰,毕竟这是平和的口吻,没有让人特别不舒服。相反,有时候遇到自己反对的文章,个别粉丝在留言中倒是时常使用“作者别有用心”、“用心险恶”、“要好好查一查”等字眼,让人联想起当年“砸烂”、“打垮”之类的文革语言。


回到曾短暂被删除的《马云和马化腾什么生意都做,对中国人绝不是好事》一文,个别粉丝以为我反对民营企业,这是大大的误解,我只想表达这样一个看法,即垄断性经营不利于经济的发展,进而不利于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相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垄断性企业往往更利于极少数人积累巨额财富,而不利于财富向社会下线分流。



沃尔玛就是个典型例子。这个零售业垄断巨头位居世界500强之首,持有其48%股份的沃尔顿家族拥有高达1369亿美元的巨额财富,是美国迄今为止最富有的家族。可是与此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全世界的沃尔玛员工都拿着极低的工资。


当然,我们可以列出若干条沃尔玛的好处,比如临近社区,购物便利,货品齐全,价格低廉,等等。但是,一个企业,如果在赚取巨大利润的同时,它自己的员工们却拿着可怜巴巴的工资,这难道不说明哪里出了问题吗?它供养出世界上最富的人,可它的员工却要勒紧腰带过日子,这是为什么?


至于所谓的创造就业机会,著名学者比尔•奎恩在其1998年出版的《沃尔玛是如何毁掉美国和整个世界的》一书中早就指出:20世纪90年代,沃尔玛在美国爱荷华州落户之后,50%的服装店,30%的五金商店,25%的建材商店,43%的杂货店、29%的鞋店、17%的珠宝店、26%的百货商店都先后关闭。同时,沃尔玛每创造1个就业机会,就会带来1.5个人失业。同样的故事在中国和世界其它国家也都上演过。


绝大多数普通人都不是经济学家,但是摸摸口袋,看看现实,瞬间就可以变成经济学家。 


作者:枫叶君

前新华社记者,现定居加拿大

著有长篇小说《移民》(新华出版社)

公众号:精致小号(lovejzxh)


除有特别说明,本文所用图片均来自网络。

 

点击动图获知为何莫言、杨振宁、柳传志读完叹息,大师远去,再无大师…


往期热读:

她是著名作家、学者的女儿,却嫁给了目不识丁的陕西农民

昔日放弃锡金,今天我们终于感到痛了

朝鲜核问题就在刘欢的这首老歌里


精致小号

长按二维码关注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