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敖:一个欺软怕硬的大师走了

2018-03-19 枫叶君 精致小号


3月18日,李敖告别了这个世界。


因为李敖以骂人闻名,刚得知他去世的消息,我的第一感觉是,以后不会再有那么多人被骂了。


据说被李敖骂过的人有几千,如果李敖不骂人,而是像普通学者那样潜心治学,他还会有后来这么大的名气吗?难说。


骂人会得罪人,但也会赚来人气。不过,骂人更会使自己陷入负能量的氛围,所谓快意恩仇,实际上是很伤气的,整天与人论战,争吵,心里真不见得能痛快,尽管李敖生活中常以笑脸示人。


很多人觉得李敖桀骜不驯,什么人都敢骂,又加上之前坐过几年牢,更觉得大师天不怕地不怕。


有一段视频很是傲气,在立法院,担任立法委员的李敖质问台湾军方负责人,如果大陆攻打台湾,台军能坚守多长时间?军方负责人是个好脾气,口中颠三倒四,想慢慢把事情讲清楚。无奈李敖性子急,指着这名官员的鼻子问,回答我,回答我!


从神态上看,李敖几欲要破口大骂,那样子极像愤怒的老师在质问未完成作业的小学生。


李敖从资格上有权质询,但在态度上,确实很不给对方面子,更没有得体的风度,视频上李敖,完全是市井之徒的样子。


生活中的李敖,也是嘴巴从不饶人,即便是金庸这样的儒雅大家也躲不过他的尖刻挖苦。


柿子要拣软的捏。李敖骂人,从来都是先把自己的安全衡量好,没有风险,才骂,如有风险,他绝不开口。简言之,就是欺软怕硬。


如果不能认识到这一点,就不算能真正认识李大师。至少不够全面。



2005年9月,李敖在北大发表演讲,李敖的嘴巴加上北大的特殊,让很多人对演讲充满期待。李敖,将怎样完成这场戴着镣铐的舞蹈?


李敖最终做完了这场演讲,虽没有“怒目金刚”,但是也表达了自己的一些观念,同时又没有踩过红线。有人说,李敖并没有摸老虎屁股,而是在老虎屁股上扫了个边。


这就是李敖。北京的李敖不是台北的李敖,如同《晏子春秋》所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文化,李敖能骂人,只是因为找到了最适宜骂人的地方。


在台湾,李敖在做节目时,常常能恣意发挥,很多时候完全掌握主动权,尽管有时在辩论问题时,逻辑上并非十分缜密,但是,无论是主持人或嘉宾,都对他礼让有加,不愿意驳大师的面子。


那个回答质询的台湾军方高官,更是让李敖骂得无处可躲。


我有时就想,李敖的这套行为方式如果放在大陆,会是一番什么情景?


首先,大陆的嘉宾文人大多没有那么好脾气,如果李敖以在台湾那样的态度做节目,十有八九要发生冲突,要么节目做不下去,要么李大师要收起脾气。如果收起脾气,那李敖就不是李敖了。


对待政府官员,李敖在台湾的那一套就更是毫无施展的可能。


如果李敖是人大代表,而不是立法委员,他能用对待台湾军方高官的态度质问解放军的高官?讨论问题当然可以,但咄咄逼人则绝无可能,理由和反台独一样:解放军决不答应。


这就是政治土壤,没有适合的土壤,李敖这样的仙人掌没有任何出头的可能。


这就是为什么在万众期待之中,李敖在北大百年讲堂,只是轻轻地在老虎屁股上扫了一下边。


任何事物都摆脱不了特定的约束,李敖大师的脾气也是如此。这不是怂,这叫因地制宜。



在王朔的小说《顽主》里有这样一段描述:


马青兴冲冲地走到了前面,对行人晃着拳头叫唤着:“谁他妈敢惹我?谁他妈敢惹我?”一个五大三粗,穿着工作服的汉子走近他,低声说:“我敢惹你。”马青愣了一下,打量了一下这个铁塔般的小伙子,四顾地说:“那他妈谁敢惹咱俩?” 


如果“神州文化之旅”途中的李敖读到这一段,他一定不会否认,马青就是他的知己。


李敖骂了一辈子人,求的就是一个痛快直白,就像他的那封亲笔信所说:“我也想你能对我讲真话,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所以,说李敖“欺软怕硬”,天堂里的他应该不会觉得受到冒犯。


李敖是大学者,著作等身,但他也是少有的媒体化的学者,娱乐化的学者,尽管没有人规定学者不能走出象牙塔,走向社会,但是后期的李敖,总感觉更像电视综艺节目的主持人,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学界人士。从某种程度说,李敖的内心始终有个明星梦。



李敖最大的本事并不在学问,更不在骂人,而在他于各种环境中求生存的本领。李敖说自己朋友不多,敌人不少,其实他还是有很多朋友的,不然,他生存不下去。而这恰恰是他让人钦佩的地方。


骂别人无所不用其极,夸自己不吝赞美之词,这是李敖的特点。他说每当想想谁是最令自己佩服的人时,他总喜欢照镜子。这连同样嘴巴不饶人的王朔都听不下去,说他“自恋”,都七八十岁了,有必要说什么最后都归纳到抬举自己吗?


咄咄逼人是李敖特立独行的风格,喜欢李敖的人对此大赞,认为是士大夫的风骨,但是也有人认为,这与传统知识分子的为人处世之道相距甚远,这也是很多人钦佩他,但却不愿意亲近他的主要原因。


李敖看不上鲁迅的文字,更说自己是中国500年来白话文第一人。这样的话恐怕只有李敖说得出,世人当个笑话听听也就罢了。


李敖嘴巴损,但是内心坦诚,这也是他被很多人喜爱的地方。不装逼,在这个喜欢面具的年代是难能可贵的品质。


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李敖立场坚定,反对台独,支持祖国统一。这让他赢得了所有爱国者的敬重。


李敖走了,很多人发表悼念文字,对李敖表达了由衷敬意,用词极为慎重。其实这大可不必,李敖豪放一生,乐观豁达,他在生前接受杨澜采访时,直言自己面对死亡不会伤感,更引用了庄子和伏尔泰的例子表达了“生死有命”之意。


当然,李敖希望后人喜欢他,记住他,否则他也不会说“嘴巴上骂我的人,心里都为我供了牌位”。但是,李敖并不需要人们喜欢他的全部,如同他写的那首小诗《只爱一点点》:不爱那么多,只爱一点点。别人眉来又眼去,我只偷看你一眼……


李敖之于我们,其实,只需要一点点的喜欢。


作者:枫叶君, 前新华社资深编辑,驻外记者,所著长篇小说《移民》在精致小号(ID: lovejzxh)连载




 精彩生活,离不开精致商品,

精致小电铺有你意想不到的收获,

快快点击下图进入选购吧!

     


精致小号热文推荐


将法定结婚年龄降到18岁?

面对人口问题,我们只有一个感觉:尴尬!


她是著名作家、学者的女儿,

却嫁给了目不识丁的陕西农民


《芳华》去了,退役军人事务部来了!

这次,冯小刚和国家想到了一起


82岁高龄为何能喜得贵子?

著名画家韩美林告诉杨澜:我有秘诀


精致小号精彩原创合辑 


原来,过瘾是这样一种格局!




  点击下面的原文阅读,
分享精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