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为什么缺少纯粹的知识分子?

2018-04-03 枫叶君 精致小号


现在,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觉:中国人学疯了!为了读书,中国的父母和孩子集体进入了近乎癫狂的状态。


这是明摆着的事实,各种各样的课外辅导班,孩子被各种学习占满的时间表,家庭对教育费用的一再追加,都说明这个国家的人们在孩子教育上所投入的精力和物力之巨大。


中国人太爱读书了,太重视教育了。这似乎是按逻辑应该推导出的结论。


可是,如果仔细观察,你或许会发现,事实并非这么直白,其实,在很多中国人身上,读书是在存有很功利的心态下,一种即主动又被动的选择。说其主动,是因为每个家庭都愿意让孩子读书,有些人还希望孩子读到更高的层次;说被动,是因为读书似乎又是一种无奈之举,因为不读书只剩下低层次的打工选择。


过去中国人多有读书做官的概念,现在不同了,想凭着比别人学习好就能去做官,那未免把事情想得过于简单了。首先,你有背景吗?没有背景,在基层当个小官尚可,再往上走就困难了;其次,会站队吗?如果不会站队,金戒指也会被当螺丝帽处理,没有用武之地;最后,心理承受能力如何?能经得起“今日座上宾,明日阶下囚”的考验吗?


官不好当,风险也大,很多人就把赚钱视为戴乌纱帽之外的第二种成功。


可是,钱也不是那么好赚,于是,很多人就再次调低目标,让孩子通过读书拿到高学历,找一份不错的工作,有一份较好的薪水。当这一切妥当之后,就再瞄瞄仕途有无可能,或者有没有赚钱的商业机会,如果这些都没有可能,那就认命,在读书人的位子上做下去。


这虽然不是当初读书的目的,但是,也比不读书就打一些各种各样的工强。


在西方,做官的人,经商的人,也有很多来自读书人,但是,绝大多数读书人,却是从一开始就决定做一个某一方面的专业人士,比如,会计师,中学教师,工程师,等等。他们很少去想做官的事,也很少想去赚大钱,但做好自己的工作,也能有很好的收入,比如,医生。



一个更重要的特点是,在西方,很少有人把赚大钱和读书两者结合起来,或者说,他们绝少讲某某读书人赚钱不多,更绝少讲某某人不读书,却赚了很多大钱。因为在他们的逻辑中,读书人的目的是成为某个行业的专业人士,赚多少钱并不是衡量他们人生价值的标尺。他们更不会暗示,不读书照样可以赚大钱,而且这样更光荣


这,就是文化上的差别,也是中西方对读书人的不同衡量标准。


直白点说,中国人认为读书人赚不到钱,是有点抬不起头的,或者说,知识分子过着较为清苦的生活,是对不起自己曾经付出的学费的。有人会说,念那么多书有什么用?他们的观念是,不做官,就已经对不起学费了,再不多赚些钱,岂不连当初的电费都对不起?


所以,与西方的知识分子相比,中国的知识分子有着更为强烈的功名思想,功利性较重,走仕途是很多人的梦想;有时,仕途明明不好走,甚至险象环生,那还是有很多人不愿意放弃,颇有些“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悲壮。只有仕途无路,赚钱无望,才会一声叹息之后,坐下来做自己的知识分子


可想而知,这样的知识分子是憋屈的,是不情愿的,也是不纯粹的。就像爱着成功男人的小三,又没有扶正的可能,只能哀怨着度日。我们中国的很多读书人,就是这种小三知识分子。


这样的知识分子,在精神层面是不完整的,难以担当起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即便在做专业人士方面,也显得不那么尽心尽力。



一个真正文明、健康的社会,其知识分子队伍,应当是比较纯粹的、具有专业精神的一群人,而缺少这样一个阶层的社会,则往往会在各方面显示出市侩的属性,有时甚至反过来,嘲笑那些既没有做上官,又没有赚到大钱的知识分子。


这种反弹完全可能,而且经常出现,其原因就在于,读书人自身的先天缺陷,自己的功利性初心,会成为市侩社会攻击自己的弹药。在这里,攻击者不觉得过于世俗,某些被攻击者虽然恼火,但内心却觉得自己确实是废物点心。


世俗的观念,就是老百姓的观念,它斗不过官僚,便会把矛头指向自己的阶层,那就是能不能赚到钱,这里的钱绝不是你那点固定工资,而是除官僚所掌控的社会资源之外,可供普通人争抢的那部分余下的资源。作为读书人的你,一旦在这个争抢过程中失利,或者被边缘化,你就会成为这种观念的嘲讽对象


除了现实中的各种目光,这种观念还会通过别的方式被表达出来,比如,近日搜狐首页转载自温州都市报的一篇文章,《浙80后打工妹放牛娃出身 没正规上学成上市公司董事》,以及搜狐教育中的另一篇文章,《中科院调查:30年1000高考状元无一成为行业领袖》。何谓上市公司董事?就是有钱的商人;那什么叫行业领袖?就是像马云和马化腾那样的人物。


类似的文章很常见,当然,人家没有说我要表达一种怎样的观念或情绪,但是,大家可以自己体会其中的感觉,相信理解并不会出现偏差。


有时候,这种观念还会出现在某些成功人士,包括某些企业大佬口中。比如,马云在谈到读书和成功的关系时,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做成功不成功跟读书多少没关系,但是你成功了以后有没有成功就很有关系了。我看到很多人成功跟读书没有关系,都很成功。但是成功人士他不读书他一定往下滑,而且会滑的很惨,我们看了太多这样的案例。”


马云说得很委婉,所谓成功,在马云的语境里,不外就是商业上的成功,也就是赚到大钱。从商人的视角,这完全合理,而且也并没有与现实矛盾,的确很多赚大钱的人并没有读过多少书,学历也并不高。但是,从话语中,外人还是能嗅到一点学费和电费的味道。


王健林也说过读书和成功的关系,但用词就更直接了。去年年初,王建林在一次演讲中语出惊人:什么清华北大,都不如胆子大!因为出自首富之口,这话听起来掷地有声,不容置疑。



作为中国的两所顶尖学府,北大和清华是无数学子心中的求学圣地,可是在王健林眼里,两校绑在一起尚不及一个贼大胆。为什么?就因为这贼大胆成功了,有了巨额财富,因此也就有了这般底气。


关于王健林的大胆,凤凰财经的一篇报道这样写道:二十几年前,34岁的大连市西岗区人民政府办公室主任王健林接手了万达集团的前身——大连市西岗区住宅开发公司,这份闯劲为今天的万达商业帝国拉开了序幕……


可是,从区政府办公室主任的位子,到区住宅开发公司总经理的位子,还需要”闯“吗?大胆恐怕就更谈不上。有区政府办公室主任这壶酒垫底,还有什么区住宅不敢开发,不好开发的?


在中国,不拿钱托着的知识分子,永远得不到别人的尊重。没有钱,连普通人都可以拿你目前的收入和你的学费、电费开涮,更别说富可敌国的巨富对你的点评了,人家怎么说都有道理。


因为王健林曾是中国首富,所以,他的演讲让我不自觉地想起盖茨2007年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在演讲中,当年曾从哈佛辍学的盖茨这样说道:


有一句话我等了三十年,现在终于可以说了:老爸,我总是跟你说,我会回来拿到我的学位的 !……我要感谢哈佛大学在这个时候给我这个荣誉,我终于可以在简历上写明我有一个大学学位,这种感觉真好!……我在哈佛学到了很多经济学和政治学的新思想。我也了解了很多科学上的新进展……哈佛是一个大家庭。这个院子里在场的人们,是这个世界上最有智慧的人类群体之一。毫无疑问,哈佛的老师、校友、学生和资助者,已经用他们的能力改善了全世界各地人们的生活……我的母亲在我被哈佛大学录取的那一天,曾经感到无比骄傲。想一想吧,我们在这个院子里的这些人,被给予过什么----天赋、特权、机遇----那么可以这样说,全世界的人们几乎有无限的权利,期待着我们去做出贡献。



不知道,我们的王健林先生是否知道盖茨的这段话?曾经多年排名世界首富的盖茨是怎样看待他的母校、位于世界大学之巅的哈佛大学?他感谢这所大学给他的教育和熏陶,钦佩这座校园里充满智慧的师生,肯定他们为美国和世界所培养的人才和做出的贡献。这是多么朴素的情感,又是多么谦虚的胸怀。在通篇演讲中,我没有看到盖茨先生提到任何有关胆子的话,相反,更多出现的则是这样的字眼:良心,责任,同情心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两个截然不同的首富,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对比盖茨,王健林差的应该不仅仅是财富上的数字。而我们之所以有这样的巨富,正是因为我们有培养这样巨富的世俗和土壤


一个国家和社会,如果不能拥有一个较为纯粹的知识分子群体,那就很难在精神和心理上走向健康。如果这些读书人,不时窥探着私欲沉重的官吏手中的权力,羡慕着商人世界的迷醉和奢华,那么,这个国家的知识分子就是前两者的预备队,他们中的某些人随时有走向堕落的危险;就精神层面而言,他们难以支撑起社会的价值坐标,而在这个社会的各个角落,权力和金钱掌握着全部话语权,恣意评点着每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并且依照它们的好恶标准,给人们贴上各种所谓的价值标签。


这正是我们在今天中国所看到的,全民为读书和教育癫狂,但同时又全民内心充满忧虑、焦躁和不安的根本原因。失去朴素价值观的根基,群体性的失落和迷惘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作者:枫叶君, 前新华社资深编辑,驻外记者,所著长篇小说《移民》在精致小号(ID: lovejzxh)连载。




 精彩生活,离不开精致商品,

精致小电铺有你意想不到的收获,

快快点击下图进入选购吧!

     

精致小号热文推荐


不远1364公里:

一次世界瞩目的,充满智慧的非正式访问


如果从前的著名作家办公众号,

他们会输得连裤衩都不剩……


贸易战再度证明,中美双赢是梦呓,

在扳倒老大之前,老二只能稳中求进


抱歉!儿媳,女婿,我的遗产没有你们的份


精致小号精彩原创合辑 


原来,过瘾是这样一种格局!



  点击下面的原文阅读,分享精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