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新作分享 | 杨建顺教授分享《权力的规则——建顺微思录(一)》

2017-06-16 请收藏 中国宪政网

2017年6月8日,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新作分享沙龙”第九期活动在明德法学楼602会议室举办。本期沙龙活动分享的新书是法学院杨建顺教授的《权力的规则——建顺微思录(一)》(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由法学院史彤彪教授担任主持人。法学院院长韩大元教授,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杜焕芳教授,宪法与行政法学教研室主任李元起副教授、莫于川教授、王贵松教授、王旭教授、喻文光副教授和丁晓东副教授,法学院物证实验室谢君泽,北京大学出版社邓丽华编辑,《检察日报》新闻评论部李国民主任、王心禾编辑、党小学编辑、刘文晖编辑,《法制日报》陈磊编辑,还有来自中央民族大学、山西大学、北京市法学会、北京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北京市知识产权局、北京市政府法制办等学术界及实务界的人士,以及法学院的校友、学生,共约80人参与了本次活动。


第一单元 主持人介绍 

首先,史彤彪教授表达了自己能够作为此次新书分享会主持人的欣喜。史教授说,这种欣喜来源于杨建顺教授的坚持与努力,因为在这样一个浮躁的社会中,仍愿意用通俗的语言向社会传播法学知识是难能可贵的。法学作为权力之学,不应该是阳春白雪,而应该是下里巴人。法学知识不应该被束之于法学院的高阁,而应该“ 飞入寻常百姓家”,融入普通大众的生活。除了出版大部头的学术专著和译作之外,建顺教授还能花时间写作适合大众品读的法学美文,实属不易。所谓“微思录”,表面上看是个人针对具体案件阐发的观点,实际“微思”融大义于微言之中,包含着颇具针对性的细致思考,阅读后大家才能够发现其中蕴含的深刻法理。同时“微”代表一种心意,举例来说,“微微一笑”正是笑得恰到好处、笑得意味深长,比之大笑更多几分韵味。建顺教授的“微思”正是着眼于具体的事件,将自己深厚的法学功底凝练为短小精悍的专栏文章,正是融微言于大义,借“微思”扬法治。 


第二单元 作者说书 


杨建顺教授首先对韩大元院长的到来及百忙之中抽时间来参加这次新书分享会的各位表示感谢。并对史彤彪教授在整理短文集过程中的推荐与指导,《检察日报》李曙明、李国民两位主任及王心禾编辑、党小学编辑、刘文晖编辑对自己专栏文章写作的帮助,以及从决定出书至本书出版期间北京大学出版社邓丽华编辑提供的帮助,等等,表示感谢,特别是对高铭暄、孙国华、吕世伦、许崇德等老教授长期以来给予鼓励与支持表示诚挚谢意。 

之后,杨建顺教授介绍并分享了《权力的规则——建顺微思录(一)》一书写作过程中的想法与感受。《权力的规则》一名是与邓丽华编辑仔细商议确定的。之所以取此名,是为了强调行使权力应当遵守基本的规则,并试图围绕行政行为探讨实现秩序、制度和权威等行政法价值的路径,以共谋发展空间的构建。添加《建顺微思录(一)》作为其副标题则是因为其中绝大多数文章来源于《检察日报》“建顺微思”专栏。而在“建顺微思录”之后添加序号(一),意味着还将有(二)(三)甚至更多。他表示这部短文集的出版,并不是终结,而只是一个新的起点,希望能将专栏文章写作坚持下去。杨建顺教授还对短文写作过程中各位所给的充分理解与宽容表示感谢,包括从选题到选择材料都付出很多的夫人陈衍珠女士,邓丽华编辑、彭波老师、法学院以及各位老师同学。最后,杨建顺教授祝愿大家法学研究更上层楼,并希望得到诸位一如既往的支持,把专栏文章做得越来越好。 

第三单元  编辑感受 



邓丽华编辑首先表达了其激动心情。谈及萌发约稿杨老师写书的念头以及最终确定将专栏文章结集成书的过程。而后讲述《权力的规则——建顺微思录(一)》一书的编辑过程中杨老师的严肃认真又让其回想起当年杨老师上课的感觉。举例来说,脚注的问题,由于报刊与书籍格式的差别,杨老师完整规范地将原文每一条脚注找出予以标注。邓丽华编辑称此书语言雕琢用心,不失为一本审慎的书。 最后感谢了杨老师的支持。 

第四单元 编辑推荐 

第一位是《检察日报》评论部主任李国民。李主任从2016年成为专栏二审编辑,认真拜读后总结杨老师文章的几个突出特点。一是小切口,大文章。从微观入手,蕴藏行政法学原理的大问题、大道理。二是着眼于现实,密切联系实际,致力于解决问题。给读者一种颇具深刻性、思辨性又有很强实用性的感受。无论是对理论研究还是实务操作都有很强的借鉴价值。三是文章深刻但不艰涩,理论深刻但不难懂。可以说每一篇都是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最后表达了希望与杨老师长久合作的意愿,并表示支持与感谢。 

第二位是《检察日报》党小学编辑。党编辑称自己是杨老师文章的第一读者、第一粉丝,认为《权力的规则——建顺微思录(一)》有四个特点:法理、推理、权力与热点。就热点而言,每一篇文章都是围绕社会关切话题从行政法、法理角度展开探讨。用几句话总结即为:社会热点,公众关注,针砭时弊,很有法制,规制权力,读之解气,酣畅淋漓。 

而后《检察日报》刘文辉编辑推荐称杨老师的文章风格独树一帜,但是质量很高,时常占据版面头条。同时感谢杨老师为法律概念、法学理念的推广普及做出的贡献。 

第四位发言的是《检察日报》王心禾编辑。作为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的学子,其回忆现实生活中杨老师无微不至的关爱学生,为学生树立一种治学严谨、一身正气、为人师表的作风,是一位德高望重,“接地气的大家”。曾多次采访杨老师,得到的都是深入浅出的解答。最后感谢杨老师将行政法的大爱和大智慧带给大家。 

最后一位是《法制日报》陈磊编辑。首先依然是对《权力的规则——建顺微思录(一)》面世的祝贺。随后指出杨老师的理念,对行政法在中国的契合多是源于当年认真的学习,才能将知识融汇于心。认为杨老师通过媒体的传播将权力与权利的理念灌输给社会大众,进行法学的启蒙。


第五单元 与会嘉宾讨论

首先是校外嘉宾就杨建顺教授的新书展开讨论。

第一位是来自中央民族大学的张步峰教授,他认为杨建顺教授《权力的规则——建顺微思录(一)》一书不仅明确提出权力的肆意性需要法律的规制,也代表了杨建顺教授学术发展的三个重要变化。一是自我超越。杨老师此次出书一改以往鸿篇巨著,而变得简短精要。写短文著薄书,通过简练的文字论述深刻的理论。二是华丽转身。杨老师从以往纯粹的学术研究,转而关注现实问题。《权力的规则——建顺微思录(一)》一书从宏观至微观,对热点问题进行了百科全书式的分析,提出法制化的解决方案。三是理性之光的传播。分析问题举重若轻,逻辑严密,娓娓道来;词论中正平和,字里行间散发法学主义的理性精神,虽多以批判为主,但最终总是以积极的建设性意见为落脚点。

第二位嘉宾是山西大学赵银翠副教授,她认为杨建顺教授此次从宏观架构转为对具体事件分析,以小见大,实际上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赵银翠副教授同时高度评价了杨老师不断扩展新的行政法领域的学术追求。

之后,北京市法学会信息中心白贵秀副主任对杨老师《权力的规则——建顺微思录(一)》一书作出了肯定,认为其为行政人员提供了汲取知识的途径,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很有价值。

紧接着北京第四中级人民法院程琥副院长就杨建顺教授的新书发表意见,认为此书有五大特点:广泛性、前沿性、实践性、敏锐性与思想性。他认为本书涉及面很广,所涉问题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非常全面,而这些问题都是当下存在并急需解决的,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另外,本书文章虽不长,但问题导向明确且传递了深厚的思想,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此外他还指出行政法学家应提高自身法学功底,要有自己学术追求,还要与时俱进地进行学术创新,并绵绵不绝地传递法治思想 。

第五位是来自北京市知识产权局的陈健,他表示,杨老师的书中所涉问题与实际联系紧密,如现实中对行政权力的规制确实不够完善。而且本书不仅谈了行政法领域的问题,还关注其他部门法的实施与发展。

最后一位校外嘉宾代表是北京市人民政府法制办综合处调研员吴苗林先生,他指出,政府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解决实际问题。法治政府建设不仅是高深理念,更是具体的生活方式。杨老师的书提供了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以及法治理念。 


校外嘉宾的讨论告一段落。接下来是校内老师就杨建顺教授的新书《权力的规则——建顺微思录(一)》发表感受。 

莫于川教授高度称赞《权力的规则——建顺微思录(一)》一书为行政法领域需要“一人一本”的精神食粮。倡导各位学习杨老师的法学责任感并期待杨老师再出新书。 

丁晓东老师发表感想,称杨老师是自己的学习楷模。认为其别具一格的学术立场和学术风格也是一种对学术观点的坚持。杨老师在《权力的规则——建顺微思录(一)》一书中写到“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 丁老师奉之为真知灼见。


在提问环节,学生们就“警察执法的规范性”、“信访制度存在的意义”等问题向杨建顺教授提问,并展开热烈讨论。杨建顺教授认为警察应有行使权力的基本要求,例如警械的使用,应遵循警察行政的五大原则。但同时警察的权力行使应得到尊重,其他机关不应轻易代替判断。 对于“信访不信法致使信访后无法救济”的情况,杨建顺教授则认为行政信访应依照《信访条例》等法规范的规定推进,而其他领域的信访则应当致力于《信访法》的制定,纳入法的调整范围,确认、正视并充分重视信访的作用,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好信访所涉及的相关问题。信访制度发挥其应有的救济功能,并非限于信访本身,而是通过信访部门将信息传递到有关部门,有关部门予以处理后再通过信访部门或者直接反馈给信访人,问题得到圆满解决是各方努力的结果。总之,既要重视信访作为救济制度的功能,又要注重发挥信访作为桥梁与纽带的作用。


讨论环节结束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宪法与行政法学教研室李元起主任为杨建顺教授颁发了学术纪念牌。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新作分享沙龙”第九期活动在杨建顺教授签名赠书的热烈气氛中结束。 

(毕安迪、孙玲/文 莫勋哲/照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