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争霸赛①:史上最敢干的时代
从本期开始,我将一连几集说说「人类太空史上最敢想最敢干的时代」——这就是太空竞赛。
先简单说说什么是太空竞赛?中国叫太空争霸,英语叫Space Race,俄语是Космическая гонка。争霸主角只有两个,美国VS苏联,其他国家只有当吃瓜群众的份儿。
争霸擂台,从地球表面扩大到大气层以外的太空。竞赛规则,各自使出逆天的劲儿,看谁最先冲出地球,飞到整个内太阳系!看起来是不是挺像小时候玩的占山头游戏?
▲据称这是第一张太空竞赛海报,出自苏联艺术家Iraklii Toidze之手,名为《以和平的名义》。当时苏联强调的是,就太空探索而言,一切都是为了和平。
比赛时间,1955年~1975年,整整二十年。再具体点说,太空竞赛开始于1955年8月2日,苏联宣布也要发射自己的卫星,这被当作「4天前美国声明发射人造卫星」的有力回应。
而终结太空竞赛的标志时间是在1975年7月17日,阿波罗号与联盟号飞船实现太空对接,美苏两国宇航员握手送礼、相互串门。争锋对决二十年的太空版冷战,就此打住。
正因为这样,好像才奠定了世界人民头脑里的印象:美国是个独一无二的、超级发达的航天大国。然而,历史真相远非这么简单。
揭开这段传奇的断代史,有人得出结论:没有竞争就没有竞争力,没有竞争对手就没有竞争活力。
也有人感概不已:没有太空竞赛就不会拖垮苏联,就不会导致西风压倒东风。
还有人拍手称快:这是国家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肉搏战,物竞天择最终说了算。
更有人颔首微笑:太空竞赛是现代科技最好的兴奋剂,人类文明最好的加速器。
也有人不禁摇头:当时用力过猛,体力透支和畸形发育,导致了21世纪的人类,对太空探索的锐气都泄了。
而我翻看这段历史,看到更多的是:什么叫挑战极限。在一个至高无上的赛事面前,人类是如何挑战各种极限的。这些挑战,在今天看来依然锋利无比。如果说好奇心是探索宇宙的第一推动力,那么勇气才是构成这种力场的基本力。毕竟迈向太空的每一步,人类都是在挑战自我。
▲这就是苏联成功发射的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斯普特尼克俄语спутник,含有卫星之意)。小小一颗卫星,竟然引爆两个超级大国的超级竞赛,苏联由此自信心爆棚,一度抢占先机,在美国则引发了斯普特尼克危机,直接催生了日后大名鼎鼎的NASA和水星计划。
▲1957年11月3日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大型哺乳动物莱卡,为后续的人类打头阵。最初苏联宣称莱卡在太空存活了四天,最后死于缺氧,毕竟太空舱是无法回收的。然而直到2002年,俄罗斯才披露,莱卡在进入太空后仅几小时就因中暑而死。2008年,莫斯科为莱卡竖起一座纪念碑。
▲这个长得挺像火箭的,其实是颗卫星。1958年1月31日美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探索者1号,不仅晚于苏联第一颗地球人造卫星,也晚于太空犬莱卡升空。不过,在轨时间缺很长,一直运行到1970年。因探索者1号而起的整个探索者计划,被稍后成立的NASA接管,成为日后美国无人驾驶宇宙飞船的总称,包括多达90多个科研航天器。
▲人类首位太空人尤里·加加林和首位女宇航员瓦莲京娜·捷列什科娃,大英雄也有小幽默。
1961年4月12日,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飞上301公里的轨道上绕地球一周,历时1小时48分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太空人。连同他的微笑一起征服了世人。7年后的1968年3月27日,他和教练员驾驶米格-15战机例行飞行训练时,不幸坠机,年仅34岁。各种猜想至今还未消散,有关话题我将在本系列里细说。
1963年6月16日,捷列什科娃单独乘坐东方6号进入太空,日后成为苏联/俄罗斯历史上第一位女将军。月球背面有一座环形山以她命名。2014年冬季奥运会,她还作为奥林匹克旗手高调亮相,现年80岁(1937年出生)。
▲这个名叫Ham的黑猩猩,1961年1月测试了水星太空舱进行亚轨道飞行,为4个月后美国首个太空人谢泼德先行探路。
▲这就是艾伦·谢泼德,1961年5月5号成为了首个进入太空的美国人,也是人类第二个太空人。尽管他并没有飞到像加加林一样的轨道,但他是第一个手动操控宇宙飞船飞行姿态及制动火箭点火的太空人。
▲这是人类第一次完整拍摄的整颗地球,由阿波罗8号宇航员威廉·安德斯在1968年12月距离地球30000公里的太空拍摄。在整张照片中,中间大部分陆地其实是南美洲,北美洲在右下方,左下方阴影处稍微露出一小片的是非洲大陆。
阿波罗8号不仅是人类第一次离开近地轨道,还是首次绕月球航行,同时也是著名的土星5号火箭第一次载人发射。
▲阿波罗10号三名宇航员——尤金·塞尔南、约翰·杨、托马斯·斯塔福德,创造了迄今为止人类飞行的最快速度记录,1969年5月26日他们从月球轨道返航时,一度达到每小时39897公里的速度,即11.08千米/秒,光速的0.000037倍。
▲1969年7月21日世界标准时间02:56,阿波罗11号登月执行长阿姆斯特朗,成为人类踏上月球的第一人,说出了著名的金句:「这对个人来说是一小步,对人类来说却是一大步」。
之后和搭档巴兹·奥尔德林在月球表面停留了两个半小时,照片中的宇航员就是巴兹。在距离阿波罗11号登月点50公里处,有一个环形山就是以阿姆斯特朗命名的。而《玩具总动员》里的巴士光年就是根据巴兹取名的。
▲1971年1971年7月30日,阿波罗15号宇航员把一块纪念14位牺牲的美国和苏联宇航员的纪念牌匾,还有一个「倒下的宇航员」雕像留在月球上。
▲1975年7月17日,阿波罗号与联盟号飞船实现太空对接,美苏两国宇航员握手送礼、相互串门。此图为艺术加工合成图像。
下面就是我根据太空竞赛创造的各种纪录,制成了这张图。人类在不断挑战自己的同时,创造出的一连串创世传奇。
如图显示,太空竞赛上半场和下半场的中段前,一直都是苏联压住美国打。
第一枚洲际导弹是苏联甩出去的(1957年5月15日R-7),第一颗人造卫星是苏联发射的(1957年10月4日斯普特尼克1号),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动物也是苏联升空的(1957年11月3日太空狗莱卡),第一个星际探测器是苏联飞出去的(1959年1月2日第一个月球探测器),第一个太空人还是苏联人抢先了(1961年4月12日加加林搭载第一个载人航天器东方一号),第一个空间站又是苏联抢先一步(1971年4月19日礼炮一号),第一个太空望远镜也是由苏联升空的(1971年6月猎户座1号空间天体物理望远镜),第一个火星着陆器还是由苏联成功发射的(1971年12月2日火星3号)。
但笑到最后的,才是真正赢家。后发制人的美国,在拼技术、拼经济、拼人才、拼创新等一揽子综合国力基础上,最终凭借广为熟悉的阿波罗登月计划,推高了整个太空竞赛时代的最高潮。而苏联不得不放弃自己还提不起来的登月计划。
随着1972年阿波罗17号最后一次登月收场,美苏两国握手言和了,至少是在太空领域是这样的。三年后,太空竞赛标志性收官。
催生了两国一系列的航天合作——阿波罗-联盟测试计划、航天飞机-和平号计划、国际空间站项目。正所谓是不打不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