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靠删帖,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2017-12-08 全美文摘

随着这次幼儿园事件的爆发,“塔西佗陷阱”又一次次的被大众提到,其主要体现为公信力的急剧下降,公众对于权威部门的说法普遍采取质疑的态度,更愿意相信自己的常识和逻辑。


那么,权威部门的公信力是如何下降的?在我看来,其实就是面对公共事件事,一味采用删帖措施,长此以往,公众力如何不下降?



要想避免“塔西佗陷阱”,先做到这几点再说吧:


第一,明确删帖的法律标准

 

在互联网言论的管理过程中,公权力机关和互联网平台二者结合,对表达形成了较大干预。这种干预以删帖和封号为主要措施。尽管在短时间内可以降低话题的热度,但每一次不当的删帖其实都是对公信力的透支。

 

对于蓄意造谣、涉嫌侮辱诽谤的内容,可以采取删帖等措施,并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但对于事件的公开评论,哪怕是一些比较尖锐的批评意见,则必须要有更客观的态度和更宽容的胸怀。


只因议题“敏感”便一味删帖,会给人以“掩盖真相”的印象。明明是一些社会治理层面的技术问题,最后却用公信力来兜底,无论如何都是得不偿失。

 

当然,有人会说很多自媒体在事件爆发初期原创或转载的,带有大量“猛料”的“爆料贴”。比如幼儿园事件刚开始发酵的聊天记录、备忘录等,难辩真伪,就应该删除。

 

其实严格来看,这样的说法不是没有道理,毕竟这样的聊天纪录是存在问题的,具体来说,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缺乏对材料来源的说明,导致真伪无法验证;


第二,缺乏交叉信源的验证,客观性存疑;


第三,情绪性、导向性过强,有可能造成并不基于事实的网络声讨。

 

然而,从法律性质上看,该类信息真伪待证,尚不能界定为“谣言”或“不实信息”。倘若一律删除,会在公众心中种下“掩盖真相”的阴影,从而对公信力构成损害。


我们觉得,正确的应对方案应该是对信息进行逐步的筛查处理,再通过辟谣、澄清等形式尽快做出正面回应和引导。

 

一句话,不论是说事实还是谈观点,都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第二,官方的公告要足够及时、清晰、完整。

 

作为官方公告,要尽量减少猜测的空间,更别留下一堆“巧合”和说不清道不明的问题。

 

在这次的幼儿园事件中,相关部门的第二份通告之所以引起公众和网友的广泛争议,其原因并非人们不愿意相信,而是这份通告确实有太多问题:细节过于含糊,情节又过于巧合,缺乏合理的、令人信服的解释。

 

家长为何会在同一时间就相似问题造谣,为何如此之巧?私下是否有意思联络?如果有的话,动机是什么?监控和硬盘为何“又”坏了?在教委是否有备份?在技术层面是否能完全修复?已经被证实存在的扎针行为究竟是个案还是群体现象,园方在其中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虽然迫于时间压力,热点事件中需要采用“小步快跑”的方式公开信息,但也应当做到详略得当。越是有疑点和争议的部分,越要说得详尽。

 

而最最重要的是,无论如何,一定不能撒谎,这对于任何人都适用,因为想要圆一个谎,就必须要去编造十个百个的谎言。

 

第三,向相对独立的社会力量开放足够的舆论空间。

 

有人说过,如果没有中间层,就要直面下层的火力,这样的尴尬局面不是在一次次的公共事件中得到验证了吗?

 

对于在社会上造成广泛影响的公共事件,在不妨碍调查的情况下,应当允许媒体和律师等社会力量介入。倘若一味垄断信源,又给不出有说服力的答案,自然会给人一种“五岳剑派,同气连枝”的感觉。

 

当然,社会力量有独立性,也有更高的自主度,可能会在调查中提出各种各样棘手的问题,促使调查者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更细致的工作。但这同样也保证了结果的公正性。


其实,相应的解决办法也不是没有,只看我们的相关部门能不能采用了


各平台可以考虑不删这类文章或帖子,而是在这类文章标题后嵌入警示语,比如嵌入这句话“内容尚未证实,无明确可靠来源,请谨慎辨别真实性,谨慎转发”,并保证读者在点开文章第一眼就能看到。


无论如何,把面对信息时的选择权交给网友,而不是一味删贴,也许很多公共热点事件也就很快能得到平息,更让人心服口服,而不是一次次的透支公信力。


是为言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