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希特勒:恶魔的崛起》:恶人胜利的唯一条件是好人不作为
Hitler: The Rise of Evil
豆瓣 7.4 IMDb 7.3
导演: 克里斯丁·杜瓦
编剧: John Pielmeier / G. Ross Parker
主演: 罗伯特·卡莱尔
类型: 剧情 / 传记 / 历史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 加拿大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03-05-18
片长: USA:240 min
又名: 希特勒:恶魔的复活
这部电影非常的真实的再现了希特勒的发家史,我们看到,他的确有作为领袖的潜质:爱国,善辩,有远见,阴险狡猾(客观的讲就连希特勒的敌人也是如此),善于收买人心等等。但其在乱局中最终成为大独裁者的基本条件就是两个不变的真理:“枪杆子里出政权”和“得民心者得天下”。作为我们一定不要忽视希特勒留下的有价值的东西,这也就是这部电影的出发点。(来自“豆瓣词条”)
英国思想家埃德蒙·柏克说过:“有一种东西,并且只有这种东西恒久不变,它先于这个世界而存在,而且也将存在于这个世界自身的组织结构之中:它就是正义。”
但面对在正义面前蛰伏着的邪恶,柏克警示道:“只要善良的人们袖手旁观,邪恶就会高奏凯歌。”这便是描述希特勒崛起的影片《希特勒:恶魔的崛起》片首出现的“恶人胜利的唯一条件是好人不作为”的由来。
六十年来,不断有人试图揭开希特勒当年成功的谜底。为何一个诞生了莱布尼兹、康德、赫得、洪堡、莱辛、歌德、席勒、巴赫和贝多芬的伟大国家会选择了一个恶魔作为首领?而这个恶魔又是如何一步步登上权力巅峰的?在后人看来这是多么匪夷所思啊!
美国CBS出资拍摄了电视电影《希特勒:恶魔的崛起》上下两部,试图通过摄影机重现德国历史上那段黑暗的时光,并从中寻得答案。影片播映后,立即荣获了当年艾美奖七项提名,并最终夺得了年度最佳艺术指导及最佳音效剪辑两项殊荣。
希特勒曾在《我的奋斗》中说他从他在维也纳穷人中间的生活中,学到了日后需要知道的一切。“维也纳过去是,而且现在仍旧是我一生中条件最艰苦的学校,虽然也是最彻底的学校。我刚踏进这个城市时还是一个孩子,离开时却已成人,性格也变得沉静严肃了。”“在这个时期中,我形成了一种世界观,一种人生哲学,日后成了我一切行动的巩固基础。除了我当时打下的基础之外,我后来很少需要学习什么东西,也不需要改变什么东西。”
正是维也纳的流浪经历使他能够忍受一次大战时前线的肮脏,以及虱子、泥泞和恶臭并从不抱怨,这是他政治生涯成功的一个独特品质。
也正是在维也纳,希特勒成为了一名坚定的反犹主义者,这给日后的欧洲乃至全世界的犹太人都带来了无尽的灾难。
还是在维也纳,希特勒开始由崇尚艺术转而热衷政治,他仔细研究社会民主党成功的经验并总结出建立一个群众运动、掌握在群众中进行宣传的艺术以及利用他所说的“精神上和肉体上恐怖”的价值,以及掌握政权必须取得教会、军队、内阁或者国家元首等强力部门的支持等重要认识。
仍旧是在维也纳,从前那个人前羞涩的希特勒发现了说话的神奇力量并开始尝试在公众场合演讲,经年的磨练后,终于成就了日后那震惊世界的最富煽动性的口才与演讲。但遗憾是,影片关于希特勒维也纳生活的重大转折点体现的不够准确。
因为是美国人心目中的希特勒,所以这终究是一部美国式影片,虽然影片力图还原历史真实,但整部影片的德国味道却不算浓烈。这也是没办法的,只有丑化希特勒,才能美化德国人民。
电影开头语:“恶人胜利的唯一条件是好人不作为。”——言外之意是,德国人大多是好的,只不过当时没有作为。这有洗白嫌疑。恶人胜利的唯一条件是恶人的数量压倒性胜利。电影最后没有演,老总统死了,希特勒举行一次全民公投,85%的人投给希特勒,他才成了“元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