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诺维斯基 2018-06-07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01 


当年要求“背诵全文”的那些名篇,这首《清明》,绝逼属于长期拒不交还给老师的。


它生动形象,朗朗上口,让人一读就忘不了,再加上每年清明期间对此诗的被动重复,更使其深深地存在于脑海里,乃至说起清明,就自然而然会接句“清明时节雨纷纷”,正如说起“how are you”,自然而然会接句“Fine thank you,and you”一样。


只不过,越是熟悉到如同常识,越是让人忽略其中的不对劲。


仔细咂摸咂摸《清明》一诗,至少有三处疑问:


第一,啰嗦拖沓。


最典型的,“路上行人欲断魂”。“行人”本身就在走路,又何必画蛇添足地加个“路上”?说“路上行人”,不就像说“女性小姐”一样啰嗦吗?


历来有很多评论家都对此提出异议,并指出,这首诗里的“时节”、“借问”等词,也皆有拖沓啰嗦之嫌。全诗完全可以压缩25%的篇幅,改成:


“清明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


如此,岂不更加简洁明快?


第二,不合常理。


清明节上坟祭祖,坟前或许会追忆过往含泪凝思,但又何至于走在路上仍魂断神伤?事实上,清明不是“忌日”,而是节日,给死人过节,一样是有节日气氛的。这天,大家赶集购物、郊野踏青、聚餐饮酒,又哪里有失魂落魄?不信清明这天您站街上看看,有几个行人是“欲断魂”的样子?


第三,出处存疑。


众所周知,《清明》是唐朝的杜牧所写。


然而,《全唐诗》里,根本没有这首《清明》!


您没看错,当时的国家重点文化工程,收录了近五万首,堪称大百科全书的《全唐诗》,连残碑断碣、稗史杂书中的疑似唐诗都兼容并包了,却偏偏不把这首《清明》纳入。


并且,杜牧的后世粉丝整理他的诗作,编纂成《樊川文集》,里面收录四百多篇作品,也根本没有《清明》。


很显然,这里面有鬼。


 02 


其实,《清明》一诗从未见于唐代诸作,而是直至宋朝方才面世。因此,基本可以断定,这不是唐诗,也不是唐代杜牧所写——如此一首朗朗上口过目难忘的好诗,写成之后竟从未有所流传,直至几百年后才出现,这无论如何也说不通


正如梁启超所言:“前代从未著录,或绝无人征引而忽然出现者,十有九皆伪。” 学界一般认为,《清明》这首诗,其实是宋朝人所作,托名杜牧而已。


只不过,好好一首诗,自己写了出来,为什么要放弃知识产权,署上别人名字呢?


一般而言,两种可能。要么是秘书班子为领导捉刀代笔,要么是作者借光名人来为自己的观点站台。


前者不存在,那只可能是后者,也就是说,《清明》的作者,故意署名杜牧,是为了蹭上这位文坛大V,来帮自己说话。


那么问题来了,作者神神秘秘地托名,是想表达什么?再联想到诗中啰嗦、不合常理的几处,又是不是暗藏了什么玄机


我们再品一品原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细雨、行人、牧童、酒家、杏花村……略略一读,就能体会到“诗中有画”的感觉,宛如看到一幅生动盎然的画作。再咂摸咂摸,这首诗应该如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郑板桥的《竹石》一样,是“题画诗”,与之配套的,应该还有一幅画。


什么画?既然此诗写于宋朝,那么它所题的画应当也是宋朝的画。


而这首诗的名字,叫《清明》。


线索已经渐渐完整了。一幅画,宋朝的,名字叫“清明……”


您肯定想到了。



 03 


表面上看,《清明》写细雨断魂,《清明上河图》画汴京盛景,两者完全配不上。


诺维斯基负责任地告诉您,之所以说《清明上河图》是传世神品,可不仅仅单指它的绘画成就。


事实上,传世名画,都有着丰富的内涵和精妙的深意,比如蒙娜丽莎,比如格尔尼卡,比如韩熙载夜宴图……


清明上河图亦是如此,并且,它更为大胆,甚至可以说极为大胆


因为,在图中一派繁荣和谐的景象之下,张择端设下多处草蛇灰线,貌似歌颂盛世,实则……


随便举几个例子:

 

图中,车上堆叠的,不是破布烂卷,而是苏轼、黄庭坚等失势旧臣所写的字画,它们直接被当作垃圾装车,推到郊外销毁。


嗯,落马了,题词也都该铲掉了。“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诚哉斯言。


再看这里:



汴京核心区,不见庄肃端严的大国都市风采,却见游商散贩摆摊设点,并且私搭乱建、占道经营,乌泱泱地看着闹心。


然而,图中高大上的盛世气象,竟然是靠这些非高大上的群众支撑起来的


再看街头一角:



一位大胡子不知在讲些什么,引来很多人驻足围观,外围还有一些少年学生。这场面,像是公然传播什么言论?还是无序聚集?这大胡子到底在扯什么邪理歪说,怎么还那么吸引人呢


这个场景就更有趣了:



一家大酒店,装饰豪华,间间有客,进门处挂着红灯,暗示店内提供你懂的服务。门外,一名失足妇女迎客招徕,过路群众羡慕观看。酒店门口停满了车马,往来狼友络绎不绝。


嗯,有个成语,叫繁荣C盛。并且,是在天子脚下……


您看看,给皇帝画了这么幅画,貌似歌功颂德,实则……


可以想象,如果不把这几处整圆乎了,任你《清明上河图》再巧夺天工,也绝对不行。


再好的东西,发不出来也不行啊!


所以,这么一幅奇画,正需要那么一首奇诗,来作为消炎良药,或者说是美颜相机


 04 


现在,把造出来的《清明》一诗,托名前贤出品,作为《清明上河图》的旁白,效果就全出来了。


注意,“清明”,并非指清明节,而是指“政教清明,有法度有条理”。诗和画,都以“清明”为题,突出了鲜明的正能量标题,开宗明义,大气磅礴。


第一句:清明时节雨纷纷。此处的“”,不是下雨,而是形容教导之言



图中大胡子可不是在忽悠群众,而是在宣讲重要精神、唱响正能量呢,您看,人民群众多么的喜闻乐见啊!


大家共同拥抱风清气正的新时代,沐浴在先进文化的阳光雨露之下,这就叫:清明时节雨纷纷。


第二句:路上行人欲断魂。


“断”,断舍离;“魂”,比喻孤魂野鬼的糟粕文化。为啥用“路上行人”?呵呵,就是特指路上的行人嘛。桥上的行人多是卢瑟群众,就知道无序扎堆,思想境界还未达到正确的道路上。


走在光明道路上的人民群众,与正确思想保持一致,要同那些孤魂野鬼的糟粕文化彻底断舍离。这,就叫“路上行人欲断魂”。


至此,前三个画面的钉子都已抹平,只剩下一幅汴京的繁荣C盛图了。


怎么处理呢?接下来两句,换一个读法:


借问酒家 /// 何处有牧童 /// 遥指杏花村


“牧童”何意?牛郎嘛。借指失足工作者,你懂的。


如此,“繁荣C盛”就圆满解决了:宾客到了京城最豪华的大酒店,但发现绿色纯素,于是借问前台:技师都去哪儿了?前台吟道:“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如今汴京风清气正,全无浓桃艳李,您想买份春色,恐怕只能往郊区的粉红度假村里找找看吧。


这就叫:“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旗帜鲜明地肯定主流是好的,同时又指出些不疼不痒的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OK,诗里的鬼捣完了。就问您什么叫化干戈为玉帛。


这,就是文字的艺术。好作品,都是精心呈现出来的。总有一些梗,专待一双慧眼,虽然隔着屏幕,亦能一笑会心。


没办法,谁让当时的艺术家皇帝姓了那个姓呢。


这样也好,内涵产生美


来源:老斯基野驶(ID:lsjyeshi) 作者:诺维斯基

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侵权必究


西湖大学的隐藏剧情

人设崩塌的办公室主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