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诺维斯基 2018-05-31


春风撩人,严肃地笑。


 01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公元280年的春天,东吴降晋,三分一统,春风吹暖了离乱已久的中华大地。


王朝肇基,往往都先来一波风清气正勤俭持家的气象,如汉兴文景、如唐初贞观。然而,西晋却跳过了这个初级阶段,直接拉升到繁荣腐强的高位,可谓出道即巅峰。


按照《晋书》的记载,西晋的社会风气是:


“纲纪大坏,货赂公行,势位之家,以贵陵物,忠贤路绝,谗邪得志……”


虽然只有短短几十年,西晋的腐化堕落程度却属史家公认的业界标杆。当时,贪腐奢靡蔚然成风,豪门贵室大搞权钱交易,并将此作为通行规则,谁想要进身入仕,都必须能拍能送。大形势之下,官吏尽墨,几乎没谁干净。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晋武帝司马炎理所当然要为贪贿奢腐的社会风气负总责。


这似乎也有公论。有次,司马炎问手下官员觉着他能比得上汉朝哪位皇帝,官员毫不客气:“可比桓、灵!”


司马炎大怒:“老子匡定天下,一统万民,比不上刘邦也比得上刘秀,你怎敢拿最不成器的桓、灵跟我比!”


官员针锋相对:“要我说,还不如桓灵呢!桓灵时期刮老百姓的钱,钱好歹还进了国库;现在同样刮老百姓的钱,钱可都进了私人腰包!


 02 


司马炎毕竟是开国之君,不想背上个臭名。面对贪腐横行奢靡无度的官场风气,他也曾下诏表示要激浊扬清尚俭戒奢。为把诏书精神落到实处,司马炎拿出了一个实际举(zuo)措(xiu)。


当时,有个太医进献了一件“雉头裘”,是用野鸡头上绒毛编制而成的大衣,珍稀异常。然而,司马炎毫不领情,他召集文武百官,当众把这件雉头裘焚毁,并斩钉截铁地表示:我从来不追求档次,一件普通布袄都能穿十年八年,要这种奢靡的物事何用?今后谁再搞这套,就坚决惩处、毫不手软!


领导带头,倒也是带了。但西晋的奢靡腐化之风刹住了吗?


嗯,那个,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炫富比富事件了解一下?


西晋年间,石崇王恺比富,天下为之耸动

官吏的眼睛是雪亮的。上级是嘴上说说,还是要动真格,心里都有数得很——满朝王公贵胄、天下世家大族,都在敛财聚贿尽极奢华,你拿件破衣服说事儿,糊弄傻波依呢?


谁是傻波依?谁信谁是。


别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


于是,这帮赃官猾吏心照不宣,一边高喊口号,层层落实;一边勤捞致富,择油录取,共同打造出自上而下由内而外的历史级奢靡腐败格局。这样说吧,当时的官场,挨个挨抓可能有冤枉的,隔个抓肯定有漏网的


当然,西晋当局的官方口径则是正能量满满,“朝野宁静”“海内晏然”等评价洋洋盈耳,翻译成现代语言,大概就是:


清廉春风吹进门,西晋朝廷抖精神!


清廉春风吹满地,西晋官员真正气!


 03 


其实,这里面有一个悖论。


像司马炎,当到了老大的位置,天下的一切都是他家的,还用得着贪腐?不仅用不着,相反,谁贪腐,谁就是在挖他家墙角!


那么,司马炎为何要放任整个官场风气腐化不堪?这样岂不是变相豢养了大批挖自己墙角的官员吗?难道他比自己“何不食肉糜”的亲儿子还二?


恰恰相反,这正是司马炎的高明之处。


结合历史时局来看,东汉后期乃至三国,“门阀”势力登上了舞台,这些世家大族累世为官,门第显赫,与国家治理架构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某种程度上把持着朝权。哪怕是一统三分的晋武帝,想要执政稳固,也不得不依靠这些大家族的力量,跟他们搞好关系。


作为天子,谁不想真正乾纲独断,把这些掣肘的大家族都收拾利索?只不过,霸王硬上吧,容易被骂成夏桀商纣;找借口整吧,这帮人大多数书香门第诗礼传家,像杨震拒金、袁安卧雪,皆是有名的清廉家风,挑毛病还没那么简单。


连点把柄都没有,你这不是给组织添忧吗!


弄清楚了这个逻辑,事情就好理解了。


贪腐奢靡,只不过是内部矛盾;金銮殿的指挥棒灵不灵,才是真正的关注点。为了维护核心利益,晋武帝下了一盘很大的棋,面对官场上的不良风气,他不动声色,而是放任、纵容,乃至有意引导、蓄水养鱼。如此,世风日下,化风成俗,天涯无净土,贪腐奢靡的大环境渐渐定型,谁想走上仕途得到晋升,都必须遵守游戏规则。这样一来,相当于天下官员都从淤泥里过了一道,人人都沾上了污点、交出了把柄,不知不觉中给朝廷纳上了“投名状”


当“投名状”集齐个七七八八时,晋武帝的龙椅也就坐稳了。先引良为娼,再出手扫黄,或者以扫黄为后盾,还有哪个门阀敢犯各?还有什么士族敢不听招呼?随便翻出个贪腐奢靡,分分钟把你安排得明明白白!


文武百官都乖乖听话,人事权牢牢抓在了手里,晋武帝自然很开心。


更开心的是,用这种手段玩人事,黎民百姓见到贪官受惩,还会拍手称快,如沐春风。


 04 


按照晋武帝原本的顶层设计,天下皆墨,无官独善,自己就有了扎实的掌控力,可以实现完整权限的令行禁止。至于是不是真的要查贪、要查到什么程度,则大可外紧内松,做做样子——查谁谁都有问题,还有什么好查的?


所以说,查不是目的,只是作为战略威慑的手段。你若离心离德,那么就通过查把你拿下;只要你乖乖听话,不怀异心,纵使大贪巨腐,也会保你平安。


只不过,实际操作层面,也会出一些意外事件。有时,那些离心离德的没挨刀,个别夹着尾巴做官的怂货,反而被阴差阳错地拎到了案板上。


比如,有的府台道台大人,不慎成为了街谈巷议的对象,搞得沸沸扬扬满城风雨,人人都说他有问题,这时就要去查一查了。虽然本来未必要查他,但形势倒逼,民意难违,自古都讲“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老百姓都沸反盈天了,你要再不动,是不是显得很被动?既然下了河,索性洗个澡吧!


作为被查的大人,当然是一肚子的委屈:我也不想红啊!莫名其妙地被红了,躺着也中枪,找谁说理去?大家都有问题,凭什么我被议论了就逮着我可劲薅?



作为围观群众,也未必完全领情,有些刻薄之人指出,连无知百姓都知道这货有问题,你官府就不知道?民议都成风了,老爷们才去查,早干嘛去了


作为官府,对这事儿也是一肚子不满。大家屁股都不干净,本来你好我好大家好,结果被众闲人一煽乎,反而要跟着风评走,舆论说啥就是啥,官老爷反而变成了弱势群体!


作为焦虑症患者,看到这事儿则更是惴惴不安:此等搞法,偶然性太强,全无一定之规。说起来是“人民的名义”,那万一有天“人民的名义”被别有用心之辈利用了呢?隔墙扔砖头,砸中贪官污吏还好,哪天砸到平民百姓头上了怎么办?


谁都不满意,根子在哪儿呢?


当然,西晋当局对此事的说法,想必是:霹雳手段严肃查处,回应关切施惠于民,贪官不知何处去,群众依旧笑春风


这可不是瞎猜的。巧合的是,晋史里有一段颂词,就是如是写的:


 “皇室多难,清紫宫。威厉秋霜,惠过春风。”(《晋书•志第十三》)



来源:老斯基野驶(ID:lsjyeshi) 作者:诺维斯基

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侵权必究

他们为啥纷纷改口?

柳传志到底卖了什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