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第三届桂子山音乐节 | 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钢琴系成功举办“中国钢琴音乐研究”学术活动
2018年11月16日-18日,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钢琴系成功举办了“中国钢琴音乐研究”系列学术活动。此次系列活动是华中师范大学桂子山第三届音乐节的一部分,共邀请五位国内研究中国钢琴音乐的权威专家参与,共包含两场讲座、两场音乐会、和一次专题工作坊。此次系列活动不仅全体钢琴系教师与音乐学院学生积极参与,更吸引了全国各地的老师与学者赴我院观摩学习。
16日上午9:00,著名钢琴理论家、音乐评论家、人民音乐出版社《钢琴艺术》副主编魏廷格教授在音乐学院323会议室讲解了《有关中国钢琴艺术的几点认识》。魏廷格教授从中国钢琴艺术的应有内涵、钢琴艺术在近代专业音乐中的关键地位、钢琴改编曲在中国钢琴曲创作中的特殊含义、处于纵向约束力和横向影响力之中的中国钢琴曲创作、加强审美母语的培养是中国钢琴教育的当务之急几方面阐述了他对中国钢琴艺术的认识。
16日晚19:30,音乐学院钢琴系教师与星海音乐学院钢琴教师张奕明博士在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厅举办了《中国早期钢琴作品》音乐会,并由张奕明博士进行曲目讲解。音乐会选取了1915-1951年期间,赵元任、陈德义、李树化、老志诚、江定仙、黄桢茂、陆华柏、郭祖荣、刘施任、陈泗治、江文也等12位中国作曲家创作的15首作品进行演奏,曲目类型有独奏、四手联弹、协奏曲等。此场音乐会展示了中国早期钢琴作品独特的个人风格和音乐魅力,让听众切身亲身感受中国钢琴音乐发展中某一阶段、某一群体、某一地域的风格特征,向观众普及了早期那些内涵丰富但被人们忽视的中国钢琴作品。钢琴系教师精彩的演奏和张奕明老师细致的讲解配合默契,在为在座师生和专家带来独特的美之享受的同时,也收获了赞扬和肯定。
17日上午9:00,在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厅,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蒲方教授主讲《中国钢琴协奏曲创作概况》。蒲方教授梳理了中国钢琴协奏曲的发展脉络,并探求其中的历史特征。她指出,中国钢琴协奏曲是我国交响乐创作的突出代表及重要题材,同时也是中国钢琴音乐成熟的象征。对中国钢琴协奏曲重要作品进行必要的分析和研究,不仅对中国钢琴音乐和交响乐创作具有现实意义,同时也有助于各类独奏协奏曲创作的进一步探索和发展。此场讲座的嘉宾——来自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钢琴系教师张凡也带来了题为《黑白键上的游牧——内蒙古钢琴艺术概论》的发言。发言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对已经出版的“内蒙古音乐风格”钢琴作品搜集整理的基础上,探讨了其早期创作的"想象”与“迁移"两种不同路径,进而对若干重要的作品的背景与影响进行品评,并从文化观的层面对”钢琴民族化”的提法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与批评;第二部分是具有"应用民族音乐学”意味的关于内蒙古钢琴艺术干预策略的探讨,以三个正在进行的具体的事例,给大家展示了内蒙古钢琴艺术工作者的憧憬和为之所作出的努力。讲座最后的客座教授聘任仪式上,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康瑞军分别为魏廷格教授、蒲方教授、张奕明博士颁发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客座教授聘书。
17日晚19:30,张奕明钢琴独奏音乐会之“中国钢琴创作的现代之路”于音乐厅举行,由蒲方教授讲解。张奕明博士共演奏了中国作曲家邓尔敬、江定仙、桑桐及蒋祖馨于1939-1990年间创作的10首钢琴作品,演奏嘉宾刘栗朵朵演奏了陆华柏1949年前创作的四首钢琴作品和郭祖荣的于1960年创作的《第二随想曲》。蒲方老师穿插在演奏中的讲解,则加深了观众对些作品的理解,作曲家的状态、思想、经历,都对解读这些被埋没的作品有着重要的意义;其中也讲述到了部分资料的寻找过程,都丰富了观众对这些作曲家、甚至作品的认知。音乐会演奏出色,讲解到位,获得与会专家和师生的高度评价。
"钢琴音乐研究工作坊"于18日上午8:30在323会议室召开。本次工作坊共分为第一单元专题报告和第二单元专题研讨两部分。首先,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凌俐副教授从科研、教学、演奏三个角度对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钢琴系”中国钢琴音乐研究”的传统与现状作了整体汇报,在历史性的回顾中例举了目前院内教师们对该研究建设所做出的各项研究成果,并进行了积极的反思。音乐学院第三任钢琴教研室主任吴晓娜教授发表了《为中国钢琴音乐的研究与推广尽力》为题的讲话,吴教授通过讲述自己对中国钢琴音乐关注的渊源,表达了自己对中国钢琴音乐发展与探究的看法,也对目前硕果累累的科研成果给予高度的肯定与赞扬。随后,由詹艺虹教授、张凯教授、陈艺文副教授、朱力老师分别作了《中国钢琴组曲教学曲目研究一-以姚恒璐钢琴组曲为例》、《七彩神韵,舞动黑白一——对张朝钢琴作品民族风格的研究》、《饶余燕钢琴独奏作品研究》、《中国钢琴教育史研究的现状与新思考》为题的专题报告。在报告中,詹艺虹老师主要围绕自己的课题讲解了姚恒璐钢琴的组曲的文本分析与演奏研究;张凯老师以《儿童西藏组曲》《儿童新疆组曲》为例,谈论了民族作曲家张朝的作曲技法特点;陈艺文老师的关注点是中国钢琴音乐中的复调,选用饶余燕的钢琴独奏作品,从曲式分析入手讲述作品中所蕴含的复调思维;朱力老师则是从中国钢琴教育史方面分析现在的音乐教育现状。通过两篇关于音乐教育的论文,谈及中国现在尚不完善的社会音乐教育,并在最后提出了自己的新思考。
第二单元的专题研讨由来自澳门理工学院艺术高等学校音乐系主任代百生博士主持,嘉宾丁卫萍、张奕明、代百生分别就《陆华柏的钢琴音乐创作与表演》、《王义平钢琴作品<恐龙>创作源探究》、《中国钢琴音乐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作了研究探讨。常熟理工学院音乐系丁卫萍副教授是研究陆华柏的专家,她的发言列举了许多丰富的史料,有理有据,研究深入。钢琴演奏家张奕明向大家讲解了作曲家王义平,以及他所创作的《恐龙》的历史源流。通过对作曲家王义平人生的介绍,以及对他影响较为深刻的几位国外著名作曲家钢琴家,使大家对于《恐龙》这部作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讲解之余,张奕明也为大家现场演奏示范了一段关于恐龙体态的生动刻画。最后,是由代百生博士关于“中国钢琴音乐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以探讨的形式做了一个非常丰富深刻的报告。代博士通过讲解关于技术性分析与美学视角探讨中国新音乐的创作研究,并呼吁大家要建立跨文化性心理。在中国钢琴音乐研究中,要学会借用文化学研究的这个观点—跨文化性心理,从而避免在研究中“带有色眼镜”。在这一研究过程中,关键的是:比较有何异同,从相同得到不同,美学与文化学中借用方法探究为何不同,同时需要民族音乐学双视角的研究方法——融入与跳出。另一方面,在研究重点中,代老师介绍了自己的一些想法,例如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历史、中国钢琴音乐风格与钢琴教学、欣赏以及演奏,尤其关注中国钢琴音乐如何加入到音乐欣赏课中。在报告的最后,代老师讲到中国音乐的美学的发展目前尚是“闭门造车”,倘若运用外语来界定中国音乐美学是很困难的,因而通过外文来做中国钢琴音乐研究的为之甚少,在这一点,代老师也表达了自己对于中国钢琴音乐美学方面的发展期待。
当天下午两点在323会议室,由代百生博士主持的以“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与研究漫谈”为主题的专家座谈准时开始。会上,魏廷格老师首先回忆了自己为什么研究中国钢琴音乐的心路历程,其次也提出了钢琴音乐的多声思维,以西方音乐发展中的钢琴多声思维引出中国钢琴音乐的思考。一方面是中国历史厚重的文化传统,另一方面是西方长期的发展成果。两者相互的结合。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无论成熟还是不成熟,都是可敬的。因为他们将两个文化圈相融合,使中国钢琴音乐加入新的“血液”。 最后,魏老先生对于我院三代老中青三代教师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研究中国钢琴音乐表达了赞赏之情与敬佩之意。吴晓娜教授讲述了自己当年对于中国钢琴音乐研究的艰辛路程,谈及自己对老志诚先生的采访,表达了自己对老志诚先生的所作的《牧童之乐》的理解,以及老志诚曲目中的中国文人情怀与民族情趣。通过分析老志诚的作品,并邀请张奕明现场演奏部分乐谱,生动展示老志诚音乐作品中的“天人合一”的意境。蒲方老师通过自己在中央音乐学院20年的教学经历,谈及到自己对中国钢琴音乐发展的观点。蒲老师说道,研究音乐,应当做自己喜欢的,属于自己的音乐,建立地方特色的钢琴音乐。在演讲最后,也就中国钢琴音乐如何迈向新征程提出自己的观点。在几位老师谈话中,多次涉及中国钢琴音乐研究单一的话题,在目前中国钢琴音乐研究主要还是以实践为主,理论较少,应当多关注到中国钢琴音乐的作曲分析、史学、美学以及民族音乐学多学科交叉。代老师也提出,博采众长会更优于“单打独斗”。张奕明发言道,中国钢琴音乐作品有很多都是很优秀的作品,比起西方作品同样不逊色。这些作品是具有独特中国民族韵味的,也是西方音乐作品不可替代的。像是陆华柏的作品,便是一直在做西方与中国相结合的尝试。在演奏过程,尽管会有一些看似错误的和声问题,但是这取决于采用怎样的演奏处理的方法。在各位专家的发言过后,我院教师也热情了进行交流。詹艺虹老师与蒲方老师交流了中国女性钢琴家作品的研究问题以及陈永老师从中国钢琴史学角度表达了自己的几点建议与看法,并总结了中国钢琴作品的三个维度:“风—民间音乐改编;雅——文人音乐作品;颂—人民、社会作品”,从这三个维度出发,进而谈到自己对于中国钢琴音乐史与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不足。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汪申申老师发言说,在现如今,音乐学院多是私人往来,院校之间的关系较为疏松,像是这样的学术交流是极为有意义的。汪教授首先从西方音乐史的角度,阐述了中国早期歌剧和民族歌剧的定义问题,他讲到所谓"民族歌剧"多了束缚,中国音乐应当是百花齐放、多样化的,这样民族多声音乐思维才得以发挥,有利于中国歌剧历史的回顾与创新。其次,从演奏角度出发,中国作品与其他作品不同,它具有自己的特色,像是民族多声语言思维。因而导致了在同一首钢琴作品演奏过程中也可以有不同的表现,演奏中国钢琴作品目前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真正要把中国作品弹好,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内蒙古师范大学的张凡老师在最后提出了关于中国钢琴教育向“人”转向的问题与中国钢琴音乐文本研究的考量。在研讨会的结束,魏老师又再次强调,“在音乐研究中,抓住音乐审美这条线,任何研究主题都要抓住“美”。”其次,再从理论方面分析审美。魏老师提出,中国人应当建立属于中国人的现代多声审美感,必须具有中国民族风格。因为如果单一的将多声,西方已将其研究透彻,而我们所需要的,则是中国民族的、多声的、现代的。这种审美感首先靠的是那些一听就是亲切的音乐作品,是相当大量的中国人都可以感受到的审美语言,像是贺绿汀的作品。尽管各位老师们意犹未尽,但由于时间原因,最后研讨会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本次‘中国钢琴音乐研究’系列学术活动为期三天,活动紧凑、内容丰富,是第三届桂子山音乐节重要组成部分,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提升了此次音乐节学术水准。精彩的讲座与音乐会将那些易被人忽视和遗忘的作曲家和作品重新带到我们的视线中,并使我们认识到这些作品的珍贵性、重要性,从而极大提升了学院师生研究中国作品、演奏中国作品的兴趣,为钢琴系今后的科研、教学、演奏提供了新思路。此次系列学术活动引起了中国钢琴学界的关注和认可,提升了我院的社会影响力。”
微博关注:华大音院
QQ添加:2873859138
微信关注:huadayinyuan
投稿邮箱:2873859138@qq.com
文字:耿慎蔚 马天骄
编辑:黄薪霓
音乐学院新闻宣传中心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