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京的BF.7奥密克戎亚株R0能有21?!

Y博的科普园 一个生物狗的科普小园 2022-12-02

申明: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


今天朋友给我发来一个视频截图,看得我差点惊掉下巴:

查了一下应该是刚播出的新闻采访,是国内一位疾控专家解释为何北京当下的疫情防控困难,说到北京遇到的是奥密克戎BF.7亚株,传播速度快,R0达到了21

这一说法实在令人震撼,因为公认R0最高的麻疹(Measles),一般认为是18:

难道北京遇到了一个传播能力超过所有已知人类病原体的新冠病毒?要知道新冠我们说是气溶胶传播,麻疹被认为是空气传播,像和感染者在同一个房间呆过,90%的人都会被感染。说新冠传染力比麻疹强,新冠病毒也会不好意思的啊。

国内有个非常出名的词叫“鸡娃”,我看国内的一些专家们联合媒体,最近这半年也是努力地把新冠病毒往麻疹方向鸡娃。为什么?以下是我找到的:

7月的新闻:

里面是这么说的:

那时还是BA.5,已经18.6,说超过麻疹,只可惜麻疹R0估计范围是12-18,这里说是15,让新冠多少胜之不武。

然后就在11月28日,出了这么个新闻:

里面采访了一位挺有名的医学专家,是这么说的:

根据这位专家,BF.7的R0还是18.6。没想到,一天都没过去,BF.7就被“鸡娃”到R0值21了。拜托两位专家能否协商一下,你们看的是同一个BF.7吗?

其实吧,关于BA.5的R0问题,我都发过两回文章了:

7月一回。

10月一回。

第一回我的标题是BA.5的R0值18说法不对,第二次因为报道的是BA.5.2还是啥的一个子系,于是我就标题改得宽泛一点,说是无论BA.5的哪个子系,R0是18都不对。这下倒好,首先,BF.7了,再用BA.5的标题不太好;其次,R0直接被拉到21了,我原来写的都是18,让我一文三发不仅在心理上不太好意思,在内容修改上也增加了不小的难度。

其实,R0是指在人群没有任何免疫基础的情况下,每个感染者平均会传播给多少人。R0都是需要复杂的建模来估计的。像麻疹,我们一般说R0是12-18,实际根据不同数据,算出来也会不一样,这是一篇关于麻疹R0的综述对不同研究的小结[2]:

里面有的研究估算出来麻疹R0能到60,这一方面表明国内一些专家格局还不够大,还有进一步对新冠“鸡娃”的空间,另一方面,讲正经的,是告诉我们R0的计算非常复杂。

R0受很多因素影响,比如人和人之间的接触频率、距离。社交距离增加了,病原体传播肯定会受影响,R0就下来了。像北京现在病例不断增加,老百姓已经很紧张了,也采取了比较强硬的物理防疫措施,包括减少了人群的聚集,不少人都严格居家了。这种情况下即使是麻疹,R0都未必能有18。大家都吃那么多苦了,专家们行行好,即使R0原本真是21,也可以说一下在社交距离增加的情况下,不会表现为21,就当“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不行吗?

更何况,新冠R0真没有18或21啊。这些说法都是认为现在的突变株取代以前的突变株是因为传播力更强,因此可以把前一个的R0乘上后一个对前一个的传播优势,计算后一个的R0。这是完全错误的。R0是假设人群没有任何免疫力。可新冠病毒株B对病毒株A展现传播优势,完全可能是A先传染了很多人,人群有较高的免疫防护,B是靠更强的免疫逃逸而非单纯的传染力强来获得竞争优势

这些专家们乘来乘去的传播优势哪里来的?都是国外主流奥密克戎突变株演变的数据,那些演变基于什么?正是不同突变株的免疫逃逸特征与人群免疫基础变化的互相作用。

就看BF.7流行地之一,美国的病例变化:

按照国内专家的说法,BA.5比BA.1传播力更强,R0分别是18.6和9.5,怎么BA.1病例增长能高那么多?BF.7的增长优势为什么没带来比BA.5时期更大幅度的感染增加?

如果国内的专家们是真的根据数据,做了科学计算,得出BF.7的R0是21,那没有问题,就像麻疹,你按科学,算下来是60不是18,没问题。但不能完全不讲科学常识,信口开河就说R0比麻疹高啊。

我们来正儿八经看看在北京引发疫情的BF.7,这是BA.5下面的一个支系,如果看它在美国的病例占比变化[3]:

从8月起不断增加,也就是说对当时的主流BA.5有竞争优势。但最近增加幅度远没有BQ.1和BQ.1.1来得厉害。可见也不能说BF.7就是什么有史以来传播力最强。

更关键的是我们要想想为什么BF.7会取得对BA.5的竞争优势。这就需要看它的免疫逃逸特征,比如接种过三针灭活疫苗的人[4]:

体内针对BF.7的血清中和抗体低于BA.4/5,这就是BF.7免疫逃逸更强的一个证据。更关键的是对于BA.5突破性感染的人,BF.7的中和抗体也更低:

这意味着之前被BA.5感染过的人,再度感染BF.7会比二次感染BA.5可能性更高——因为他(她)体内对BA.5的中和抗体更多,防感染可能性更大。可是,我们也能看到BQ.1和BQ.1.1的中和抗体更低,指向这两个突变株免疫逃逸更厉害,能解释为什么它们在美国的增长优势更明显。

不过,这是针对美国的人群免疫基础而言。那里很多人接种过比较高效的疫苗,后来又经过BA.1,BA.2以及BA.5的感染,人群免疫基础比较高。只有能突破这些免疫基础,比如突破BA.5感染带来的免疫基础的病毒株,才能在那里流行起来。

对于中国来说,人群免疫基础不一样。境内绝大多数人都没有高效疫苗+奥密克戎过往感染带来的免疫屏障。BF.7也好,其它奥密克戎亚株也罢,都会是传播力很强,能在短时间内造成大量感染的病毒株。

纵观最近的一些事情,我们会发现国内很多民众对新冠还是缺乏必要的科学认知。比如高危人群里很多还没有接种疫苗,疫苗、口罩导致肺结节之类的荒谬言论很多人在转载点赞,而有的健康年轻人对新冠又过度恐惧,甚至发生了觉得以后被人看不起就想不开的悲剧。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专家更应该珍惜面对媒体的时间,这是为大量民众提供科学信息的宝贵机会。特别是说R0为21的那位专家,是在央视上说的,很多老年人不一定网络玩得多溜,央视新闻在他(她)们眼里不仅是权威,还是少数接触信息的渠道。

这种场合,表面上专家是和采访的记者、主持人交流,实际是和无数对疫情感到焦虑,希望获得有用信息的老百姓交流。可是这么珍贵的交流机会里,我们的专家在说什么呢?说来说去,就是传染性很强,致病性减弱。

是,奥密克戎传染性是很强。但老百姓防疫已经很辛苦了,还有必要通过虚假的R0值吓唬人吗?强调传染性很强,搞得人人自危。很多人担心感染后要被拉方舱,条件不知道怎么样,家人不知道能不能在一起,家里的宠物不知道会怎么处理,以后会不会有后遗症,会不会被歧视,这些民众更关心也更实际的问题能不能好好说说?

至于致病性减弱,从国外的研究看,几个奥密克戎亚株间没有明显的致病性差异。而包括香港在内的各种数据都显示未接种疫苗的老人感染奥密克戎仍然非常危险:一针疫苗未接种,80岁以上老人病死率14.7%,70-19岁4.55%[5]。中国80岁以上老人基础免疫覆盖率是65.7%,加强针40%,60岁以上还有2500万人一针疫苗没打。这种情况下,任何一个专家如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不强调高危人群接种疫苗的急迫性、必要性,都是非常不负责任的行为

听国外的公卫医学专家向民众介绍新冠,几乎没有不提倡及时接种疫苗的。像即将离任的美国首席传染病学家Fauci,在他个人参加的最后一次白宫新闻发布会,卸任前最后的呼吁是鼓励大家接种疫苗:


反观国内这些个凭空在R0上给新冠鸡娃的,我真不理解到底想干啥。不过好歹帮我理解了为什么国内高危人群疫苗接种率一直上不去,而民众对新冠有那么多不科学、不理性的认知。

参考资料:
  1. https://www.cdc.gov/measles/transmission.html

  2.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473309917303079?via%3Dihub

  3. https://covid.cdc.gov/covid-data-tracker/#variant-proportions

  4. https://www.biorxiv.org/content/10.1101/2022.09.15.507787v4.full

  5. https://www.covidvaccine.gov.hk/pdf/death_analysis.pdf


如果觉得此文还算靠谱,那么订阅一下这个公众号,转发分享

也可以在clubhouse(@yebin_zhou)或微博(@生物狗Y博)上找到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