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同奥密克戎病毒株有症状差异?

Y博的科普园 一个生物狗的科普小园 2022-12-14

点击蓝字关注,多点在看防失联

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



网上传说因为广州和北京流行的病毒株不同——北京是BF.7,广州是BA.5.2,导致症状严重程度不同。然后又有传国外的另一个BQ.1.1突变株是“地狱犬”,更为严重。其实没有任何证据指向不同奥密克戎亚株在致病性上有区别。这些病症严重程度猜测也都是没有道理的。

如今北京广州等地感染病例都很多,病毒里很多人的距离感也非常近。这种情况下大家一定要记住这一点:任何一个新冠病毒株在个体上的表现差异都可以很大

即便是原始病毒株,也有很多人表现为无症状。而我们说奥密克戎症状更轻,首先是基于人群数据,不是在说个体感受。其次是在比较重症率、住院率、致死率等方面,不是比较轻症里发烧38度的人是多大比例。如今网上传的北京更重,广州更轻,说的都是医学上的轻症,不是科学家们说奥密克戎致病性更弱时讨论的内容。

至于轻症,新冠感染的症状本来就很多样,到了个体表现,更是千差万别。CDC列举的常见新冠症状就包括以下11种:

具体到感染的个人,出现常见症状的哪一种或哪几种,某种症状严重程度如何,变化就更多了。

网上关于北京广州的严重程度传说并没有真实的数据支持,很大可能是两个地方不同的无症状比例带来的主观印象。北京报出来无症状少,广州报出来无症状多。广州一些专家还不断强调奥密克戎无症状比例高,症状轻微。这些都会给人造成广州感染者更轻微的印象。

像同一个感染者,如果我们描述的侧重点是出现了常见上呼吸道感染轻症症状时,很多人听了会觉得这人应该没什么事。可如果我们强调的是他正发着高烧、全身肌肉酸痛、疲乏无力,普通人听了之后恐怕会认为病得好重。可这就是同一个感染者,只不过描述方式不一样。如今北京广州给我们的病情印象,很可能也是来自两个地方的不同表述方式。

甚至传言里的北京流行BF.7广州BA.5.2,也未必准确。具体病毒株必须通过全基因组测序才能确定,而做全基因组测序只会是少数病例。之前北京是测出BF.7,但是否如今感染的全是BF.7,这是未知的。病毒在传播过程中还可能积累新的突变。说广州是BA.5.2也是同样的道理。国内现在没有公布每个地方的病毒株变化比例,很难确定实际流行的某个病毒株占比到底多少

无论是BA.5.2还是BF.7都是BA.5下的分支。其实我们说BA.5的时候就包括BA.5.2这些子支,BF.7因为已是孙辈了,又有针对BA.5的免疫逃逸特征,所以被单独列出,同理还有被炒作成“地狱犬”的BQ.1和BQ.1.1。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不同奥密克戎亚株在致病性上有区别。而且BA.5.2作为BA.5系列的一部分,在BA.5全球流行后也是归在BA.5里一起研究,国外的数据显示BA.5致病性与早期的奥密克戎没有区别,也没有任何国家对任何奥密克戎亚株跟踪出过90%的无症状比例。广州的无症状比例,自行猜测是怎么回事。

BF.7,BA.5.2以及BQ.1这些奥密克戎亚株,主要差异在S蛋白上与免疫逃逸相关的突变。它们的区别也因此主要在免疫逃逸特征上。比如BF.7能更好地逃逸过往BA.5感染带来的免疫保护。这样感染过BA.5的人就更有可能被BF.7二次感染。但是这些免疫逃逸特征与病毒致病力不是一个概念。再强调一遍,现在没有任何一个奥密克戎亚株在现实世界里有致病性的显著差异

此外,说这些个奥密克戎亚株R0是18, 20或是21也不对。它们传播能力强是奥密克戎潜伏期缩短带来的普遍特点。奥密克戎间的竞争取决于对过往主流奥密克戎病毒株的免疫逃逸能力。BA.5能逃逸BA.1与BA.2因此取代了BA.2成为主流,BF.7与BQ.1等逃逸BA.5,因此在过去流行过BA.5的地方能站稳脚跟。最明显的表现是BQ.1/BQ.1.1在美国取代了BA.5(里面包括了BA.5.2)。而BF.7之前在美国有增长,但因为免疫逃逸还是不如BQ.1,现在也停滞了:

可在中国,由于免疫基础不同,没有过往大量的奥密克戎感染,无论是BF.7还是BA.5.2,都可以找到地方迅速传播。

而被誉为“地狱犬”的BQ.1/BQ.1.1虽然在美国占据了主导,但住院与死亡人数却相对稳定,这也是当地的免疫基础造成的。

新冠三年,形势已经非常明显了:通过疫苗接种打下良好的免疫基础,我们就能限制新冠最大的健康威胁——住院与死亡;而在广泛的疫苗接种之上,感染的危险性降低,还成了不断维持人群免疫基础的一部分。

中国需要做的是完善人群免疫基础,而不是掉进某个病毒株发烧更少的玄学陷阱。

如果觉得此文还算靠谱,那么订阅一下这个公众号,转发分享

也可以微博(@生物狗Y博)上找到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