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XBB.1.5不可怕,可怕的是无知

Y博的科普园 一个生物狗的科普小园 2023-01-04

点击蓝字关注,多点在看防失联

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


这两天网上对XBB以及其下属分支XBB.1.5的传言颇多,还上演了一出一张朋友圈截图引发止泻药脱销的大戏,不得不令人感到十分的震撼与十二分的佩服。如果我有这等带货能力,嗯还是别做梦了。。。

对XBB或XBB.1.5的担心,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担心1月8日国门开放后,国外流行的XBB分支会进来,网上传得比较厉害的一个说法是XBB是更“高阶”的病毒株,进来后要引发一波严重的二次感染。第二类担心也是出于对二次感染的担忧,不过侧重点不一样,想的是XBB的毒力更强或特殊,比如让止泻药一夜脱销的朋友圈谣言就是说XBB专门攻击心脑血管、肠道。
相较这些不着调的担心,我个人认为更值得担心的是我们的无知。
这种无知有两个方面,一是我们对科学原理的无知,另一方面是我们对现实情况的无知
先说对科学原理的无知。
XBB不是一个全新的突变株,9-11月已经在新加坡形成了一波疫情:
图. 新加坡奥密克戎疫情演变

无论是担心XBB的二次感染风险还是有什么特别的疾病症状,都可以从新加坡XBB疫情中汲取经验教训


从二次感染角度看,新加坡XBB疫情明显比夏天的BA.5缓和。无论是XBB还是XBB.1.5,在中国的二次感染能超过当下的感染高峰吗?可能性不高。另外,要注意新加坡BA.5与XBB两拨之间还隔了几个月,随着时间推移,前一次感染获得的免疫力会下降,让二次感染风险增加。中国刚经历至少包括BA.5.2与BF.7两个BA.5支系的感染,就算1月8号XBB支系进入,那时人群免疫水平在什么程度?二次感染能突破那么短时间内建立起来的免疫屏障限制?


从特殊症状看,新加坡都走完了XBB的疫情高峰,听说那里的人出了什么特别病症了吗?新加坡突然大量使用止泻药了吗?


一些人可能会说现在更厉害的是XBB1.5,都不是XBB了。可XBB.1.5和XBB有多大区别?实际上看S蛋白上的突变,XBB和BF.7以及BA.5.2也有很多类似:


图. XBB与BA.5.2、BF.7的S蛋白突变比较


XBB1.5是XBB.1下演化出来的,区别是F486位置的突变是F486P而不是F486S。几个XBB突变株的相似性很高,凭什么XBB.1.5就可能引起特殊的疾病?


从国内研究人员最近分享的一些研究进展看,XBB,XBB.1和XBB.1.5的免疫逃逸特征类似:


图. XBB下几个分支免疫逃逸特征类似


XBB.1.5在美国占据优势,可能是因为F486位置的突变一般对病毒与ACE2受体结合有负面影响,这会限制病毒入侵人体,而F486P突变弥补了该缺陷。也就是说XBB.1.5在维持XBB的免疫逃逸特征的同时,不再像XBB,在ACE2结合上相对其它一些突变株处于劣势。这种综合实力上的优势,让它在不同奥密克戎亚株的竞争下占据了优势。


但XBB.1.5在美国引发了更多重症或什么特殊症状吗?要知道XBB.1.5是在美国东北部先占据主导。可是美国东北部的住院率与其它地区比没有出现更大的波动。而且我们也没听说美国东北部的人就腹泻多了。


知道这些XBB分支的科学信息,二次感染、新冠致病性原理,还会担忧XBB是什么进阶版病毒株,会引起二次感染的大爆发或特殊疾病吗?


所以说网上对XBB的担忧是一种惊弓之鸟式的恐惧,是一种出于无知的恐惧。


除了对科学知识、科学原理的无知,XBB的热议还体现了另一个层面的无知——对现实情况的无知,这种无知也值得我们担心


对XBB或XBB.1.5的焦虑贩卖,很大的一个卖点是说1月8日开放国门后,这些进阶版病毒株将大举入侵。说这些话的人就不会想一想,这些病毒株现在就没在中国吗?


最近发表的一篇上海奥密克戎亚株的基因组测序论文,随机选了从11月16号到12月20号的378个感染者做测序,测出了多少XBB?25个。虽然24个是最近从国外来的,可也已经有本土一例了,这还是12月20号以前的部分抽样。同样在这个研究里,BQ.1也检测出了112例,其中7例是本土病例。


境外输入病例中这两个亚株多反映了在国外不少地方这段时间是这两个亚株占主导。可有限的抽样里都有了本土病例,这些病毒株大概率也已经扎根中国了,何必再谈什么开放国门后它们会进入中国。真正需要关注的问题早已不是国外有什么突变株会进来,而是要搞清楚国内流行的突变株到底是什么情况


在国内一些专家们张口就来的宣传下,很多人都非常确认北京流行了BF.7,广州流行BA.5.2,甚至扩展到北方BF.7,南方BA.5.2。可这种说法的数据支持是什么?


看一下GISAID(国际上新冠病毒基因序列的共享数据库)里BF.7的数据:



自从BF.7出现到12月19日,中国递交上去的BF.7测序只有两条。到底是怎么做的抽样,让我们能确信北京是BF.7呢?


上文提到的上海奥密克戎亚株测序论文,里面也提到来自北京的病例测序出来主要是BF.7,可这个“主要”的结论基础是什么?是总共7例来自北京的病例做了测序,6例是BF.7,剩下一例是BA.5.2。同一个研究里广州来的病例是7例,全是BA.5.2。当然,我们可以说确实从这个研究看北京的病例以BF.7为主,广州是BA.5.2。可这六七个人,能代表北京、广州这样两千万或近两千万的城市?


真正需要担忧的不是说1月8号开放国门后,国外有哪些突变株,而是就在当下,中国国境内,我们没有病毒株流行程度的可靠数据。这就是另一种令人担忧的无知——对疫情现状的无知


我们对疫情现状的无知还不仅是病毒株鉴别这一点上。还有对实际疫情感染状况、各地差异等多方面的无知。其实,因为检测与检测统计的缺失,我们对疫情的各方面都处在一个无知的状态


疾控中心正式发布的确诊病例基本可以当笑话看,除了确诊病例四个字没写错,后面报道的病例与实际病例数,说是毫无关系也不算夸张。各地以及各位专家估计的感染状况更是随机分布,除了数据来源、科学依据没有,别的都全了。


像有位专家张口就是北京80%的感染过了。就算是人口密度很高的大都市香港、新加坡,第一次奥密克戎暴发也没人估计一波上50%。这么惊世骇俗的说法,依据是什么呢?没说,反正根据专家们的说法,都是能“估计”出来的。


三年疫情,我们看到国外很多的疫情建模,一个普遍的规律,也是任何建模都无法超越的现实是:模拟出来的结果只是建立在诸多假设并依赖当下数据的一种推测,不是为仆先知,也不是预言!如今我们却用数据根源极为薄弱的模拟,来代替现实的数据收集,这不是在弥补我们认知上的漏洞,是在助长无知。


国内疫情的状况包括具体流行的病毒株,对判断今后疫情的走向至关重要。实际有多少人在第一波奥密克戎疫情中感染,主要感染的是什么突变株,关系到在这一波感染过去后,人群的免疫基础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例如,80%的人感染过,意味着短时间内该地区内易感人群比较少。可如果是40%,那么下一波奥密克戎疫情降临——比如另一个突变株出现时,大部分人仍面临很高的感染风险(都不是二次感染的风险)。即关系到免疫屏障的实际高低。


我们可以参考不同国家地区过去这一年的奥密克戎疫情变化:



有的国家如日本后续疫情比前一波疫情更严重,有的如新加坡逐渐变缓,台湾地区也类似,不过第一波后下降得不如新加坡那么明显,印度则是在第一波后很长时间没有明显波动。这些差异都是基于当地每一波疫情来临时不同的人群免疫背景。如果说中国真一波感染了60-80%,说不定会和印度类似,如果是30-40%,那更可能是新加坡、台湾。可没有切实的数据,我们只会陷入臆测的陷阱。


相比如今已知的某个具体奥密克戎亚株,如XBB或XBB.1.5,更值得我们担忧的是国内病毒株监测的、疫情走势检测的薄弱。已知的东西永远没有无知可怕。



如果觉得此文还算靠谱,那么订阅一下这个公众号,转发分享

也可以在微博(@生物狗Y博)上找到我


参考资料

https://www.moh.gov.sg/covid-19/statistics

https://outbreak.info/compare-lineages?pango=XBB.1&pango=XBB&pango=BF.7&pango=BA.5.2&gene=S&gene=ORF1b&gene=ORF1a&threshold=75&nthresh=1&sub=false&dark=false

https://twitter.com/jbloom_lab/status/1610002767904669698

https://journal.hep.com.cn/fmd/EN/10.1007/s11684-022-0981-7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