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童疑似狂犬病免疫失败,为什么应对疫苗与免疫球蛋白做进一步调查
点击蓝字关注,多点在看防失联
声
明
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
文章发出来后,一些朋友提到伤口清洗的疑问,例如是否由于伤口清洗不及时导致悲剧,或者事发后立刻清洗伤口能否改变结果,此外,最新的通报称初步调查发现救治没有问题。今天就来分析一下上述问题,以及为什么需要对使用的相关疫苗与免疫球蛋白做进一步调查。
狂犬病暴露后的处理方案,WHO在内的医学机构都是推荐清洗+接种疫苗(如果皮肤完整不需要)+在伤口注入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如果只是擦伤等未见血的小伤不需要)。
比如美国最常见的狂犬病暴露是被蝙蝠咬,可有时被咬的人一开始并不会察觉。像是一觉醒来发现房间里多了只蝙蝠,完全有可能是几个小时前被咬了都不知道。美国CDC专门有建议:醒来发现房间里有蝙蝠必须去就医。
这些动物后来都确认有狂犬病,也就是说这些人都有暴露。理论上被咬了是应该立刻清洗,但这些人被咬了半小时一小时后可能还在和动物打架呢,怎么洗?可以看一下那些确定清洗阻断狂犬病的实验——是的,真有人做实验。大概方法是在荷兰鼠或其他实验动物上做刺伤,伤口处弄上狂犬病病毒,然后比较各种清洗流程的效果。
1963年一篇论文有不同时间做清洗的比较:
其实这很正常,毕竟清洗很难保证绝对一致。对个人来说,只要尽快做包括清洗在内的伤口处理就好了,没必要太纠结晚了几分钟甚至一两小时。
注意这些证明清洗作用的实验起点时间都是1小时——至少对于研究人员来说,暴露后1小时清洗已经属于及时了,当然能早就早。像美国这里立刻用肥皂水冲洗15分钟,是针对急诊等医务人员处理潜在狂犬病暴露的建议指导,属于评估狂犬病风险、是否需要采用暴露后预防措施(PEP,狂犬病疫苗与免疫球蛋白都属于此)的流程的一部分:
现实中都不用管多久完成伤口清洗,能处理合格就不错了。根据2017年的一篇论文,调查中国1000多名被动物咬伤的人,只有18.8%的人做到了合适的伤口清理(肥皂水冲洗15分钟)。
回到河南这名3岁幼童的病例。根据新闻报道,4月21日下午6点10分左右被咬伤,先在当地接种了狂犬病疫苗,当晚约9点赶到南阳市打上了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至少从报道看,打上免疫球蛋白的时候肯定是做了伤口清洗——免疫球蛋白如果可能的话都要打在伤口,必然是清洗后打。
我们当然不能排除咬伤后立刻清洗说不定能多洗掉点病毒,可清洗时间距离咬伤才多久?3小时,4小时?是能影响到治疗效果的延迟?
更重要的是,清洗时间在这里的作用只能猜测,不可能实证。可以实证的是什么?是疫苗与免疫球蛋白的有效性。由于是用于暴露后预防,研究人员早就明确了狂犬病疫苗有效性取决于能在接种后尽早诱导出阻断病毒感染细胞的中和抗体。这是多年来评判疫苗的关键指标,如今使用的狂犬病疫苗也在各项研究中显示能很快激发抗体。下表是一篇综述里分析的不同临床试验里狂犬病疫苗中和抗体反应:
2015年中国的一项三期临床试验里,开始接种后第15天,6-17岁孩童中也是100%产生出足够的中和抗体:
当然,孩童脸部、颈部被咬伤,距离中枢神经系统更近,潜伏期较短,导致疫苗、免疫球蛋白阻断感染的难度更高。可是,这些推测和更早清洗一样,都是没法有效验证的。
可以有效验证也有更普遍意义的就是这次使用的狂犬病疫苗与免疫球蛋白有效性是否达标。注意免疫球蛋白实际作用会取决于是否在所有伤口做到有效浸润,河南幼童这种面部颈部多处受伤确证更为困难,但是免疫球蛋白的效价这类药品有效性指标,是可以也应该在这样的案例里去确证的。根据初步调查报告,药品采购、存储方面都没有问题。
初步调查也未回答两个关键问题:1.这名幼童是否产生了中和抗体;2.所用的疫苗免疫原性,以及免疫球蛋白效价是否合格。
如果幼童去世前采有血样,那么第一个问题很容易回答。若能检测到中和抗体,那就能排除疫苗没有起反应的可能,或许真的是伤口太接近中枢神经系统,实在非人力所能改变。可若是没有检测到中和抗体(如果没有血样也是同理),那么就只有通过检测同批次剩余的疫苗来确认药物达标。
尽管被咬伤后15天发病是非常短的潜伏期,可毕竟不是不到一周就发病的极端情况。就算对疫苗与免疫球蛋白防护是不小的挑战性,仍属于我们期望狂犬病免疫能起效的区间范围。
追查诊疗过程中是否有误,所用药物是否符合标准,不仅是给不幸丧子的家属一个交代,更是明确导致这起悲剧的因素是否有更大的影响范围。如果诊所存在将浸润注射的免疫球蛋白改为皮下注射,或是某一批次药品效价不符合预期,这些不光会是需要立刻纠正的潜在风险因素,还都有可能威胁更多人。
参考风险管理中常用的瑞士奶酪模型,多层防护手段里每一层的缺陷都被击穿就带来了事故。狂犬病防治可以想象三层奶酪,第一层是兽用狂犬病疫苗,第二层是恰当的伤口处理,第三层也是最后一层是包括狂犬病疫苗与免疫球蛋白的人用狂犬病免疫。由于狂犬病的致死率是100%,我们需要狂犬病免疫的有效性能做到100%,也就是几乎没有任何漏洞才行。
希望通过更完善的调查,我们能确认这最后一层奶酪符合预期,也希望在未来,我们的第一层奶酪,能不再有那么大的漏洞。
参考资料: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2554747/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2555741/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5519202/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4278924/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5692350/
订阅关注防失联
订阅备用号
请订阅youtube:Y博的科普园
https://www.youtube.com/@Doctor_YZ/featu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