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都2017年了,别再让高考志愿的老观念坑了考生

2017-06-25 塞冬 黔财有话说

点击上方关注我们

“系出名门,坚持原创,干货满满的经济、房产和时评”


塞冬最近一个月事情比较多,全家轮流感冒,工作天天加班,一个月没更新文章了。打开公众号后台一看,文章被各种盗转,粉丝没掉反而涨了两千多,还有许多人发消息催更。实在愧对各位厚爱,于是决定今天还是抽空写一篇。

如今正是高考季,12年前的此时,塞冬歪打正着踩着贵州省最低分数线考入中国最好的大学,于是每年此时都有亲戚朋友咨询如何填报志愿。

正好塞冬在读本科期间也曾在学校招生办当过学生助理,对家长、学生们的迷茫有所了解。于是,本篇就借此时机,阐述一下塞冬这些年来对高考志愿以及年轻人就业方向的一些思考。


勿为面子误终身


塞冬在此前文章中曾说过:从改开到2010年,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超高速增长和高学历人才的紧缺,全国充斥着各式各样的高考神话,普通家庭出身的孩子鲤鱼跳龙门,进了名牌大学,工作510年后成功翻身,走向人生巅峰。

于是家长们根据这些前人经验,希望孩子能考入名气更响的大学,光宗耀祖。许多学校为了追求985和清北人数,鼓动学生填报更高一档学校的冷门专业,不少学生赌输几分只能复读,而进入冷门专业的,入学一两年后便开始琢磨转专业、辅修、双学位,毕业后的就业也大多与本专业无关。


塞冬当招办助理时,参加过面向家长学生的招生和宣讲活动。一个明显的感受是:北京的本地家长,在十年前就已普遍意识到专业的重要性,他们很清楚基础学科是怎样一条艰难的道路,因此他们更倾向于好就业的经济、计算机、建筑、数学等专业。

而内陆落后地区的家长、老师和学生们,对专业的概念通常是非常迷茫的,他们的报考方式往往是:网上搜搜大学排名,然后搜这个大学的强项专业,听听高中班主任或者家族里比较有威信的长辈的意见,于是会出现一些诸如此类的说法:

  • “复旦虽然是金融专业,但不上清华还是遗憾啊,清华的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分数应该够得着,而且是自动化,以后肯定好就业”

  • “地质大学虽然不是985,但是985优质学科建设校,而且是温总理的母校,有温总理在位,以后肯定变985

  • “计算机火很久了,以后估计就不火了,书上都说了,生命科学才是21世纪的方向”

  • “还是学医好,家里需要一个医生,当医生收入高,做个手术都一万块红包”

  • “北邮不是985,还是报哈工大吧,老牌名校”

对名校、对985、对北大清华的盲目崇拜,自然是因为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塞冬还记得在17岁时曾对好友幼稚地说道:要是能考上北大清华,这辈子就衣食无忧了吧。现在回头想想看,高考也好、大学也罢,只是人生长路中短短的一瞬,名校学历远不是人生的保障。


有位亲戚小孩成绩不错,曾打电话问塞冬:要是我考不上北大清华或者华东五校,是不是以后出路差别会很大?” 塞冬的答复是:就以你的高中为例,你在地级市最好的高中上学,这个高中当然比贵阳一中低一等,但你觉得你的高中三年进步与否,更多取决于你是否上了贵阳一中,还是取决于你是否努力?”

对于上下仅差一个档次的学校、公司或者任何单位而言,对自己影响更大的并不是这个单位,而更多的是自己的努力程度,甚至是寝室氛围、以及结交的朋友。相对于学校名气而言,更加重要的是城市和专业。


昨天晚上,一位亲戚打电话问塞冬,他的堂弟高考成绩不错,咨询过一位大学教授说可以考虑哈工大,而且是男生,所以建议去哈工大的工科类专业。塞冬的答复是:

“大学毕业后,你堂弟留在哈尔滨的可能性连1%都没有,这就意味着,毕业后同学们会四散而去,几年积累的同学情谊、好友关系就一切归0。至于工科专业,除了计算机大类外,其他传统的比如电气、机械、土木、水力等等就不要去了,因为等你堂弟7年本科+硕士毕业后,中国的电站、公路、高铁、大坝等早就建设得差不多了,而在中国基建高峰期积累的巨量专业人才,届时都只有30-40岁,离退休还早得很,根本没有你堂弟的晋升空间”。


对于广大基础类学科而言,其本专业出路基本只有“科研”,但科研的道路是何其艰辛:“一个教授一辈子能带出30个博士,但退休之后只留下一个教职”。一个极端的例子就是:从90年代开始,不知有多少高分学生被忽悠到“生命科学”,而最终只有极少数能在读了十多年后成功通关,回到国内好大学教书。一个绝大多数家长都不知道的事实是:对于中国最顶尖大学的基础类学科的博士而言,能拿到北京市好中学、小学的老师职位,就已经实很不错的一条出路了。


对于专业的重要性,塞冬再举一个例子:就以塞冬的母校为例,在塞冬念本科时,每年选择经济学双学位的学生达到800-1000人,也就是说,加上经济、经管类本专业的学生。每届本科生中,有约40%都在学经济,特别是一些冷门基础专业,每届学生一大半都在学经济学双学位。塞冬的母校是全中国最好的大学,这也就意味着:中国最顶尖大学的本科生,都有许多对自己的本专业就业不抱信心。那么,对于其他绝大多数大学而言,选择一个冷门专业将会是多么没有出路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塞冬的建议是:

同条件的情况下,不要选择西北、东北地区的大学,尽量去离家乡近的一线、强二线城市。计算机和经济大类优先,热门工科次之,至于传统工科和基础学科,如果不是家里有就业门路,或者自己有极强的兴趣和能力,则尽量避免。



各类专业的“钱景”


塞冬在此前的许多文章中都说过,当如今的大学新生4-10年后本硕博毕业,中国已经成为一个中低速增长的经济体。于是,我们先简单的用低速增长的成熟发达经济体的各行业薪资情况作为参考。

下表是美国各行业薪水分布情况,数据来源:U.S. 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BEA)。整个数据非常详细,细化到一、二、三级职业分类,总共几千行,下表只列出了一级大类的基本情况,按照中位数排序:



从上表可以看到,年收入中位数最高的行业是管理。塞冬看了该类目下的所有细分,其实就是把各行各业的管理职位单独提出来统计。


排名第二的是“计算机与数学”,中位数收入8.3万美元,接下来是法律、建筑/工程、商业/金融、医疗、生物/物理/社科、教育/培训/图书馆、艺术/设计/娱乐/体育/媒体。再接下来的,就是以非大学生为主体的职位了,不在我们的讨论范畴之列。


我们将不具有专业属性的管理类排除掉,看看其他几个收入最高行业的详细数据:


  •  计算机与数学大类:从业人员416万,中位数年薪8.3万美元。二级分类如下表所示,按年收入中位数排序:


我们仔细看看上表,软件开发人员/程序员,一共有160万个职位,中位数收入9.6万美元,哪怕是倒数1/4也有7.1万美元的年薪。整个大类中,超过300万人的中位数收入超过8万美元,可以看到,这是在“大规模”制造高收入群体。


  • 法律大类:从业人员107.6万,中位数年薪7.97万美元。二级分类如下所示,按年收入中位数排序:



从上表可以看到,法律大类中的贫富差距是极大的,律师和法官中位数收入超过10万美元,但其他助理类人员的中位数收入不到5万美元。在中国这样的现象也很明显,一方面是刚毕业的法律专业学生大规模就业难,另一方面是优秀的律师、合伙人年收入几百上千万人民币。


  • 建筑与工程大类:从业人员250万,中位数年薪7.79万美元。二级分类如下所示,按年收入中位数排序:



工科专业向来都是无背景大学生的一条好路子,特别是在前二三十年中国大规模工业化时代,工科专业通常比基础学科更受考生欢迎。而美国的建筑与工程大类的中位数收入也排到了所有大类的第四位。


我们仔细分析这其中的二级分类:中位数收入超过10万美元的有:石油、电脑硬件、航空航天、核工业,每个分类都只有几万人,其大规模造富能力,远不能和此前所说的160软件工程师相媲美。而且,石油、航空航天、核工业,在中国都属于收入不错的体制内行业,于是也都存在着二代接班的问题

接下来就是人数达到31万的“电气和电子工程师”,这两类其实应该分开看,“电气”就是电力系统,在中国也是二代接班严重的收入不错的体制内。而“电子工程师”和前面的“电脑硬件工程师”一样,其实都是计算机产业链,其高收入的逻辑和计算机大类是一样的。


总的来说,包括计算机在内的整个工科行业仍然是没有背景的普通学生比较好的一条出路,因为工程师更多的选拔标注是技术和业务能力,相对更加客观


  • 商业和金融服务类:从业人员728.1万人,中位数年薪6.65万美元,二级分类如下表所示,按年收入中位数排序:



我们会看到,商业、金融服务领域,总体的中位数薪水是普遍不如计算机和热门工科的,但其少数行业的90分位收入会达到近20万美元,比计算机工科更高,呈现出贫富分化极大的情形


  • 医护人员和技术类:从业人员一共832万,中位数年薪6.3万美元,二级分类如下表所示,按年收入中位数排序:



众所周知的是,美国的医生收入是各行业最高的,我们单看医生和外科医生这一类,倒数1/4的收入也达到了13.3万美元这一骇人的数字。而且其从业人员达到65万,是个不小的规模。在整个医疗链条中,从医生到麻醉师到药剂师到验光师到护士,全部中位数收入都在10万美元以上,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肥差。


但美国的医疗行业属于全球特例,其高收入主要得益于协会对于注册人数的垄断,这导致美国的人均医疗费用在发达国家中也属于显著偏高的。而在中国,由于医疗仍然带有社会主义福利性质残余,导致体制内医院的合法收入严重低于医生的市场价格,特别是对于刚入行的年轻医生,奋斗十年的医学博士,到30多岁仍然难以养家糊口,已经严重影响到学生报考医学专业的意愿。

更加可怕的是,当2017年报考医学专业的学生在28-30岁博士毕业参加工作的时候,中国已经是一个严重老龄化的社会,届时中国的医保、社保恐将难以支撑,于是一个自然的推理就是政府会通过进一步压榨医生的合法收入来压低医疗成本。

 

最后,我们再来看中国的统计数字,如下表所示


2016年,信息、软件类的平均收入,首次超过了金融业,且9.3%的增速远超金融的2.3%。于是我们会发现,无论是在中国还是美国,按照专业属性划分,计算机类都已经成为收入最高的行业

 


直面经济的停滞


塞冬在很多文章中说过,中国在5-10年后会进入中低速增长,而中低速增长就意味着:

  • 各类基建:公路、铁路、电力、水力等,每年的建设量会远低于过去10年,比如现在一年建8000公里铁路,10年后可能一年只建设2000公里。届时各类基建、机械类公司会缩减规模(三一、中联等营收已经负增长),对相关专业毕业生就业可谓灾难

  • 上述基建设施所对应的运行维护岗位也将停止增长:届时电力、石油、公路、铁路公司等每年只会招很少新人,且职位主要被内部的二代所消化

  • 传统意义上的好单位:公务员、事业单位、银行、运营商等,同样由于增长的消失,也会主要成为二代世袭的重镇,难以留出新坑位给无背景的外来人

  • 以低速增长的欧美日韩台为例,仍然保持高速增长的大众行业,只有互联网、计算机及上下游产业

于是,许多人在问专业选择的时候,塞冬其实非常非常为难。因为,一个可怕的事实是,现如今乃至到未来,唯一能让无背景的人快速翻身的,只有计算机相关专业。其逻辑如下:


1、  毕业后是给自己打工还是给他人打工——若是自己当老板、当艺术家、当明星,那专业无所谓,选择喜欢的就行,若是给他人打工,那么:

2、  是想当行业领军者,还是混口饭吃——所谓领军者,比如成为知名医院主任医师、知名律所合伙人、知名大学教授等——那专业也没太大关系,选择喜欢的就行。但是,对绝大多数人而言,无非就是混口饭吃,一辈子最多也就当到中层领导岗位

3、  全世界范围内,给他人打工的行当,只有金融类和计算机类能生产收入显著高于其他行业的普通从业人员也就是说,对于绝大多数混不到行业领军人物的普通人而言,这两个行业的保底收入是很高的

4、  相比较计算机类而言,金融类并非高增长行当,还是塞冬的老生常谈:任何行业,没有高增长,那就意味着坑的增速少,也就意味着只有通过极高的学历或者极强的能力或者深厚的家庭背景或者被潜规则,才能占到这些坑位。于是我们会发现,毕业起薪几十万上百万的金融类好坑,基本只招清北复交和各类二代,同时也是八卦新闻的重灾区

5、  超高速增长的行业,比如曾经的土木和建筑,以及一直很火的计算机,都是让无背景、无家世、无极高学历、也无潜规则的人快速提升的捷径。可惜的是,随着中国进入中低速增长,唯一还在高速增长的,就只剩下互联网计算机产业链了


于是,每每有亲戚好友问专业问题,塞冬只能说:你是想让小孩接你的班,还是走他自己的路。如果是接班的话,那就选择父母的专业;如果是走自己的路,而且考不上top名校的经济类专业的话,那就选择其他学校的计算机类专业吧


如塞冬此前文章所说过的,这个世界正在Matrix化,也就是大量实体经济在被逐步搬迁到虚拟世界。于是,哪怕是GDP每年只有1-2%低速增长的美国,硅谷的IT公司每年都普遍在以30%-50%的营收增速继续狂奔。连经济增速几乎静止的台湾,台积电和联发科2016年的营收增速也达到30%

国内阿里、腾讯、华为这样的巨头,如今也仍在很高的体量上保持每年30-50%的增长。而类似于滴滴、大疆、头条、ofo、膜拜这样的公司也在每年雨后春笋的涌现出来,逐步的将人们生活的各个环节搬迁到人们的手机当中。这样级别的公司每上市一个,都会诞生上千人的千万富翁。


50%的高增速意味着,这家公司可以在保持员工成本比例不变的情况下,每年给所有员工涨薪20%,同时再多招20%的员工,这对于传统企业是无法想象的。2016年的财报显示,腾讯华为的平均每员工成本达到了10万美元左右。如今一线城市的大型IT公司研发人员,毕业20-30万人民币,工作5年达到50-100万人民币已经成为一种常态。


另一个大部分人不容易观察到的一点是:“全球化”的重要性。这里所谓的全球化,不是指毕业后进入跨国外企——那是“被全球化”。而是应当作为主体,去全球化别人,去选择那些能够剥削其他国家的行业和公司。


10年前,微软、IBM、爱立信、宝洁、联合利华这样的公司,对于顶级名校毕业生都有很强的吸引力,许多人都以全英文面试通过层层关卡进入这些大外企为荣。然而十年后来看,这些“被全球化”的职位,其本质只是出于欧美公司节省成本或者寻求中国市场本土员工的需求,职场成长性是相当有限的。


仅仅5年前,像华为、阿里这样的企业,是很难招到北大清华的学生的,当时这些公司主要是北邮这样的次一档专业性学校毕业生的选择。而现如今回头来看,凡是能具有能力去全球化别人的公司诸如华为、阿里、腾讯、大疆、oppovivo等等,无一不是诞生了巨量的千万富翁,并且成为了顶尖名校学生的就业首选。

华为继续鲸吞中国顶尖名校毕业生

http://www.sohu.com/a/125502014_479829


为什么全球化别人是如此重要?因为中国国内大部分行业的成长空间都已经很有限了,增速的减缓必然就意味着新人难以进入,也难以晋升。而能成功杀入海外市场,获得新的增长点的公司,就为新人提供了新的空间。

 

简单总接一下就是:

  • 20-30年前,中国极其缺乏大学生,随便一个本科、研究生,都容易在本专业领域混到领军或者领导地位——任何领域的顶尖人物都很吃香,因此八九十年代各专业区别不大

  • 10年前,也就是塞冬读大学的年代,大学扩招已进行多年,连顶级名校本科生都已不是稀罕物,大学生毕业后绝大多都是混饭吃阶层的人,因此哪个领域好混饭就很重要了

  • 10年后,也就是现在考大学的人毕业时,大多数行业都低速增长了,新的好坑位越来越靠继承而不是凭本事,只有计算机产业链仍在高增长,在带头全球化、去剥削其他国家,继续生产新坑位

  • 即使不选择经济、计算机类的专业,那也尽量不要选择那种方向很窄、通用性很差的专业。比如同样是基础学科,数学就非常好转计算机和金融,顶级的金融职位许多都是数学专业的博士。而化学、生物、土木、电力等,一旦进去就很难再向其他方向发展了,只能一条路往下走,想要转行基本就等于抛弃大部分大学所学知识,是非常吃亏的


 

“状元”们的道路


塞冬很幸运的在12年前以最低分考入了中国最好的大学,因此也很荣幸的成为凤尾,和一些全国最聪明的年轻人混到了一起,他们有高考状元,有奥赛金牌的。如今他们的职业发展大都非常优秀,塞冬将他们的一些特点总结一下,供各位作为参考:

  1. 持续的终身学习能力:无论在什么岗位,都不停学习新知识,而不是停留在过去的成绩

  2. 命运由自己主导,不盲从:许多人的就业方向都和本专业不同,且在就业后也不停尝试新的人生可能性

  3. 强大的综合素质:不只是成绩好,在组织、管理等各方面都有好手,连抢房子也下手狠准快

  4. 不甘于安逸和平凡:越来越多的选择发展快、工作累的国内企业、新行业和初创公司

  5. 重视家庭和子女:大都和同学、校友结婚,大都极其重视子女教育,奔跑在入手学区房路上


总而言之,大学只是一切的开始。在填取志愿的时候,选择一个自己心仪的城市以及一个好就业且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最好将城市和专业的选择和家庭的各类资源结合起来统筹考虑。然后,就需要放平心态开始新阶段的学习,在大学里结交好友,找个三观一致的对象。除了自己的学业外,有条件的家庭,还得尽早关注该城市的住房、落户、车牌等问题。不怕笑话,塞冬在高中时就天天看新闻报纸关注北京的土地、房价等问题,立志考入北京、定居北京。


许多好友都曾跟塞冬说道,来到北京这座城市,虽然气候不好、居住条件差、竞争压力大,但确实是让小地方的人大开眼界,获得了极大的历练。一帮年轻人一起撸串,有的是顶级名校博士,有的已是顶级名校老师,有的已经创业成功财富自由,有的则就职于各类中国人民生活中都离不开的企业。夸张一点,按照如今“内容变现”的思路来看,北京知名高校的年轻人一起吃顿饭,聊的知识和信息都能价值几千、几万。虽然许多人以后并不一定会定居北京,但这样的人生经历无疑是非常宝贵的。


现如今,北京、上海已经越来越居不易,越来越没有外地年轻人的空间,于是,选择那些冉冉升起的强二线城市,伴随着城市的崛起,再感受、体验一遍10年前一线城市大学生走过的道路,则可能是另一条不错的路子。


啰啰嗦嗦写了很多,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后续会继续尝试保持周更,还望大家继续关注




如对本文感觉不错,不妨看看以下几篇本号原创好文:

年轻人口锐减,哪些省市还有未来?

年轻人口的断崖式下跌,中国经济将何去何从

经济降速,我们更应留什么给子女

数字不说谎——真实而又残忍的学区房逻辑

人才高地的残酷竞争,北京家长的集体焦虑


微信名:黔财有话说




❶ 一个面临中年危机,仍胸怀家国的民间智库
❷ 智库成员毕业学校暂列全国第一
❸ 请让我过好一个中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