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用文化透视机构工作?

2017-03-16 顾源源 益十



支点计划是由南都公益基金会和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共同发起的支持各地支促类组织的项目。旨在通过线上线下的课程,促进支持促进类组织的能力建设,能力发展。










(向上滑动启阅)

致支点计划的学员


亲爱的支点计划的学员们:


大家晚上好!我是今天晚上的主持人胖橘。在新的一年里,很高兴能够以这么正式的方式,作为主持人与咱们群里的行业前辈们一起学习。

 

新的一年,我们的主题是,“新年,我愿伴你一起学习”,也就是说从今天开始,未来的两个月的时间里,在每周五的晚8点,胖橘将会和大家一起,准点收听支点计划的线上课程。


支点计划是由南都公益基金会和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共同发起的支持各地支促类组织的项目。旨在通过线上线下的课程,促进支持促进类组织的能力建设和能力发展。


————  支点计划









机构文化,犹如机构的灵魂,是机构的根基所在,机构文化的梳理和构建,可能会直接影响机构内部的交流和发展,对机构的发展战略也有非常大的意义。


课程内容从这里开始


- 文化让机构管理更有活力 -

 

机构文化他不单是可以用于内部传播管理,更重要是打通了你的机构战略和机构的项目,包括项目管理、团队管理还有传播。机构文化是一个自上而下的金字塔结构,在这个结构当中,你既能看到如何去用机构文化让你的项目变得更有效;又能够看到利用机构文化,让你的团队变得更有效更有凝聚力。这份凝聚力让整个团队形成一种品牌气质,而这份品牌气质就会助力传播。


我曾经在IBM的培训上有一个很惊人的发现:虽然那天他们都没有穿同样的工服,但是你可以感受他们的气质是很相仿的。当你走出这栋大楼,在人群中你甚至可以轻易察觉到哪些人可能会是IBM的人。因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如果一个机构有文化,而文化就会把你的同事的行事作风、思考问题的方式渐渐趋同,那机构的沟通成本和协作成本就会变得更低。

如何用文化透视生活与工作


社会学当中有一个很成熟的理念,从三个层面去透视这个问题:最上面的层面是技术,中间的层面是制度,最底层是文化属性。



利用此方法,我们不单可以去看待一件事情、看到一个人、看到一个项目,甚至可以看穿整个社会。技术是方法和办法,它是一些关于方法论的东西。制度是每个组织都会有的流程、规章制度、员工手册,它是关于规矩。文化属性是大家的共识,也可以说是我们的愿景和使命。


1.技术层面:“天上掉馅饼的神话”的公益项目


利用这个方法透视公益行业。公益行业的项目非常多,但是他设计的底层逻辑,可能是不一样的。某些类型的公益项目,它就是通过技术层面去设计的,而这种类型的项目占公益行业的大多数。它的原理很简单,直接改变这件事情的结果,比如说村民没有钱,我们给他钱;小孩子没有饭吃,我们给他饭吃。但是,技术性的公益能不能够持续地解决这些问题呢?当我们在谈论公益行业或者公益项目是否应该有退出机制的时候,我发现往往这些技术型的项目是没有退出机制的,因为它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对于大凉山这个名字,大家应该非常的熟悉,被称为公益圣地!非常多的公益人、非常多的公益项目都扎堆在大凉山。有一个朋友去大凉山旅行,背着一个登山包,走在道路上,路边有两个小朋友拉着他的衣服说:


”叔叔你有没有巧克力?“ 

“我没有巧克力”。

“哦~,那你有文具吗?你有铅笔呀、本子这些东西吗?”

“我也没有铅笔、本子?

“我没有,我只是路过,我来这里旅行啊! ”

话刚说完,小朋友就向他吐口水。


这样的事情在大凉山志愿者会觉得不太陌生,因为今天大凉山的村民,已经没有十年前见到的那么淳朴。这件事情不但发生在大凉山,同样也发生在旅游圣地西藏。


去年年底我去西藏的时候遇到了一些小朋友,他们在老远的地方,就站在那里向你招手。当你举起相机的时候拍下他们的照片,他们就走过来问你要钱。十块钱,其实不多,但是到底是什么改变了这些小朋友的想法和做法?他们还那么小,他们怎么知道问别人要东西呢?他们怎么知道拍的照片可以要到钱的呢?我觉得就是因为有太多技术型的好人,只是单纯的希望改变一个结果去做公益,这恰恰是会让受助觉得觉得给是应该的。


我们通常把只从技术层面解决公益问题称之为:“天上掉馅饼的神话”,它是会破格,但是久而久之就会让受助群体感受到:帮助他们是应该,不帮就是无良。这句话讲得特别的露骨,但是各位公益伙伴儿你们深深的品味一下有没有道理?为什么有一些贫困村,扶贫扶贫越扶越贫,有些村子的人,帮助帮助越帮越懒。我觉得就是完全从技术型去解决结果是不够的。


2.制度层面:“最不道德的道德”的公益项目


 如果我们突破了技术型的公益项目,到制度性的公益项目,他可能会发生什么改变。制度性的公益项目,在中国有很多,比如说我们很多的民间智库,他们在两会的时候给人大代表去写辅助的提案。我们也有很多环保组织或者是城市建设组织,他们会用一些我项目或者是行为去帮助政府,去做出一些改变或者是做出一些发展型的决策。



我曾经见到这样一个组织,他们是做单车出行的,这个组织其实做的效果还是挺棒的。有一次我遇到他们的志愿者,我就问:“如果你是市长你要怎么去规划这个城市?”他告诉他说:“顾老师我觉得今天这个城市太拥堵了!都是机动车的不好,环境也被污染了,如果我是市长,那我就会让这条道路上一半是机动车道,一半是自行车道。”我当时听的时候觉得很可爱,对吗?就是大家会知道,比如说像北京这样的城市,如果北京一半是机动车道一半是自行车道,会带来什么样改变呢?并不是我们所想的那样,自行车出行更简便了。


没有那么单纯,整个城市因为交通规划不合理,它的运转效率就会迅速降低。这个城市周边所有工厂都会搬走,因为它受不了拥堵给他带来的运输不便。所有在城市中心的世界五百强或者是高新科技的企业也会搬走,因为他们的员工无法上班,他们的同事可能都是打车或者开车出行的。那么这个城市就会经济发展逆行。


有的时候我也在想,这些去给政府给建议的这些组织,我去过其中两家组织去给他们做顾问。我发现他们组织全职只有四个人,但是他们每年都会给政府写非常多的材料,表示我们希望改变这个城市。有的时候也在想,虽然有一些专家不太专业(政府里我们说的所谓的专家),但是他们考虑问题的层面可能会特别多,他们会顾忌一些比较长远的问题,他们会考虑多方利益。而一些NGO组织,他们在做一些政策干预的时候,我觉得还是显得比较单薄一些。



我再举一个就发生在广东省的例子。有一次广东省的一个日企发生了一些群体事件,原因很简单就是这个日企没有给员工给加班工资,就有些NGO组织带着这些员工去开始维权。这件事情听得很棒,但是最后结果却不是大家愿意看见——维权成功了,员工也拿到了加班费。最后这个企业在半年之后搬走了,大量的员工失业了,而这些失业员工去找该NGO组织说:“我们应该怎么办?”NGO组织的工作人说:“我们只管维权,我们管不了大家的工作。”

    

这个案例也是我在某次分享的时候听到一个伙伴分享,我不知道真假,但是类似的事情,在中国一定发生过。当我们触及制度改变的时候,其实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我们通常把这种制度型的公益称之为:“最不道德的道德”它是用明辨是非的方式去建立一种新的准则,如果新的准则是先进的,它可以推动一个城市或者是一个事物往更加快捷、更加高效、更加合理的方向去走;但是如果它不是先进的而是更加落后的,它有可能是要破坏以前更先进、更合理的方法去构建一套不合理的方法。实际上它在带领这件事情后退。


3.文化层面:改变公众思考问题的方式才是公益的核心


如果我们从文化的层面去透视公益。我的老师是一个台湾人,他是大陆地区最早去做广告那批人,他跟我讲过一句让我印象深刻的话,他说:同学们,你知道吗?你们学的东西叫广告,他是可以改变一个城市的审美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因为人们每天公众走在路上,看着你们设计的广告牌,看着你们拍出来的新广告片,那他们就会耳濡目染,知道什么样的配色是好的,什么样构图是好的,什么样的形式是好的。这种方式就叫文化传递。



当时我就知道:如果我们想改变一个社会,必须用文化渗透的形式;因此,如果我们想根本上的改变一个群体,对于公益来说,我个人认为改变公众思考问题的方式才是公益的核心,但是这条路是漫长的,在这条路的过程当中,我们不单需要去输出信息,更重要的是技术性的改变带着大家一起做,制度性的改变让他做的更方便;当然还有文化上的改变,让大家接受这件事情——觉得公益就是我们身边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不是少数人民群体献爱心或者是指土豪钱多的没处花的一种方式。公益应该就在我们身边,公益的核心应该是改变公众思考问题的方式,从社会意识形态入手,改变工作的思维方式从而影响公众的行动和选择,是公众教育。


- 你的Leader最关注的是什么? -


1.如果在一个机构,领导人只关注技术层面,只关注方式方法,只关注每件事情怎么做?那你发现,你活该一辈子要给你的同事当保姆,因为你总是告诉他这件事情是对的,这件事情是不对的。他们不知道为什么对或者为什么不对。渐渐的你会发现你的能力在成长,而他的能力是被你压制,所以他很难成长。

    

2.如果公益组织leader关注的是制度,我是说只关注制度,他会发生什么改变呢?你可能会有一个很死板的团队。我之前见过一个组织犯过一个很愚蠢的错误,我在帮他们去做教练时,我说他:“当时你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反应?”他说:“我们就是这么规定”,我说:“你觉得这有问题吗?”“我觉得有,但是我们就是这么规定”,你知道她到最后再反思复盘的时候,都没有想一想可能是规定出了问题。如果在今天信息发展这么快的时代里,我们去靠员工手册,或者是靠年度预算是不能指导机构快速发展。

    


你在年初做的预算根本没有用,因为整个市场变化的太快了!大家可以关注世界五百强年度预算,你会发现大部分的世界五百强,哪怕是像IBM都开始把年度预算变成了季度预算。作为公益组织,如果你还是指望一些条条框框写出来的东西去指导道整个机构运行,那结果只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你的机构运作速度、周转速度很慢时,你所规划出来的东西才能够严丝合缝的去指导你机构的行为。第二种可能性是执行的过程中发生一些问题,但是你不知道你可以做得更好。

    

3.如果一个公益组织的leader,他们会关注的文化,我这里没有用只关注文化,因为你们知道关注事情的结果、关注事情的过程也是很重要的,但是可能你更加关注文化,你会得到一批跟你同样关心这个机构的小伙伴儿,因为你们不再是为了一个结果聚在一起,或者是为了执行同样的流程而聚在一起,而是为了完成一件事情。我们就是为了一个同样的使命和愿景聚在一起的。


在今天我们发现中国公益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志愿者比全职更加有使命感,原因是当他们参与公益志愿行动的时候,实际上是发自内心的不是只是就是我想、我愿意。很多公益全职人员越来越多的会认为这就是一份工作,只是希望更加专业一点,只是希望不出错。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之下,你觉得他可以做出什么去带动行业创新,带动机构创新的东西吗?我觉得不太会。


*本文系02月17日支点计划线上课程“机构文化的构建 ”课程内容节选,想了解更多关于机构文化的内容,请关注下期推送。




讲师介绍:顾源源


颗粒公益传播发展中心创始人;

出身新闻专业,曾担任大学讲师,有多年广告传媒行业从业经历;

2012年创办颗粒公益传播发展中心,专门为公益组织提供专业影像服务。



了解更多关于支点计划的线上课程,请点击:新年,我愿伴你一起学习! | 支点计划线上课程方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