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女性主义,是社会文明发展的一把标尺

理想国丨乌托邦 乌托邦丨自由之境 2024-04-03





女性地位
是社会文明的一把标尺
 编辑:理想国丨乌托邦

李银河老师在《女性主义》的书中提出,女性主义有几个基本前提:


  • 你是否追求男女平等?
  • 你是否认同,女性在世界范围内依然是一个受歧视的、排在男性后面的“第二性”?
  • 你是否认同,男女不平等者这种性别秩序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某种社会文化构建的?


但是,到底什么是女性主义?成为女性主义者又有什么用?与女性主义相对的一定是厌女和男权吗?


女性地位是衡量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最好指标。如今,尊重个体、儿童养育方面,已有长足进展;但是,妇女的地位和权利,有时却有不进反退之势。从近年来屡屡卷土重来的“女德班”、网络上对女权清一色的声讨,可见一斑。

21世纪的今天,中国居然还有“铁链女”这样骇人听闻的事件;中东穆斯林世界、非洲地区甚至美国南部某些保守区域,女性依然是作为生育工具,遭受着生理和心理有形无形的摧残。

婚恋、彩礼、生育……围绕性别的话题争论,屡屡成为当下舆论的焦点。近期,接连几场风波,更是让日本女性主义学者“上野千鹤子”,成为国内社交媒体风口浪尖上的人物——

为何三位毕业于北大的成熟女性,如此迫切地向一位75岁的日本老人寻找一份标准的参考答案?为何两场女性主义对谈,一本女性主义书籍的疑似下架,都能在国内引发如此大的关注与争论?

事实上,女性话题舆论撕裂、误解纷争的背后,并非一个孤立的热点事件,而是中国走向现代以来一直在面对的一个重大而尖锐的社会问题。

这些都清晰地暴露出,对于女性社会处境、女性权利问题,很多人都缺乏清醒的认识——对女性问题漠视,对歧视现象视而不见,对女性主义不假思索污名化。

▌女性获得基本权利的历史
 
女性获得基本权利的道路,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触手可及、平坦无阻。
 
在1840到1925年间,女性运动经历了第一次浪潮,争取到和男性相同的政治权利,即选举权,受教育的权利,工作的机会和权利。但传统的性别角色并没有获得根本性改变。

20世纪一系列的妇女运动,伴随着接踵而至的欧洲工业革命,欧洲兴起了女性受教育、参加工作、经济独立、拥有投票权的社会运动。三八妇女节就来自于此——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启蒙运动兴起后。

我们讨论女性主义有两个历史年代,不光讨论女性主义,如果我们讨论任何当代文化、当代社会、当代政治,有两个历史时段是要特别突出的,一个是20世纪60年代,1968年法国学生运动,几乎掀动了西方世界,法国到了几乎倒戈的地步,美国陷入了美国历史上唯一次的宪政危机。欧美的这种反文化运动的三个最主要的热点群体就是青年学生、女性和有色人种、少数民族,他们掀起的是民主运动、妇女解放运动和民权运动。

1968年法国学生运动中的女性


今天很多我们认为很多理所当然的事情,我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思考方式其实都是在20世纪60年代的巨大冲击和捣毁之下,那个空间才出现,我们今天这样的可能性才打开。

另外一个是20世纪的八九十世纪之交和九十年代,冷战终结,这个变化不光是持续了半个世纪的冷战最后分出了胜利者和失败者,同时从形而下的层面说,它名副其实地改变了世界地图,在这之后很多国家消失了。比如说原来最乐观的西方理论家、思想者、科幻小说、政治幻想小说的人没有想到,有一天苏联不在了,世界上没有苏联这个国家了,但是苏联已经没有30年了。这个是两个大的参数。
 
在冷战终结之后,批判性的议题、反抗性的议题,原来集中在三根轴上,就是阶级、性别、种族,但是到冷战终结以后,阶级和种族的批判性的议题都在某种程度上被非法化了,尤其是阶级议题,我们不再讨论阶级问题了。相反的是只有性别议题,女性主义议题,始终具有合法的先锋性和合法的批判性。
 
我们每个人都是历史的儿女,我们每个人都是现实的囚徒,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有无尽的自由去飞翔。思想开放、以平等自由为旗帜的欧美尚且如此,第三世界国家和一些保守地区的情况可想而知。女性想要获得基本的权利和平等,有时甚至是个遥远的梦想

▌对女性的固有看法是标签化的思维
 
中国的女性权利,在建国后取得了不小进步,“妇女能顶半边天”成为了共识。但是,这并不代表,女人真的拥有和男人相同的地位。对于女性的偏见,仍然根深蒂固,这样的观点仍然大行其道,甚至被当作“常识”——
 
  • “女孩子天生就不擅长数理化”

  • “没有婚姻(子女)的女人是不完美的”

  • “女人就应该相夫教子”


“女人就应该是温柔顺从的”“女人要做贤妻良母”“女人过了三十岁就没有人要”这些观念在如今依然盛行。同样对男人的看法是“男人就应该比女人更强”“男人结婚一定要买房买车、事业有成”。

无论是定义“女性”该有的样子,还是“独立女性”该有的样子,都是标签化的思维对人的束缚。


我们常常把对女性固有的偏见,归因于男女之间的生理性别(sex)差异。不但男人这么想,甚至诸多女性自身也这么认为。
 
男女之间确实存有生理性别(sex)差异,如基因、身高、激素分泌、脑容量、性格倾向等方面。然而,这些差异,对男女行为的影响并不大。

波伏瓦以思想的深度洞察,触及了性别不平等的根源——
 
波伏瓦宣称:女人不是天生的,是后天形成的

波伏娃认为,有关女性固有的社会认同,主要来自社会文化的建构。也就是说,来自一个女孩从童年家庭到走向社会,这一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教化。包括那些关于男性应该坚强、奋斗、挣钱养家的社会认同,也来自同样的社会建构。
 
只有看到了潜藏的问题,找到根源和本质,才有可能去建构一个没有性别歧视和偏见的社会。波伏瓦之所以被称为女性主义的思想导师,《第二性》之所以成为了女性主义的圣经,就是在于揭示出了女性偏见的根源。


因为这种性别偏见,隐藏在社会文化和习惯之中,才让问题很难被注意到。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根本意识不到无形之中对于女性的伤害,反而当作一种理所当然,安之若素。

性别歧视是社会性偏见

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是男性对女性身体的物化:
相信无论你是男性还是女性,都能看到很多男性在女性在场的饭桌上疯狂地讲着下流黄段子;也能听到很多男性以拥有过多少女朋友,甚至和多少女性上过床为荣、为谈资;更别说,有多少女性在婚姻生活中,遭遇的冷暴力甚至热暴力。
 
这种不平等造就渗透进了整个社会结构——司法体系、公权力对女性提出离婚或显或隐的阻挠,社会舆论对女性出轨者远比男性出轨者更多的道德指责,更别提职场中的性骚扰、权色交易了。
 
男性的凝视固化“女性气质”

文学艺术和传媒里对于女性的形象,更是助长了这种偏见和固有印象——女性的出场,必定是作为男性欲望的客体。
 
纵览中西文学史,作为人类一半的女性,鲜有以主角身份出现。文学作品中即便有女性身影的出现,其形象大多以贪婪、自私、嫉妒为主,或者成为男性主角的工具,或者纯粹以恶的符号形象出现——
 
在现代传媒中,如杂志封面女郎,超级英雄电影中的女花瓶,也无不是男性凝视下的样子。甚至当代东亚地区如《甄嬛传》那样的大女主戏,青春言情剧、霸道总裁爱上我那样的爱情剧,女性也多是没有自我,几近癫狂欲成为男性附庸的形象。
 

不客气的说,关于“何为女性”、“女性何为”的想法,甚至女性对于“美”的观念,大部分都是男性凝视产物,经由传媒、资本和消费主义塑造为一种“女性气质”。
 
▌女性主义在当代的困境:“女权”VS“女拳”
 
女权主义是「feminism」的另一种译法。早期翻译为「女权主义」,后期翻译为「女性主义」,这是因为两者的社会背景和侧重点有所不同。女权主义主要指争取男女社会平等的政治权利,而女性主义则侧重打破性别霸权,打破男性中心主义。

今天,哪怕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了社会中的女性问题,但是宣扬女权主义在中国仍然困难重重。
 
像所有政治哲学概念的鸡同鸭讲一样,本来倾向于中性甚至褒义的“女权主义”,在频繁地误用中迅速污名化。

我们所理解的女性主义的初衷,是为女性争夺在性别差异下应享有的,却在法律上和社会上未能体现、甚至被忽略的平等权利。


然而,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女性主义在得到快速传播和发展的同时,也陷入了某种困境,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女性身份的缺失和双重身份所带来的压迫感和撕裂感。


出现一场“语言的腐败”,“大旗党”和“污名化者”的相互撕扯。
 
所谓“大旗党”:认为女性应该骑在男性头上耀武扬威;
 
所谓“污名化者”,给任何针对男女不平等的言说者贴上“女拳”标签,认为女权主义的一切诉求都是无理取闹、贪得无厌,自己毕生要做“鉴拳师”。
 
那么,该如何对待女权主义的污名化?

应该理解真正的女性主义既不是为了将女性凌驾于男性之上,也不是为了和男性争论双方能力的高下。而是正视各自性别的差异和薄弱点,甚至正视各自性别的不同需求。

真正的女性主义,应该引导社会超越标签化思维,让女性拥有不被外界标准束缚的自由,而是能遵循自己的内心,自主选择要用什么来定义自己的人生价值,真正成为她们自己。


▌为什么男人更该了解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面对的是社会中的现实问题。相关的知识,归根结底,是帮助我们应对当下的现实。

尽管在当代社会,我们需要女性主义,也呼吁女性主义。但是,我们需要警惕的是,将男性驱逐在外的“女性主义”并不是一种真正的女性主义。美国黑人女性主义者贝尔·胡克斯说,没有男性盟友加入这场斗争,女性主义运动就不会有进步。如果我们不努力推动一场大众运动,将女性主义教育普及到包括女性主义和男性的所有人,那么女性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终将被主流媒体产生的负面信息所破坏。


“女性主义仅是女性群体的支持是不够的,而要集结其他群体的力量,才能够真正落实人权平等的理想。”
——邱珍琬
 对立与冲突并不会达成弱者友好型社会,但是站在不同或交叉立场之间的沟通、理解与协作,或许可以离这个目标稍微近一点点。


上野老师在东大的演讲中,道明了何为她的“女性主义”


你们中的很多人都是抱着“努力就会有回报”的想法一路拼到东大,但今后等待你们的却会是一个“努力也未必有公平回报”的社会。


“努力就有回报”这种想法本身,得益于你们周围的环境,而非你们努力的结果。


你现在之所以认为“努力就会有回报”,除了你自己努力之外,是因为你有优越的环境,有人鼓励你,在背后推着你,在前面提点你。而这个世界上有千千万万想努力找不到方向、或者在努力的道路上身心俱疲的人。


请不要把所有的努力都用来追逐个人的胜利,优越的环境塑造出来的能力优势,不是为了凌驾于那些没有享受过同等资源的人们之上,而应该帮助他们。


男女同权的精神要义,不是让女人变得像男人,也不是让弱者变成强者,而是弱者能以弱者的姿态得到尊重。


真正的女性主义想要实现的是一场终结性别歧视、性别剥削和压迫的运动。要实现这一目标,问题不在于男人,而在于性别歧视。


因此如果女性主义将所有男性排除在外,那毫无疑问,我们期待的平权永远不会到来。

 
男女平等,并不只是政治权利的平等,它同时指向个人心灵、人格健全角度的自由发展。我们想打破的是父权制的桎梏,而不是制造男女对立或者反过来去压迫剥削男性。它意味着,不但女人可以获得曾经只有男人享有的权利,男人也应该获得曾经特属于女性的权利——

正值国际妇女节,重新审视女性主义,也是重新思考塑造了自己的社会和文化——思考如何让个人的成长拥有更多的可能性,思考当下的社会需要什么样的男人和女人。


我们在今天享受着节日的果实,享受着相对平等自由的权利时,也应当记得这个节日是纪念全世界每一位妇女贡献自己生命艰苦奋斗的结果。我们这代人依然需要在性别平等这条路上展现我们自己的光耀。

END

公众号ID:freelife0926微信:DreamlandBC427。

声明:转载内容来源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平台观点,仅供参考、交流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和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转载:转载本公众号编写的文章请注明“授权转自公众号:乌托邦丨自由之境(ID:freelife0926)”,转载本公众号转载的文章请与原出处联系。

长按下方识别图中二维码加入我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