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4·22世界地球日 | 国内首家“乡土动物区”正式开门迎客

小动 上海动物园 2021-03-08
4·22 世界地球日


今天是第50个世界地球日,“珍爱美丽地球、守护自然资源”是今年地球日活动的主题。在这专为保护世界环境而设立的节日到来之际,上海动物园以乡土动物区正式向公众开放的方式,向公众宣传保护野生动物与它们的栖息地的重要性,为保护乡土物种助力。在朦胧的春雨中,现场30余名媒体与粉丝参与了乡土区正式迎客的首轮检阅。




随着人们对自身环境的日益重视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保护人类和动物生存环境的重要性。上海动物园也一直在积极努力地从传统动物园向现代动物园转变,将野生动物科学研究、综合保护、科普教育和生态保护宣传作为重要使命,并付诸行动,乡土动物区的建成即是一次重大的实践。


什么是“乡土”?认识它们的意义?

上海动物园乡土动物区于2017年8月在原小兽园和豹房地块进行改扩建,建成之后的展区总面积3万多平方米,不设“园中园”门票,凡购买上海动物园门票皆可进入参观。


我们在对游客的观察中发现,游客往往更关注大熊猫、狮子、金丝猴等“名气”大的动物,但对身边的动物却不甚了解。上海是一座建立在湿地上的城市,地处长江入海口和东亚一一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径的中间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养育着长三角地区近90%的野生动植物物种。野生动物是有生命的基础设施,是这座城市不可或少的自然资源。我们定义的“乡土动物”,是指在上海或周边邻近区域生活的,或历史上在该区域有分布但现在消失的野生动物。


作为国内第一家以“乡土动物”冠名的展区,乡土动物区以上海湿地生境、丘陵密林生境营造为主,展示在这两种生境中栖息的动物物种,既有国家重点保护物种(水獭、獐、豹猫、华南虎、东方白鹳等),也有本区域的代表性物种(猪獾、狗獾、貉、绿头鸭等),这是我们对“乡土动物区”的定义。


乡土动物区的建成希望能让公众更多地了解乡土物种多样性、生存现状及所面临的问题,使得公众能更加关注身边的野生动物及其生活环境,与乡土动物和谐共生。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t0863d9o2e2

这些乡土动物,你都认识吗?


乡土动物区入口处导语介绍了建设初衷


更加自然和生态化的展示方式

乡土动物区以上海湿地生活环境、丘陵密林自然形态为特色,尽量让动物生活在模拟自然的展区里,表现出其原本的天性。


鸟区由湖面、浅滩、溪流、小岛等湿地景观组成,这些湿地生境为鸟类提供了丰富的栖息环境,其中湖面中心小岛上还布置了岩石、枯木、树桩、栖架等设施,不仅有利于展示鸟类的自然行为,还能吸引许多本地的野鸟,丰富了整个鸟区的自然生态。


鸟区


在獐和黄麂的展区内,斜坡、草坪、灌木丛,足够大的空间满足了小鹿们躲藏、奔跑的需要。


獐展区


黄麂展区


貉、狗獾、猪獾等小兽展区则营造了以灌木、水池它们喜欢的生活环境,并辅以各种树洞和土穴。


为躲在洞穴中的动物们提供最大的自由


猪獾展区


这些模拟动物自然栖息地的设计与建设,给与了展示动物最大可能地展示其自然行为以及行为的多样性。


提升动物福利 丰容做些啥?

丰容是提升动物福利的一项重要技术工作。在展区里,饲养员们根据每一种动物的生物学特性和原栖息地环境特点,通过采取食物、环境等方面的刺激,使动物展示出更多自然行为,丰富动物的日常生活,让动物们真正有“家”的感觉。


“人造”食物链

在鸟区的湿地环境里,种植了很多水生植物,并放养了部分小鱼、螺和蝌蚪。岛上还搭建了一个“昆虫旅馆”,选择了生态环保的材料(废弃的科普木盒),里边放置了稻草、枯树枝、枯树皮等材料,以便吸引不同的昆虫。这些昆虫和部分水生植物同时也成为鹤类的食物。与此同时,饲养员还会不定时投放一些面包虫和蟋蟀在岛上,让鹤类自行捕捉。


丹顶鹤捕食


鸟岛上的“昆虫旅馆”


“杂乱”的树杈

展区里安放着各种造型的大小树杈,有真有假,看似杂乱,其实别具匠心,它们都是供动物消遣娱乐的神器。小爪水獭深水区的水泥树杈不仅丰富了展区水体环境,还为小爪水獭提供了暂时休息和进食的区域。而浅水区的倒木,既能满足水獭喜欢攀爬的好奇心,又能让水獭在根须“蹭痒痒”。


水獭展区


狗獾、猪獾、果子狸、貉的展区内也有大大小小的各式树枝树干,看似“凌乱”地排列着,其实恰恰还原了动物在野外的生活环境,使展区看起来更加自然和谐,减少了人工的痕迹,同时也成为这些“害羞”的小兽庇护的掩体,为它们提供了藏匿休息的场所。


狗獾展区


对于鸟类,树枝则被搭建在树杈之间,形成了栖架平台,譬如饲养员在红叶李上用树枝为黑头白鹮搭建了这样一个平台,好让它们展示在野外树枝上停留的行为。


黑头白鹮


不一样的“窝”

是“窝”就得让动物住得安心、舒适、温馨。狗獾、猪獾、貉的小窝多是空心的树干,里面铺上树枝,这些小兽结伴挤在一起,空间足够,还能遮风挡雨。果子狸是树栖动物,因此它们的小“窝”被安放在离开地面一定高度的枝干上。


果子狸展区


豪猪是个大家族,它们住在一个大型的水泥树洞中,树洞两边开口,出入方便。


豪猪展区


獐和黄麂拥有一座座木质“小别墅”,星罗棋布在草坪上。



而像华南虎、金钱豹这些喜欢攀爬跳跃的大猫,它们睡觉的地方就和小动物们不一样了,粗壮的乔木树干被巧妙地组装起来,搭建成为一座座坚固的栖架,既有娱乐功能,供这些猛兽们玩耍增加运动量,同时也是大猫们休息打盹的好地方。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e0863sjp2vz

华南虎展区栖架搭建


游客参观“沉浸式”体验

乡土动物区为游客提供了“沉浸式”体验,“沉浸”强调的是“气氛营造、感同身受、同心理”,不再是与动物隔离,而是使游客产生“到动物的家里做客”的感觉,同时可以多视角地观赏动物。


入口处展示的小爪水獭,为了能让游客观赏到水獭更多不同的行为展示,水獭展区被分为陆地、浅水区、深水区三部分,游客不仅可以观赏到陆地上活动的水獭,还可以观赏到水獭在水上戏水及水下游泳的各种姿态。


水獭的“三段式”展区


在小兽区,架高的木栈道连接各个小动物的“家”,至高点处设置观景台,近可观小兽如獐、果子狸、獾类,远可赏湖面上游弋的水禽,多角度、多层次的观赏模式创造了丰富多样的体验空间。



步入猛兽区,观虎桥让人更有身临其境之感。



科普讲解与互动

为了让参观的游客学到更多的野生动物知识,了解乡土动物生存的现状,展区还推出了全程步道科普讲解导览,欢迎游客前来聆听。(下雨取消讲解)

每周六、日14:00将由饲养员为游客进行全景游览式饲喂讲解;

每周二、三14:10,为哺乳动物区饲喂讲解;

每周四、五14:00,为鸟区饲喂讲解。



除此之外,展区还设计安装了一些科普展板和拒绝投喂等警示牌,狗獾洞穴剖面示意,多媒体循环播放科普教育片,科普小推车讲解等,希望通过这些不同方式传达动物科普知识和正确的参观方式。



随着乡土动物区的建成,我们发现,原来在上海及其周边区生活着这么多的野生动物,一些动物的生存状况让我们看到希望,也有些动物的未来则让我们为其焦虑。


随着国家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发展战略的重点,野生动物保护法的颁布、群众的动物保护意识的提高、偷猎现象大为减少,生态环境也逐年好转,动物保护的困局也将逐步打开,相信随着我们的生态环境继续改善,越来越多的机构和公众会关注乡土动物,让更多的野生动物能够重新回到这片土地上,与人和谐共处。



文:潘秀文 刘海斌

图:邓磊 梧桐 小浪 张志浩 等



乡土动物区入驻嘉宾介绍之豹&豹猫

 这个春天,动物园收获了一大堆猴宝宝…

● 乡土动物区入驻嘉宾介绍之上海本土小鹿——獐



乡土动物区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吧!


本文为上海动物园原创,欢迎转发,谢绝转载,如有需要请后台联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