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缅甸蟒满周岁 | 夏天适合聊聊凉丝丝的家伙们
提及蛇,大部分人会有种神秘感,也有不少人会有排斥感或恐惧感,其实极大部分的蛇都不会主动攻击人。
这些表面凉丝丝的家伙们,“渴望”和大家“熟络熟络”,重新认识它们的“美”~
还记得去年初夏孵化的可爱的小缅甸蟒吗?
刚孵化的小缅甸蟒
缅甸蟒(学名:Python bivittatus;英文名:Burmese python)是产自亚洲南部地区的大型蟒蛇,也是我国唯一自然分布的蟒科(Pythonidae)蛇类,见于广东、广西、海南、云南等省。缅甸蟒一般体长2.5~4米,少部分个体体长可以超过5米。缅甸蟒自然体色为棕色或黄褐色,人工圈养个体常有黄色的白化型,俗称“黄金蟒”。
白化缅甸蟒
和大部分蛇类一样,缅甸蟒通常单独活动,在野外主要在春季繁殖,雌蟒会产10~30枚卵。用身体将卵围起来,以一定频率收缩肌肉,用这种方式将卵周围的环境温度提高。幼蟒孵化后,就会自行活动,不需要母亲的照顾。而这些出生在动物园的小蟒蛇,则是饲养员人工孵化的(点击链接缅甸蟒宝宝)。
不知不觉中这些小家伙们诞生至今都1周岁了。
1岁啦~
在周岁生日当天,饲养员给小蟒们进行了一次常规体检。
乖乖称重~
现在小家伙们平均体重为710克,平均体长更是达到了116厘米,相比刚出生时的数据,体重增长了9倍,体长更是达到了20倍的增长。显著的成长也伴随着小蟒们日益增长的好胃口,它们的食物从5克1只的乳鼠逐渐变成30克2只的小白鼠,如果不加以控制,小蟒们甚至能吃下3~4只小白鼠。但是为了避免发生体脂过高的肥胖症,小蟒们即使使劲地吐舌头卖萌,饲养员也是不为所动的,坚持适量喂食可是它们健康成长的要素之一。
良好的成长速度让小缅甸蟒们保持着强健的体魄,它们的体表斑纹也变得更加清晰显著、色泽分明,在刚刚褪皮之后体表的鳞片还会略有些金属光泽,和爸爸妈妈越来越像。
蟒蛇被认为是比较原始的蛇类,泄殖肛孔两侧有一对呈爪状的后肢残余,随着小蟒蛇逐渐长大,它们的退化后肢也渐渐明显。
小蟒蛇的退化后肢
周岁生辰之际,饲养员还给它们安排了特别的生日庆祝活动——户外活动,并留下了优美身姿的生日写真照合集!
美美哒~
小缅甸蟒目前仍生活在两爬馆的后场,等到小家伙们长大后,才会入驻缅甸蟒的生态化展区~
上海动物园缅甸蟒展区位于两爬馆二楼,展区模拟蟒蛇的野外生境,种植亚洲热带和亚热带植物,采用了木段、枯藤、落叶、苔藓等精心布置,模拟野外林下的倒木、林间的藤蔓、地表落叶腐殖层。水体里饲养了麦穗鱼、黑壳虾、石田螺,而在腐殖土以及倒木下,自然生活有鼠妇、蠼螋、蚂蚁、蚯蚓等无脊椎动物,分解动植物残体,保持环境的健康,形成了半人工的小生态系统。
缅甸蟒生态化展区
蛇属两爬纲,有鳞目,蛇亚目的成员,全球大约有3500种,广泛分布于陆地及海洋,从沙漠到森林,从平原至高山,几乎都有它们的踪影。
自古许多民族会把蛇当作图腾加以崇拜,甚至赋予蛇各种超自然的能力,甚至保留到现在。如世界卫生组织,中国急救标志上的是一条蛇缠绕在一根杖上,叫做“蛇绕拐杖”,这是医学的标志和徽记,代表着医生治病救人、身体健康长寿之意。
世界卫生组织
中国急救
而海关的标志上是“双蛇绕杖”的图案,其来源是古希腊神话中宙斯的儿子——商业、旅者和畜牧之神赫尔墨斯使用的手杖,被认为是通商和贸易的象征。
中国海关
但如今地球上蛇类的生存却面临严重的危机,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生境破坏、滥杀滥捕以及野外种群被作为异域宠物饲养等原因导致了许多蛇类濒临灭绝。因此,中国也愈来愈重视蛇类的保护,过去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名录里蛇类仅有蟒蛇一种,而今年新颁布野生动物保护名录中,共有39种蛇类被列入国家I级或II级重点保护,可见保护力度大大加强。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蛇类)
中国的蛇类物种多样性也比较丰富,我国目前记载了约300种,近年来几乎每年都有蛇类新种被发现,光2020年就有14个新种,而2021年新发现2个新种素贞环蛇Bungarus suzhenae和秦皇锦蛇Elaphe xiphodonta在网络上也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素贞环蛇(图片源自网络)
秦皇锦蛇(图片源自网络)
不过,许多种蛇类和近缘种之间从外观上很难鉴定,因此保护蛇类更需要保护它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且要避免任何目的的滥捕滥杀。
上海动物园目前对外展示了8种蛇类,除了蟒蛇外,两爬馆一楼中小型蛇类展区,饲养展示有加州王蛇、舟山眼镜蛇、红尾蚺、球蟒、王锦蛇、短尾蝮。
左起:短尾蝮、加州王蛇、王锦蛇
今夏,上海动物园两爬馆就中小型蛇类展区开展了展区优化及环境丰容,目前还在进行时,待到秋季可完成,届时,蛇类展区的面貌会焕然一新哦。
文:朱建青 韩似钢
图:朱建青 等 或详见文中标注
●黑猩猩“宝剑三兄弟”入学“暑托班”~●动物生活节 | 孔雀的家事
扫描关注上海动物园抖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