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死飞」文化发展的独特轨迹 | Fixed Gear 回忆录(下)
IMAGE:@HOUZITONG
起源于纽约街头的 Fixed Gear 自行车,最早在快递业的信差们之间流行,之后又在亚洲潮流中心日本的推动下,成为在全球风靡一时的街头文化代表。但与任何一个小众文化的流行曲线相似,大众对于 Fixed Gear 的新鲜感在过去十年中迅速衰退,尤其是因为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手刹而被打上「危险」和「事故」等标签之后,如今这种讲求操控技巧的自行车基本已在街头「消失」……但对于那些真正热爱 Fixed Gear 文化的人来说,大众的误解和偏见并没有阻止他们继续追寻速度的脚步,正如车轮与踏板间的联动状态一样,他们与 Fixed Gear 所代表自行车文化之间将永远保持共同进退。
在早前发布的上篇中,HYPEBEAST 带领大家回顾了 Fixed Gear 文化的历史,此番我们又邀请到多位来自亚洲的 Fixed Gear 相关人员,一同聊聊该文化在亚洲的发展与现状,他们分别是台北 nabiis 创办人之一的 Ken Liu、香港 Skream 及 Brakeless 联合主理人黄志峰、北京摄影师侯子通与 Fixed Gear 文化推广者陈驰、上海 Factory Five 成员程小虎,以及分别来自厦门、吉隆坡、首尔的骑手郑尧、Syafiq Rahmat 和 Jongwook Kook。
#1
日本 Keirin 竞轮文化根源
在上篇中我们介绍过,旧金山的 MASH SF 和 Macaframa 两大团队,让世界见识到了 Fixed Gear 运动的非凡魅力,而提到 Fixed Gear 文化在亚洲的发展,日本则起到了关键的「推进」作用。除了作为亚洲流行文化中心的先锋定位外,日本原本就有很强的 Keirin 竞轮文化根源,这就让 Fixed Gear 在日本街头的推广变得水到渠成。
日本 Keirin 竞轮的参赛选手会身着不同色彩的鲜艳比赛服登场,同时还会印有巨大的编号,只为方便场外观众下注。
IMAGE:KAZUHIRO SUGIYAMA/GETTY IMAGES
Keirin 竞轮起源于 1948 年的日本,当时整个日本正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百废待兴的状态。在 Keirin 竞轮赛中首先由摩托领骑员在前方领骑,以帮助运动员们达到 50km/h 的骑行速度(女性约为 45km/h),之后领骑员会驶离赛道,让选手们在余下赛程中展开最后的速度对决。如果能在赛事前半段更好地省力和蓄力,就能在最后的冲刺中获得优势,而在冲过终点的那一刻,运动员甚至能达到 70km/h 的高速。
Keirin 竞轮在 2000 年首次登上奥运会舞台,在男子决赛中法国选手 Florian Rousseau 于最后一刻逆转夺冠。
VIDEO:HERITAGE DES JEUX
Keirin 竞轮同时考验了运动员的体力、爆发力和运气,整个比赛过程非常具有观赏性,尤其是在赛事前段的铺垫下,让最后的速度爆发显得更为刺激。也正是因为如此,Keirin 竞轮在日本拥有非常高的人气,每年能够吸引几千万人的关注,它不仅是一种合法的博彩运动,更从 2000 年悉尼奥运会开始成为一项正式的奥林匹克赛事。
自诞生起就是博彩运动的 Keirin 竞轮,吸引了无数民众的竞猜和参与,进而帮助日本自行车工业在二战后快速振兴。
IMAGE:CHRIS MCGRATH/GETTY IMAGES
自诞生起 Keirin 竞轮便允许观众下注,以此维持这项运动的发展并开拓产业资金,颇具观赏性的赛制迅速吸引到大众的关注,更帮助日本自行车工业快速振兴。在 1957 年 Japanese Keirin Association 诞生之后,Keirin 竞轮开始往更加成熟和规范的方向发展,如今这项博彩运动除了每年吸引几千万人的关注外,在 2007 年引入线上投注和银行转账功能后,其每年的投注总额也超过 8,000 亿日元。
只有在专业竞轮学校接受特训,并通过考核的人才有资格参加日本 Keirin 竞轮比赛。
IMAGE:CHRIS MCGRATH/GETTY IMAGES
由于 Keirin 竞轮的博彩性质,日本对对于赛场规范和选手资质有着很高的要求。年轻人们需要考入专业的竞轮学校,然后在一年时间里接受武士道般严苛的训练,同时还要学习不同的比赛策略和训练方法。毕业后只有通过考核拿到资格证书的人,才能进入赛场与其他选手一较高下。即便如此,Keirin 竞轮的参赛总人数已经超过 500 万人,足以见得日本民众对于自行车竞速的痴迷和向往,而这也为 Fixed Gear 能够在此生根发芽打下坚实基础。
#2
从极限竞速到生活方式的进化
在 2007 年正式发布 Fixed Gear 纪录片《MASH SF 2007》之后,MASH SF 团队便来到大洋彼岸的日本,分别于东京和大阪举办了两场放映会,让更多日本自行车爱好者见识到了 Fixed Gear 自行车的速度魔力,而以藤原浩为代表的原宿创意群体的介入,则让这种追求速度的极限运动,逐渐转变成为一种潮流化的生活方式。
藤原浩与东京传奇滑板团队 T19,是推动 Fixed Gear 文化在日本快速流行的关键人物。
IMAGE:BROTURES
知名杂志《BRUTUS》曾推出一本 Fixed Gear 特刊,向日本读者全面介绍这种彼时已在欧美地区流行的自行车文化。
IMAGE:BRUTUS
那段时间藤原浩常与东京元祖级滑板团队 T19 的成员一起,骑着 Fixed Gear 自行车在夜幕下的东京街头驰骋,并经常在 HONEYEE 博客和媒体采访中提及这项运动,随即在东京街头圈引起不小的讨论。此外知名生活方式杂志《BRUTUS》也在 2007 年推出了一本名为「NO BIKE, NO LIFE」的特刊,为大家全面介绍了 Fixed Gear 的文化背景,进一步帮助其成为东京年轻人争相尝试的全新潮流。
藤原浩当年曾多次在 HONEYEE 博客中晒出他的白色 Fixed Gear 爱车:fragment Whity 1。
IMAGE:HONEYEE
受到 Fixed Gear 文化影响,邮差包成为当年最具人气的单品,包括 Manhattan Portage 和 Chrome Industries 都是大家追捧的品牌。
IMAGE:MANHATTAN PORTAGE
在日本,Fixed Gear 自行车所隐藏的时尚属性得以完全开发。因为每个部件都可以自由选择的缘故,Fixed Gear 成为展示车主个性和美学创意的完美画布,像藤原浩那台印有标志性「闪电」Logo 的白色坐骑,便在当年引发了不小的轰动。而为了避免裤脚卷入轮胎而将牛仔裤 Roll-Up 的做法,再加上后背上的斜跨邮差包,更是 2010 年前后红极一时的街头装扮。
高桥盾将手臂纹身「立体化」后创造的这件 Fixed Gear 艺术品,将其极具个人风格的 Punk 气质展现的淋漓尽致。
IMAGE:JULES GAYTON
此后越来越多设计师和艺术家也加入到 Fixed Gear 社群之中,包括大家熟悉的 Sk8thing、仓石一树(Kazuki Kuraishi)和 MADSAKI 等等,而UNDERCOVER 设计师高桥盾(Jun Takahashi),也曾将自己臂膀上的「锯齿」纹身立体化成铆钉细节,打造了一台极具 Punk 气质的 Fixed Gear 艺术品。而随着 Fixed Gear 更多地与流行服饰、独立音乐、艺术设计等商业元素结合,也将该文化在亚洲推向了流行的巅峰。
#3
中国 Fixed Gear 的黄金年代
受到日本流行文化的辐射,Fixed Gear 迅速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并在 2009 年左右迎来井喷式的发展。「2009 年我和两个玩滑板的朋友看到日本杂志《LOOP Magazine》上介绍了藤原浩也在玩 Fixed Gear,觉得这种与众不同的单车很酷,于是开始上网搜集资料,最后萌生了开一家自行车店的想法。」来自香港的 Brakeless 车店老板黄志峰回忆道:「当时 Fixed Gear 已经在香港受到不少关注,而我们也慢慢开始在线上店铺经销 Cinelli、Dosnoventa 和 Dodici 等外国品牌,同时为顾客提供整车定制服务。」此后他还与朋友一同创立了自行车品牌 Skreambikes,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
在交通繁忙的香港街道间穿行,为骑手带来肾上腺素飆升的刺激感。
IMAGE:@HOUZITONG
除了引入「东京快车急便」的自行车邮差业务外,Team nabiis 还积极参与 CMWC、RHC 和 KOT 等各种赛事。
IMAGE:NABIIS
与此同时,台湾地区也诞生了一个非常具有影响力的 Fixed Gear 单位:nabiis。「当我们在 2008 年创立 nabiis 这个品牌的时候,Fixed Gear 在台湾还是鲜为人知的运动。」主理人 Ken Liu 坦言:「自诞生之初 nabiis 便希望以『推广者』的角色,去创造出属于自己的 Bike Scene。」除了开创品牌和车店外,他们还将「东京快转急便」自行车快递业务引入台湾,并成立业余车队 Team nabiis 积极参与各种赛事。
创办于 2009 年的「死飞大革命」,在 2013 年升级成为「中国固齿公开赛」,并代表了中国 Fixed Gear 赛事的最高水准。
IMAGE:FIXED GEAR REVOLUTION & FIXED GEAR OPEN
首届比赛在圈内收获了不俗口碑后,第二届「死飞大革命」无论规模还是参赛人群都迎来大幅增长。
VIDEO:FIXED GEAR REVOLUTION
同样是在 2009 年,第一届「死飞大革命」在北京举办,活动云集了内地最顶级的骑手们集聚一堂,而随着 Fixed Gear 的流行程度越来越高,之后三届比赛的报名人数节节高升,甚至吸引到不少亚洲和欧美选手的参加,「死飞大革命」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 Fixed Gear 赛事,并在第五年升级成为「中国固齿公开赛」。曾在知名车店 NATOOKE 担任店员跟活动策划的陈驰认为当初的「死飞大革命」更像是一个大型的聚会,把国、内外所有喜欢死飞的朋友聚在一起,为大家提供了一个互相交流的机会。
2011 年首届 Asia Fixed Gear Championship 选择在深圳举办,为期两天的活动吸引了来自亚洲各国的近 1,000 名参与者。
VIDEO:AFGC
本身也是一名活动组织者的陈驰,曾举办过不少民间 Fixed Gear 赛事:「我最满意的活动是 Veloclan 地下竞速,当时我们找到一条非常偏僻的道路,然后像汽车百米加速一样,办起了属于我们自己的 Fixed Gear 比赛。虽然没有任何赞助,但一帮热爱骑车的孩子,真正在做自己喜欢的事。」在 2009 至 2013 年这段时间,各种大大小小的 Fixed Gear 赛事在各地涌现,该文化在中国迎来了属于自己的黄金年代。像是 2011 年的第一届 Asia Fixed Gear Championship 也选在深圳举办,该活动吸引了来自亚洲各国的近 1,000 名参与者,堪称整个亚洲 Fixed Gear 社群的一次盛会。
由五位不同国家的人所创立的 Factory Five,凭借其多元化的国际视野而成为一个在世界范围内颇有名气的品牌。
IMAGE:BENOIT FLORENCON/HYPEBEAST
除此之外,全国各地的 Fixed Gear 车店也如雨后春笋般蓬勃生长,其中来自上海的 Factory Five 便是当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个。这个由五个不同国家的伙伴共同创立的品牌,如同上海这座城市一样拥有了独特的国际视野,短短几年时间,Factory Five 便从东湖路上的一间小屋子,逐渐成为一个在世界范围内小有名气的 Fixed Gear 品牌。团队成员之一的程小虎回忆道:「以前 Factory Five 每周会带着上百号人,声势壮大的在上海街头夜骑,也曾举办过成功的 Fixed Gear 赛事,甚至引进过国际知名的自行车电影节,当年的种种经历让我们倍感自豪。」
每到一个城市,侯子通都会约上当地的骑手去拍照片,即便没有任何收入,这仍是他最热衷的拍摄。
IMAGE:@HOUZITONG
在各项赛事的推动下,越来越多人开始接触并热爱上这项文化,来自北京的摄影师侯子通便是其中一员。「当年有段时间我特穷,所以就想把车卖了接济一下生活,为了纪念我就给它拍了一张照片,拍完觉得那张照片很帅,那台车也承载了很多情感,所以最后没舍得卖。」在谈到自己与 Fixed Gear 摄影的故事时侯子通表示:「我对拍 Fixed Gear 的热情从那会开始变得一发不可收拾,并且每到一个城市就会找当地的骑手出来拍照。」
因为 Fixed Gear 这张「通行证」,侯子通得以前往不同地方体验最 Local 的文化、美食与生活方式。
IMAGE:@HOUZITONG
经过多年的坚持,如今侯子通已经是一位在圈内小有名气的 Fixed Gear 摄影师,借助 Instagram 等社交媒体的力量,让越来越多国内外的骑手认识他,但在他看来 Fixed Gear 带给他的并不是所谓的「名气」,而是一个让更多人看到自己的通行证:「通过 Fixed Gear 我认识了很多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朋友,并跟着他们去了解当地的文化、美食、生活方式,我想很多人出去旅行是体验不到这种感觉的,而这正是 Fixed Gear 赋予我的『通行证』。」
#4
饱受争议的「安全性」问题
浪潮总是来得快去的也快,Fixed Gear 的热度在 2015 年之后逐渐消散,而抛开随波逐流的因素,为人诟病的「安全性」问题是其不能真正被大众所接受的关键原因。因为没有手刹并且对于骑行技术有一定要求的缘故,Fixed Gear 很快就被贴上了「危险」和「事故」的标签。时间拨回 2007 年 4 月,Nike 在东京知名百货涩谷 PARCO 的外墙上张贴了一张巨幅广告宣传 Fixed Gear 文化,但「无刹车,没问题。」的广告语却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这个被理解为「鼓励年轻人危险骑车」的广告,仅一天后便因舆论压力而被迫撤下。
当年张贴在涩谷 PARCO 外墙的 Nike 广告,因为争议广告语的缘故仅一天就被撤下。
IMAGE:MILDCH
与此同时,为了追赶 Fixed Gear 的流行热度,很多无良商家开始推出价格低但质量差的车架和零件,吸引了不少抱着尝鲜心态的初学者购买,但在自行车本身的安全性上便大打折扣。后来出现在 Fixed Gear 自行车上的交通事故被媒体无限放大,导致该运动在大众心目中的名声越来越差,而后日本、韩国和中国等国家纷纷颁布相应条例,以对不带刹车的自行车进行限制。
SKID 是比较常见的一种 Fixed Gear 制动技术,骑手运用腿部力量让后轮抱死,其原理类似于赛车中的「漂移」。
IMAGE:GIBONFIXED
香港车店 Brakeless 的名字正是取自 Fixed Gear 自行车没有制动装置的特性,主理人黄志峰表示:「虽然 Fixed Gear 自行车没有制动装置,但骑手可以通过很多不同的技术去实现制动,这也是骑行 Fixed Gear 的一大乐趣,只有不断练习才能操控自如。」除此之外,他建议新手在组建自己的自行车时,尽量选择更多质量好的品牌去购买,并且在学会制动技巧之前也可以安装手刹,毕竟 Fixed Gear 的魅力之一就是它可以根据骑行者的需要任意选装。
或许会在身体上留下伤疤,但只有经过不断的打磨,骑手才能练就出「人车合一」的骑行状态。
IMAGE:@HOUZITONG
虽然在韩国骑行没有刹车的自行车是非法的,但来自首尔的骑手 Jongwook Kook 则简单的认为:「装上刹车之后 Fixed Gear 就不酷了!」正是因为 Fixed Gear 没有刹车的缘故,才能帮助骑手达到一种「人车合一」的状态,并让车变成自己身体的一部分,那种经过打磨之后的操控感是无与伦比的。
尽管曾经摔断门牙,但马来西亚骑手 Syafiq Rahmat 依旧享受 Fixed Gear 所带来的刺激感和冒险精神。
IMAGE:@HOUZITONG
「在我看来一台自行车有没有刹车其实并不重要,人们之所以会对 Fixed Gear 抱有怀疑,是因为他们在真正尝试之前就主观的认为『没有刹车是非常危险的』。」曾经因为骑车而摔断门牙的马来西亚骑手 Syafiq Rahmat,并没有因此而对这项运动产生恐惧:「我非常相信自己的技术,那种通过日积月累打磨而出的掌控力,让我对于骑行时所遇到的周遭环境更具警觉和敏锐性。我承认骑行不带手刹的 Fixed Gear 是具有一定危险性的,但即便如此,我依旧很享受它所带来的刺激感和冒险精神。」
#5
浪潮过后他们仍在坚持
相比十年前而言,Fixed Gear 文化早已热度不在,但坚持留下来的人都是真正热爱它的人,他们也是整个亚洲 Fixed Gear 社群能够保持生命力的关键。「Fixed Gear 已经完全融入了我的生活之中,无论是工作、通勤还是娱乐都与之息息相关。」Ken Liu 表示自己未来仍会坚持 nabiis 成立之初的目标,那便是通过举办有趣的赛事,去吸引各式不同种类自行车的加入,进而让更多人对 Fixed Gear 产生兴趣,同时他也期待能有更多新鲜血液加入自行车运动,而不仅限于 Fixed Gear 这一种。
自行车社群开始向更多元的方向发展,比如更具生活气息的 Cargo Bike,正在被更多人所认识和接受。
IMAGE:GREGOR FISCHER/GETTY IMAGES
在 Factory Five 结束国内零售业务之后,程小虎仍然在从事自行车相关的工作,目前他正在运营一个有关 Cargo Bike 的公众号及工作室:「对我来说自行车既可以用来征服山丘和街头,也能用来接送孩子和买菜送货。追风逐浪跟厨房与爱是不冲突的,这也是我推广 Cargo Bike 的初衷。我不想把自己对于骑行的热爱只限于 Fixed Gear 之上。」他表示是 Fixed Gear 将自己引入「骑行」的世界,一个更广大的世界。
目前仍有不少民间 Fixed Gear 赛事在北京、深圳、厦门等地举办,而留下的都是真正热爱这项运动的人。
IMAGE:@HOUZITONG
目前正在 Soulgoods 798 店担任店长的陈驰,仍会利用空闲时间组织民间比赛:「希望还坚持去骑 Fixed Gear 的人,能够一直坚持下去,而我也会继续尽我所能去组织大家,并在不远的未来让世界看看属于中国的 Fixed Gear 文化。通过 Fixed Gear 认识的那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是我在这段旅程中的最大收获,而我们一起经历的那些风雨、欢笑跟伤痕,则是我永远不会忘记的回忆。」
无论是成立 Fixed Gear 工作室,还是筹办或参与比赛,厦门骑手郑尧都非常享受其中的过程。
IMAGE:@HOUZITONG
被称为「厦门死飞王」的 Fixed Gear 骑手郑尧,从 2016 年开始去到中国各地比赛并被圈内人熟知,如今他不仅经营着一间名为 Trashcan 的 Fixed Gear 工作室,还参与举办了 PSYCLE 厦门站等比赛,在他看来这项文化回归小众是件好事,因为留下的都是最好的,此外他坦言自己并没有在「坚持」什么:「因为坚持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相反我们现在为 Fixed Gear 所做的一切,都是让自己无比放松和开心的。」
侯子通将自己在台北所拍摄的照片汇集成一本名叫《北台》的画册,以记录自己「从北京到台北」所感受到的文化碰撞。
IMAGE:@HOUZITONG
因为 Fixed Gear 而与各地骑手相识的侯子通,曾在 2017 年将自己在台北拍摄的照片装订成册,并制作了一本名叫《北台》的 Fixed Gear 摄影集,记录自己「从北京到台北」所感受到的文化碰撞:「我在台湾的时候我记得和朋友说过,如果人不用睡觉的话多好啊,我会一直骑在台北的街头感受着,那样可以拍更多的骑手。」未来他希望自己能前往更多地方、拍摄更多不同的骑手,同时期待着能为自己去到的每个地方都出一本画册。
最近在香港举办的「寨城黑夜」活动,依然吸引到不少当地骑友参与其中。
IMAGE:ZAMUEL WONG
同样将自己热爱的运动变成终生事业的黄志峰向我们透露:「香港现在活跃的车手大概有 200 人,平常主要由 HKG Fixed Gear 群组举办骑车活动,另外还有 Teammassive 和香氏梗牙等几支车队活跃在香港街头。」此外他认为 2020 年将会是 Fixed Gear 再次炽热起来的一年:「经过多年的沉淀,现在的文化更加成熟。其实最近有不少老车友开始把自己的车翻新后再度出发,也有来自不同领域的新朋友相继加入,让我对于接下来的十年充满期待。」
如同不断更迭的时尚或音乐风格一样,自行车世界的流行趋势也正在迎来新的轮回,抛开所有的「跟风」和「误解」,Fixed Gear 所代表的冒险精神,在全球滋养了无数自由「骑士」。其实无论 Fixed Gear 文化能否重现十年前的辉煌,它已经在这个时代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正如大家最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话:「死飞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