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 Christie’s、Phillips、Sotheby’s 等全球知名的拍卖行,腕表在其中都是主要的拍卖项目,甚至从北美转售网站 Bob’s Watches 日渐庞大的规模,亦不难看出腕表市场中蕴藏的价值和商机有多么巨大,在英国储蓄公司 Raisin UK 针对各拍品的最新统计数据中即可看到,腕表的市场溢价平均增加了 6 个百分比达到 £18,910 英镑之多,要知道多数具有收藏价值的表款本身就拥有高额定价,且数据本身涵盖的样本不计其数,特定表款高保值的能力更是数据无法轻易显现,毫无疑问腕表依旧是当今最主流的收藏品项。 不过若是将此市场比喻为一潭深水,其水深是初学者们远远无法想像,也因此今回 HYPEBEAST 便特地邀请到「相对论钟表」创办人 Woody、「小林名表」店长 John 及名表收藏家叶晋荣等 3 位在表界资历和历练皆有相当份量的行家亲身分享对于腕表收藏商业价值的见解,相信对腕表有兴趣的读者来说必定相当有参考价值。 人们总说「玩表」,美其名曰收藏,但玩的究竟是什么?或许你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腕表的定位如潜水表、军用表、万年历或首饰表等种类,又或者是当中搭载的机芯、设计与精致工艺,其实自 1571 年首枚戴在手腕处具有钟表功能的手镯诞生以来,至今早有数以万计的相异类型衍生而出,任何一种腕表元素都有大把的玩家为其追求,那么开门见山的说,当今拿掉品牌 Logo 的表,本身又有何价值可言?
Rolex Ref. 5015
Pants/HYPEBEAST
「严格来看,腕表几乎就是由品牌决定价值,以 Rolex 为例,在表冠、面盘或表带处皆能见到象征品牌的皇冠图样,如果今天拿掉了这些标志性的 Logo,也许就只能说它具有相当水准的品质,但却不可能再继续保有原先的身价。」身为一间频繁于国际市场交易腕表的表店骨干,John 毫不讳言地强调此点,事实如此,与时尚潮流服装领域截然不同的是,「卖品牌」的设计手法在腕表的世界中不只是必行之路,许多时候更代表了一切。 但这样的说法其实又取决于「保值」也就是转售市场的行情,市面上不少品牌都标榜了「瑞士制造」的名头,也确实拥有不俗的制表工艺,设计上亦是可圈可点,然而相对而来的高昂定价却无法令消费者买单,原因并非货次价高,而是在于缺少经历史沉淀的品牌名头加持,多数表款售后的保值能耐着实令人不敢恭维。 但若纯粹以投资眼光来看待购表这件事,却又有些本末倒置了,腕表说穿了是身外之物,拿掉品牌 Logo、拿掉其乘载的历史意义,它终究只是手腕上的一件装饰品,确实会有人较激进的一派认为多数腕表交易不过是在炒作,就连藏家叶晋荣也不讳言地提到「任何投资都是一样的,没有卖出就无关损益,多数收藏家也只是在欣赏自身收藏的同时享受它们增值的快感,谁不希望自己的收藏获得市场的认可?」但最终他始终认为「不要被家人、朋友、社会的传统印象束缚,表一定要买自己喜欢的。」 以店家的角度而言,Woody 同样赞同这句话,「我会建议任何来买手表的人,先从自身喜好开始,如果只是当作投资,他会不了解自己到底要什么。说穿了一开始买表要赚钱的机会比较低,反而更容易赔钱,且你会被社群媒体给左右,就算你戴了一枚名表拍个照,也不过是跟别人一样罢了。可是如果以喜好的角度,这个过程不仅会让你感到快乐,甚至会引领你逐渐来到一个正确的收藏角度。」 任何的表如果变成投资,你很快就失去真正的热忱,最终沦为在价格和型号之间摇摆。
那么终究还是要回归现实,腕表毕竟是高成本的物件,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谁不希望将钱花在刀口上?在多方考量的抉择下,如何于自身喜好与市场行情中取得平衡便是玩表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功课。 就现阶段而言,叶晋荣与 Woody 都异口同声地指出 Rolex 的运动表款仍会是未来最保值的腕表。 「这个问题我很不想回答 Rolex,但是答案还是 Rolex,因为它有太多信仰在里面了,我不能说它不好,我也很爱她,但是我一直希望这件事情可以变成别的品牌。」不难听出,Woody 对此确实感到有些无奈,然而此话何解?Rolex 在这一百多年来间从怀表变手表,其商业策略和符合各个层面需求的产品线确实相当优秀,但若单论设计而言,不可否认 Rolex 称不上非常独特,不过就像 Woody 提到的,Rolex 拥有的信仰终究是无可替代。「对于 Rolex 的收藏尤其是古董款,我认为其从单纯的工艺逐渐转变为艺术品已经慢慢有机会了,它的价格越来越高,很多明星、名人、收藏家都愿意去追这个价值,甚至已经不输给许多世界名画了。」 举一个最浮夸却又最浅显易懂的案例,当今史上腕表拍卖最高纪录早在 2017 年便不再是 Patek Philippe 1518 的 $1,100 万美元所拥有,而是一枚 Paul Newman Daytona Ref.6239 以天价 $17,752,500 美元所创下,成为当之无愧的表王。然而前者就真的逊色于后者吗?双方之间近 $600 万美元的差距为何,这恐怕就是 Rolex 无法言喻的魅力。 「什么表都会跌价,每一款都不例外,除非表本身拥有艺术价值,而这价值的高低就得由时间考验。」叶晋荣如此指出。 Rolex Ref. 6241
Pants/HYPEBEAST
网际网络的便利令资讯高速流通,意昧着每个人都能随时随地查询相关消息而不需要像过去透过一期一刊的书面杂志去钻研腕表,与此同时,社群媒体的蓬勃发展更大幅影响了当前的购表风气。然而这样的现象似乎弊大过利,在台湾有许多表迷习惯以社群媒体上各表款讨论的热度来做为购表指标,但久而久之,整个市场便会形成只有几款主流表受到关注,其他更具特色却未被发掘或者价值相对低的腕表就逐渐消失在人们眼前。 台湾在玩表上还处在学习的阶段,离成为「文化」还有一段路要走。
回顾多年来收购、买卖腕表的经历,Woody 认为「加入的人越来越多,我会希望玩表从热潮到形成一个文化的过程可以减短,而这当中就需要一些对的人去跟这个市场解释,不然现在台湾玩表只有几个选项是相当可惜,10 年前可能 100 个人玩表,但却有多达 20 种方式,现在 1,000 个人在玩表,但方式只剩下 5 种,这反而不是一件好事,只有一个品牌、一个时期、一个年代的东西,对玩表的世界来说不够精彩,需要更多不同的人去支持,让不同的玩表族群去共同组成这个文化。」 Patek Philippe Ref. 2497
Pants/HYPEBEAST
另一方面更直观的情况来看,当大量表迷都去竞争那少数的热门表款时,表店又该优先卖给谁?无亲无故的顾客又该如何应对?此时就诞生了所谓的「配表」制度,有热门款自然就会有冷门款,而愿意连同冷门款一同购入的消费者自然就成为了优先购入热门款的前列顺位。但很明显地,这对消费者来说并不是一个健康的交易模式,多数客人上门买表几乎都是纯粹的因喜好决定,但却被额外配了预想外的表,他又如何知道该表的优缺点所在? F.P.Journe Boutique Exclusives In Tokyo, Tourbillon Souverain With Jade Dial
Pants/HYPEBEAST
也因此叶晋荣认为对于只想买一枚表的人来说,到相对论、小林名表这样类型的表店就是相当好的选择。「他们都有很多管道可以拿到,虽然你会用溢价去买,但这种时候千万不能有订价的迷思存在,抢手的表本来就会高于定价,冷门的表自然可以轻松拿到折扣。以 Rolex 来讲,时价才是真正的指标,具有权威性的表店开价都不会和时价落差太多,或许会贵一些但也在合理范围。」
你如果不是 VIP、大户或者有私人交情,你不配表你永远排不到。
继续回到社群媒体带来的影响,网络确实是相当有趣的地方,它能够让不同世界的人产生交集,但资讯传播快速做为网络的一大优点却同时也是缺点,不仅对的资讯被更多人看到,错误的观点亦然,腕表的世界里更不例外。 当然收藏、玩表本身便是看自身喜好,每一枚表款都有其忠实的追随者,但对初学者或一知半解的表迷来说,网上充满主观、武断的个人见解着实不能照单全收。举例来说,有些人认为玩 Rolex 就是要玩面盘,但除了古董表因岁月而生的氧化、霉斑或稀有颜色、材质、宝石等特殊面盘大受欢迎之外,这样的说法真能完全代表 Rolex 吗? 单纯以年份来区别的话,John 认为 1970 年以前的表都能够称为古董表,更近一些的老表年份则约莫在 20 至 50 年左右,现代表则大略为千禧年后,「除了人对于未知事物充满好奇的心理之外,通常进入古董表领域的人都是现代表玩到一定程度之后还想继续挑战,其水深的原因无非是因为年代久远,能得到的相关资讯有限且也无法在短时间内去找到答案。」 玩古董表必须经历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的过程,才知其中宝贵的经验,这个过程亦是一种自我的突破。
有些年纪的读者恐怕会记得,始于 50 年代末的全球性第三次科技革命,在 70 至 80 年代之间的「石英革命」引发了全球钟表产业的版块变动,以生产机械钟表为基础的瑞士钟表行业更是首当其冲,当时以 Seiko 为首的日本钟表企业一时风头无两,大量钟表生产基地移至亚洲,其中香港更是其中最大赢家,据统计在 1980 年,香港为全球腕表生产最大出口量地区,达到 1.26 亿枚,而《Business Week》更曾在 1978 年将 Seiko 刊上封面故事,并给予醒目标题《Seiko’s Smash: The quartz watch overwhelms the industry.》,当今钟表巨头 Swatch 集团的诞生甚至也是由石英革命催生而出。 危机正是转机, 80 至 2000 年代之间反倒成为瑞士钟表的一次高峰。 亲身走过这段时间的 Woody 指出:「那个年代的设计是表厂花尽全身力气去做的,因为你若不使出浑身解数就会面临倒闭,间接的令他们做出最好、最大胆的设计,可能也不惜成本,只为了在石英潮中存活下来。那时候你跟原厂去预定一些特别表款都能成功,毕竟那是他们最低微的时候,基本上是表厂妥协收藏家,表厂跟收藏家可以去沟通是蛮难得的,现在反而是消费者妥协表厂。石英潮令整个市场截然不同,到了 90 年代欧洲为了复兴手表的工艺,更找了许多大师制作复杂功能,就是要别于日本的石英潮,所以你会在这段期间看到很多大师的巨作流传。」 而要想拥有一枚古董表,叶晋荣与 John 都一致认同品相状况完整度为第一重点,表壳是否过度抛整、面盘没有翻写过、机芯未锈蚀、零件为原厂配置而非拚装等部分为基本决定价格的因素,除此之外表壳上的编号是否清晰可见更是关键,正常使用下表壳编号至多有些许磨损,不大可能变成几乎无法辨认,出现此情形最大可能性便是卖家刻意变造,用以混淆价格。 但同样地,叶晋荣也认为现在许多玩古董表的人已经失去了初心,相对于细细品尝其乘载的历史意义与时空背景,多数玩家更加注重炼带、对期、保单、配件齐全等外界所谓的收藏标准和舆论。「配件的话当然是大全配是最好的,但也不会因为缺少配件就导致腕表的价值大跌,你玩的是表不是那些配件,它并不代表这块表的艺术价值。」 「很多人会告诉我是品牌,可是我往往会把品牌先拿掉,设计才是我真正在意的点,我认为毕竟它是手表,如果戴起来外型是不好看的,不管上面贴什么品牌,我对它的兴趣都不会很大。另外就我这些年买表、卖表跟收藏之间,我觉得大家有时候都会忽略掉手感这个因素,就算同样的款式,只要材质相异,戴起来的感觉也会不一样。所以如果你真的喜欢一只表,我建议不要只看照片,你一定要戴看看再决定,无论大家告诉你多保值多经典,可是就如同衣服一般,你没有穿没有使用,永远也不会知道到底特别在哪。」 现今资讯的快速流通,令过去表款推出仍需 3 至 5 年时间判定市场接受度的常态一瞬而变,表迷通过社群媒体能够第一时间了解整体表款的设计、规格,迅速定义购买与否,这也让名人效应更加放大,如同快时尚的循环或许短时间内仍会是不可避免的状况。 而新表的设计在经过近几年「放大化」的趋势后,也会逐渐回归到合适的尺寸,如同 Audemars Piguet 旗下标志性表型 Royal Oak,其 44mm 的巨大表径虽然新奇也侵略性十足,但终究对多数人来说已经超越合适的比例,现在反而越来越多消费者重新选择最经典的 40mm 或者 36mm 的尺寸。 Audemars Piguet Royal Oak Grande Complication 25865BC
Pants/HYPEBEAST
同时表厂们频繁展开的跨界合作,尽管纯粹就商业角度而言,这些表款往往在热潮过后都会跌价,但如同上述所说,以收藏的视角去看待表,价格本就非第一取向,叶晋荣也提到「如果你真的受到它的设计吸引,觉得适合自己的搭配,那入手这些表又有什么问题?」尽管传统思维里仍无法欣然接受,但 Woody 更接着以 Rolex 的 Paul Newman 和 Steve McQueen 为例,这些表款经过名人去加持的方式,都耗费近 30 年才让藏家慢慢地认同,现今如车厂与表厂的联名,自然需要花一点时间来累积收藏者的支持。 不过对谈最后,相对论也坦承作为店家而言,确实感受到近年市场趋渐乐观,消费者越发注重自身喜好而不是一昧跟随潮流,「这是一个好的过程,台湾需要一些真正热爱表的人去带领他们,而不是只在意价格跟款式。价格跟款式是市场机制而不是收藏者需要去了解那么深的,收藏者更应该了解的是自己真正的喜好。」
相关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