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了一部最新的美剧《切尔诺贝利》,这部片子得到了空前的好评,在著名的互联网电影资料库 IMDb 上的得分是 9.6 分,据说这是史上得分最高的美剧,绝对是神剧。
关于写这部片子怎么好的影评已经太多太多了,我今天就不说它好在哪里了。科学声音专家团中刚好有一位搞电离辐射防护的专家,他也是国家核和辐射突发事件卫生应急队队员——马加一博士。他看完影片后告诉我说:这个片子在他看来,批评有余,建设不足。
此话怎讲呢?他说:这部片子把核泄漏的灾难性后果已经做了充分的描述,对前苏联政府的一些错误做法也做了充分的批评,但问题是,它没有告诉我们老百姓,在灾难发生后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影片中出现的都是错误的做法,那问题是,万一灾难发生了,我们应该怎么做才是正确的呢?我觉得他说的有道理,所以,我恳请他为科学声音撰写一篇关于核灾难发生后,我们应该如何应对的科普文章。马博士欣然应允,今天我把马博士的文章稍作整理和修订后转述给大家,这也算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对《切尔诺贝利》的影评。
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调查的结果,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当中一共死亡 56 人,其中除了 9 名儿童死于甲状腺肿瘤,其他 47 人全部都是救灾队员,其中大部分都死于急性放射病。通过长期跟踪切尔诺贝利周边居民科学家发现甲状腺癌高发,特别是对于当年还是少年儿童的人群,甲状腺癌的发病率明显提高。其他实体癌症的发病率也有上升,但是由于影响癌症发病的因素很多,不能确定射线的影响。婴儿的死亡率、畸形率没有显著影响。科学思维要求科学家不是对某件事情去做价值判断,而是通过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分析,从中找出客观规律,防止未来的核事故发生,保护更多的人。切尔诺贝利的事故教训是惨痛的,但我们并不能因噎废食,谈核色变。实际上,今天的核电站与那时候相比,安全性已经有了本质的提升。
以我们国家广泛采用的压水堆来举例,我们采取了纵深防御的策略,也就是一层一层的防护,将放射性物质与环境隔绝开来。
首先是把核燃料的铀和陶瓷烧结在一起形成燃料芯块,利用陶瓷来封印,然后给它加上一个锆合金的坚硬外壳,这样核燃料就彻底与外界隔绝了。
再用 20cm 以上的钢制压力容器将发生反应的部分和外界彻底隔离,在核电站运行时压力容器与外界只通过散热器交换热量,物质完全封闭在容器内。
最后再给整个反应堆厂房套上一个 1m 厚的预应力混凝土安全壳。
运行时整个反应堆厂房全封闭运行。
在更新型号的核电机组上安全措施还有更多的安全措施。
目的只有一个,在极端情况下保证放射性物质不流出去。
这样的设计在理论上已经足够安全了,新一代的反应堆还进一步加强了安全性,已经能达到严重事故发生率小于 10 的负 6 次方堆年,也就是每个反应堆在其寿命(假定工作 100 年)内发生严重事故的概率不大于万分之一。但不怕一万只怕万一,万一发生了我们不希望看到的事情怎么办呢?
我国在 2013 年制定并颁布了《国家核应急预案》 ,这是我们应对核事故总的指导原则。我给大家择其要点介绍一下。
根据这个应急预案,应急响应一共分为四级。
► IV 级响应叫应急待命,相当于国家喊各就各位。这时候核灾难还没有发生,但可能发生。譬如周边国家发生灾难尚未影响我国时,国家就可能启动 IV 级响应以备不时之需。
► III 级响应也叫厂房应急。顾名思义,厂房应急的意思就是放射性物质已经开始释放了,但是还局限在厂房内。这时候安全壳这层屏障还在起作用。1979 年 3 月 28 日美国三哩岛堆芯熔毁事故就是因为围筑体发挥了作用,没有造成巨大的灾难。
► 如果放射性物质进一步突破了安全壳限值,但仍然局限在核电站内部,这时就要启动 II 级响应了。II 级响应也叫场区应急,应急范围是整个核电厂。由于核电站选址一般都在半岛或者岛屿上,这些天然阻隔会限制放射性物质的扩散。
► 直到上一步,与我们普通人依旧关系不大,主要是核电站的专业人员在进行应急,但如果放射性物质进一步释放,突破了场区的边界,那么 I 级响应场外应急就开始了,这也是我们国家应对核灾难的最高动员。也是我们每个普通人需要了解的自救和救灾知识。
首先我们要明白,就算是最严重的 I 级响应也并不是和每个人都有关的,和你是否有关这一点取决于你离核电站,更准确的说是你离事故反应堆的距离。你可以查看我国所有正在运行和在建的商用反应堆的位置。
你可以看到,我国的所有核电站都建在沿海一线。一旦发生事故,那么事故的中心就是核电站的反应堆,放射性物质会从这些地方释放出来,随着风向一边稀释一边扩散,空气中的污染物又会在扩散过程中从天而降污染地面的水源和食物。专业人员会根据当时的风向和扩散条件,结合核电站周围辐射量的监测结果画出两个范围——
中心区域叫烟羽应急计划区或者简称叫烟羽区,一般 10km 左右,差不多是一个县左右的范围。在这个区域内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放射性物质颗粒,吸入会造成内照射。颗粒也会落在地面、衣物以及各种表面使得各种表面都带上放射性,这些落下的放射性物质又会辐射大量射线形成外照射。如果遇到下雨,放射性物质还会随着雨水的汇聚作用形成一个个高放射性区域。如果你正好处在烟羽区范围内,那么请你一定要记得以下 3 个步骤:
► 3. 打开电视、收音机、网络终端等一切可以获取信息的设备
除非有生命危险,不要吃放在外面的食物、尽量饮用桶装水,如果家里有应急包的,那么就是应急包发挥用处的时候了。
这里的要诀是就近躲起来,不要惊慌,保持秩序,也不推荐逃生。原因有两方面。首先,这时候内照射来自于烟尘和空气。逃生过程中难免会吸入更多的放射性气体,同时放射性污染物的下落会污染身体,这么做反而受到更大量的辐射。而呆在屋子里关紧门窗能最大限度的减少吸入放射性物质。同时房屋的墙壁也是天然的屏蔽体,可以阻挡大量的射线。就算下雨放射性物质大量沉降,在房间里也是基本上安全的。据研究,在这些灾害中光是躲进房屋关闭门窗这一个动作至少能让你减少 30% 的射线剂量,根据房屋条件的不同,譬如在人防设施中,采取封堵策略以后人员受到的照射可能不到外面的 1%,这已经是一种足够安全的状态了。第二个原因就是出于安全考虑,在灾害中交通秩序可能会比较混乱,这时候不但有交通管制,而且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更高,反而有组织的撤离是最安全的。应急开始以后,按照应急预案,政府会组织撤离群众,成立过程中一般还会进行登记,然后做放射性检查、洗消,有必要时还会发放稳定性碘片等阻止吸收药物。如果自行撤离,这些措施都很难做到,反而徒增了自己的风险。
烟羽区外,由于动植物、水源都有可能被沉降的放射性物质污染,所以地面上的水、植物、动物我们认为除非经过检测,否则也认为是不安全,这个区域我们称为食入应急计划区,简称食入区。如果你正好距离核电站 30km 范围内,譬如在核电站所在的地级市,那么很有可能你就在食入区范围内,这个范围内虽然暂时没有吸入放射性物质的风险,但也需要注意一些事情。最重要的就是尽量停止食用本地的农产品。包括肉禽蛋奶,海鲜水产,也包括蔬菜水果,尽量食用包装好的食物或者非核电站地区运进来的食物。同时注意收听收看广播,如果下令暂时撤离要服从指挥有序撤离到更加安全的地方去。
做到以上这些在灾害之中就能确保安全了。但是还有些事情是你需要知道的。
首先是关于碘片。看过美剧的观众应该都会对这种药片印象深刻,关键时刻,它可以救命。还记得2011年我们国家爆发的抢盐事件,就是关于碘片的不正确认知导致的。这就有必要介绍一下这个所谓抗辐射神药了。
碘片的主要成分就是稳定性的碘化钾,它之所以能起作用,因为反应堆也好核武器也好,它们的原理都是裂变,裂变过程当中最重要的产物之一就是放射性的碘。而碘进入人体以后会迅速的聚集在甲状腺上,造成甲状腺受到了大量辐射而癌变或者失去功能。如果在放射性碘进入人体之前或者同时服用碘片,身体内就会有很多稳定性的碘占满了甲状腺吸收碘的通道,使得甲状腺不再吸收放射性碘,从而减少对人的伤害。
从原理我们可以看出来,碘片要起作用需要两个条件:首先是要量足够大,足以阻塞甲状腺的吸收通道,所以碘盐里面那一点是不够的。另一个条件就是要在吸入放射性碘之前服用,当人撤出烟羽区以后就没有必要再吃碘片了。还有就是碘化钾是有一定毒性和不良反应的,这可不是什么防辐射保健品,只有在应急时候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由于碘片保护时间也是有限的,服用时间也要按照应急人员的指示进行。实际上,并不是所有核事故当中公众都需要服用碘片的,这需要应急专家根据当时的情况做出哪些人服用的判断。
其次就是在面对灾害时需要有沉着冷静的心态,越是情况紧急越是要保持判断力。心态既可以是帮助人们成功脱险的利器,也有可能成为一切救灾行动的杀手。灾难发生时,人们正常的心态,先是恐惧,然后为了应对恐惧,往往会产生集体性愤怒。这是人类心理的正常应激反应,是人的原始本能。这种本能会以各种方式表现出来,譬如流言蜚语,譬如集体暴力行为。这在世界各国面对大灾难时屡见不鲜。富有如美国,贫困如海地,面对灾害时都会发生社会失控的事件。在灾难时候不信谣,不传谣,不参加暴力活动,控制自己的火气,维护社会的秩序才是灾难来临时候应该有的态度。众志成城共度难关需要受灾群众和救灾人员两方面共同努力。如果你需要帮助,在灾区请向救灾人员寻求帮助。如果你发现有违法乱纪的事情正在发生,也请通知军人和救灾队。这对救灾工作非常重要。
说实话,今天讲的这些知识可能你一辈子也用不上,但是,一旦用上,你生存或者免受伤害的概率就远远高于没有这些知识的人。更重要的一点是,在灾难发生时,群体的错误行为往往比灾难本身更可怕。从这一点上来说,给大家科普一些冷门的救灾知识也是我们科普人的职责。
好这就是本期的汪诘杂谈,感谢马博士为科学声音撰写的文章,也欢迎您留言讨论。
在公号后台发送 关键词 查看关键词列表
科学有故事
汪诘微信小号
106113408
--------
微信商务联系
40000959